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其他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敦煌文学及其学术价值——敦煌的曲子词

作者:刘进宝


  敦煌曲子词,是指唐五代时流传于西北地区的民间歌辞,曾有“敦煌歌辞”、“敦煌曲”、“俗曲”、“小曲”、“词”等名称。这是配合音乐歌唱的一类作品。它虽然包含的范围较广,但最主要的还是词,其次才是俚曲小调、佛曲等,故我们通称为曲子词。
  一、词的起源与敦煌曲子词
  诗的形式在盛唐以后开始有所突破,这就是曲子词。曲子词也简称为词,它是起源于民间,萌芽于六朝,发展于中唐以后,至五代、宋而蔚为大观的一种新诗体。敦煌曲子词的发现,解决了我国文学史上长期难以解释清楚的一些问题,特别是词的起源问题。在敦煌曲子词发现以前,关于词的产生与来龙去脉,人们往往只就《花间集》、《樽前集》等文人词进行分析,并以为《花间集》是我国最早的词选集。敦煌遗书中,保存了很多曲子词抄卷,其中较为完整的选集有《云谣集》30首,从而使词的起源问题得到了比较客观的说明。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今则繁声淫奏,殆不可数。”①此所谓曲子,就是指隋唐时期流行的西域音乐——燕乐(即宴乐)。曲子词主要是用来配合燕乐的,词是这种新兴的曲子词的简称。我们知道,词是用于歌唱的,它和音乐,甚至和舞蹈有密切关系。用于宴会和饮酒作乐的歌舞,古时通称为燕(即宴)乐。隋唐时期,因和西域交往的频繁,大量的西域乐舞传入中原,燕乐就是以这种大量传入的西域胡乐为主体的新乐,其中自然也含着一部分民间音乐的成分。歌唱是音乐的主要成分,再就是舞蹈,有时也要边舞边唱。唱就得有唱词,这种唱词就是词。俗语一般把乐调叫曲子,所以唱词也可叫曲子或曲子词。
  在中国古典音乐史上,雅乐、清乐、燕乐是三大音乐体系,各自划分了一个音乐时代。正如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说:“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②这就是说,以先秦的古乐为雅乐,以汉魏六朝的音乐为清乐,隋唐之际,则以燕乐为乐坛主流。所谓“燕乐”,也就是宴饮时所用之乐。隋文帝时奏七部乐,炀帝时增为九部,即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唐初沿隋旧制,太宗时又加燕乐、高昌乐,删除礼毕乐,从而成为十部乐,并以燕乐为第一部。在十部乐中,燕乐作为一部,乃狭义的燕乐,同时,十部乐的总名又称为燕乐,以区别于传统的雅乐。由此可见,燕乐正是中外音乐融合的产物,并在唐前期已经很成熟了。那么,配合燕乐而唱的词的成熟,自然晚于燕乐,亦即晚于唐代前期。从中国音乐史可知,很多词调名称是由玄宗时教坊曲演变而成,就是首先以《竹枝》、《杨柳枝》、《渔歌子》等词调作词的词人刘禹锡、白居易、张志和等也都是中唐人,从而可以得出结论,词的正式成熟,当在中唐时期。③
  敦煌曲子词,虽然并非全是最初的曲词,有些可能还是较多的文人参与写词以后产生的作品,但它们却基本是民间曲词,保存了词的最早形态。
  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种诗体的兴起,多是萌于民间,然后才为文士所摄取,并渐臻完善、成熟,四言、五言、七言,莫不如此。燕乐之于隋唐,已不限于宫廷及豪门贵族,而是作为流行音乐普及于民间,成了雅乐之外俗乐的总称,民间便以长短句句式的里巷歌谣来配燕乐演唱。敦煌曲子词中的民间制作,便显露出这种初级形态的痕迹。如《菩萨蛮》云:“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石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这首民间词,原始质朴,非常明显地表达出了早期民间词的特点。由此我们说,唐宋词应该来源于民间小调和民间词(它们通过燕乐表现出来),敦煌曲子词式的民间词是唐宋词的最早形态。
  敦煌曲子词是由民间兴创的,在早期并没有被一般作家所接受,所以在唐五代作家中很少看到有这类作品。敦煌曲子词大多随便写在卷子后面或背面,也有写在卷子夹缝部位的,其句法、文意多具有民间爽直而富有感情的特色,可以断定这是民间作家的作品。敦煌本曲子词汇集在一起的只有一部,即《云谣集》(S.1441、P.2833)。这类曲子词大概是配合乐器歌唱的,所以都有一定的曲牌,如《菩萨蛮》、《更漏长》、《破阵子》、《倾杯乐》等。
  《云瑶集》原题作《<云瑶集>杂曲子》,是晚唐时代编选的一本规模较大的词集,早于《花间集》、《尊前集》诸书。《云瑶集》有两卷,共存30首。朱孝臧据董康手录伦敦本18首,刻入《疆村丛书》;刘复手录巴黎本14首,刻入《敦煌掇琐》。龙沐勋合校二本,除去重复者2首,适得30首,刻入《疆村遗书》,并作《校记》一卷,王重民据以录入《敦煌曲子词集》。
  由于敦煌曲子词在不断地发现、辑佚和整理,因而其数量一时还无法确定。1950年出版了王重民编的《敦煌曲子词集》,收词162首(再版时增至164首),它是敦煌遗书发现后的第一部较为详备的曲子词集本,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前人。该书的出版“一方面给我们拓展了文学的领域,一方面给了我们许多研究文学史的启示和印证”。1955年,任二北编《敦煌曲校录》出版,收入545首。1971年,香港中文大学饶宗颐编选、法国戴密微解说的《敦煌曲》在巴黎出版,收318首。但辑佚工作并没有结束,1982年周绍良的《补敦煌曲子词》就是从自庄严勘所藏《维摩诘经》背面辑录词13首而来。此外,任二北编《敦煌歌辞总编》收1300余首,为敦煌曲子词的研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料。
  敦煌曲子词绝大多数是流传民间的作品,有的或许经过集体润色,有的也可能曾经文人加工。至于作者,大多数已无法考证,只有少数留下了姓名,如:
  温庭筠一首,《更漏长》(P.3994);欧阳炯二首,《更漏长》和《菩萨蛮》(P.3994);唐昭宗(李晔)二首,《菩萨蛮》(S.2607);法照一首,《归来去》(P.2250)。
  二、丰富的内容
  敦煌曲子词的内容极其丰富,正如王重民所说,有“边客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士之壮语,隐君子之怡情悦志,少年学子之热望与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闺情与花柳”④等等。这和当时内容较狭的文人词相较,自然有天壤之别。而具有这些内容的题材,又都来自作者的亲身经历,表现了他们的真实感情。在艺术表现上,现实主义精神是其主要特征,如保家爱国之情,赋役的沉重,士子客商的情怀,人民的不满和喜悦等等,无不充满真情实感,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其次,它语言天真质朴,自然浑厚。敦煌曲子词中的大部分都是近于白描的口语,不加修饰,表现了一种真实的自然美。再次,敦煌词也与文人词一样,普遍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如夸张、比喻、衬托、影射、借景写情、借物写人等,都精妙确切,运用自如。另外,敦煌词用韵比较随便,每调字数、句数的多少均无具体的规定,四声格律同样无所谓定格。
  以上我们从总的方面谈了敦煌曲子词的有关情况,下面再按内容分别加以介绍。
  第一,描写普通劳动人民生活的曲子词。敦煌曲子词中描写普通劳动人民的词很多,许多都不知作者。有描写劳动场面的,如《浪涛沙》一首(P.3128、S.2607)就是专门描写船工生活的,词文曰:
  五里竿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这是一首极好的描写船夫水上作业的敦煌曲子词。
  敦煌曲子词中关于妇女问题的描写很多,作者勇敢地冲破许多封建文人轻视妇女、玩侮女性的偏见,为各阶层妇女经受的种种痛苦和不幸遭遇鸣不平。一首首饱含同情,激昂慷慨的曲子词或托物寓意,或触景生情,倾诉着征妇情思、怨妇悲愤和被侮辱、被损害女性的反抗心声,以及对始终不渝、纯洁无瑕爱情的追求和向往,这些内容都是同时代诗歌里不多见的。
  敦煌曲子词中的闺怨题材,绝大多数率直地表达征妇对出征丈夫的思念。他们“相思夜夜到边庭”,毫不掩饰自己“泪珠串滴,旋流枕上,无计恨征人”的感情,如《凤归云》曰:
  征夫数载,萍寄他邦。去便无消息,累换星霜。月下愁听砧杵起,塞雁南行。孤眠鸾帐里,枉劳魂梦,夜夜飞扬。
  想君薄行,更不思量。谁为传书与,表妾衷肠。倚牖无言垂血泪,暗祝三光。万般无奈处,一炉香尽,又更添香。
  再如:
  绿窗独坐,修得为君书。征衣裁缝了,远寄边隅。想你为君贪苦战,不惮崎岖。终朝沙碛里,只凭三尺,勇战单于。
  岂知红脸,泪滴如珠。枉把金钗卜,卦卦皆虚。魂梦天涯无暂歇,枕上长嘘。待卿回归日,容颜憔悴,彼此何如?
  (《云谣集·凤归云》之二)
  悲雁随阳,解引秋光,寒蛩响夜夜堪伤。泪珠串滴,旋流枕上,无计恨征人。争向金风飘荡,捣衣嘹亮。
  懒寄回文先往,战袍待稳,絮重更熏香。殷勤凭驿使追防。愿四塞来朝明帝,令戍客休施流浪。
  (《云谣集·洞仙歌》之二)
  敦煌曲子词中还有描写最下层的妓女生活,如《忆江南》(P.3911、P.2809)一首:
  莫攀我,攀我太偏心。我是曲江临池柳,这人折去那人攀,恩爱一时间。
  这首词出自妓女之手,写出了她们受人践踏蹂躏的悲惨命运,字字似血泪。
  第二,歌颂爱国志士的曲子词。中唐以后,由于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逐渐激化,国力渐衰,再加上外族上层统治者的搅扰,我国西北边陲纷纷沦陷。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吐蕃占领河湟一带,统治敦煌达70年之久。敦煌地区人民在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率领下,奋起反抗,为保卫祖国西部边疆作出了巨大贡献。后来在曹氏的统治下,又为坚守祖国边疆建立了“殊勋”。因此,在敦煌遗书中发现了一些歌颂反抗外族压迫的爱国曲子词。
  敦煌曲子词中有关爱国题材的词篇虽然都以忠君、忠于中原王朝为内容,但却融合着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感情,体现了晚唐五代敦煌地区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可贵精神。如《菩萨蛮》(P.3128)一首:
  敦煌古往出神将,感得诸蕃遥钦仰。效节望龙庭,麟台早有名。只恨隔蕃部,情恳难伸吐。早晚灭狼蕃,一齐拜圣颜。
  又如《望江南》(P.3128)二首:
  曹公德,为国拓西关。六戎尽来作百姓,压弹河陇定羌浑,雄名远近闻。
  尽忠孝,向主立殊勋。靖难论兵扶社稷,恒将筹略定妖氛,愿万载作人君。
  敦煌郡,四面六蕃围。生灵苦屈青天见,数年路隔失朝仪,目断望龙墀。
  新恩降,草木总光辉。若不远仗天威力,河湟必恐陷戎夷,早晚圣人知。
  这三首曲子词反映了敦煌地区的民族矛盾和张、曹二氏忠于大朝的耿耿丹心。《菩萨蛮》词抒发了张议潮领导沙州人民驱逐吐蕃后,决心光复河西及对唐王朝的无限忠诚。“只恨隔蕃部,情恳难伸吐。早晚灭狼蕃,一齐拜圣颜”的誓言和信念,又是对张议潮一生显赫功绩的生动记录和对其忠君爱国思想的充分体现。《望江南》二首颂扬了曹氏父子心向中原王朝、安定河西的勋业。其中第一首反映了曹氏在河湟地区的雄威和深受人民的拥戴,“六戎尽来作百姓,压弹河陇定羌浑”。第二首反映了河湟地区民族关系的紧张事态及在这种紧张局势下,曹氏仍对瓜、沙诸州实行着有效统治,因而得到了中原王朝的关怀和恩降。词中“新恩降”和“若不远仗天威力”句,直接流露了对中原王朝加封、宣诏的感激与颂扬之情。
  还有些曲子词歌颂了边防战士为国忘身和以保家卫国为己任的爱国思想,如:
  大丈夫汉,为国莫思身。单枪匹马盘阵。尘飞草动便须去,无复进家门。两阵壁,隐隈处,莫潜身。腰间四围十三指,龙泉宝剑靖妖氛。手将来,献明君。
  (《补敦煌曲子词》第八首)
  平夜秋风凛凛高,长城侠客逞雄豪。手执钢刀亮如雪,腰间恒垂可吹毛。
  (S.5637《何满子》)
  少年将军佐圣朝,为国扫荡狂妖。弯弓如月射双雕,马蹄到处阵云消。休寰海,罢枪刀,银鸾驾□上超霄。行人南北尽歌谣,莫把尧舜比今朝。
  (P.4692《望远行》)
  第三,反映民族关系的曲子词。敦煌既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又是各民族相互交往的主要场所和聚居地,因而在敦煌遗书中保存了一些反映民族关系的曲子词。
  敦煌曲子词在描述兄弟民族“相向共朝天”的热烈场面时,是那样的真诚感人,正如一位兄弟民族将领唱道:“本是蕃家将,年年在草头”。因为他们看到“中华好”,要“学唐化”,才“远涉山水,来慕当今”,并下定决心:“弃毡帐与弓剑,不归边地”,由衷地赞颂“生死大唐好”。这些曲子词虽然有美化封建帝王,遮掩他们实行民族压迫的一面,然而就其主要方面看,却是对各民族相互友好关系的真实反映,如《献忠心》(P.2506)二首:
  臣远涉山水,来慕当今。到丹阙,御龙楼。弃毡帐与弓剑,不归边地。学唐化,礼仪同,沐恩深。
  见中华好,与舜日同钦。垂衣理,菊花浓。臣遐方无珍宝,愿公千秋住。感皇泽,垂珠泪,献忠心。
  蓦却多少山水,直至如今。涉离山阻,意难任。早晚来到唐国里,朝圣明主。望丹阙,步步泪,满衣襟。
  生死大唐好,喜难任。齐拍手,奏仙音。各将向本国里,呈歌舞。愿皇寿,千秋岁,献忠心。
  《献忠心》二首是写少数民族朝觐献忠唐王朝,据此词内容推知可能作于初中唐时代。当时唐王朝为世界上的一大帝国,对边疆民族实行友好政策,唐太宗曾被称为“天可汗”。到武则天时期,对睦邻各族更是和平相处,所以威加海内,臣服四方。“臣远涉山水,来慕当今”,“见中华好,与舜日同钦”,“生死大唐好”,“早晚来到唐国里,朝圣明主”,就是对这一时代历史的真实写照。另外,《献忠心》中有武则天所造新字,据此亦可判断该词的写作时代。
  又如S.6357《何满子》曰:
  城旁猎骑各翩翩,侧坐金鞍调马鞭。胡言汉语真难会,听取胡歌甚可怜。
  再如S.2607《赞普子》曰:
  本是蕃家将,年年在草头。夏日披毡帐,冬天挂皮裘。语即令人难会,朝朝牧马在荒丘。若不为抛沙塞,无因拜玉楼。
  第四,分时联章体曲子词。在敦煌遗书中还保存了一些以时间为顺序的联章体曲子词,它们是以五更、十二时辰、十二月、百岁篇、十恩德的形式来分时歌唱的。
  《五更转》是以夜间五个更火为时间单位,分别作成的一首首互相关联的歌词,它基本上由五章组成,每章是一首,也可以是几首。
  《五更转》的内容比较丰富,其中以反映太子入山修道成佛事和唐代佛教各宗(主要是禅宗和净土宗)的写本为多。也有征妇怀念出征丈夫的,还有悲叹未读书、不识字之苦的,如《叹五更》:
  一更初,自恨长养枉生躯,耶娘小来不教授,如今争识文与书。
  二更深,孝经一卷不曾寻,之乎者也都不识,如今嗟叹始悲吟。
  三更半,到处被他笔头算,纵然身达得官职,公事文书争处断。
  四更长,昼夜常如面向墙,男儿到此屈折地,悔不孝经读一行。
  五更晓,作人已来都未了,东西南北被驱使,恰如盲人不见道。
  这是一首悲叹未读书、不识字之苦的《五更转》。未能读书识字者的悲苦心情流露于作品的字里行间。
  《十二时》是以我国古老的十二地支的记时方法,将一天分成12时段而分别作成12章歌辞的民间曲词。其内容与《五更转》极为相似,以佛教劝善歌为多,也有写工农劳苦、持家俭约、儿女亲情等世俗性的,如《发愤》:
  平旦寅,少年勤学莫辞贫,君不见朱未得贵,犹自行歌背负薪。
  日出卯,人生在世须死老,男儿不学读诗书,恰似园中肥地草。
  食时辰,偷光凿壁事殷勤,丈夫学问随身宝,白玉黄金未足珍。
  隅中巳,专心发愤寻诗史,每忆贤人羊角哀,求学山中并粮死。
  日南午,读书不得辞辛苦,如今圣主召贤才,去耳中华长用武。
  日昃末,暂时贫贱何羞耻,昔日相如未遇时,凄惶卖卜于廛市。
  晡时申,悬头刺股是苏秦,贫病即令妻嫂弃,衣锦还乡争拜秦。
  日入酉,金罇多泻蒲桃酒,劝君莫弃失途人,结交承己须朋友。
  黄昏戌,琴书独坐茅庵室,天子不将印信迎,誓隐山林终不出。
  人定亥,君子虽贫礼尚在,松柏纵然经岁寒,一片贞心常不改。
  夜半子,莫言屈滞长如此,鸿鸟只思羽翼齐,点翅飞腾千万里。
  鸡鸣丑,莫昔黄金结朋友,蓬蒿岂得久荣华,飘飘万里随风走。
  此曲子词还有上文,上文有诗曰:“自从塞北起烟尘,礼乐诗书总不存。不见父兮子不子,不见君兮臣不臣。暮闻战鼓雷天动,晓看带甲似鱼鳞。只是偷生时暂过,谁知久后不成身!愿得再逢尧舜日,胜朝偃武却修文。勤学不辞贫与贱,发愤长歌十二时辰。”所以取“发愤”二字为之题。
  《十二月》是按照12个月的顺序连续歌唱的联章体裁,每月一首;有增加闰月一首的,便有13首。这种按月咏唱的联章体歌辞由来已久,比《五更转》、《十二时》歌词要早。
  敦煌所出《十二月》歌词大都散佚了,保存完整者很少。只有一篇拟题为《边使戎衣》的,是描写征妇对出征丈夫的怀念之作,残缺较少,现移录如下:
  《十二月(边使戎衣)》(P.3812)
  正月孟春春渐暄,一别狂夫经数年。□□□□□□□,遣妾寻常独自眠。
  二月仲春春盛暄,深闺独坐绿窗前。□□□□□□赖,教儿夫婿远防边。
  三月季春春极暄,花开处处竞争鲜。花□□□□□笑,贱妾看花双泪涟。
  四月孟夏夏初热,为忆狂夫难可彻。□□□□□秦筝,更取瑶琴对明月。
  五月仲夏夏盛热,狂夫归否问时节。庭□□□□□□,□见莺啼声更咽。
  六月季夏夏共同,妾心恨如对秋风。□□□□□□改,教儿憔悴只缘公。
  七月孟秋秋渐凉,教儿独寝守空房。君在寻常嫌夜短,君无恒觉夜能长。
  八月仲秋秋已凉,寒雁南飞数万行。贱妾忧存旧日意,君何无幸不还乡。
  九月季秋秋欲末,狂夫一去独难活。愿营方便觅归□,使妾愁心暂时豁。
  十月孟冬冬渐寒,为君捣练不辞难。莫怪裁衣不开领,愁君肌瘦恐嫌宽。
  十一月仲冬冬雪寒,戎衣造得数般般。见今专访巡边使,寄向君边着后看。
  十二月季冬冬已极,寒衣欲送愁情逼。莫怪裁缝针脚粗,为忆啼多竟无力。
  这是一首唐代的《十二月》歌词。初、盛唐100多年中,由于边境战争的频繁,征夫远戍边地,长期不得归返,闺中征妇怀念征人,苦闷哀怨由衷而起。这首《十二月》辞与敦煌曲子词中其他描写征妇怨的词,如《凤归云·征夫数载》等所表达的感情是一样的。
  《百岁篇》是把人的一生按百岁计算,以10年为单位加以歌咏的民间曲词。从其内容和分题看,主要有缁门、丈夫、女人三类作品。《缁门百岁篇》是写出家人虔心事佛的,是借用《百岁篇》曲调而写的佛曲;《丈夫百岁篇》是写男人经历的;《女人百岁篇》是写女人一生的。不论何种《百岁篇》,都是用10章歌辞咏唱的,如《丈夫百岁篇》(P.3821、S.2947):
  一十香风绽藕花,弟兄如玉父娘夸。平明趁伴争毬子,直到黄昏不忆家。
  二十容颜似玉珪,出门骑马乱东西。终日不解忧衣食,锦帛看如脚下泥。
  三十堂堂六艺全,纵非亲友亦相怜。紫藤花下倾杯处,醉引笙歌美少年。
  四十看看欲下坡,近来朋友半消磨。无人解到思量处,只道春光没有多。
  五十强谋几事成,一身何足料前程。红颜已向愁中改,白发那堪镜里生。
  六十驱驱未肯休,几时应得暂优游。儿孙稍似堪分付,不用闲忧且自愁。
  七十三更眼不交,只忧闲事未能抛。无端老去令人笑,衰病相牵似拔茅。
  八十谁能料此身,忘前失后少精神。门前借问非时鬼,梦里相逢是故人。
  九十残年实可悲,欲将言语泪先垂。三魂六魄今何在,霹雳头边耳不知。
  百岁归原起不来,暮风扫雪石松哀。人生不作非虚计,万古空留一土堆。
  《十恩德》是把父母养育之恩分成10个阶段来歌唱的一种民间曲词,由10章组成。这是那个时期比较流行的劝孝歌词。敦煌写本《十恩德》歌词,其内容都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歌颂,如S.4438等抄本中的《十恩德》:
  第一怀躬守护恩
  说着起不舒,慈亲身重力全无,起坐要人扶。如伴病,喘息粗,红颜渐觉焦枯。报恩十月莫相辜,佛且劝门徒。
  第二临产□爱恩
  今日说向君,苦哉母肠似刀分,禁扇不忍闻。如刀割,血成盆,性命只恐难存。劝君问取释迦尊,慈母报无门。
  第三生子忘忧恩
  说者鼻头酸,阿娘肚肠似刀劗,寸寸断肠肝。闻音乐,无心欢,任他罗绮千般。乞求母子面相看,只愿早平安。
  第四咽苦吐甘恩
  今日各须知,可怜父母自家饥,贪喂一孤儿。为男女,母饥羸,纵食酒肉不肥。大须孝顺寄将归,甘旨莫教亏。
  第五乳饷养育恩
  抬举近三年,血成白乳与儿餐,犹恐怕饥寒。闻啼哭,坐不安,肠肚计难翻。任他笙歌百万般,偷奏岂须看。
  第六回干就湿恩
  干处与儿眠,不嫌污秽与腥羶,慈母卧湿毡。专须缚,怕磨研,不离孤儿体边。记之父母苦忧怜,恩德过于天。
  第七洗濯不净恩
  除母更教谁,三冬十月洗孤儿,十指被风吹。慈乌乌,绕林飞,衔食报母未归。枝头大有百般飞,不孝应也虚。
  第八造作恶业恩
  为男女作姻,杀个猪羊屈闲人,须肉会诸亲。倚早保,下精神,阿娘不为己身。由他造业自难陈,为男为女受沉沦。
  第九远行忆念恩
  此事实难宣,既为父母宿因缘,肠肚悉均牵。放儿去,任征边,阿娘魂魄于先。儿身未出到门前,母意过山关。
  第十怨憎怜悯恩
  流泪数千行,爱别离苦断心肠,忆念似寻常。十恩德,说一场,人闻争不悲伤。善男善女审思量,莫教辜负阿耶娘。
  以上所说《五更转》、《十二时》、《十二月》、《百岁篇》、《十恩德》等分时联章体曲子词,显然是一种民间流行的曲词,与至今尚流行于民间之《叹五更》、《绣金匾》、《四季相思》之类的民歌颇相似。其共同的特点是:以曲见胜,通俗易记,比喻生动,而思想感情却往往低沉。
  ① 〔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一“歌词之变条”,3页,巴蜀书社,2000。
  ②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五《乐律一》,30页,“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
  ③ 张晶:《关于词的起源》,载《文史知识》,1990(9)。
  ④ 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叙录》,商务印书馆,1956。
  

丝绸之路敦煌研究/刘进宝著.—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