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中西丝路文化史

二、从社会史来探讨

作者:李志夫


  (一)印度古代社会之发展
  印度古代社会采集与旧石器时代大致相一致;母系农业与新石器大致相一致;金石与大狩猎时代大致相一致。旧石器以奥族人为主角;新石器约以荼族人为主角,而大狩猎约以雅利安人为主角。
  1.旧石器时代
  母系社会,未婚男子集中住宿,用鱼梁捕鱼,信仰山神、树神,但归敬于湿婆神(Shiva),使用图腾,有食物及风俗习惯之禁忌,饲养较温驯之动物如羚羊、犀牛、猪等。
  旧时代石器之石锯、石刀是自中国及东南亚传入,石斧来自非洲。此一时期奥族中之拉嘉人已占优势,以后也在印度文化发展上具有重大之贡献。他们一直被称为龙族,崇拜湿婆神,湿婆神与蛇具有亲密关系。①印度自一世纪以后有偶像崇拜开始,就将蛇围在湿婆神的脖子上。而湿婆神之原始信仰,只是男性生殖神(Linga)。至今印度很多湿婆神庙的中心神殿只供着一具向上的“石杵”。甚至印度政府的印度大学(Beranas Hindu University)之湿婆神庙也是如此的。
  2.新石器时代
  男性负担的责任渐重。由于狩猎技术进步已非女人所能胜任;而女人渐向轻的工作上发展,她们知道简易地耕作,使食物发酵当作饮料,编织植物纤维,磨制石器,也是巫、医。是绝对地女权社会,也因此更受到男性的崇拜,女性神极为盛行。这些从考古上可印证;②也可从尚存之遗风推知。
  母系社会自然以母亲为中心,如果母亲死亡则以姑母为中心。大姑妈以不出嫁留作当巫师为荣耀。崇拜水神以象征女神,一盆水中,设一泥座,泥座上供莲花,莲花四周设若干谷粮。在陶器发展以后则制成女神像,其中之莎瓦迪(Saravat)又变成工巧神,为婆罗门所礼拜。泼水节(Holi Festival)不仅在印度,西自地中海,东到我国云南、广西少数民族,仍流行至今,都象征着女神、水神崇拜之遗风。
  每年七月祭拜地母神,将鸡、羊牺牲剁成大块,埋在土中,后人以此为节,在地中互掷泥块为乐。女人死,男人送葬以着女装为最尊荣。
  此一时期,印度进步之文化都是来自外在。中石器时代之石刀、石凿在印度南部乃至室利兰卡都可以找到,证明是经西印、中印而传到南印。③而奥族人与地中海之哈密族(Hamitic)同源,因之可以推证印度进步的狩猎技术是来自中亚又来自东非。④至少可以说明来自地中海之荼族人与采集文化之奥族人相融合,这大约在一万五千年以前。
  在印度西北及中印一带所发现之土屋、谷仓、诺布女神(Zhob)、胡椒、枣子,大都来自伊朗,经阿富汗东南之孟地加克(Mundigak)、北俾路支之奎多(Quetta)河谷而至西北印度。⑤这些在伊朗之西尔克(Sialk)及西萨(Hissar)之考古,发现有相同、类似之古物。
  在克什米尔布拉洪(Burzahom)所发现之黑陶刀与坎格那(Kangra)之石斧,还有低小土屋、狗葬、骨具,较大之长方形石刀,所有这些均非印度所原有,而在阿姆河(Amur)流域有同样的遗物被发现;而又与中国新石器时代之遗物相一致。⑥以后漫及印度中部、东部奥瑞沙(Orissa)、西部吉陀尔(Chitor)。尤其在印度河之楔形文字及印玺与中国及巴比伦的极相似。⑦还有稻米、骨与木所制之武器,也非印度原殖民所使用,而是从东南亚、广西、四川次第传入印度。
  印度大石(Megalithic)或石冢(Caira)来自北伊朗,因在南印之大石文化与俾路支及伊朗之麦克兰(Makran)之形式极相似。⑧
  中、印之先民在中亚与南亚相互交流与融合是可以肯定的。
  3.金石文化时期
  这一时期由于陶烧进步,始有钢铁相继发明,而成武装游牧与狩猎;男人地位因之大增,而母性地位日益低落,母性社会亦因之解体。奥族及荼族之母性社会自然趋于沈寂,代之而起的则以雅利安人为印度文化之重心。⑨原来,奥族人,乃至荼族人在生活上有很多禁忌的食物或习惯,沦为雅利安人的统治之后,被桎梏为奴隶,因而被称为“不可接触的卑贱阶级”。关于雅利安人征服并奴役先住民的事,在《吠陀经》中已记载根多。⑩雅利安人也破坏了印度先住民在印度河下游的水利系统。但是,他们与先住民的女巫兼族长们相结合而发展成吠陀文化,形成了尔后的婆罗门教,主宰了印度尔后的一切。先住民的后裔始终只属一个配角而已。
  此一时期为异姓通婚,保护女性,重贞操,拜生殖神。已有社会分工,在娱乐上有弹唱、马上比武、掷骰子,赌轮盘木马。不过先住民则尽走迁高山,避免与雅利安人接触,故文化多不长进;而与其和平相处、接受其统治者,则文化亦随之俱进,也在早期教化了雅利安人。(11)
  雅利安人为十足的印欧民族,在主要神名及主要家系与日常动物名称发音都很近。(12)其铜器、短剑、匕首、若干首饰与里海、高加索之遗物相类似。(13)例如在曼罗堡(Fort Munro)之铜匕首与德那伽日汗(Drea Ghazi Khan)山农扇形刀柄装饰,跟伊朗鲁瑞斯坦(Luristan)与赛尔克5号新挖掘之形式相同。在牯南(Kurram)流域之夏罗然(Shalozan)所发现之铜壶、马铃、铁箭头在印度亦有发现,还有金饰物也与高加索、里海所发现者相似。但大的狩猎技术还是来自欧洲。
  印度雅利安人牧马来自北伊朗,马与铁是他们战胜先住民的最大优势。前已说过印度大石文化也是来于伊朗,但也有是属黑陶、红陶而创新的。后来也有铁器从印度南部,到达印度东部迈索尔(Mysoee)之铁矿区制造而成的。
  荼族之泰米尔人自行创造文学,使荼族文化得以复酥,印度真正历史不致落入雅利安一面之词之偏,在大石碑坟上常载着战败英雄之事迹、姓名。荼族人虽用心良苦,但在政治上似功败垂成。可是,在历史文化上看,他们仍足以与雅利安人分庭抗礼。
  总之,雅利安人与中国在史前没有发生多大关系;倒是奥族人及荼族人与中国之先民有着特别的亲属关系,除了前面所提者外,他们的语系竟也是阿尔泰山语系。而且,他们的子孙释迦牟尼佛及龙树菩萨的教义亦影响了中国至深且大。(14)
  (二)中国古代社会之发展
  1.旧石器时代
  从考古上分即北京人到山顶洞人之时代;从历史纪元即三皇时代。有巢氏时代木石并用,采拾经济、初期狩猎。燧人氏时代,已知用火、用图腾,母性社会、穴居、熟食,有“磔禳”祭风的宗教仪式,其牺牲即是用石截磨成狗形而祭之。伏羲时代的北京人,约距今50万年前的第二冰河期,能控制火,制石器、骨器,已知男女、辈行分工,草原中有牛、马、犀牛,以猎鹿为主。伏羲时代的山顶洞人,以鹿皮为衣,其妻子之一为美拉尼西亚(Melanesia)黑人,懂钻孔、染色、结网,以内婚制为主,同辈者而诸父、诸兄、诸母。伏羲氏由蟡(蛇)图腾而成龙图腾。酋长与巫师形成宗教社会。
  2.新石时器时代
  可分为炎、黄两系文化。炎帝即通称之神龙,发展在姜为姜姓,即今贝加尔湖;黄帝发展于姬水,故为姬姓。炎帝时有羌狄的细石器文化及红陶文化。为母系社会,以农牧为主,以牛为图腾。因以火制红陶故被称做炎帝,为中国农业之始,故称其为神农。饲养家禽、家兽,有宫室、明堂,先内婚,后外婚。在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均有以羌作地名,更有细石器文化。
  黄帝一系即是华夏文化,也是中国的彩陶文化,有石、骨、陶等器物,如:斧锄、镞、纺轮均属人工制品,故筑居室、养蚕。遗物在河湖、山西、甘肃、四川、察哈尔、新疆、广东、台湾均有发现。细石文化之外,更重要者为大石文化,夏族生于“大石”;且禹是由虫、蛇、龙等形而成为龙族,华夏子孙即成为“龙的传人”。
  “大石”实即象征男、女生殖器所作之冢或居室。大石文化遍布中国境内,都滨临江湖、河流,为数很多。也散布世界各地,与中国原(猿)人大迁徙的路线一致。
  黄帝自西方打败北方之蚩尤,即联盟东方之凤图腾之东夷及其他部族,而改原来之熊图腾而成龙图腾,以后他的后裔夏后氏继之而保留龙腾图。(15)
  从以上看,中国旧、新石器时代,中、印之先民都有过接触、会合或融合。尤其采集时代印度的主要部族之子孙拉嘉人,与中国之炎、黄都以蛇为图腾,也都是阿尔泰语系,在考古上之直接历史史迹,都足以说明中、印祖先在史前已有交通了。而且,史前时代,中、印祖先所殖民的地区所存在动物几几乎完全相同。这说明当时两地之气候与地形也大致相同。
  ①Oroon kumar Chosh,The Changing Indian Civilization Vol.1,P.22。当时之非洲人即现代欧人之祖先。
  ②Sir Charles Singer,A History of Technology,Vol.1(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4),P.276.
  ③Bridget and Raymond Allchin,Birth of Indian Civilization(Pelican,1968),PP.78-92.
  ④H.D.Sankacia and Irawati Karve,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49),P.34.
  ⑤Oroon kumar Ghosh,The Changing Indian Civilization Vol.1,P.55.
  ⑥Bridget and Raymond Allchin,Birth of Indian CiviLization(Pelican,1968),P.160.
  ⑦Sir Mrtimer Wheeler,Early India and Pakistan,(London,1959),P.88.
  ⑧Bridget and Raymond Allchin,Birth of Indian Civilization(Pelican,1968),PP.230-233。大石或石冢乃是用大石作依附所掘地作居所或坟,亦即土屋之一种。
  ⑨Oroon kumar Ghosh,The Changing Indian Civilization Vol.1,P.85.及PP.123-124.
  ⑩Rg-Veda 1、51、5;2、20、7;1、174、2;1、149、3……
  (11)Oroon kumar Ghosh,The Changing Indian Civilization Vol.1,PP.97-98页。
  (12)见高观庐译,《印度哲学宗教史》(商务出版),第4页。
  (13)Bridget and Raymond Allchin,Birth of Indian Civilization(Pelican,1968),P.145.
  (14)Oroon kumar Ghosh,The Changing Indian Civilization,Vol.1,P.181;Irawati Kinrve,Kinship Organisation in,India(Poona,1953),PP.270-283.
  (15)这一部分请详见《中国史前史话》全书,该书注释精详,博采文献,为中国学者治中国上古史最伟大之著作之一。本文主在要是引证中、印史前交通,为节省篇幅,不及一一引申注释。
  

中西丝路文化史/李志夫编著.-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