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四、突厥之对外关系
作者:李志夫
本文一直主张,从中原北方西迁之草原部族,都是华夏的炎黄子孙;以后无论在中原与漠北之征战,或在西域之战争,都是兄弟的阋墙之争。林剑鸣氏说:“如何看待汉与匈奴人的战争?汉朝政府同匈奴,乃是中国境内两个政权,汉人与匈奴同是中华民族的成员。”①
关于突厥对外关系之论述,我们只提突厥与波斯、东罗马和印度之部分;这样,“突厥对外关系”的史料极为有限。五世纪左右,西域正是北魏、吐谷浑、嚈哒、柔然及高车之竞技场。吐谷浑、北魏、柔然在鄯善胶着;北魏、柔然、嚈哒亦在焉耆胶着;嚈哒、柔然、吐谷浑在于阗胶着;可说这几个强权,就在塔里木盆地四角争战不休。
(一)与嚈哒、波斯之关系
其中嚈哒所占领土地极广,可占有以前康居、大宛、贵霜之大片土地。突厥之扩张,主要是领导人木杆可汗之时期,约西魏元钦二年(553),至北周末年(572),在这20年间,他灭了柔然,西向又灭了嚈哒,再攻波斯,南至罽宾,完成跨东西亚大陆之突厥第一帝国。
嚈哒起源于塞北,一度受到柔然人的管辖,可能是受到柔然人的压迫,经阿尔泰山、越过阿姆河,再西迁索格底亚那,在五世纪50年代,攻占波斯萨珊王朝的部分土地。南向兴都库什山,与印度笈多王朝发生战争,其领土远大于贵霜王朝。五到六世纪约70年,嚈哒与波斯萨珊王朝间的战争时断时续。波斯是古文明国,嚈哒人仍是以游牧为主,不过在其南方,已为定居农耕文化。受到嚈哒人的掠夺不胜其苦,萨珊王朝库萨和一世力图振作,从内政、外交、军事作全面性改革,西与拜占庭签署和约安定西境,专心对付嚈哒。
到六世纪中叶,东方突厥兴起,波斯与突厥和好,夹击嚈哒。在北周天和二年(567),扫平了嚈哒的残部,双方以阿姆河南北为分界;其南归波斯,其北归突厥,瓜分嚈哒的土地。这时还是统一的突厥帝国,土门与室点密兄弟二人,分别管理东西两地区;北漠到阿尔泰山西境,由土门管理;阿尔泰山西境到波斯都界,为室点密管理。这次夹攻嚈哒、灭亡嚈哒的战争是室点密打的,但帝国的领导权仍在土门,所以他们兄弟二人,都是突厥的开国者。
战后,库萨和一世娶了突厥大可汗之女为后,由此可以看出,波斯与突厥求和联盟的主动,或说站在优势的一面应是突厥;那个时代联姻,都是弱势一方向强势一方请婚,可见突厥当时态势之高;主要大战约在北周明帝初元二年(558),将近10年才把嚈哒消灭。最后对嚈哒之清扫,得全靠游牧的突厥军队,这就是库萨和一世请“尚公主”的原因。
(二)与波斯之同盟
两者毕竟是建立在利害关系之上,消除中间的嚈哒,两者成为紧邻,时有冲突,产生了紧张关系。北周武帝天和二年(567),粟特人本是重商的民族,他们要求室点密可汗,向波斯派遣使团,准许他们到波斯,从事丝织品贩卖,室点密就派了使团前往,但室点密之要求遭到了波斯之拒绝,又未说明理由;室点密仍耐心地派遣第二个使团,前往要求通商,波斯竟然毒死了大部分使节,只有少数幸免于难。室点密大怒,于是宣布联盟破裂。
按常理,波斯为何如此对突厥使节无礼,而且是公开对突厥之侮辱,其中一定是夙意的。既是夙意的,一定对突厥已有所不满。两者就因为此一小小事件,导致突厥又联盟拜占庭夹攻波斯,导致波斯之衰弱,最后已无力西进,而让大食捡个便宜,灭了波斯。②
波斯王库萨和为西突厥所杀,应该就在这一战争。隋大业末,西突厥叶护可汗频击其国,波斯王库萨和为西突厥所杀。其子施利立,叶护因分其部师监统其国,波斯竟臣于叶护;及叶护可汗死,其所令监统者自擅于波斯,不复役于西突厥,施利立一年卒。③
(三)与拜占庭之关系
突厥既能说服拜占庭,与其联盟夹击波斯;可见突厥与拜占庭的关系,并非泛泛之交,在其他经济、文化上,也必然有所交通。突厥人除了信仰佛教、祆教外,也有信仰景教的。沙畹之《西突厥史料》第四篇所载:公元591年,东罗马皇帝派兵援助萨珊王朝平乱,其叛军中有突厥军队,其中有数人额上刺有十字。乱平,库萨和将俘虏全部处死,唯留下脸上刻有十字的突厥人,罗马军队将他们带回东罗马,询问他们十字的由来,他们答称,粟特昔日瘟疫流行,有基督徒教他们这样做可预防瘟疫,可见基督教已早在公元591年传到突厥。以后东突厥西侵时,又一度与波斯发生战争。因为突厥内战,所以突厥未敢再向波斯挑战。
摩尼教创始于波斯,因为摩尼教反对波斯传统的祆教,所以受到波斯政府的严格禁止,把波斯境内之摩尼教传教师屠杀殆尽。而突厥允许祆教之发展,这可能是波斯与突厥冲突的主要原因。尔后,回鹘灭掉突厥后,摩尼教几乎成了回鹘的国教,由回鹘再传到中国,以佛教、道教名号传教。后来受到佛教及朝廷的反对、禁止,又以民间宗教。更贴近民间信仰生存下来,但摩尼教的外衣已完全不存在了。
(四)与南方印度邻境之关系
根据慧超《往五天竺国传》载,犍陀罗(今阿富汗)之地以北,多属突厥之属地:“又从迦叶弥罗(今克什米尔)西北一月程至犍陀罗,此王及兵马统属突厥,土人是胡,兼有婆罗门,此国旧是罽宾王所化,为此,突厥王阿耶领一部落兵马自投彼罽宾王,于后突厥兵马盛,便杀彼罽宾王,自为国王。因兹国境突厥霸王此国以北……唯除迦叶弥罗大[孚*力]、小[孚*力]扬同等……此突厥王象有五头……从兹以北西业者多市店之间,极多屠杀。此王虽是突厥,甚敬信三宝,王、王妃、王子、首领等各个造寺,供养三宝。此王两回设无遮大会……此城俯临卒头大河北岸而置。此城西三日程有一大寺,即是天亲菩萨、无着菩萨所住之寺,此寺名葛诺歌(Kaniska),旧时为葛诺歌王所造。”“又从犍陀罗国西行入山,七日至览波国(Lampaka),此国无王,有大首领,亦属犍陀罗国所管,亦有寺有僧,行大乘法;又从此入山,经八月程至罽宾国,此国亦属犍陀罗国所管。此王夏在罽宾,逐凉而坐;冬至犍陀罗,趁暖而住。此国土人是胡。王及兵马(皆)突厥。衣着、言音、饮食与吐货罗,大同小异……国人大敬三宝,足寺足僧”。“又从吐货罗国西行一月至波斯国,此国先管(辖)大食,大食为波斯王之放驼户,于后叛,便杀彼王,自立为主,却被大食所吞。”“又小拂临国,傍海西北,即是大拂临国;此王兵马强大,不属领余国,大食及突厥讨击均不得。”“又跋贺那国东有一国,名骨咄国;此王元是突厥种族,当土百姓半胡半突厥,言音半吐货罗半突厥,王及首领敬信三宝。有寺有僧,行小乘法,属大食所管。”“又从此胡国以北,北至北海,西至西海,东至汉国以北,总是突厥所住境界;此等突厥不识佛法,无寺无僧。”“又从吐货罗国东行,七日至胡密王住城。逢汉使入蕃,略题四韵取辞:‘君恨西蕃远,余嗟东路长。道荒宏雪岭,险涧贼途倡。鸟飞惊峭嶷,人去虽偏梁。平生不扪泪,今日洒千行’。冬日在吐货罗逢雪述怀:‘冷雪牵冰合,寒风擘地烈;巨海冻墁坛,江河凌崖囓。龙门绝瀑布,井口盘蛇结;伴火上<肉*亥>歌,焉能度播密?’此胡蜜王属大食所管,有僧有寺,行小乘法;王及首领、百姓,总事佛,不归外道。”“又从胡密国东行十五里,过播密川至葱岭镇,此即汉属……又从葱岭步入一月至疎勒,此亦汉军守促;有寺有僧,行小乘法,吃肉及葱等……又从疎勒东行一月,至龟兹国,即是安西大都护府,汉国兵马大都集处;足寺足僧,行小乘法,汉僧行大乘法;又安西南去于阗国二千里,亦足汉军马领押;足寺足僧,行大乘法。从此以东,并是大唐境界。开元十五年(727)11月上旬至安西,于时节度大使赵君。”(T51.977b-979b)
据《悟空入竺记》载:“北天竺国皆萨婆多学(一切有部)……次有将军寺,次有也里特勒(勤)寺,突厥王子置也;次有可贺敦寺,突厥皇后置也……其国四周山为外郭,总开三路以设国防:东接吐蕃,北接勃勒;西门一路通犍陀罗,别有一途常时禁断,天军行幸方得暂开。出迦湿密国入犍陀罗城,于如罗洒王寺中安置。其寺王所建立,从王为名……次有特勤洒寺,突厥王子造也,可贺敦寺突厥王后造也……如是巡礼,又经二年,即当代宗睿文孝武皇帝广德二年(764)……凡所往来,经四十年,辛卯西征,于今庚午。”(T51.979b-981b)本文为沙门圆照记:“悟空大德具述行由,托余记之”。另亦为圆照《十力经》序文。
由上所记可知,即使在盛唐时,突厥在犍陀罗、罽宾,均有其统治力量存在;其统治之地,佛法仍相当兴盛;由之可见,至少在佛法上,仍与印度佛教有着密切关系。当然其他文化、经商之交流,亦所自然之事。在盛唐时,大食之伊斯兰教早已盛行,而在大食统治区,葱岭以西各小国仍有佛教,甚至拒绝接受其他宗教。
唐以后伊斯兰教席卷西域,德里沙之伊斯兰教军队大部分是突厥人,一部分是西辽余众契丹人,成为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劲敌,亦足见突厥人与印度之关系,是极为深远的。
①见林氏:《中国断代史系列·秦汉史》第39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
②余太山《西域通史》第114-115页,中洲古籍出版社。
③《旧唐书》卷198,“西戎波斯国”条。
中西丝路文化史/李志夫编著.-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