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钱币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五代辽宋金时期西域各地方政权发行的货币

作者:黄志刚





  在西域各地货币流通市场上,除了有中原内地的铜铸币以外,还有当地发行的金属钱币(金、银、铜)和以棉布等为质地的布币在流通使用。
  一、龟兹回鹘的花蕊布布币
  丝绸之路沿线的西域诸国有着使用实物货币(绢、毯、锦、布等)的悠久历史。五代辽宋金时期,以棉布、丝绸等为质地的实物货币,仍在西域诸国有着广泛的使用范围。据《宋史》记载,龟兹国因缺少金、银、铜等金属铸币,而“以花蕊布博易”;高昌回鹘地区的马匹价格低廉,“善马直绢一匹,其驽马充食,才直一丈”。可见,棉布、丝绸等在丝绸之路沿线龟兹、高昌等地一直作为货币支付手段使用。又据《突厥语大词典》记载,在高昌回鹘王国有一种长四盖斯(约合0.6米),幅宽一拃的喀姆杜(kamdu)布,“上面盖有回鹘国王的印,在交易中当货币使用。如果这布旧了,每七年可以洗一次,再重新盖印”①。这可谓是高昌、龟兹等地流通使用的布币的一个很好注解。另外,高昌、龟兹等地使用棉布等代货币的状况,在吐鲁番出土的回鹘文社会经济文书中亦有所反映。据吐鲁番出土的回鹘文文书所记,当地有诸如“西部流通的、加盖六方官方印章”的棉布,“柳中城后来通用的加有官方印章”的棉布,“高昌西部流通的、两侧及后面中间盖有印章”的官布,以及“东边通用的棉布”等。②从以上资料所记内容来看,在高昌、龟兹等地作为货币流通使用的棉布,不但是官方强制流通的,而且还分成了不同的流通区域。这与中原内地当时所流通使用的“交子”等纸币文化或许有着某种联系。
  二、喀喇汗王朝发行的钱币形制、版式及出土数量
  喀喇汗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接受伊斯兰教信仰的地方政权,所以喀喇汗王朝发行的钱币亦深受伊斯兰货币文化影响。喀喇汗王朝钱币属于典型的伊斯兰货币文化体系,与之前受中原汉地货币文化系影响而铸造发行的汉龟二体钱、高昌吉利钱、高昌回鹘钱等钱币完全不同,具体表现是:在制造技术上采用的是源自希腊—罗马的冲压打制法,不同于中原汉地的浇铸法;形制上是圆而无孔,与中原汉地风格的圆形方孔钱不同;材质上除西域地区习惯使用的红铜外,另有金币和银币;铭文不见有汉字,统一使用阿拉伯文库法体(因产生于幼发拉底河畔库法城而得名);铭文内容为经典的伊斯兰教经文,或有打制钱币的汗王名称、地点、纪年等。新疆出土的喀喇汗王朝钱币主要三种类型:(1)玉素甫阿尔斯兰汗钱币。正面铭文为“LailahlllaAllahMuhammadRasulAllah”,汉译为“除了安拉别无他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即十六字清真言之意:“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主的使者”)。背面铭文为“Al-MalikAlDunyaAllahYusufArslanKhan”,汉译为“伊斯兰世界之王玉素甫阿尔斯兰汗”。(2)桃花石可汗钱币。正面铭文为“LailahlllaAl-lah Wahde LashareeklaMuhammadRasulAllah”,汉译为“除了安拉别无他神,安拉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亦即十六字清真言之意),背面铭文为“BillahAllahAl-MustaghferSulaymanKadrTafghacKhaqan”,汉译为“祈求安拉宽恕的苏莱曼卡德尔桃花石汗”。(3)穆罕默德阿尔斯兰汗钱币。正面铭文为“LailahlllaAllahMuhammadRasulAllah”,汉译为“除了安拉别无他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亦为十六字清真言之意),背面铭文为“AilahArslanMuhammadalbatkhan”,汉译为“寻求安拉保护者穆罕默德阿尔斯兰汗”③。喀喇汗王朝钱币的伊斯兰货币文化特点,对于后来西域地区的货币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喀喇汗王朝发行使用钱币的状况,在传世文献当中有所反映。据《突厥语大词典》记载,喀喇汗王朝时期,境内流通使用的货币不仅有金、银、铜等金属货币,还有棉布等质地的布币。如被称为“Uruqluqaltun”的金币、长度从一指到一档子(合0.71米)的金条和被称为“Kümüx”的银圆,以及在交易中使用的由中国内地铸造的一种名为“Bakir”铜钱和名为“yarmak”的铜铸钱币等;还有一种名为额金(Egin)的棉布布币,“幅宽一拃半,长四盖斯(约合0.6米)”,“苏瓦尔部落的人用它来进行贸易”④。
  喀喇汗王朝曾在新疆喀什和莎车两地制造了大量的钱币。据不完全统计,新疆各地已发现22000多枚喀喇汗王朝钱币。⑤喀喇汗王朝钱币在新疆和田、喀什、麦盖提县、巴楚县、皮山县、阿图什等地,以及中亚塔吉克斯坦摩格浩遗址、沙赫里斯坦、列宁纳巴德等地多有出土。其中以1980年新疆阿图什出土的喀喇汗王朝钱币数量最多,共一百三十公斤,18000枚左右,此次出土的喀喇汗王朝钱币材质均系铜质,制造方法均为打制,大部分属穆罕默德阿尔斯兰汗在位时所发行,另有18枚桃花石可汗钱和少量马斯乌德钱;后来又在吐鲁番和乌鲁木齐分别收集到约4000枚的“穆罕默德阿尔斯兰汗钱币”和400余枚的“苏莱曼卡德尔桃花石汗”钱币。⑥
  三、西辽的货币制度及流通情况
  西辽定都巴拉沙衮后,发行铸造了自己的货币。《古钱录》和《钱录》分别录有“康国通宝”一品和“感天元宝”二品,它们分别是以康国为年号的耶律大石和权国称制的感天皇后在位时铸造的。两种钱币为圆形方孔,与中原汉地传统钱币的形制相同。⑦西辽虽然铸造了自己的货币,但仍允许喀喇汗王朝的钱币在其直辖领地继续流通使用,并继续打制钱币。
  西辽境内集市贸易主要使用小铜钱,即费尔斯。白银匮乏时,市场上很少使用纯银的钱币,而是以镀银的铜币或含银量很低的铜银合金币代替。这样,金币(即第纳尔)遂成为重要的流通和支付手段。黄金成为价值尺度,通行的铜币都用它来表示市价。⑧
  ①麻赫穆德·喀什噶里著,校中彝等汉译:《突厥语大词典》,全3卷,第1卷,442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②李经纬:《吐鲁番回鹘文社会经济文书研究》,12、88、122~123、225页,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6。
  ③王永生:《新疆历史货币》,62~63页,北京,中华书局,2007。
  ④麻赫穆德·喀什噶里著,校中彝等汉译:《突厥语大词典》,全3卷,第1卷,84、159、379、442页;第3卷,41、131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⑤《新疆钱币》图册编辑委员会:《新疆钱币》,26页,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1;香港,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1991。
  ⑥蒋其祥:《新疆黑汗朝钱币》,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
  ⑦魏特夫(KarlA.Wittfogel)、冯家昇:History of Chinese Society: LIAO.Philadelphia,1949,p.664.
  ⑧魏良弢:《西辽史研究》,145~147页,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

丝绸之路货币研究/黄志刚主编.-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0;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