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其他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元明清时期的敦煌——清朝时期敦煌的中兴

作者:刘进宝


  清朝建立并在中原立足后,康熙便发兵西征,开始经营关外之地。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清兵收复整个河西,在今安西、玉门一带设立赤金、靖逆二卫。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在敦煌复置沙州所。雍正三年(1725年),清廷采纳川陕总督岳钟琪的建议,升为沙州卫,与安西卫、柳沟卫并属安西同知。同时还迁徙大批军民至瓜、沙一带屯垦农田。仅1725年一年内,就先后把甘肃52县的2400余户汉民迁至沙州开垦,又调吐鲁番、罗布泊大批军民于沙州一带。至雍正末年,沙州耕地已扩展到10余万亩,并引党河水分十渠灌溉,形成沙漠绿洲。
  由于原沙州卫城受党河河水侵蚀,东墙坍坏,就组织人力在党河东新筑了周围三里有余,有东、西、南三门的新沙州卫城,即今县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沙州卫为敦煌县,隶属安肃道。此后直到清朝灭亡,敦煌地区的行政建制再也没有发生变化。从雍正到乾隆,清王朝通过移民、屯田、垦荒等措施,使敦煌人口迅速增长,社会经济也逐渐走向恢复。
  由于敦煌的移民中有不少人信奉佛教,被佛教徒视为圣地的莫高窟,香火又渐趋繁盛。在嘉庆和道光年间,敦煌的佛教徒对莫高窟再次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这次整修除新开了第11窟和第228窟以外,还重修了前代的200多个洞窟。但由于邻接敦煌的新疆居民此时大多已信奉了伊斯兰教,从而使清代敦煌的佛教艺术成了无源之水、元本之木。另外,清代的敦煌与明代一样,已失去了经营西域的基地作用,又在甘新公路之南,只不过是一个处于西北边远之地的小县城,其经济、文化远远落后于内地。因此,其新开的洞窟与前代相比,已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可言了,而重修的洞窟,则由于内容混杂和技艺低劣,反而破坏了原有的艺术效果。
  同治年间,陕西、甘肃、新疆等地先后爆发了回民起义,起义军不断与清军交战,敦煌一带也曾成为战场。经过这场战乱,敦煌的人口又减少了很多。在战乱中,由白彦虎率领的回民起义军在被清军追赶逃至敦煌时,尽毁莫高窟联结上下层窟的行廊,使莫高窟又一次遭受了人为的毁损。
  前已述及,从元代以来佛道之间的交融,在敦煌表现得尤其突出,从《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可知,乾隆元年(1736年)武当会一会人等“到此建醮”;乾隆十八年(1753年)临洮狄道州玄门弟子朱成像、报恩寺僧人照永同来莫高窟“诵经”;嘉庆十年(1805年),龙门洞金府山受戒弟子张来德到此“朝礼”。由此可知,早就有道教渊源的敦煌,在清代重修莫高窟时,增添了不少道教的内容,甚至还将有些洞窟改为娘娘庙,从而使敦煌的道教到清代时仍有一定的势力。再加上当时敦煌民间对佛、道的区分不明显,所以当王圆箓以道士身份居住在佛教洞窟中时,并未引起当地百姓的反对。反而因他说的是汉话,诵读的是汉文道经,能够满足大部分群众的需求,很快就得到了当地百姓的信任。
  

丝绸之路敦煌研究/刘进宝著.—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