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碑铭与墓志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有关玄武门事变和中外关系的新材料——张弼墓志研究

作者:胡明曌



  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藏本世纪初西安南郊新出的《大唐故始州黄安县令南阳县开国公张府君墓志铭》,志主张弼(595—654)原来的身份是供职于太子李建成东宫的太子舍人,他的墓志铭记载了事变后他们这些“前宫寮属”的遭遇,使我们对事变的后果和唐太宗的用人政策,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墓志铭还记载了他作为使臣出行四万里的活动,使我们对唐太宗时代丝绸之路上唐朝官方的活动规模,有更真切的了解。也就是说,墓志提供了关于玄武门事变和唐太宗时经营丝绸之路规模的新认识。
  张弼墓志长60厘米,宽60厘米,厚9厘米,青灰石质地,蔓草纹边,无志盖。志文43行,满行43字。
  墓志录文如下①:
  大唐故始州黄安县令南阳县开国公张府君墓志铭并序
  公讳弼,字义辅,南阳西鄂人也。隆构岩岩,植西昆之天柱;长澜汗汗,回东溟之地轴。开宗命氏,降朱鸟于星文;载德联荣,光紫貂于宦籍。其后鳣车接轸,鹤盖连阴,耀焕湘图,氛氲绣牒,悬诸日月,无俟言筌。高祖筠,宋中书侍郎,宣城太守,南阳县侯,食邑八百户,后魏大都督,秦州刺史,鄜西县公,谥文烈。云柯千丈,霞墙万仞,润色王言,濯锦龙池之侧;发挥玄化,褰帷能(熊)轼之前。曾祖平,后魏太子洗马,冯翊太守,袭爵鄜西公。量溢澄陂,襟开明月,士行之翅,随皂盖而屡飞;文仲之名,播青绨而不朽。祖延,后魏度支郎中,员外散骑侍郎,周阴盘太守,骠骑大将军,大都督,鄜州刺史,袭封鄜西公,隋邢州刺史。雄昭紫石,气肃青松,盛业显于生前,遗爱存于殁后。父宽,隋侍御史,上党郡守,今朝开府仪同三司,青州大总管府长史,青州刺史,大将军,南阳县公,食邑一千户。德粹玄表,道茂黄中,冠人纪以檀徽仪,播天经而光峻范。公毓景华胄,腾姿上兰。辟雷门以振声,凌风穴而扬彩。凝脂点漆之美,独步五都;川澄玉暎之清,孤摽四海。于是绮襟游艺,锦带横经,莹晨照于灵台,结寒冰于水府。综八儒以探至颐,缅察有圣之心;苞三略以总机权,眇穷惟叡之旨。池临春色,玉札动而鸾惊;野照秋辉,象弭开而雁落。将展从横之志,遄钟交丧之辰。未光已颓,青土大乱,先公外绝救援,内守孤城。九拒之计载严,六奇之谋骤逞。公内参军政,外赞兵威。从横展七擒,羽书成一手。群凶丧魄,勋力居多。武德之初,国步犹梗,间行扙(杖)剑,抗疏天庭。圣奖特临,面申惟旧,爰纡涣绋,即拜朝散大夫。戎级载华,朝荣伊穆。五年三月,诏举贤良,射策甲科,独高时辈。价隆片玉,声溢兼金,权授左领军铠曹参军。宸极云悬,羽林星布,犀渠贝胄,鹤膝龙旗,联卫尉之八屯,警周庐之千列。妙推军吏,乃属时髦。珥笔来游,式清仙卫。又膺令辟,为太子通事舍人。兰阪崇峻,桂宫严敞,博求端士,实委正人。宣纳碧墀,辉暎青阙。寻丁外忧去职。号慕过礼,扶而后起,殆不胜丧。贞观之始,情理云毕,前宫寮属,例从降授,补右卫仓曹参军。于时獯丑未宁,边烽屡照,太宗临轩,有怀定远;召公将命,追美凿空。具禀圣规,乘轺迥骛,历躬卅国,经途四万里。料地形之险易,觇兵力之雌雄。使返奏闻,深简帝念。加阶赐帛,宠命甚优。六年又应明诏,举直中书省,与任处权,同草诏敕。龙池浚远,凤沼清华,发挥五字之才,润色万机之务,大君有命,开国承家,袭封南阳公,食邑一千户。当朝良辅,执事大臣,倾襟尽交友之欢,致书弘抗礼之敬。左仆射梁公道含稷禼,望轶管萧,特深知重,兼垂题目。许以台衡之器,勖以霄汉之期。时论称荣,共推远大。十年,除卫尉寺丞。又丁内忧,毁瘠殆灭。闻其号泣,梓树为其生寒;沾其涕泪,柏叶因而夺彩。服阙,应诏举,十四年,除尚书水部员外郎。未拜,属越王出镇扬州,府寮妙选才彦,恩旨改授越王府主簿,兼扬州兵曹参军。于时谏议大夫褚遂良初被任用,疵文恶俊,潜结党与,外以邹牧相荐,内实文学见猜。贾傅之入长沙,马卿之依修竹,方才比迹,异代均声。府主誉重二南,德超两献。钦贤好善,超士爱才,职虽府寮,接同师友。经史文章之秘,草隶图书之规,巨细资准,动成楷则。既参府职,又理州务。文吏兼举,声实具高。长史冯长命体质贞固,精贯幽明,深怀敬待,形言推荐。俄属冯君长逝,因而遂寝。府官任希古、高智周等,日夕游处,咸相遵服,海内多士,莫不称焉。寻又有诏,举县令。十九年,授承议郎、行魏县令。制锦资工,烹鲜俟妙。丝歌日奏,桴鼓辍音,风希卓鲁,化还蒱密。朞月之政既成,震雷之声逾远。考绩连最,辞满言归。永徽二年,蒙授朝议郎,行始州黄安县令。俯琴台以阐化,仰剑阁以裁规。孺子怀仁,狎衮鷩于春野;渔人迁性,纵锦质于秋津。方复蹑景太丘,轻三槐而高蹈;追芳彭泽,望五柳而归来。而寸晷不留,尺波遂远,丹云夹日,暎南国而成灾;绛雪随风,傃东山而莫验。以五年十二月七日,终于县之官舍,春秋六十。吏人结恸,烟云凝惨。惟君风裁韶雅,业尚清夷,累于践言,敏于游艺。究青箱之微旨,洞丹笔之深规。清畏物知,仁为己任。固得位居百里,望高三事之前;迹践一时,誉掩千龄之外。公卿推荐,缙绅翘属,射策玉堂之署,擢第金门之下。翱翔西掖,出纳东朝,属厌承明,客游睢苑。方申逸足,翻燕辔于天衢;俄阅短辰,顿虬骖于日谷。识真之士,莫不伤嗟。夫人李氏,陇西成纪人,周大宗伯孝恭之孙,今朝太常丞晟之女也。承滋桂宇,擢秀芝田。慧性内融,韶姿外朗。容止端肃,风仪闲睟。作配君子,是曰好仇,松萝并茂,瑟琴斯穆。妇道克彰,母仪允备。明而能训,慈而有严。以仪凤二年六月十二日,遘疾终于庐州之官舍,春秋七十。珠沉剑没,参差前后之悲;露往霜来,哀怨古今之迹。粤以调露元年十月十四日,合窆于雍州明堂县洪原乡丰仁里,礼也。有子前庐州司马、南阳县开国公承福等,孝逾兽闵,悲极昊天。践霜之慕既深,防雷之思弥切。惧沦先范,载猎余风,敬勒泉扃,乃为铭曰:
  奕奕昌基,昭昭华胄。月林振叶,云区擢秀。凤辖联镳,鳣庭对霤。胤玉天挺,器金神授。颜冉比德,管乐同声。凤韶景暖,电举霜明。蒲邑著美,兰宫辅清。誉驰藩岳,望集台衡。人寿几何,鹤年谁享?方骋绿地,遽归玄壤。陇晦烟深,郊寒雾上。桑田有变,芳猷无爽。蓝田吐润,桂户凝芬。乘龙配美,锵凤腾闻。泉涂终合,昭涂暂分。空留妙誉,千祀氛氲。
  了解志主张弼,先要了解其祖先的情况。墓志提供了包括他儿子在内,南阳这一张家六代人的情况。
  高祖筠,宋中书侍郎、宣城太守、南阳县侯,食邑八百户,后魏大都督、秦州刺史、鄜西县公。
  曾祖平,后魏太子洗马、冯翊太守,袭封鄜西公。
  祖延,后魏度支郎中、员外散骑侍郎,周阴盘太守、骠骑大将军、大都督、鄜州刺史,袭封鄜西公,隋邢州刺史。
  父宽,隋侍御史,上党郡守,唐朝开府仪同三司、青州大总管府长史、青州刺史、大将军、南阳县公,食邑一千户。
  南阳西鄂张家是当地高门,北朝魏齐时代还出过张耀、张保洛等高官。②《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东魏》还有东魏信都县令张瓘墓志,司空公衮州刺史张满墓志,都是西鄂张家人。
  上述张弼父祖以上四代,历事南朝刘宋、北魏、北周,无论朝代如何变化,或南或北,归属谁家,全都官至太守、刺史。据此,完全可以断定,这是一个门阀之家。
  但是到志主这一代,只做到区区县令。关键的问题,只是因为他曾是建成东宫的人,到太宗时代,不再官运亨通。他的儿子也只是做到庐州司马。他们父子俩虽世袭着县公的爵位,官职都不远如玄武门事变前的祖先。
  张弼历任职官的情况:武德初二十三岁朝散大夫(散官从五品下);武德五年二十八岁左领军铠曹参军(正九品下);武德中三十岁上下太子通事舍人(正七品下);贞观元年三十三岁右卫仓曹参军(正八品下),后出使远行;贞观六年三十八岁直中书省;贞观十年四十二岁卫尉寺丞(从六品上);贞观十四年四十六岁尚书水部员外郎(从六品上),越王府主簿(从六品下)兼扬州兵曹参军(正八品下);贞观十九年五十一岁承议郎(正六品下),行魏县令(望县,比上县则为从六品上),永徽二年五十七岁朝仪郎(正六品上)行始州黄安县令(正七品上),永徽五年六十岁卒于官。列表于下:
  玄武门事变之后,一般认为唐太宗很大度地处置他哥哥太子建成的东宫旧人,根据是对魏征、王珪、韦挺的重用。这是一方面的事实。尔后更有所谓秦王府旧人,认为对他们的待遇,还不如对前太子东宫的人,引发抗议的故事,更渲染了这段开明政治的历史。现在墓志一句“贞观之始,情理云毕,前宫寮属,例从降授”,告诉我们另一面的事实:前东宫人员,都被降职使用了。其实这一点,即使在魏征身上也有体现。魏征在前东宫的职务太子洗马,是从五品下,事变后唐太宗虽不再追究他们“离间我兄弟”的往事,但是给他的职务是詹事主簿(从七品上),品级降了五阶,符合“例从降授”的原则。相职是后来升上去的。王珪、韦挺虽从被贬的外地调回,但从太子中允用为谏议大夫虽均为正五品上阶,韦挺原是太子左卫骠骑、检校左率(正四品上),用为从五品上的主爵郎中,也符合“例从降授”原则。
  除了王珪、魏征、韦挺等数人,前东宫和齐王府的人,还有原东宫的李纲、窦轨、裴矩、郑善果、贺德仁、萧德言、欧阳询、唐临、唐宪、冯立、谢叔方、薛万彻,原齐王府的武士逸、袁朗、袁承序等,在贞观年间都继续被任用,其中有用为宰相的王珪、魏征,对他们表示了极大的信任。但如张弼,尽管有门阀的显赫家族背景,有科举功名,有远行出使的劳迹,为宦四十年官阶止步于县级。即如魏征,最后还是被踣碑;韦挺连遭除名、远谪象州的处分而死。所以我们拿唐太宗对前东宫旧人的任用来说事时,有了张弼墓志这样“前宫寮属,例从降授”的史料,对他这样的用人政策,虽然能够理解,还是不能不有一些保留。要是以为东宫人员普遍比秦王府旧人仕途更得意,恐怕是有意制造的误解,大概也是唐太宗以后的史官,秉承官方旨意,或者就是唐太宗本人的暗示,掀起的造神运动的组成部分。
  张弼墓志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保存了又一位隋唐之际远出丝绸之路使节的史实。
  隋唐立国都实施着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引述的“昔人言”建都长安时代的西北战略:“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在隋唐立国之初,隋文帝、唐高祖两位开国皇帝将局面稳定下来之后,继任的隋炀帝和唐太宗就在河西和西域采取行动。
  隋炀帝先是把裴矩派往张掖,主持与西域各国的互市,见面时饶有兴趣地长谈,命裴矩写下叙四十四国事的《西域图记》,《隋书》里保存了裴矩所说的西域南、北道,成为我们了解当时丝绸之路最权威的史料。唐太宗隆重迎回从天竺回来的玄奘,向他了解出行的见闻,命他记录下来,那就是有名的《大唐西域记》。唐太宗甚至希望玄奘还俗,帮他处理西域事务,玄奘不愿,唐太宗还是把他强留身边,以备顾问。直至唐太宗去世,玄奘才得以脱身,专心致志地翻译带回来的佛经。
  隋炀帝亲巡河西,平吐谷浑,祛除了南边对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安全的威胁,第一次在今青海省的大部分设郡县,还在张掖两次大会西域27国首领,打造繁荣的丝路贸易景象;唐太宗派兵平高昌,克龟兹,设安西四镇,使丝绸之路畅通。
  他们都把眼光放到更远的西方,隋炀帝曾派李昱出使波斯,现在我们从墓志知道,唐太宗曾派张弼远出,行程四万里。“自开远门至番界一万二千里”,③《旧唐书·西戎传》共记波斯、拂菻、大食等十四国,《新唐书·地理志七下》记:“自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凡十六国。”比张弼出行西域稍前,裴矩奉隋炀帝命撰《西域图记》三卷,所记不过“三十六国”。④稍后,龙朔元年王名远进《西域图记》,所涉为“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十六国。”⑤张弼到了三十国,是很大的数字。虽然仅据张弼墓志的简短记载,我们还不能解他出使的详情,但是“历躬卅国,经途四万里”,也像《隋书》一句“李昱使通波斯”⑥一样,弥足珍贵。况且墓志中“太宗临轩,有怀定远,召公将命,追美凿空。具禀圣规,乘轺逈骛,历躬卅国,经途四万里。料地形之险易,觇兵力之雌雄。使返奏闻,深简帝念。”这样一整段的内容,道出唐太宗派他出使,明显有观察地形,刺探军事的目的。从另一个方面说,丝绸之路也未必不是一条军事之路,没有武力的开拓保障,不会有丝绸之路的畅通。肩负和平使命的使臣,都捎带着与军事有关的任务。不过对于张弼出使远行的更多信息,还需期望将来会有更多的新资料发现,无论如何,那是一次初唐时最重要的外交活动之一。他理应是一位在隋唐外交史上与裴世清、李昱、杜行满、裴行俭齐名的重量级人物。
  张弼墓志中透露了一些他和一些大臣交游的信息。志中提到的“左仆射梁公”,指唐代贤相房玄龄,称对他知遇颇深,“许以台衡之器,勖以霄汉之期”,有意加以重用;“谏议大夫褚遂良初被任用,疵文恶俊,潜结党与,外以邹牧相荐,内实文学见猜。”是说被褚遂良猜忌;“府官任希古、高智周等,日夕游处,咸相遵服,海内多土,莫不称焉。”说的是张弼交游的朋友,任、高二人都曾得到“好引寒俊”的薛元超的表荐,⑦高智周也是进士出身,“以文藻知名”。⑧任希古任越王府记室时,曾为越王府参军王方庆讲授《史记》、《汉书》,都可能与张弼以文会友。高智周在上元三年(676年)做了宰相,王方庆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也做了宰相。或因张弼早死,在仕途上未见有对张弼的提携。这越王府组成的文学团体后来有人经由北门学士等途径不断发迹。
  永徽五年(654年)张弼寂寂死于黄安县令七品芝麻官的任上,玄武门事变后历官三十年,仅升了一阶。
  (本文原刊于《文物》2011年第2期。作者胡明垦,史学博士,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
  ① 本文修改时,参考了属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和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共同主持的“《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整理与研究”集体研究成果的《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的录文,在此致谢。
  ② 《北史》卷四六《张耀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05页;《北史》卷五三《张保洛传》,第1909页。
  ③ [宋]曾慥编:《类说》卷一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页。
  ④ 《隋书》卷六七《裴矩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
  ⑤ 《唐会要》卷七三《安西都护府》,中华书局1955年版,1323页。
  ⑥ 《隋书》卷四八《西域·波斯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857页。
  ⑦ 《旧唐书》卷七四《薛收传附元超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590页。
  ⑧ 《旧唐书》卷八七《刘祎之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46页。
  

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研究/吕建中,胡戟主编.-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