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其他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高昌惊梦:高昌与玄奘

作者:李广智



  麹氏父子在主掌高昌政权期间,虽然有亡国之过,但有一件事,却是为后人所称道的,这就是全力支持和帮助大唐高僧玄奘去印度求取佛经。
  公元629年的一个夜晚,唐玄奘是从高昌的东门入城的。与东门相连接的是条大道,直通伊吾。那天,高昌王麹文泰得知玄奘到达伊吾的消息后,急于见面,立即令使臣前往迎接,要使臣接上玄奘即连夜赶回,而他本人也深夜不眠,秉烛相待。
  高昌城门隆隆打开。
  风尘玄奘款款入城。
  玄奘似乎是天生的佛教学者,在隋末唐初那个战乱的年月,也一直没有停止对佛学的探讨和追寻。
  玄奘是僧人,但也必须遵守朝廷的法令。他的西域求法的申请必须得到朝廷的批准才能成行。可惜的是,朝廷不给他发放通行证。这对他打击很大。但恰在此时,关中发生灾荒,灾民西行求生,朝廷则不予阻挡。于是,玄奘便混入灾民之中,违令西行。
  就在玄奘将要抵达边境时,朝廷的一纸拦阻命令急速而来,终于在敦煌关口赶上了玄奘。
  但玄奘却不肯放弃,决意西行。他的精神感动了一位小吏,不仅没有执行这纸命令,反而帮助玄奘从速上路。
  玄奘取经生涯最艰难的地段是在西出玉门关之后,其间困陷沙漠四夜五天,差一点命丧黄沙。
  玄奘的西行之途,在高昌是一个转折点。玄奘进入高昌的当夜,高昌王亲率家人与重臣将其接入王宫后院一重阁宝帐之中,其殷勤周到,难以尽说。高昌王一家刚走,王妃与数十侍女又来礼拜。第二天,玄奘还没有起床,高昌王又率领王妃与贵戚前来问安。
  玄奘在高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盛情款待,不仅设坛讲经,而且游历各处。住了一段时间,玄奘要求继续西行时,高昌王麹文泰却提出要他留下来做高昌王的国师。他诚恳地说,高昌虽是小国,但僧侣也总有几千人,大师留下来是能够有所作为的呀!但玄奘不肯放弃信仰。高昌王也不肯放弃机遇,他甚至以要把玄奘送回唐朝相威胁,逼迫玄奘就范。
  玄奘以绝食相抗争。
  绝食到第四天,高昌王让步了,因为他知道玄奘的志向是不可改变的。让步的方案是:麹文泰和玄奘结为兄弟,高昌支持玄奘西行,玄奘学成归来要在高昌停留三年。在此后的一个月的时间里,玄奘讲经不止,麹文泰则为他做各种准备。
  玄奘到达高昌之前,是靠施舍维持生存的,到高昌以后,他简直成了富翁。高昌为他准备了“四个沙弥以充给侍。制法服三十具。因西土多寒,又造面衣、手衣、靴、袜等各数事。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绫及绢等五百匹,充法师往返二十年所用之资,给马三十,手力二十五人”。
  而精神上的支持则更大。玄奘设坛讲经,是在一个大帐幕中,帐幕内可坐300多人。每到开讲的时候,高昌王都亲自手持香炉前来导引。玄奘就坐,高昌王自己跪下为阶,让玄奘登踏而上,天天如此。
  由于受到高昌的强力资助,高昌之后,玄奘一路顺风。沙弥4人,其中一人曾在遇贼时救过玄奘并因而拯救了全体。玄奘不仅不用为经费问题劳神,有时还可以施舍于人。“自高昌王所施金、银、绫、绢、衣服等,所至大塔、大伽蓝处,皆分留供养,申诚而去”。可见,玄奘在印度从容钻研佛学,不但不为经费所困,而且有余力与佛界礼尚往来。
  高昌对玄奘的帮助,还体现在国际关系方面。玄奘西行,所经之国众多,个人身份自然十分紧要。此前,玄奘不过是个普通僧人,现在却有了高昌王弟的名义,有了高昌政权这样一个靠山。
  玄奘行前,高昌王“遣殿中侍御史欢信送至叶护可汗衙。又作二十四封书,通屈支等二十四国,每一封书附大绫一匹为信。又以绫绡五百匹,果味两车献叶护可汗,并书称:‘法师者是奴弟,欲求法于婆罗门国,愿可汗怜师如怜奴,仍请敕以西诸国给邬落马递送出境。’”
  高昌地处“丝路”之要冲,与西域诸国往来频繁,故享有特殊地位。现在,高昌王派出特使,发出国书,请沿途各国照顾玄奘一行,沿途各国岂能不看这个面子!于是我们看到,除了焉耆因与高昌有过战争而没有照顾外,其余各国都以大礼相待。当时的玄奘还远没有扬名天下,他在西域诸国的心目中,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比高昌国王的国书更高。所以,玄奘在写给高昌王的信中说,兄之盛情,“决交河之水比泽非多,举葱岭之山方恩岂重”。葱岭就是昆仑山。
  到印度之前,玄奘一直享受特使护送的待遇。除了高昌国的特使,还有西突厥的特使——这些特使,就是《西游记》中唐僧那几个徒弟的生活原型,护送唐僧西行,不是佛法无边的如来,而是西域诸国的特使。西行路上,西域各国对玄奘的尊敬,实际上是玄奘背后所代表的国家高昌。西突厥并不信佛教,他们对玄奘以及玄奘所追求的事业既无了解也没有兴趣,但他们还是把他安全地送到了目的地,所重的,理所当然还是高昌王麹文泰的的面子。
  玄奘来自高昌,这一点非常重要。在龟兹国,玄奘一行受到包括国王在内的热烈欢迎,而玄奘住宿的第一家,就是高昌人的寺院,因为“法师从家乡来,先请过宿,因就之,王共诸德各还”。高昌人的优先待遇很充分地表现了出来。第二天,接受国王的招待,又赴最有名的阿奢理儿寺。这个寺院的住持曾游学印度二十多年,在当地最受国王和国人的尊重,号称独步。但他还是很认真地接待。在他的心目中,玄奘主要不是求学的僧人而是国王的客人。
  玄奘对高昌国的恩情一直记在心中,尤其念念不忘与高昌王的三年之约。十几年以后,日戒王问玄奘归国是走海路还是陆路时,玄奘明确回答,他从中国来,行至西域,有国名高昌,国王聪明睿智,信奉佛法,他之所以能到印度来,高昌王的支援是最大的,所不能忘怀的,而且他们也早有约定,兄弟之情,万不可违,故他还是要从陆路旧途返回,与高昌王相聚。
  17年以后,玄奘声震印度。当他风尘仆仆旧路回还实践与高昌王麹文泰的三年之约时,西域的形势却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西突厥的强盛已是昨夜星辰,当年阻止他西行的唐王朝已经成为西域的真正主人,他日夜想念的高昌王麹文泰已在几年前离开人世,高昌国也已经灭亡而成为唐王朝的一个州。
  玄奘感到了深深的遗憾和伤感。他没有再进高昌,他不敢睹物伤情,遂决定直接返回中原。在他的请求报告被批准以后,玄奘经长安赴洛阳与唐太宗会面。之后,即开始了对佛经的翻译工程,所译佛典74部,计1335卷。
  玄奘的成就是伟大的,他的一切成就的基础就是西域问学求法,而这个基础离不开高昌的帮助。
  玄奘取经的故事,演化出了神话小说《西游记》。在《西游记》里,西行路上,都是妖魔鬼怪一心要吃唐僧害唐僧,但历史的真实却是唐玄奘一路都在受到帮助和保护。
  而对玄奘帮助最大的,就是高昌。
  玄奘回国之后,唐太宗对他的译经的支持也很重要。但比较之下,高昌国是雪中送炭,唐太宗为锦上添花。

西域古城探秘/李广智著.-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07 ;高昌故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