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三、突厥汗国之兴亡
作者:李志夫
(一)突厥汗国之建立
突厥兴起于北魏时期,约在五世纪初;兴盛于东魏、西魏、北周、北齐到隋初,约在六世纪初;正值隋统一南北朝之前夕,突厥先后灭柔然、降特勤,东撼室韦,统一了北方游牧部落。而中原北朝,北魏为东、西魏瓜分为二,两魏均争相拉拢突厥,两魏又分别为北周、北齐所篡,两者又分向突厥联姻,厚往薄来巴结突厥。隋建国稳定后,一度接受隋的册封;当唐初高祖尚突厥,唐政权稳定后,又接受唐的册封,以表示其政权之正当性。这样便可以北面称王,号令其部众。
西魏文帝大统十二年(546),突厥首领土门初次向西魏遣使通好,继之向西魏求婚;到大统十七年(551),以长乐公主嫁之。当其稳定了邻近之中原王朝的关系后,土门于西魏废帝元年(552)正月,攻破柔然,柔然主自杀,土门遂自立为伊利可汗,建立了东突厥汗国。他的重心仍在强化蒙古高原土地之统治,西域部仍由其兄弟室点密经营。在554年,南下侵入高昌北境,两军相峙于克孜尔塔格与博格达山之间。结果高昌向突厥示好,曲斌奉命出使突厥缔结盟约,为双方王室联姻,此时两国均不相对抗,主在突厥方面,木杆可汗在追剿特勒、柔然残余;而室点密在西方与嚈哒纠缠,对于高昌与中原之往来,也未加以干涉。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与武帝保定期(561-565),高昌均曾遣使北周进贡。
突厥汗国的发展,主要是靠第三位可汗(木杆可汗)所形成的。在西方联合萨珊王朝,灭了嚈哒,获取了葱岭以东的土地;在东方于西魏恭帝元年(554),灭了西部柔然,东部柔然为北齐高洋所灭,柔然政权自此消灭,突厥成了漠北的霸主。这嚈哒已是萨珊波斯王朝的宿敌,波斯一面与拜占庭结盟,一面连结突厥,稳定与拜占庭的关系,与突厥夹击嚈哒,结果波斯瓜分了嚈哒葱岭、阿姆河以南之地,而阿姆河以北广大地区,转归突厥所有,这大约是在周武帝在位之年代的事。这时突厥大可汗之女嫁给库萨一世,虽然建立了婚姻关系,但两国之友好关系,并未维持多久;在北周天和二年(567),已在突厥统治之粟特人,要求政府与波斯协商,在波斯境内能得到经营丝绸贸易之许可;室点密遣使前往,遭到波斯拒绝;再派出第二个使团,反被波斯毒死部分成员,仅少数存活。突厥遂与萨珊王朝开始对抗,突厥乃连结拜占庭,共同夹击萨珊;同时挥军南下拓地,直到罽宾,领括了原来嚈哒在印度之领土。萨珊王朝在拜占庭与突厥之夹击下衰弱不振,不但无力阻抗突厥之南下扩大,自己最终却为阿拉伯所灭。
突厥在西域扩张极为顺利,在东方也得心应手,在中原大环境是南北朝对立,在北朝又更是北周、北齐对立,相互征战、伺机而动,北周、北齐领有长江以北;惟北齐据有黄河以东,北周则领有黄河以西,到西域东境。北齐、北周相互攻伐不断,亦同以前之东、西两魏,通通向突厥示好,突厥也不干扰他们,却把他们当做生蛋的老母鸡。突厥可汗甚至得意地说,他有两个孝子,不愁没有财用;那时的两个孝子,就是东、西两魏;后期两个孝子,就是北齐、北周。突厥自西魏废帝元钦元年(552),土门正式建立突厥汗国,到北周明帝(558)年,仅6年之间,西灭嚈哒、东除契丹、北并契骨、南灭北周北齐,建立了一个辽河以西,西至里海、北至北海、南至罽宾的庞大帝国。
(二)突厥汗国之分裂
突厥汗国的政权与经济是相关联的,流动的游牧社会,也必定是流动性的经济;反之,流动性的经济是分散的,其政权组织也一定是分散的。因之突厥之可汗,下分有小可汗,以下还有特勤、设、叶护等官职,所以可汗又称大可汗。大可汗就等于国王、皇帝。由于其军事组织、行政组织、经济生产一体,各小可汗为相当独立单位。小可汗与大可汗之间之权力,偶有消长不一,就有分裂情事。而且,中国北方民族都是北狄之后,但长期繁殖、养息、分裂,日渐复杂,由之突厥内部,大多并非其单一部族,对突厥之向心力未必心悦诚服。
突厥本住在金山南麓地区,突厥开始东征时,土门住在金山以东之漠北地区;以室点密为首的,住在金山以西的广大西域地区。虽分东西两部,但东方土门一系仍是大可汗,统辖突厥全部。土门去世以后,传给他的儿子科罗为乙息记可汗(552-553);科罗传给他弟弟俟斤,称木杆可汗(553-572);俟斤再传给他的从兄庵罗称佗钵可汗(572-583),历时约30年。但在隋文帝开皇元年(581),佗钵可汗死后,突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土门的孙子们,为了继承权,爆发激烈的斗争。
佗钵可汗在将死弥留之际,遗嘱他的儿子,他很感谢他的哥哥木杆可汗将位子传给他,所以为了报恩,要将可汗位让给木杆的儿子大逻便,佗钵死后,他的遗嘱受到乙息记可汗的儿子摄图为首之反对,他们认为大逻便母亲出身卑贱,如何卑贱《隋书》都未交待,没有资格担任大可汗,最后藉庵罗母亲高贵,要求立庵罗为大可汗;但庵罗本来性情软弱,也害怕大逻便对其不利,摄图在诸孙中最长、力量最大,终于继承了汗位,称沙钵罗可汗;以庵罗为第二可汗作回报,也对大逻便作了安抚,称为阿波可汗,但这样也造成突厥内部之裂痕;本来其大、小汗内部之不睦更因之扩大,大可汗的权力逐渐松弛。
此时,西方室点密所领之突厥气势正炽;周武帝建德四年(575),室点密去世,传给他的儿子玷厥,称达头可汗,萌生了野心,要向东突厥争取大可汗的地位;而隋朝也不希望有一强大的统一突厥帝国,沙钵罗与大隋杨坚,同在581年继位;对突厥不再曲意奉承,采取离间政策;修内政、筑长城。隋并派遣太仆元晖,出使达头可汗牙帐,赐达头可汗一狼头纛,并订立盟约;同时,又派长孙晟出黄龙道,联北方契丹诸部,在他们的引导下,到了处罗侯可汗处,结成友好关系。
沙钵罗在内外交困之下,在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581),率领东突厥,联合西突厥达头可汗,投入40万以上的兵力,入侵隋之边界。首战临洮、幽州等重镇,隋军均失利;突厥深入武威、天水乃至上郡、延安等地,突厥抢掠一空。由于隋有事先之盟约,友好关系之建立,当沙钵罗要乘胜南侵时,西突厥达头可汗引兵先退;而突厥内之铁勒部,见东突厥国内空虚,袭击其牙帐,沙钵罗匆匆撤军。
次一年,沙钵罗再次派军攻隋,隋分军八路反击;又利用大逻便阿波可汗与沙钵罗之夙怨,向阿波说和,阿波私自与隋结盟,撤军北返;而达头可汗军与隋有盟,沙钵罗军大败而回。他败回之后,听说阿波与隋私订盟约,乃派兵攻阿波可汗,俘虏其部众,杀害其母亲,阿波可汗逃往西域,达头可汗乞兵求援。这也投为达头可汗之所好,出兵援助阿波可汗,反对沙钵罗可汗,原本是突厥内部之纷争,演变为东、西突厥之战争。
(三)隋朝之“平衡杆”
在东西突厥战争中,隋本来是站在达头可汗一边,抑制东突厥沙钵罗的;但隋也不愿意见到西方突厥强大,足以吃掉东突厥,如然对隋当然不利。但突厥东西争战,达头这一方大有斩获,对隋的情势确实具有威胁性。
阿波奔向西突厥达头可汗,受到支持,在金山地区安定下来,达头并协助他东向反攻,而且在反攻战中,阿波旧部纷纷归队,而且沙钵罗的堂弟地勤察,也反叛了投向阿波;甚至东突厥的“贪污可汗”也投向阿波。这样,便形成了反对大可汗沙钵罗之大同盟。达头本意只是在夺取突厥帝国大可汗之领导权,并不想自己另建一个分裂的西突厥汗国。
开皇五年(585),沙钵罗大败,遣使向隋告急,请求允许他的残部,到漠南寄居白道川内,隋文帝不但应允他的请求,而且开皇五年(585)7月,文帝更派晋王杨广援助沙钵罗,击败了阿波可汗。两年后,沙钵罗去世,其弟处罗侯继位,称莫何可汗,生擒阿波。开皇八年(588),乘胜西征,中流箭死亡。中西两方都乏力争伐,处于相持状态。
阿波可汗被擒后,该部别立泥利可汗;莫何中箭死亡后,该部立沙钵罗的儿子雍虞闾为都兰可汗,双方仍相互征战,达头可汗见阿波部泥利可汗坐大不调;而都兰可汗势弱,而且与部内突利可汗互斗,都蓝为保持在东突厥之统治权,向达头可汗求援,共同击败了突利可汗,突利可汗逃到蔚州,隋为了分化突厥势力,就拜突利可汗为启民可汗。东突厥都兰可汗有西突厥达头撑腰,突利(启人)可汗有隋撑腰,战争继续扩大,成了隋与达头可汗之战。
开皇二十年(600),都兰可汗被部下所杀,达头统一其部,在漠北自立为步迦可汗,正式成为突厥的大可汗。达头本在西域,趁东部内乱趁虚而入,即了大可汗位,引起突厥内部严重的反抗,后来达头想返回西域故地,在归程中又为铁勒各部落阻断,不得已,投向吐谷浑,以后下落不明。与达头同盟阿波一系泥利可汗,也为铁勒部所败,不知其下落。
泥利可汗的儿子达漫继承汗位,称处罗可汗,大业元年(605),处罗打败了铁勒部落,恢复阿波系在金山地区的统治地位,但因猜忌薛延佗,杀了他们几百名重要首领,又激起铁勒部大规模之反抗,占领了金山以南、博格达山以北,即新疆的大部分土地,处罗被迫向西迁移,据有乌孙旧地,在裕勒都斯河与楚河之间,属西突厥室点密系之大片土地,使室点密部再向西迁徙,几乎代替了室点密部在西突厥之政权。但在大业六年(610),炀帝召处罗,处罗不至,射柜可汗本属室点密部,向隋请婚,于是隋转支持射柜,大败处罗,结束了阿波部一系在西突厥之短暂统治。
(四)西突厥之建立与败亡
射柜可汗在隋之支持下,继续向东发展;大业十一年(615),他已几乎恢复了他祖达头可汗之故地,但已脱离东突厥名义与实际上之归属,成为独立的西突厥帝国。不论是室点密、阿波及射柜,三个不同政权,在西域民族、社会、文化,比漠北要复杂很多,所以他们不得采取宽大之政策,保持其原来土著政权,只要称臣纳贡即可。西域各国普遍地接受了突厥政权的官号,这些官号,有的是乌孙先前即已存在,突厥只是因袭而已。突厥除了武力、制度上之牵绊西域城国外,也强化与他们之联姻,主要是突厥公主嫁给城国国王,而城国王之公主下嫁突厥之将军、部属。突厥嫁出,一切礼仪要依突厥之礼仪;而城国公主嫁给突厥步将,一定得依突厥的规矩,这当然是统治阶级的傲慢。
射柜可汗之后,由他弟弟统叶护继承;大业十三年(617),就已经与波斯交战,在他统治的十年内,至唐贞观二年(628),巩固了对西域之统治,为欧亚大陆的强大政权。《旧唐书》指出:“其南与罽宾相接”;但根据慧超《往五天竺国传》一文曰:“又从迦叶弥罗国(今克什米尔)西北隔山一月程,至建驮罗。此王及兵马总是突厥,此国旧是罽宾王王化。为此突厥王阿耶领一部兵马,投彼罽宾王。于后突厥兵盛,便杀彼罽宾王。”“又从此建驮罗国,西行入山七日,至览波国(Lampaka)……经于八日程至罽宾国,亦建驮罗国所管。此王夏在罽宾(今克什米尔),冬在建驮罗(今开布尔)……此国土人是胡,王及兵马(皆)突厥。”可见此时突厥势力,不仅接界罽宾,实际已扩及到了罽宾。(T51.977b-c)
又据《悟空入竺记》为圆照所撰:“章净寺沙门悟空,俗姓车氏,后魏拓拔之胤裔。因使罽宾遇玄宗至道大圣皇帝,四夷钦化,时罽宾国愿附圣唐。天宝九载(750)庚寅之岁,来诣阙庭,请使巡按。明年辛卯之祀。玄宗皇帝勅中使内侍省内寺伯,赐绯鱼袋张韬光,将国信物行。”一行近50多员官员,到天宝十二年(753)2月21日才到达建驮罗,为罽宾东都所在地。(同上,979b.c)唐天宝中才成大唐之藩国。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一:“其地南北千余里,东西三千余里,东阨葱岭,西接波刺斯(波斯),南大雪山,北据铁门……分为二十七国,虽画野区分,总役属突厥。”(同上,872a)所以在统叶护可汗时期,东突厥与唐朝都亟力拉拢他。
从唐贞观三年(629)开始,西突厥发生了20年的内乱,主在统叶护稳固了政权,自更强盛、“无恩于国”。所谓无恩于国,就他晚期对外战争所获,不像其开拓期皆尽分部下,而是尽自收藏,所以“部众咸怨尤”。歌逻禄部族累游离于东西突厥之间,歌逻禄部族反叛,是西突厥最大的痛。贞观二年(628),统叶护被自己的伯父莫贺咄所杀,自立为大可汗;7万多家薛延陀部落投向东突厥,弩失毕部反抗莫贺咄的篡夺大可汗位,拥立泥孰莫贺,泥孰不从,便推统叶护流亡到康居的儿子咥力特勤为可汗,与莫贺咄对抗;所属城国、部族大多叛立。两派可汗同时向唐请婚,企求唐的支持册封,唐均拒绝。
这时,东突厥处罗可汗的儿子阿史那社尔,最初在碛北建牙帐,侵入西突厥顺利,在东突设“拓设”与“欲谷设”,分别管辖臣服东突厥之回纥、同罗等部。高祖武德九年(626),回纥等反东突厥,击败欲谷设,社尔发兵平叛,反为薛陀延击败。又两年,阿史那社尔率余众依可汗浮图。肆叶护可汗在继位初年,为薛陀延所败,加上泥孰离异,陷于内外交困;阿史那社尔假言要投靠肆叶护可汗,实际引兵西上破西蕃,得众十余万,自称都布可汗;西突厥区域再次受到东突厥入侵。阿史那社尔有了气势,再率军东返、进军漠北,又为薛陀延所败,又与西突厥结了怨。于贞观九年(635),率残余内附唐朝。
贞观六年(632),泥孰取代肆叶护,为西突厥的大可汗之后,即遣使请册封,以表自己统治之合理地位。同年8月正式册封,成为唐册封西突厥可汗第一人。贞观八年(634),泥孰死,唐又册其弟为沙钵罗咥利失可汗;后因其受属下的统吐屯攻击,乃败往其弟步利设护焉耆,经一度冲突,咥利失收复故地,弩失毕、处月、处密都归附了咥利失可汗;而支持欲谷设的部落,也在638年拥立谷设为乙毗咄陆可汗,西突厥又分成两派,征战不分胜负,则以伊犁河为界。但乙毗咄陆可汗很快就向东发展,臣服了处月、处密部,占有了咥利失西域东部。贞观十二年(638),处月、处密部首领阿史那弥射的族第阿史那步真,投向乙毗咄陆可汗;阿史那弥射投向唐廷。随着乙毗咄陆可汗势力的增强,咥利失渐弱。
贞观十三年(639),咥利失部下的吐屯俟利与乙毗咄陆可汗通谋作乱,咥利失逃至拔汗那死亡;国人立其子为乙屈利失乙毗可汗,次年即亡,再拥咥利失之弟、伽那的儿子布特勤,为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重新设定双方之势力范围,伊犁河以东属乙毗咄陆可汗,在族昌山以西建北庭;伊犁河以西属乙毗沙钵罗叶护,于睢合水北建南庭。
乙毗咄陆可汗又向西、北发展,任命阿史那贺鲁,继阿史那步真,为西突厥的叶护,驻额尔济斯河一带,控制阿尔泰山处月、处密、姑苏、葛逻禄等部落。贞观十五年(641),乙毗咄陆本人,攻杀唐所封之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攻击吐货罗,乃至唐新设之西州、伊州等地,西域大部分为其所控制。当其攻康居、破米国,不将战利品分给部众,有违突厥惯例。属将泥孰啜对此非常愤怒被杀,泥孰啜部众发兵打败乙毗咄陆可汗。贞观十六年(642),当乙毗咄陆出城逃时,又被五弩失毕之一的阿悉吉部击败,退居白水城。唐太宗应所求,册立泥利孙为乙毗射柜可汗,首先放回被乙毗咄陆扣留之唐使,继攻白水城乙毗咄陆,又攻其部众阿史那贺鲁,贺鲁率部内附,帝优抚之。
射柜可汗基本上已控有西突厥大部分土地。贞观二十年(646),射柜向唐请婚,帝令割龟兹、于阗……葱岭五国为聘礼,无结果;唐太宗乃出兵西域。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宗平定龟兹,又令已投唐担任昆丘道行军总管,乙毗咄陆系阿史那贺鲁为泥伏乙毗沙钵罗叶护,为招讨乙毗射柜可汗属下的弩失毕诸部。得胜,任命贺鲁为瑶池都督,为唐正式行政官员,统辖西突厥各地,但在安西都护管辖下,并在境设碎叶镇,西突厥汗国遂亡。
研究突厥的历史学者往往称,突厥未分为东、西两突厥帝国前,称为第一突厥帝国;分裂后的西突厥,称为第二突厥帝国;称“突厥别种之突骑施”所建之突厥,为第三突厥帝国。
(五)突骑施的成败
突骑施原属于西突厥咄陆五啜之一,唐灭西突厥之后,突骑施仍由唐所册立的西突厥可汗管辖,在唐册立的阿史那斛瑟罗属下,任莫贺达干一职。斛瑟罗在历史上曾两次入朝,即天授元年(690)及长安三年(703),但因其不能服众,乌兹勒为诸胡所护,取而代之,控制了西突厥地区。之所以突骑施部能变强大,由于唐与吐蕃之西域的战,双方都无力得胜。而唐仍然支持阿史那的统治地位,因阿史那部、斛瑟罗部,被乌兹勒所败,因入朝不敢复返,但仍立十姓可汗子孙,来统治西突厥诸部,引起突厥之不满,曾发生抗争。
在武周圣历年间(698-699),授乌兹勒为瑶池都督,同时又派阿史那斛瑟罗为平西大总管,与乌兹勒同驻碎叶镇,显然乌兹勒又受到斛瑟罗之节制,但斛瑟罗终不得人心,部众离散,终于长安,乌兹勒实际统制了西突厥故地。长安四年(704),则天又立斛瑟罗之子,阿史那怀道为十姓可汗,怀道不善治地。两年后,中宗神龙二年(706),乌兹勒死,其子娑葛代之,唐以其为袭嗢鹿州都督、怀德郡王。但他与其父亲部属阿史那阙啜忠节不和,唐助忠节消灭娑葛,于是娑葛分兵四路,攻下安西都护府,唐才承认事实,封娑葛为十姓可汗,取代了阿史那氏在西突厥之统治地位。
唐睿宗太极元年(712),东突厥大败突骑施,再南下入河中地区与大食交战,失败;又在唐之打击下退出西域。突骑施别部苏禄崛起,控制十姓地区,为唐阻扰了大食东进,西突厥各部纷纷向唐投诚。开元三年(715),授苏禄左羽林大将军,重新控制西突厥地区;次年又封阿史那弥射的孙子阿史那献为西头可汗。开元五年(717),苏禄不满,乃勾引大食、吐蕃来陷四镇。明年,加封苏禄为顺国公,也不许阿史那献入朝;嘱苏禄仍尊阿史那献为十姓之长,后因苏禄完全控制西突厥地,阿史那献“归死长安”。唐正式在开元七年(719),册拜苏禄为忠顺可汗,请驻碎叶,由突骑施管,在龟兹、疏勒、于阗、焉耆为安西四镇。这时西域小邦受大食侵扰,纷纷上书唐朝,请“天可汗天恩慈泽,请敕下突厥(骑)施,令救臣等”。突骑施既投向唐朝,是以唐朝的旗帜统治诸部族,而非是西突厥之直隶小邦。突骑施亦内属唐之官员。
(按:《突厥兴亡》一文,除在“突厥与中原帝国之和战”一节中,撰录自《隋书》、《旧唐书》外,其他皆搜录自余太山主编《西域通史》及林恩显之《突厥研究》)
中西丝路文化史/李志夫编著.-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