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中西丝路文化史

一、突厥之族源

作者:李志夫




  突厥一名,在中国始于西魏文帝大统十一年(545),①可能是突厥部族首先与北周,发生有较密切之关系所致,至于其存在之时间当属更早。《周书》传说:“居金(阿尔泰山)之阳,为茹茹(蠕蠕、乌孙)铁工,金山形似兜鍪,其俗谓‘兜鍪’为突厥,遂因以为号。”②所谓“遂以为号”也就是说,“兜鍪”只是突厥人的绰号,并非其真实族名。据《辞海》解释:“战时御兵刃之冠……秦汉以来始名兜鍪”,意即为防护兵刃之头护。兜一字可作名词用,如“兜儿”,即指口袋;亦可作动词用,如“把东西兜起来”,意即把东西包起来。鍪,从孜、从金;“兜鍪”合言之,即是防止弓矢之铁器头护,即如现代之钢盔。又所谓“金山形似兜鍪”一语,并不是说阿尔泰山像兜鍪,而是说,在阿尔泰山为乌孙锻炼铁器、制造武器、兜鍪等的部族,于是习惯地以“兜鍪”来呼唤突厥部族,直到今天在新疆各部族,仍有以家族职业成为姓氏,以个人之专长特征,被直呼为绰号的。岑仲勉说:“新疆哈萨克族,旧式帽子有高冠者,其方言称为‘土玛克’(Tomak),如略去字尾k,而延长呼之,便与‘兜鍪’之音相近。”③林恩显引西方学者如斯奇密特(J.Shott,1849)氏,将“兜鍪”解释为“Durulga”(兜盔);可毕连之(Gabelentz,1837)及斯琼特(Schtt,1849)两氏,解释波斯文为“Targ”(兜盔);贺斯(J.J.Hess,1918)氏则说,突厥是制造武器的民族,故称“Targ”;德国突厥学者穆勒(F.W.K.Muller)氏断定,在回纥文献中,作普通名词的“突厥”,为“力量,有力量;气力,有气力”之意。④丁谦以为突厥亦即狄历、敕勒、铁勒之转音;日本小野川秀美氏亦认为丁氏所云,均为“Turk”之音译;日本护雅夫认为,突厥意为“强有力、盛大、气力、刚毅”。⑤
  突厥之渊源从中国文献上追溯,突厥渊源有三种说法,但都可以归宗到匈奴。《周书·突厥传》曰:“突厥者,盖匈奴之别种;姓阿史那,后为邻国所破,尽灭其族”。以下就近似神话:“被灭族之余,仅剩下一小男孩,约十岁,不忍杀之,乃刖其足,弃于某潭,有母狼来供应肉食。成长以后与此狼相通而有孕,敌部王又遣人杀了他;母狼逃于高昌之北山,遂生十男;十男各有一姓,阿史那为十男之一,子孙蕃育,臣于茹茹做铁工”。或说,“突厥”的先人出于索国,在匈奴之北,部落大人称阿谤步,有兄弟17人,其中伊质泥师都为狼所生,娶有二妻为夏神、冬神之女,一孕而生四男;阿谤步等皆愚痴,国遂被灭。泥师都之长男居跋斯处折施山,多寒露,出火温养之,众皆得以维生,遂共推为共主,号为突厥,即纳都六设。纳都六有十妻,子皆从母姓,阿史那为十妻中之小妻所生。纳都六死后,十母所生之子须择立一人为共主,乃共议论,向树跳跃,最高者即推立之。阿史那年幼跳最高,诸立之,号阿贤设;设是一官名。总之,突厥部族原以狼为图腾,较为可信。
  根据《隋书·突厥传》曰:“突厥之先,平凉杂胡,姓阿史那氏。后魏太武灭沮渠氏,阿史那以500家奔茹茹,世居金山,工于铁作。”何谓“杂胡”,梁启超认为是:“与匈奴同干别支”。亦即前所说,为“匈奴别种”;亦即匈奴杂有其他种族血统之意。如大而言之,匈奴也是周秦以来北方之杂胡,因为统一大漠北,势力最大、影响最深,自成一大杂胡,谓之匈奴。匈奴应是其部族之自称,如汉代与匈奴之国书往来,匈奴也自称“匈奴大单于”。依笔者之意见,突厥之杂胡,除上述之外,主要在中亚地区,与东西部族也有混血,比匈奴之杂胡更杂。换句话说,除了杂有中国北方草原民族而外,更杂有西亚草原民族之血统。
  虽然历来北方草原部族都有混血,但混血不但有主从关系,也有混血之强弱不同,这不妨碍北方民族仍有其分别。例如人类学家指出,匈奴人矮小,而突厥人深目多须,并不能排斥突厥人没有匈奴血统;尤其突厥人进入西域之后,与波斯人种混合,具有印欧人特质是很自然的事。但他们的语言,与匈奴、中原人都是阿尔泰语系。虽然语系相同,不一定血统也相同,语系相同却是血缘相同远祖的近亲关系。
  至于突厥为杂胡之主从关系,丁谦、胡秋原等学者都有同一看法:即突厥、丁令、高车、铁勒、回纥、蒙古同出一源;突厥、狄历、铁勒,皆一音之转;“狄”即“丁零”之省称,都属鲜卑人族。⑥诸族名不同均系转读而来。而高车一词,不可能转读成近音,而是其邻近他族所加之名字,因为其族历来制车技术发达,其车辆高大,而以其车高大而称其族姓。
  根据丁谦、胡秋原等氏的说法,如突厥是由北狄、丁令、敕勒、高车因袭而来,则其年代、时代、居地,请参见林恩显教授所制的下表:
  ①《周书》卷五十<异域列传下>。
  ②亦见《隋书》及《北史·突厥传》。
  ③《突厥集史》附录第1045页,中华书局,北京,1958年。
  ④林恩显《突厥研究》第36页,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1988年4月初版。
  ⑤同上,第37页。
  ⑥林恩显《突厥研究》第40页。
  

中西丝路文化史/李志夫编著.-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