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其他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敦煌文学及其学术价值——敦煌诗歌的类型及其价值

作者:刘进宝



  敦煌诗歌,是敦煌遗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指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唐代诗人专集、唐代诗文选集、唐人选唐诗以及流传于敦煌地区僧俗人士的诗歌残卷,还包括某些即情应世、针砭时弊、感慨悲怀的敦煌民间诗歌,据张锡厚研究统计,其总数可达3000首左右。①而项楚则对敦煌诗歌的概念界定中,将原来列入诗歌范畴的某些曲词、俗赋、佛道教的偈颂等排除在外,这样敦煌遗书中存在的诗歌约有2000首以上②,其中大多数是《全唐诗》不载的佚诗,是唐五代时期敦煌地区诗歌繁荣的真实写照。通过对敦煌诗歌的搜集整理,既可补《全唐诗》之不足,又可为研究唐五代及敦煌文化作出宝贵的贡献。
  现依据敦煌诗歌的特点,将其分类介绍如下:
  一、敦煌诗人之作
  所谓“敦煌诗人之作”,是指从敦煌诗歌抄卷中,可以明显判为敦煌地区的诗人文士所创作的诗歌作品。从内容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直接反映当时风云变幻的社会时事之作。
  唐代“安史之乱”后,唐王朝西北边境空虚,吐蕃、回鹘等少数民族上层统治集团逐渐侵吞河陇大片土地。驻守边塞的军民陷入了异常悲苦的境地,一些边地城镇也失去了往日的繁华,甚至被夷为平地。对于这段历史,史书记载过于简略,无法知其详情,而敦煌写本P.2555《唐人诗集残卷》的发现,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生动而又形象的材料。③如《冬出敦煌郡入退浑国朝发马圈之作》云:
  西行过马圈,北望近阳关。
  回首见城郭,黯然林树间。
  野烟暝村墅,初日惨寒山。
  步步缄愁色,迢迢惟梦还。
  又如《冬日书情》曰:
  殊乡寂寞使人悲,异域留连不暇归。
  万里山河非旧国,一川戎俗是新知。
  寒天落景光阴促,雪海穹庐物色稀。
  为客终朝长下泣,谁怜晓夕老容仪。
  再如《闻城哭声有作》说:
  昨闻河畔哭哀哀,见说分离凡几回。
  昔别长男居异域,今殇小子瘗泉台。
  羁愁对此肠堪断,客舍闻之心转摧。
  漂泊自然无限苦,况复存亡有去来。
  另如《夏日非所书情》写道:
  自从去岁别流沙,犹恨今秋归望赊。
  将谓西南穷地角,谁言东北到天涯。
  山河远近多穹帐,戎俗追观少物华。
  六月尚闻飞雪片,三春岂见有烟花。
  凌晨倏闪奔雷电,薄暮斯须敛霁霞。
  傍时崇山形屹屹,前临巨壑势呀呀,
  昨来羁思忧如捣,即日愁肠乱似麻。
  为客已遭迍否事,不知何计得还家。
  从这些诗歌中不难看出,吐蕃统治者的侵扰破坏给河陇各地人民带来了惨痛的灾难与痛苦。
  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张议潮率众起义,推翻了吐蕃在敦煌的统治,并渐次收复了其他各州。为了加强对河西的统治,唐王朝建立归义军。到了唐昭宗、哀帝时期(公元892~905年),归义军内部争权夺利,战乱频仍,张承奉遂自立为白衣天子,建西汉金山国。当时因白雀之瑞,“三楚渔人臣张永进上”《白雀歌》(P.2594、P.2864)。诗中利用谶纬之说,以明天命所归,因此可视为金山国之开国史。诗云:
  白雀飞来过白亭,鼓翅翻身入帝城。
  深向后宫呈宝瑞,玉楼高处送嘉声。
  白衣白鞟白纱巾,白马银鞍佩白缨。
  自古不闻书不载,一剑能却百万兵。
  ……
  我王自有如神将,沙南委付宋中丞。
  白屋藏金镇国丰,进达偏能报虏戎。
  楼兰献捷千人喜,敕赐红袍与上功。
  文通守节如白银,出入王宫洁一身。
  每向三危修令得,唯祈宝寿荐明君。
  填词陈白未能休,笔势相催白汗流。
  愿见金山明圣主,延龄沧海万千秋。
  另如P.3633号《龙泉神剑歌》曰:
  龙泉宝剑出丰城,彩气冲天上接辰。
  不独汉朝今亦有,金鞍出下是长津。
  天符下降到龙沙,便有明君膺紫霞。
  天子由来是天补,横截河西作一家。
  堂堂美貌实天颜,□德昂藏镇玉关。
  国号金山白衣帝,应须早筑拜天坛。
  ……
  东取河兰广武城,西取天山翰海军。
  北扫燕然□岭镇,南当戎羌逻莎平。
  □□军壮甲马兴,万里横行河湟清。
  结亲只为图长国,永霸龙沙截海鲸。
  我帝威雄人未知,叱咤风云自有时。
  祁连山下留名迹,破却甘州必□迟。
  ……
  第二,敦煌人士所献贺诗及酬赠奉答之作。
  这一类诗篇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除具有一定的艺术情趣外,更注重诗歌的实用价值。
  贺诗方面的代表作有S.1655《白鹰歌》,作者以白鹰的异瑞呈祥歌颂秉节龙沙的尚书。诗云:
  奇哉白晶灵圣峰,所感呈祥世不同。
  尚书德备三边静,八方四海尽归从。
  白鹰异俊今来现,雪羽新成力更雄。
  平原狡兔深藏影,争能路上出其踪。
  在敦煌诗歌中,酬赠奉答之作也较为习见,其中有些诗篇比较真切,充满着浓郁的感情色彩。如P.2555《赠邓郎四弟》诗云:
  把袂相迎意最浓,十年言笑得朋从。
  怜君节操曾无易,只是青山一树松。
  某些赠释氏佛徒之作,又别有一番情趣,或描述高山窟龛,远离尘世;或刻画清夜月色,洗尽浮埃;或叙写寂寞苦乐,莫可言说。如S.2104《赠道清和尚诗》就是抒发对恩师的无限感激之情,诗云:
  身到敦煌有多时,每无管领接括希。
  寂寞如今不清说,苦乐如斯各自知。
  思量乡井我心悲,未曾一日展开眉。
  奈得清师频管领,似逢亲识是人□。
  第三,描写和颂赞敦煌地区名胜古迹之作。
  这一类作品主要有《敦煌二十咏》,每首均为五言律诗,所咏景物依次为:三危山、白龙堆、莫高窟、贰师泉、渥洼池天马、阳关戍、水精堂、玉女泉、瑟瑟监、李庙、贞女台、安城祆、墨池、半壁树、三攒草、贺拔堂、望京门、相思树、凿壁井、分流泉等。
  《敦煌二十咏》主要是运用写实的手法,充分展现敦煌风物独具异彩的粗犷景观和极其难得的美丽风光,从而激发人们热爱家国、热爱乡土的情怀,故能得到广泛的传诵。如《贰师泉咏》曰:
  贤哉李广利,为将讨匈奴。
  路指三危回,山连万里枯。
  抽刀刺石壁,发矢落金乌。
  志感飞泉涌,能令士马苏。
  又《李庙咏》曰:
  昔时兴圣帝,遗庙在敦煌。
  叱咤雄千里,英威静一方。
  牧童歌冢上,狐兔穴坟傍。
  晋史传韬略,留名播五凉。
  在敦煌写景诗中还有《题隐士咏》、《寿昌》及佚题诗残卷,它们分别选取特定的自然景物和历史环境,予以恰如其分的描写,从而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如P.5007佚题诗云:
  万顷平田四畔沙,汉朝城垒属蕃家。
  歌谣再复归唐国,道舞春风扬柳花。
  仕女尚□天宝髻,水流依旧种桑麻。
  雄军往往施鼙鼓,斗将徒劳猃狁誇。
  谈到敦煌胜迹,自然以莫高窟为最。因此在敦煌诗歌中,也有一些歌咏莫高窟的诗篇,从中不仅能看到当时莫高窟的繁盛,又可以反映出当地人士对莫高窟的爱护与虔敬。由于这类诗歌较少,且大多在佛经发愿文及题记中,多不为人们所注意,现摘引几首。如P.2641背是有关莫高窟的杂文,其中有佚名氏的《南大像北边古窟得观音院主释道真修葺竣功题壁》曰:
  人生四大总是空,何个不觅出樊龙。
  造罪人多作福少,所以众生长受穷。
  坚修苦行仍本分,禁戒奢华并不同。
  今生努力勤精练,冥路不溺苦海中。
  逐日持经强发愿,佛道回去莫难逢。
  唯报往来游礼者,这回巡谒一层层。
  同卷还有这样一首诗:
  白壁从来好丹青,无知个个乱题名。
  三涂地狱交谁忍,十八口铜灌一瓶。
  镌龛必定添福利,凿壁多层证无主。
  唯报往来游睹者,辄莫于此骋书题。
  二、释氏道徒之作
  敦煌乃丝绸之路的要冲,是汉族聚居区最先接触佛教的地方。作为佛教文化兴盛的标志,除佛教典籍得到大量传抄、讲经传道深入民心之外,释氏佛徒创作的诗歌作品也逐渐为人们重视,并广为传抄,其中亦不乏佳作,并可补《全唐诗》之不足。
  敦煌诗歌中的释氏作品,大都佚去作者姓氏,留有撰者姓名的诗作为数不多,其中主要有河西都僧统赐紫沙门悟真的诗作。S.9304悟真诗残卷所载“诗序”云:“河西都僧统赐紫沙门悟真,年逾七十,风疾相兼,动静往来,半身不遂。思忆一生,所作所为实事,难竟寸阴,无为理中,功行阙少。犹被习气,系在轮回,自责身心,裁诗十首。虽非佳妙,狂简斐然,散虑摅怀,暂时解闷。鉴识君子,矜勿诮焉。”从此序及诗文内容可知,这是悟真回首往事、追忆一生而写的自省诗。其语言通俗,明白如话,叙事说理,即情而发,虽然算不上名篇佳作,但也表现出释氏佛门追求口语体白话诗的倾向。
  此外,还有洞山和尚《神剑歌》、丹遐和尚《玩珠吟》(P.3591)、融禅师《定后吟》(S.2944)、青剉和尚《诫后学铭》(P.3591)等,也都值得一读。敦煌释氏诗中,佚去作者姓氏的诗歌很多,按其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揣摩人生,嗟叹凡迷之作。作者利用某些习见的人生现象,力图说明人皆易老,俄成聚尘的生灭道理。如《述凡情》诗曰:
  圣意空无我,凡情计有身。
  缘身起分别,五行益迷津。
  触境怀颠倒,逢缘妄受熏。
  既迷生灭果,宁识去来因。
  日日贪财物,朝朝长我人。
  本期千载活,俄成一聚尘。
  第二,演绎生死,弘扬佛法之作。有的取材于佛经,铺叙成诗,以成生死之相,如S.6631《九相观诗》云:
  色醉明神暗,贪迷达识昏。
  情尘交触境,冥阴托灵魂。
  孕气成珠貌,欣生路报分。
  宠怜膝下育,娇爱掌中存。
  肝胆非为比,珍财岂足敦。
  宁知是虚幻,聚散等浮云。
  (婴孩相第一)
  另如S.2165号卷中的一首诗谒曰:
  身生智未生,智生身已老。
  身恨智生迟,智恨身生早。
  身智不相逢,曾经数度老。
  身智若相逢,便得成佛道。
  这首诗的“智”是指悟解佛法的智慧。若要修行成佛,须在有生之年(身),悟解佛法(智),两者遇合,方得成佛。而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二者总是互相错过。这首诗就是表现一个立志修行成佛者对这种现象的深深的遗憾。④
  第三,劝戒修行,参禅悟道之作。释氏佛门为了控制和约束僧徒道众的言行,往往以诗歌形式宣传各种戒规,谁若犯戒,必将受到最严厉的惩罚。如《和菩萨戒文》10首,就历述了“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沽酒、自说、毁他、多悭、多嗔、谤三宝”等十戒,详细描述地狱的凄惨可怖景象,以警僧众道徒,切不可犯戒。
  释氏劝人修道成佛之作,以S.2295和S.3016两卷所载《心海集》为集大成者。如:
  迷子念佛声切哀,勤苦长斋劝善哉。
  万恶丝毫不肯改,凭贤求理觅菩提。
  (《执迷篇》)
  解悟成佛绝不难,调炼身心出世间。
  蠲除想念攀缘尽,如空独秀迥亦然。
  (《解悟篇》)
  勤苦穿凿菩提道,昼夜镌雕心路门。
  功深若能开阖得,无端掩闭作梁津。
  (《勤苦篇》)
  另如北图海字51号利涉法师《劝善文》曰:
  先亡父母报男女:我今受罪知不知?
  都为前生养汝等,委(畏)汝不活造诸非。
  大斗小秤求他利,虚言诳语觅便宜。
  身口意业都不善,高心我慢镇长为。
  缘此将身入地狱,镬汤炉炭岂蹔离。
  或作猪羊常被煞,或作驴马被乘骑。
  或作豺狼生旷野,或作鱼鳖在陂池。
  或作虫蚁生衢路,或作虮虱在人衣。
  自作恶业还自受,长劫偿他无了期。
  恐汝隔生不相识,对面相见不相知。
  为报后代诸人等,垂心救护不思议。
  从其内容看,这首题名为《劝善文》的诗歌,主要是针对世俗民众的,因此便托言先亡父母告诫儿女,以亡后所受之恶报现身说法,以此劝诫俗人之心,别用“大斗小秤”、“诳语”等方法来“觅便宜”。
  值得注意的是,敦煌释氏作品中,还有数量最多、内容丰富的《王梵志诗集》,据有的学者调查统计,王梵志诗已达30个卷子,加上唐宋以来诗话笔记所存王梵志佚诗,共得诗400余首。然是否都为王梵志之作,目前尚有不同意见。
  王梵志诗有着和同时代诗人迥然不同的特点。他善于把通俗的语言、自由的章法引入诗歌领域,既明白如话、通俗易懂,又言近旨远,发人深省。如: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他家笑吾贫,吾贫极快乐。
  无牛亦无马,不愁贼抄掠。
  你富户役高,差科并用却。
  吾无呼唤处,饱吃长展脚。
  你富披锦袍,寻常被缠缚。
  穷苦无烦恼,草衣随体着。
  如《富饶田舍儿》曰:
  富饶田舍儿,论情实好事。
  广种如屯田,宅舍青烟起。
  槽上饲肥马,仍更买奴婢。
  牛羊共成群,满圈养肫子。
  窑内多埋谷,寻常愿米贵。
  里正追役来,坐著南厅里。
  广设好饮食,多酒劝遣醉。
  追车即与车,须马即与马。
  须钱便与钱,和市亦不避。
  索面驴驮送,续后更有雉。
  官人应须物,当家皆具备。
  县官与恩泽,曹司一家事。
  纵有重差科,有钱不怕你。
  王梵志创作的某些描摹社会,直接反映贫富对立的诗篇,以及揭露封建官场种种弊端的诗篇,具有较高的现实主义水平。如其诗中的“里正追庸调”、“租调无处出”、“门前见债主,入户见贫妻”、“广种如屯田”、“仍更买奴婢”、“里正追役来”、“和市亦不避”等,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史料价值。
  敦煌遗书中除大量的释氏佛徒之作外,还有一些道教诗歌,其数量虽不多,但也有一些比较重要的作品,如《老子化胡经·玄歌》和李翔《涉道诗》等。
  敦煌本P.2004《老子化胡经》共10卷,其中前9卷为文,第10卷为《玄歌》,内容全系五言诗,计有《化胡歌》8首,《尹喜哀叹》5首,《太上皇老君哀歌》7首,《老子十六变词》18首,共计38首,如《化胡歌》一首曰:
  我昔化胡时,西登太白山。
  修身岩石里,四向集诸仙。
  玉女擔浆酪,仙人歌玉文。
  天龙翼从后,白虎口驰断。
  玄武负钟鼓,朱雀持幢幡。
  化胡成佛道,丈六金刚身。
  时与决口教,后当存经文。
  吾升九天后,剋木作吾身。
  P.3866号李翔《涉道诗》诗集共有七言律诗28首。按其内容可分为三类,即游览道教胜迹者,吟咏道教神话者,道友赠答唱合者。如《许真君铁柱》云:
  深恐老蛟重作患,独埋铁柱至如今。
  根老直下蟠江底,势壮长流镇郡心。
  神鬼每闻趍夜后,风雷不敢犯塘阴。
  无因更有横泉窟,压断祁精气永沉。
  另如《题金泉山谢自然传后》曰:
  蹔谪归天固有程,虚皇还召赴三清。
  萧歌近向峰头合,羽驾低临洞口迎。
  自换玉衣朝上帝,岂关金格注生名。
  门人未得随师去,云外空闻好住声。
  三、敦煌民间诗歌
  敦煌诗歌中有大量的民间诗歌,它们多为敦煌地方人士之作,除个别留下作者姓名外,绝大多数为佚名之作。这类诗歌通常是采用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用接近口语的通俗语言创作,用来向民众普及教育、传播知识,表现民众的情感,娱乐民众的生活。这些民间的诗歌作品大部分为《全唐诗》所不载,只是由于敦煌藏经洞的保存而重现。从历史上看,民间一直流传着许许多多通俗的诗歌、民谣等。只是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绝大部分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失传了,而没有保存下来罢了。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使我们有幸看到千年前流传在敦煌民间的诗歌,感受到当时民众的生活气氛和思想情绪。这些诗歌作品,或抄在写卷背面,或写于其他文字夹行之间。约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劝善修道的诗歌。在佛教思想的影响下,一些宣扬业道因缘、轮回报应和劝善修道之作便应运而生,如卫元嵩的《十二因缘六字歌词》(P.2385),就是宣扬佛门种种因缘观念的诗句。诗云:
  百病酸疼苦切,四肢急如绳结。
  悲啼叫唤耶娘,顿悟声嘶呜咽。
  两手摸空撩乱,九孔不净脓血。
  寄语诸徒览者,学道大宜志节。
  (《十二老死缘》)
  还有些以家教世训为内容的诗句在敦煌民间广为流行,如《崔氏夫人训女文》(S.4129、S.5643、P.2633),语句通俗浅近,音韵和谐流畅,故而成为晚唐五代颇受民间欢迎的通俗读物。诗云:
  香车宝马竞争辉,少女堂前哭正悲。
  吾今劝女不须哭,三日拜堂还得归。
  教汝前头行夕王礼,但依吾语莫相违。
  ……
  路上逢人须敛手,尊卑回避莫汤前。
  外言莫向家中说,家语莫向外人传。
  ……
  若能一一依吾语,何得翁婆不爱怜。
  故留此法相教示,千秋万古共流传。
  第二,反映民间风习之作。这类诗歌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有的以时令节候为题,如《卢相公咏廿四节气诗》(P.2624),共有24首五言律诗,诗题依次咏“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等廿四节气,如《咏惊蛰二月节》云:
  阴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
  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
  时候争催迫,萌芽护短修。
  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
  描写敦煌民间嫁娶为题的新婚诗,主要见于《下女夫词》卷内可以独立成章的五七言诗,如:
  一花却去一花新,前花是假后花真。
  假花上有衔花鸟,真花更有采花人。
  神仙本自好容华,多事傍人更插花。
  天汉坐看星月晓,纷纷只恐入云霞。
  敦煌人民不仅把诗歌用于婚丧嫁娶,有时连生老病死也借助于诗歌表达自己的愿望,如S.5381《康大娘遗书》诗曰:
  日落西山昏,孤男留一群。
  剪刀并柳尺,贱妾且随身。
  盒今残妆粉,留且与后人。
  有情怜男女,无情亦任君。
  黄钱无用时,徒劳作微尘。
  第三,感叹抒怀之作。敦煌民间流传的《少年老翁相问叹诗》(S.2049、P.2129),就是感叹诗的代表作。诗云:
  少儿答老翁曰:
  余因游赏往东西,陌上春游逢一翁。
  其翁皓发面无色,策杖微微怨无力。
  侧耳听言听不闻,注目看人竟不识。
  是时余乃叹其翁,谁教发白面无红。
  何不双肩学春柳,飘摇两鬓骋秋蓬。
  老翁答少儿曰:
  翁乃其时闻此语,含笑叹言如且住。
  体瘦皮疏吾不将,暗昧昏迷留与汝。
  吾嗟三五少年时,神清美貌呈芳姿。
  莫言我独今如此,汝等须臾还若斯。
  诗中通过少儿与老翁的问答,尤其是老翁的感叹,生动地说明了人所共知的人生短暂、终须衰老的道理,很耐人寻味。为了避免发出“老之将至”的慨叹,那就要从少年时代勤苦学习,以求成名立身,如S.6204薛言俊诗曰:
  童儿学业初殷勤,累习积圣德人钦。
  但似如今常寻诵,意智逸出盈金银。
  不乐利润须成道,君子烦道不忧贫。
  数年读诵何拙晓,孝养师父求立身。
  在有些敦煌写卷的尾部,还保留着一些抄写人的随手题诗。这些诗大都是即兴之作,以抒发个人抑郁不满的情怀,其中也有调侃戏谑之作,口语俚词皆入诗中。虽然格调特殊,却也反映出当地抄书人的真实情怀。如S.0692学仕郎安友盛诗云:
  今日写书了,合得五升麦。
  高代不可得,还是自身灾。
  再如P.3386三界寺学仕郎张富诗曰:
  计写两卷文书,心里些些不疑。
  自要身心恳切,更要师父阇梨。
  另如北图宿字99号也有书手题诗:
  写书今日了,因何不送钱?
  谁家无赖汉,回面不相看。
  敦煌的学郎和其他时代、其他地方的学生一样,活泼而又顽皮,因而也留下了一些玩笑诗,如S.0728《社司转帖》后有诗曰:
  学郎大歌(哥)张富千,一下趁到《孝经》边。
  《太公家教》多不残,*(左犭右娄)猡儿口实乡偏。
  这首诗后有“李再昌”题字,可见这是他挖苦同学张富千的。《孝经》、《太公家教》就是这些学郎的课本,这首诗歌就取材于学郎们的身边之事。⑤
  敦煌诗歌中还有以“重出字”构思而成的诗,它以重出之字,巧妙为对,寓意于中,实为难得。这种类似游戏之作,虽格调不高,但其包含的旨趣还是耐人寻味的。如P.3597寺僧抄写的残诗内有:
  春日春风动,春来春草生。
  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声。
  高僧高高高入云,真僧真真真是人。
  清水清清清见底,长安长长长有君。
  四、敦煌文人诗歌
  我们所说的敦煌“文人诗歌”,是指敦煌遗书中保存的中原文人创作的诗歌。自从张骞通西域,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后,敦煌和中原地区的关系就一直比较密切。在“安史之乱”之前的唐代全盛时期,中原地区高度发达的文化曾经源源不断地涌进敦煌地区,推动着敦煌地区文化的同步发展。中原诗人精美绝伦的诗篇也在敦煌地区广泛传播,受到敦煌民众的喜爱,哺育着敦煌诗人的成长。就是在吐蕃占领敦煌及其后来的一段时间,虽然敦煌和中原地区曾一度隔绝,但这种文化上的交流并没有中断。敦煌遗书中保存的中原文人诗歌,虽然只是当时在敦煌地区流传的中原文人诗歌的很少一部分,但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这些文人诗歌的发现,为唐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尤其是某些久已失传的名篇佳作以及唐人抄写唐诗选本的发现,其价值更是无法估量的。
  敦煌遗书中所保存的唐代诗人作品,有专集、选集、名篇珍本、残诗断卷等,它的发现,为唐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第一,唐人诗集。敦煌发现的唐人诗集,除前面已经提到的《王梵志诗集》外,主要有《李峤杂咏注》、《高适诗集》、《白香山诗集》等。《李峤杂咏注》有两种抄本(S.0555、P.3738),诗注为张庭芳所撰。经比较对勘,两卷所存诗句与佚存本、全唐诗本略有差异,这是迄今发现敦煌唐人诗集的唯一注本,非常可贵。
  《高适诗集》,敦煌有四种抄本,即P.3862,首尾俱残,有诗36题、49首,与今本相校获佚诗3首:《双六头赋送李参军》、《过崔二有别》、《奉献平原颜太守》;S.0788,存残诗16行,又2残行;P.2552与P.2567,共存高适诗50首,内两题不见今本:《自武威赴临洮谒大夫不及因书即事寄河西陇右幕下诸公》、《同李司仓宴睢阳东亭》。
  《白香山诗集》,敦煌存两种写本,即P.2492,折叶装本,今存八叶半。首为《寄元九微之》,下署“白乐天”,附元稹《和乐天韵同前》,以下存白居易“新乐府”16首;P.3597,存诗3首:《蒲桃架诗》、《夜归》、《柘枝妓》,本为寺僧所写,卷末题记“乾符四年(公元877年)二月二十日灵图寺僧某”,是极为难得的珍本。
  第二,唐人选唐诗。敦煌所见唐人抄写的唐诗选集卷帙较多,有的还夹抄有文、赋、词等作品。如P.2555,有诗181首、词7首、文2篇、赋2篇,是一部十分丰富的唐人诗文选集残卷。其中有很多诗篇为《全唐诗》所未载,是研究唐代文学的珍贵资料。
  在唐人选唐诗抄卷中,题为《珠英学士集》的抄本最引人注目。《新唐书·艺文志》曰:“珠英学士集五卷,崔融集武后时修《三教珠英》学士李峤杂说等诗。”《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亦有著录,说明宋代犹存。其后,该集散佚失传。今从敦煌本复得此集残卷两种,即P.3771,存元希声诗2首、房元阳诗2首、杨齐哲诗2首、胡皓诗7首、乔备诗4首;S.2717题有“《珠英集》第五”一行,存沈佺期诗10首、李适诗3首、崔湜诗9首、刘知几诗3首、王无竞诗7首、马吉甫诗3首。两卷共得诗52首,与《全唐诗》相校,可得佚诗27首。其他“唐人选唐诗”卷中较为重要的有P.2567,罗振玉《鸣沙石室佚书》中有影印本,其序曰:“诗选残卷,共存者凡六家。前三首撰人名在断损处,不可见,今据《全唐诗》知为李昂。其名存者,曰王昌龄、曰邱为、曰陶翰、曰李白、曰高适。都计完者71篇,残者2篇。”⑥
  第三,唐人名篇佚存。敦煌诗歌中保存的唐人名篇佳作,以韦庄的《秦妇吟》最为著名。该诗的抄本较多(如P.2700、P.3381、P.3780、P.3910、S.0692、S.5476、S.5477等),根据题记,写本年代最早的是“天复五年乙丑岁(公元905年)十二月十五日敦煌金光明寺学仕张龟写”。该写本上距作者诗中述及的时间“中和癸卯”(公元883年)只有22年,当属最接近原诗而又真实可靠的写本。该本原题“秦妇吟一卷,右补阙韦庄撰”。该诗久已失传,仅《北梦琐言》载其佚句,该书卷六云:“蜀相韦庄应举时,遇黄寇犯阙,著《秦妇吟》一篇。内一联云:‘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尔后公卿亦多垂讶,庄乃讳之。时人号‘《秦妇吟》秀才’。他日撰家戒,内不许垂《秦妇吟》障子,以此止谤,亦无及也。”⑦由于敦煌写本的发现,该诗方得重现于世,并以其深刻的艺术魅力引起人们的关注。
  《秦妇吟》长达1600余宇,是古典诗歌中少有的巨制。诗人亲自经历了黄巢起义的动荡年代,饱受颠沛流离之苦,他以高度概括的现实主义手法,深刻反映了唐末农民起义冲击下唐代社会的真实情况。《秦妇吟》的主要倾向当然是反对农民起义,但它在客观上却表现了起义军的高贵品质和惊天动地的伟大气势,这是诗人始料不及的。诗成之后,不胫而走,远及边塞西陲。
  曾在敦煌地区广为流传的还有《古贤集》(S.2049、S.6208、P.2748、P.3113、P.3174、P.3929、P.3960、P.4972、Дx.2872),该卷虽以集名,实为一首叙述历代先贤事迹的七言长诗,共76句。
  S.0619《读史编年诗》也是以咏古人事迹为主的诗作,其序曰:“编年者,十三代史间,自初生至百岁,赋其诗以编纪古人百年之迹。其有不尽举一年之事,而复杂以释老者,盖为诗句之所在。七言八句,凡百一十。”由此可知,全诗应为110首,然今本尾残,仅存35首。分别赞颂窦武、汉成帝、谢安、卫玠、钟繇、陆云、谢庄、诸葛亮等人的事迹,借以激励后人。
  此外,敦煌唐人佚诗残卷中还保存有某些特殊的抄本,如S.5644,原题为“方角书一首”,它的抄写方法是由中心向外回还发散,字与字间标以直线,如果由中心依线的标向读去,便是一首五言律诗。原卷见下。
  原诗应读作:
  江南远客跧,翘思未得还。
  飘起沙场苦,详取泪如潸。
  怦直古人志,铿雅韵峰峦。
  訄逼那堪说,鲸灭静阳关。
  另如,S.3835号卷背载有奇特的诗图4幅,现照录如下:
  这种诗图究竟怎样解读,长期以来不得而知。而P.3597号文书却提供了答案,该卷文书有一首诗曰:
  日日昌楼望,山山出没云。
  田心思远客,问(门)口问贞人。
  这首诗就是第一幅诗图的前几句,两相对照,可知诗图写的是离合诗,即一种拆离和拼合字形的诗。诗图中间一行是每句首字,先离之为二,再合之为一。例如“昌”字,先离为“日日”两字,再合为“昌”字,一字三用,据此可将以上诗图解读为:
  日日昌(倡)楼望,山山出没云。
  田(填)心思远客,门口问贞(征)人。
  口之(知)足法用,不见觅之人。
  白水泉当路,此木柴在深。
  亡心忘记忆,西女要人寻。
  非衣裴醋大,口口吕秀才。
  白七皂(造)罪过,王卄弄人子。
  且之(知)是不善,非心悲慈深。
  人王全法用,人曾会言语。
  山佳崔人征。
  这些诗图的有些句子不甚可解,给人以勉强生硬、生拼硬添的感觉。如果从另一角度考虑,这些诗图也可以这样解读,即每三字为一句:
  昌(倡)楼望,出没云。思远客,问贞(征)人。
  足法用,觅之人(原图衍一“地”),
  泉当路,柴在深。忘记忆,要人寻。
  裴醋大,吕秀才。皂(造)罪过,弄人子。
  是不善,悲慈深。全法用,会言语,崔人征。⑧
  ① 张锡厚:《敦煌诗歌考论》,载《敦煌学辑刊》,1989(2)。
  ② 项楚:《敦煌诗歌导论》绪论,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
  ③ 陈国灿;《敦煌五十九首佚名氏诗历史背景新探》,载《敦煌吐鲁番研究》第2卷。
  ④ 项楚:《敦煌诗歌导论》,107~108页,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
  ⑤ 项楚:《敦煌诗歌导论》,217页,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
  ⑥ 罗振玉:《鸣沙石宣佚书正续编》,46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⑦ 〔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6“以歌词自娱”条,载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185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⑧ 项楚:《敦煌诗歌导论》,223~224页;李正宇:《敦煌出土的四首特型诗及其破解》,载项楚主编:《敦煌文学论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丝绸之路敦煌研究/刘进宝著.—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