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碑铭与墓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长安发现唐智该法师碑

作者:周伟洲



  一九七九年三月,在陕西省长安县终南山天子峪的天子口村附近,发现了一方唐初的石碑。碑额刻蟠螭纹,篆书“大唐故智该禅师之碑”九字。碑文三十一行,每行六十七字。首行题“大唐灵化寺故大德智该法师之碑”,“弘福寺明浚制文”,“普光寺沙门明解书”(图版壹)。
  法师碑文说,智该法师是贞观十三年(639年)六月八日圆寂于长安灵化寺,终年六十二岁,按此推算,法师应生于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年)。法师俗姓王氏,豫州人。祖询,北周豫州刺史,父俨,隋巴西县令,但均不见史籍。智该九岁出家,先依显州(治今山西孝义)本行寺哲法师请道,后又从相州(治今河南安阳)裕法师学经。隋开皇十五年(595年),智该十八岁,在显州讲大涅槃、金刚、般若等经。碑文有“刺史楚国公豆卢贤望重国华,绩宣蕃岳,藉甚嘉问,躬率部僚,展礼餐和,亲[任]益敬”。豆卢贤,即豆卢勣之子。《隋书·豆卢勣传》载,勣“袭爵楚国公”,“子贤嗣,官至显州刺史,大理少卿,武贲郎将”,与碑文所记相契。
  以后,智该游历各地,访道讲经。碑文说“隋炀帝搜扬法侣,大建仁祠,以法师德风遐扇,崇礼徵屈,请居慧日道场,为千僧总任”。炀帝改佛寺为道场,①在东都洛阳建慧日道场,广收各地名僧弘法。隋末,智该“避地入关”,来到京师长安。
  唐高祖时,智该受李世民招致,开讲华严、法华等经。法师碑还记:“高□长公主驸马纪国公纶,企承德音,推诚顶礼,请居灵化,频建法筵,一心虔奉,四事周洽。”据《新唐书·诸帝公主传》记:高祖十九女,内有高密公主。“高密公主,下嫁长孙孝政,又嫁段纶。纶,隋兵部尚书文振子,为工部尚书,杞国公。永徽六年(655年)主薨。”碑文内不清楚之“□”疑当为“密”字。碑文撰于贞观十三年(639年),所以称其为“长公主”。
  碑文载高*(外囗内密)长公主驸马为“纪国公纶”,而《新唐书》传段纶为“杞国公”,当以碑文为是,纠正《新唐书·诸帝公主传》之误。段纶是段文振次子,《隋书》有段文振传。灵化寺,据宋敏求《长安志》卷一〇普宁坊注:灵化寺为隋开皇五年(585年)“沙门善吉所立”。而《续高僧传》卷一五《释三慧传》谓:武德九年(626年)“工部尚书段纶,宿树善园,造灵化寺”。《隋书》与《续高僧传》的记载不一致,很可能是灵化寺在隋开皇五年为善吉所兴建,后遭兵燹(?),武德九年段纶又在原址复建。
  碑文记,智该住入灵化寺后,“又于京师诸寺讲涅槃、维摩、般若等经,摄大乘、中百、唯识等论”,并“鸠集疏记,覃思玄章,共有二十万言,勒成一十三卷”。当时弘法大德法师多有译著佛教经典之举,然智该法师的著述今已不传。中国佛教唯识宗(法相宗),一般公认的创始人为玄奘。玄奘从天竺(印度)取经回长安是贞观十九年(645年),当时智该已圆寂五年了,而智该生前已讲唯识,可见唯识宗在长安早已流行。
  碑文最后记:智该于贞观十三年六月八日圆寂,“即以其月十日,道俗学士数千人,奉旨送往终南山,阇维于鞭梓谷。承风者结欷,慕道者衔悲:莫不望盖影而泣零,扣山门而崩绝。弟子智文、玄达、贞顾等四十七人,共收灰烬,标塔表灵”。“阇维”即“荼毗”的异写,佛教徒死后火化之谓。鞭梓谷亦谐音写作“便子峪”,今讹为天子峪,即智该法师碑出土之处,离今西安城约四十多公里。在唐代,便子峪有两座著名的寺院,即峪内西坡的至相寺和峪口的白塔寺。②碑的出土地点就在白塔寺遗址旁边。当时许多名僧圆寂后,均葬于便子峪,因此这里有许多舍利塔及佛教遗物。如已出土的唐永徽元年(650年)至相寺比丘法律造泥佛像,③及残舍利塔中出土的波斯萨珊朝银币等。④但智该的舍利塔及碑文中所说的五级浮屠今已不存。从碑文看,智该在隋末唐初还是较有名的“高僧”,然而奇怪的是道宣《续高僧传》等佛教典籍中无传。
  综观智该的一生,多次得到当朝者的赞助支持,世经四主(隋文帝、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身历隋唐两朝,均被奉为上宾,让其广传佛法。
  智该法师碑的撰文者是“弘福寺明浚法师”。弘福寺即《长安志》卷一〇所载修德坊的兴福寺。原注:“本右领军大将军彭国公王君廓宅。贞观八年(634年)太宗为太穆皇后追福,立为弘福寺。神龙中,改为兴福寺……太宗时,广召天下名僧居之。沙门玄奘于西域回,居此寺。”弘福寺应在唐长安城修德坊的西北隅,位于今西安城北偏西处。《续高僧传》卷四五有京师定水寺释明浚传,只说明浚法师俗姓孙,齐人,善章草,于高宗永徽元年(650年)暴死,后又奇迹般复苏。此“明浚”与智该法师碑文撰写人弘福寺的明浚是否一人,不得而知。另《长安志》卷九载,太平坊有定水寺,即在今西安城墙西南隅。如果上述两明浚系一人,则在贞观十三年前,明浚先住弘福寺,以后,或又移住定水寺。
  智该法师碑的书写者是“普光寺沙门明解”。《长安志》卷一〇记颁政坊有龙兴寺。下注云:“本普光寺,贞观五年(631年)太子承乾所立。神龙元年(705年),两京及天下诸州并置中兴寺,遂改此寺为中兴寺,又改为龙兴寺。”考普光寺当在今西安城西门外。明解,《续高僧传》卷三五有传,云“释明解者,姓姚,住京师普光寺,有神明,薄知才学,琴诗书画,京邑有声。然调情敞悦,颇以知解自傲,于诸长少无重敬心。至于欲瞰,不异恒俗。会龙朔之中(661~663年),徵诸三教有能观国者,策第宾王。解因此际往东都,策第及之。行次将仕,乃脱袈裟。‘吾今脱此驴皮,预在人矣!’遂置酒集诸士俗,赋诗曰:‘一乘本非有,三空何所归’云云,不久病卒”。可见明解是佛教徒的另类,后还俗中进士。有明解为智该书碑,证《续高僧传》所说的“琴诗书画,京邑有声”,并非溢美之词。
  初唐书法名家首推欧阳询和虞世南,后为褚遂良和薛稷,他们的书法均源自南朝的“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字体妍丽,姿媚而瘦硬。特别是由于当时唐太宗喜爱二王书法,大力提倡,二王书法遂为全国正宗。试观明解所书《智该法师之碑》,从根本上讲,也是承袭二王南派书法,与同时代书法名家褚遂良的书法风格相近。碑石中许多字体,与传世的王羲之的字迹相较,两者很难分辨出自谁手。明解所书的此碑,通篇字体结构严谨,轻盈秀丽,优雅大方,确属书法上乘。不仅如此,从字体风格来讲,明解所书的字体还多少融合了北魏以来碑版的书法特征,“蚕头燕尾”十分明显。他的书法完全可与当时名家的书法媲美,是研究中国书法史的一件珍贵实物资料。
  附碑录文:
  大唐灵化寺故大德智该法师之碑
  弘福寺明浚法师制文 普光寺沙门明解书
  维夫爱河巨浪,赋命者迷其问津,玄流大川,宵行者同知利涉,靡不资圣贤以间出,拯沦湑而遐济。故曰种应物于前,道光百亿;慈氏乘时于后,功格三千,焕乎至哉,无德而言。象白鹤林,韬迹鹜岭,居常施光,奉正法之元;寅赞丕绪,天亲承像,教之季式,摹?洪猷洎乎慧日。西倾徐光,东照腾兰,嗣大义而[废]止澄什,匡颓运以来仪夷夏。何其宏暮,幽□真其神化。至于跨鸳融肇,吞孕生林,耀传灯而鉴昏城,震法雷而警聋俗,齐徽曩烈,同德异时,然绰有余行,其唯智该法师矣。法师俗姓王氏,琅玡人也。世因蒞袟,爰居豫州,郁繁衍于本枝,导昌源于姬水。积德延庆,世载民英,轩冕相仍,联华靡替。祖询,周豫州刺史,器华粹远,风鉴朗拔,负文武之才雄,为帮国之光彦。父俨,隋巴西县令,先德富义,砥行砺躬,善政之美,著乎风俗。法师乘因命世,应果挺生,灵府沉秘,神机英发,慈惠体其成性,俊颖禀其生知,秀异岐嶷,承九流于庭训,含章髫龄,贯六艺于家风,并举一反三,提纲领要,志气开爽,粃糠儒墨。童游历寺,寓目讲筵,闻三乘而永怀,悟四山而大息。甫年九岁,割爱归真,初依显州本行寺哲禅师,伏膺请道。哲公乃行循七觉,业专九定,嘉其卓异,识授五[停]心,未延旬言,便殚其妙,后进四念处,复□其徵。禅师嗟赏,勉而识曰:“子年齿未足,神悟有余,于心稍功,在观犹阙,宜契志三藏,履道弘宣”。时相州有裕法师,大开教义,博考□缔,□□五部,随文伫其宗范,释氏资其羽仪。法师乃涤耳闻风,星言奔诣,人隐学肆,敏瞻冠群,良由夙洁禅地;赏花先茂,才磨心镜,慧照方远,可谓素随色变,涂逐玺移;抗论方重,席而有余,覆授同瓶,泻而靡失。驰声□邺,振采本州。时年十八,讲大涅槃经及金刚般若,盛匡学侣,道俗佥归。刺史楚国公豆卢贤,望重国华,绩宣藩岳,藉甚嘉问,躬卒部僚,展礼餐[和],亲[任]益敬。法师虽阐扬足用,而好学绝伦,以为四藏五乘,淳源弥广,龙树入海,阅经笥而不穷,善才南游,求法界而无尽。于是宪章列圣,思齐则喆,逾千里而寻师,遍九州而访道。硁硁焉,敦匪石之固:孜孜焉,劳不及之心。至于顿渐格言,色空密义,罔弗钩深玄妙,笔削浮靡,麦登五腊,备演三宗,幽杖讲道,亚迹净名之□,枢衣承义,已盛公超之市。隋炀帝搜扬法侣,大建仁祠,以法师德风遐扇,崇礼徵屈,请往慧日道场,为千僧总任。行已唯四摄,卒众以六和,每时扬天问,光阐宗极,万乘回简心之睠,百辟光具瞻之重,深期厚遇,信施优隆。既因丧津海隅,弛政江水,黎元荐臻于八苦,区寓沸腾于五浊。法师以洿隆从道,避地入关,委质岩薮,栖神寥廓,[清]溪丹巘,宴坐观空,邃壑高林,经行寂[寥],禅枝迈松,筠□□秀,□香这兰,茞而流芳。遂于离念净心,洞照如秋月,实相幽致,涣释若春冰,灵祥符德以显臻,鸟兽归仁以驯狎。属大唐启圣,纳录乘时,补缺运于玄穹,纽倾维于厚载,涵养黎[庶],光复[美]俗。皇帝龙潜之日,远挹清猷,别奏招迎,请居月爱。师以出处随化,动寂唯宜,聿膺圣命,宣风开里。新□王为建讲坛越,躬顾门人,请开华严、法华,以启□会。法师乃[承]卢舍那之素业,开佛知见之玄宗,谈柄才麾,词雷般震,微言暂吐,法雨霈霑。于时异学云屯,硕难峰起,匠主以鸿锺应□,击之[大][小],义□纳潮宗之巨细,智逾炙□,辩纵连环,廓部执如,烟消析繁,疑如[扼]落,兼通数论,傍会典坟,学府之兴,蔚其盛矣。高[密]长公主驸马、纪国公[段]纶,企承德言,推诚顶礼,请居灵化,频建法筵,一心度奉,四事周洽。又于京城诸寺,讲涅槃、维摩、般若等经,摄大乘、中百、唯识等论,斯乃鸠集疏记,覃思玄章,[共]有二十万言,勒成一十三卷。莫不词林布[护],理窟深沉,隐括大小,昭显文义。然以本寂圆宗,末学方驾,南北兴鼠首之执,当见怀犹豫之[疑]。故复研祥首□,[商]略异说,撰辩定□正论一卷,使有识知归,[虽]侳锐显其非,唯已往休寂,圆照是所司[在],复依净心,□成八观,启无生之捷径,坦入证之夷途,好玄解行之□,盛传不朽者矣!故□栖禅枝而□景,拒知道树之高;低饮玄津而满腹,未测德河之深浅。且世经四主,身历二朝,亟入承华,屡弘正法,遐迩推德,朝野归心。禀涂香而致敬,遵善诱而服道,先达者既同原菽,后讲者还类屋筹,加以心足清□,□干名烈,回其信施,修葺伽蓝三事虽亡,四懃逾励,至于察机树德之迹,容谓显仁:体生会灭之深,熟辩藏用。粤以贞观十三年岁次已亥六月三日,微觉贬和,至七日夜中,命诸弟[子]□恳传授心地法门,勤勤委□,词色无扰。八日平旦□神于灵化本房,春秋六十有二。哀缠缁素,惨变风云。却以其月十日,道俗学士数千人,奉旨送往终南山,阇维于楩梓谷。承风者结欷,慕道者衔悲,莫不望盖影而泣零,扣山门而崩绝。弟子智文、玄达、真顾等四十七人,共收灰烬,标塔表灵。又以大师康存,供养舍利,未遑封树,奄尽化期,塔前别起五级浮图,追光本志尔。乃兴基利刹镇,地干云风铎,相和以谐韵,露□比□而□□,危峦峭岭,郁律峙其前;峻堞平原,□迤案其后。□流回互,仿佛两河,灌木参差,依□八树。十方善识,七众门人,悲安□而智山颓,扬河运而慈[舟]复。恐方城尽□,圆海生桑,刊丰碑以存道,庶尖刃而腾芳。其词曰:
  苦水汤汤,口涯漫漫,心□易扰,识贼多难。似鱼出没,如沦聚散,系赖舟航,方挤彼岸。于赫大圣,□照重昏,等树法雨,灭燎烧门。寝灵示教,五部同□,贻则踵武,四依代□。显□上德,承佳应世,简畹敷英,桑门廷□。夙闲十想,早祛六蔽,善来宝坊,幽求[实]际。既服忍□,又坚式足,学穷内外,道贯真俗。弘兹□满,逗斯机欲,名称普闻,人天允属。炎灵道丧,枭雄□□,□道严阿,宅心至理。三昧□虑,四摄虚已,幽显辅仁,体祯应祉。我唐建国,河□玄化,载□□灯,启明长夜。彼美怀道,俟时藏价,惟主伫德,问天要迓。振威屈冗,感召随缘,□独□念,志在弘□。控引义海,吐纳言泉,询疑结辙,请益骄筵。道播区中,惔然神王,载辟灵寺,穷乎大壮。克定了因,指明□相,利物不朽,成文遗贶。□久体道,生灭不羁,税驾□寂,□□离知。飒爽人世,悲哉□移,惟兹承旨,感恋如斯。承旨伊何,香新砾质,感恋伊何,□室概□。愁云暗时,悲风肃瑟,俾就贞珪,永光名实。
  (与朱捷元合作,原载《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4期)
  ① 《隋书·百官志》下:隋炀帝时“郡县佛寺,改为道场,道场改为玄坛”。
  ② 参见朱捷元、秦波《陕西长安和耀县发现的波斯萨珊朝银币》,《考古》1974年第2期。
  ③ 陈直:《西安出土的隋唐泥佛像通考》,《现代佛学》1963年第3期。
  ④ 参见朱捷元、秦波《陕西长安和耀县发现的波斯萨珊朝银币》,《考古》1974年第2期。

汉唐气象:长安遗珍与汉唐文明/周伟洲著.-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