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其他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元明清时期的敦煌——明朝统治下的敦煌

作者:刘进宝


  1368年明朝建立。明朝建国时,元朝的残余势力仍十分强大,扩廓帖木儿逃至大同,然后又从太原逃至甘肃巩昌(今甘肃陇西)。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明朝大将军徐达派副将军常遇春、冯胜渡河趋陕西,元将张良弼退守庆阳,后又与其他元代残军一起逃到临洮(今甘肃临洮),企图西入吐蕃。
  明军收复庆阳、临洮后,又攻克了河州(今甘肃临夏),这样就为明军进入河西解除了后顾之忧。洪武四年(1371年)冯胜率军到达兰州,次年五月到河西,元凉州守将弃城而逃。随后又进军甘州、肃州,大破元军。七月,明军挺进瓜州(原安西县,今瓜州县)、沙州(敦煌),缴获金、银印及杂畜两万余头。剩余元兵北逃,明军沿弱水追至亦集乃(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元军投降。甘肃全境被平定,十一月,置甘肃卫。
  洪武初,管辖甘肃河西走廊的军政机构主要是陕西行都司。它最初置于河州,后又设于庄浪。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迁至甘州。由此可见,明王朝是将甘肃河西走廊作为一个重要的整体军政单元来对待的。
  洪武五年(1372年),当明将冯胜经略河西,取得初步胜利时,安西、敦煌仍在元朝残部的控制之下。为了防止蒙古东进,冯胜在肃州西15公里处的嘉峪山西麓量度地形,修筑土城,这就是最早的嘉峪关。嘉峪关是明朝的西部边关,它的修建,虽有利于明王朝保障边境,但也意味着敦煌被弃置关外,从而使敦煌成为边外荒凉之地。
  明朝建国之初,为了彻底解除蒙古势力对明朝的威胁,除发动了一系列的军事战争外,还在北部边疆设置了一些边关。这些边关后来发展为“九边”,亦即“九镇”。“九镇”中的甘肃镇位于凉州,设于永乐元年(1403年),镇下有卫一级的军事机构。其中的沙州卫就在敦煌,设于永乐二年,也是“关西七卫”之一。①
  沙州卫不仅按时向明廷进贡物品,还经常保护路经敦煌的关外少数民族政权的朝贡使者,不时向明廷报告关外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的情况。宣德七年(1432年)沙州卫发生饥荒,明宣宗命肃州守官拨粮五百石救济。十年,哈密侵扰沙州卫,再加上瓦剌的相逼,使沙州卫不能自立,边臣遂请迁于苦峪(瓜州),得到了朝廷的许可。从此沙州卫的首领不再驻沙州,仅仅是遥领其众而已。正统四年(1439年),沙州卫都指挥阿出不花等获罪逃入哈密,罕东首领占据沙州卫领地。朝廷命哈密献还逃人,罕东归还领地。正统七年,明廷命边将率领戍卒帮助沙州修缮苦峪旧城。由于瓦剌的不断骚扰,正统十三年后,沙州卫遂废。②
  设于敦煌的沙州卫废后,明朝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在沙州设立了罕东左卫,以抵御吐鲁番的东进。正德十一年(1516年),吐鲁番占领沙州,罕东左卫的首领率部迁往肃州。信奉伊斯兰教的吐鲁番占据敦煌以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在敦煌流行了一千多年的佛教终归绝迹。1524年,明朝关闭嘉峪关,将关西汉民迁徙关内,瓜、沙二州遂为吐鲁番所据,少数民族徙居游牧于此。1529年明廷放弃哈密。敦煌在明朝初年就已成为牧区,至此更甚。
  由于元初直接统辖的西部边境在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与和田,其版图比汉唐王朝都大,敦煌已失去了往日经营西域的基地作用。再加上从中亚到蒙古的北方草原之路的频繁使用,而此时自宋元以来日渐发达的海上丝绸之路已成为中西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经由河西的陆路通道在中西交通中的地位进一步下降。敦煌失去了屏蔽河西和中西陆路交通中转站的地位,从而使敦煌失去了西域门户的地位。
  ① 唐景绅:《明代关西七卫述论》,载《中国史研究》,1983(3);高自厚:《明代的关西七卫及其东迁》,载《兰州大学学报》,1986(1)。
  ② 刘光华主编,武沐著:《甘肃通史·明清卷》,70页,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
  

丝绸之路敦煌研究/刘进宝著.—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