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其他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敦煌莫高窟的创建——敦煌石窟的宗教功能

作者:刘进宝




  乐僔法师在鸣沙山崖开窟后不久,又去云游了。许多年之后,法良禅师从东方巡游到此,他朝拜了这个地方,并在窟旁效法乐僔开凿子一个窟。自此,洞窟开凿日盛,在随后的30多年间,莫高窟先后建造了70多个洞窟,而且很多洞窟从窟形到遗像都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此后信佛的人逐渐增多,石窟也慢慢多了起来。
  自公元366年莫高窟开始建窟以来,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各代,开窟造像活动从未间断,延续了上千年的时间而兴盛不衰,这同其本身的宗教功能是分不开的。
  莫高窟的时代,是佛教在敦煌及整个中国大地上传播和盛行的时代。莫高窟虽为僧人们修行、生活之场所,但更多的是给这个时代的广大的善男信女们提供了一个表达信仰、追求理想的场所。来自敦煌的各个阶层的人们——达官贵族、平民百姓,来自敦煌之外的东西方广大地区的各类人物——商旅、士卒、僧侣、使臣等等,都要在这里朝圣拜佛,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祈求。敦煌文书和莫高窟的墙壁上留下的这一类记载很丰富。如北周刺史建平公于义任职期间开凿的428窟有供养人1189身;广顺三年(公元953年)八月十五日,由节度使曹元忠亲自主持,在莫高窟举办了一个2000人的大型斋会。
  世俗的信徒们在莫高窟除了向佛、菩萨诸神叩拜外,还有一个在这里接受宗教熏染及文化教育的问题,他们从墙壁上五彩缤纷的壁画中了解佛教的内容和教义。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广大的庶民百姓都不可能有能读懂佛经的文化水平,但绘在墙壁上的画所反映的佛教内容,大家一看就能明白。而且,由于画师们采用自己熟悉的、适合大众口味的表现手法,特别是符合中国人的接受能力和习惯的手法,结合广大民众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需要,把深奥的佛经内容和佛教哲理用大众化的直观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另外,再加上在一些规模较大、内容较丰富的洞窟中常有经师或学问僧等人做些宣讲,使佛教更加深入人心。可以想见,莫高窟的营造延续千余年而经久不衰,同它本身的佛事功能是分不开的。而艺术上的灿烂辉煌,更是吸引人们的永恒魅力。就莫高窟本身来讲,在它所处的那一千多年的时代里,最大的功能莫过于它的宣教作用了。
  莫高窟的斋会一般是在洞窟营造的开工仪式或完工庆典时举办,由窟主主办,这一点在有关莫高窟营造的文书中几乎都有记载,名曰“福会”,备有各类饼、粥之类斋食。相比之下,469窟所记公元953年曹元忠造斋会则是一特殊情况,其实质是利用莫高窟这一场所,为归义军政权的稳固和加强而从事的政治活动。
  在莫高窟洞窟内的佛像前燃灯,也是佛教的信徒信士们一项常年性的窟内佛事活动,但规模有大有小,像敦煌文书敦研0322《腊八燃灯分配窟龛名数》所记载的公元951年(辛亥年)12月8日夜莫高窟遍窟燃灯的大型活动,似乎一年中没有几次。在莫高窟的窟室内燃灯,除每年正月十五“元辰”之外,一般都没有固定的时间,而是根据需要随时都可以去,就像平时的烧香叩拜一样。不过,以上所举,都是由敦煌僧侣集体组织进行的燃灯活动。至于一些洞窟的窟主,或者平时烧香叩拜的善男信女们,他们在窟内燃灯就更随意了。在莫高窟的许多洞窟中,还保留有一些过去燃灯用的灯柱子的痕迹。按照佛教的有关规定,佛前的灯应该是永久不熄的长明灯。达官贵人们上窟要燃灯,僧侣们上窟也要燃灯,普通百姓们进窟叩拜也要燃灯。
  写经活动也是在莫高窟的殿堂内进行的。莫高窟分上下数层悬置于崖面上,这就使得其活动空间十分有限。但是,也有一些崖面底层的大型洞窟,因其前面有木构窟檐,使窟内有较大的活动空间。比如俗称“大王窟”的98窟,公元966年5月,来此避暑的节度使曹元忠及其夫人翟氏,“兼请僧俗数人……于大王窟内抄写大佛名经文,一十七寺之中每寺各施一部”。此窟为莫高窟最大的地面洞窟之一,窟内有较大的活动空间,而且它的前室是与主室同时营造的一座高约六米、总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木构殿堂。其他一些大窟的殿堂内也可以进行此项活动。
  

丝绸之路敦煌研究/刘进宝著.—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