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汉魏时期中国对西方世界认识的加深

作者:杨共乐




  汉魏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除了政治、经济和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以外,中国的地理学知识亦日趋丰富,尤其是对于西方世界的认识有了大踏步的提升和拓展。充分揭示这个提升和拓展的过程无论对中国史的研究,还是对世界史的研究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乌弋山离、条支、安息和大秦是当时西亚和地中海地区最主要的国家,所以对这些地区认识的加深,实际上也是当时人对西部世界认识水准提高的表现和反映。下文将以《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为依据,来逐个剖析当时人对西部这些国家认识逐渐加深的过程。
  一、乌弋山离
  乌弋山离,简称乌弋,也称山离乌弋。这一国名在司马迁的《史记》里没有出现。最早提到这一国家的是《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据班固记载:建昭三年(公元前36),陈汤与甘延寿出西域。汤既领外国,便与延寿谋曰:“夷狄畏服大种,其天性也。西域本属匈奴,今郅支单于威名远闻,侵陵乌孙、大宛,常为康居画计,欲降服之。如得此二国,北击伊列,西取安息,南排月氏、山离乌弋,数年之间,城郭诸国危矣。且其人剽悍,好战伐,数取胜,久畜之,必为西域患。郅支单于虽所在绝远,蛮夷无金城强弩之守,如发屯田吏士,敺从乌孙众兵,直指其城下,彼亡无所之,守则不足自保,千载之功可一朝成也。”这说明早在公元前1世纪后半叶,这个国家就已经存在了。《汉书·西域传》则更讲得明确,其中在乌弋山离条写道:
  乌弋山离国,王去长安万二千二百里。不属都护。户口胜兵,大国也。东北至都护治所六十日行。东与罽宾、北与撲桃、西与犁靬、条支接。
  行可百余日,乃至条支……乌弋地暑热莽平,其草木、畜产、五谷、果菜、食饮、宫室、市列、钱货、兵器、金珠之属皆与罽宾同,而有桃拔、狮子、犀牛。俗重妄杀。其钱独文为人头,幕为骑马。以金银饰杖。绝远,汉使希至。自玉门、阳关出南道,历鄯善而南行,至乌弋山离,南道极矣。转北而东得安息。
  此外,这一名字还在《汉书·西域传》中的皮山、罽宾、安息和车师后城长国等小传里出现过。这些材料或来自出塞将领如陈汤等的叙述,或来自曾经到过乌弋山离的中国使者。因为《汉书》明确指出:乌弋山离虽然“绝远,汉使希至”,但毕竟有一部分使者到达了乌弋。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班固时代的中国人对乌弋山离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
  《后汉书》对乌弋山离有了更具体的记载。其内容主要分布于《后汉书》的《西域传》中,这些记载包括:(1)自皮山西南行经乌秅,涉悬度,历罽宾,六十余日,可行至乌弋山离国;(2)乌弋山离地方面积达数千里;(3)复西南马行百余日至条支;(4)乌弋山离国当时已改名为排持;(5)乌弋山离不是南道的终点,而是南道的一段。这显然是甘英提供的信息。它比《汉书》又多了一条认识乌弋山离的新途径,使人们对于乌弋山离国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二、条支
  条支或条枝在《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注》中都有记载,但内容却有一定的不同。从这些不同中,我们既能看到古人对西方认识水平的提高,更能看到古人惊人的活动和探索能力。
  条枝首见于《史记·大宛列传》,文中这样写道:
  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其西则条枝,北有奄蔡、黎轩。
  条枝在安息西数千里,临西海。署湿。耕田,田稻。有大鸟,卵如瓮。人众甚多,往往有小君长,而安息役属之,以为外国。国善眩。安息长老传闻条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尝见。
  《史记·大宛列传》是司马迁主要根据张骞所提供的有关西方的信息写成的。而有关条支的材料则来自张骞在西域时的传闻。因为司马迁写得很清楚;“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之。”传闻其旁大国五六中就有条支。不过,虽然上述文字的主要依据是“传闻”,但它还是反映了汉武帝时期中国对西域最西端地区的认识,而且从现有的资料判断,这些“传闻”和认识都有一定的历史根据。当然,这种认识还是很肤浅的。到了东汉班固撰写《汉书》时,对于西方的认识,比司马迁时代已增加了不少。关于条支,他虽然承袭了《史记·大宛列传》的基本内容,但还是增加了三点很重要的信息。班固在《汉书·西域传》一文中这样写道:
  安息国……北与康居、东与乌弋山离、西与条支接。
  乌弋山离国……西与黎靬、条支接。
  行可百余日,乃至条支。国临西海。暑湿,田稻。有大鸟,卵如瓮。人众甚多,往往有小君长,而安息役属之,以为外国。善眩。安息长老传闻条支有弱水、西王母,亦未尝见也。自条支乘水西行,可百余日,近日所入云。
  这三点信息包括:(1)条支既与安息国相接,又与乌弋山离国相邻;(2)有一条可以经乌弋山离而到达条支的陆路,路上所需时间为百余日;(3)司马迁所记的条支,是当时西汉人所知的最西部地区。而班固却认为条支并非地球上最西部的地区。自此乘水西行,还可到达西方更远的地区。
  到了东汉中后期,特别是从73至127年,经过班超、班舅父子等在西域较长时段的活动之后,中国对条支的知识又大大增加了。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
  自皮山西南经乌托,涉悬度,历罽宾,六十余日行至乌弋山离国……复西南马行百余日至条支。
  接着说:
  条支国城在山上,周回四十余里。临西海,海水曲环其南及东北,三面路绝,惟西北隅通陆道。土地暑湿,出狮子、犀牛、封牛、孔雀、大雀。大雀其卵如瓮。
  转北而东,复马行六十余日至安息。后役属条支,为置大将,监领诸小城焉。
  同传安息条又说:
  和帝永元九年(97),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大海欲度,而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齎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闻之乃止。
  在范晔以前,《三国志·魏志》裴松之注引鱼豢《魏略·西戎传》时也谈到过条支。文中这样说道:
  自是(疏勒所属各国)以西,大宛、安息、条支、乌弋。乌弋一名排特,此四国次在西,本国也,无增损。前世谬以为条支在大秦西,今其实在东。前世又谬以为强于安息,今更役属之,号为安息西界。前世又谬以为弱水在条支西,今弱水在大秦西。
  与《史记》、《汉书》相比,《后汉书》和《三国志·魏志》注对条支的认识有了明显的加深。这些加深主要表现在:第一,消息更加丰富、正确和具体。第二,条支已从安息的外国,即安息的蕃国、附属国变成了安息的一部分,安息的西界,由安息人安置将领,镇守其地。条支雀也变成了安息雀。第三,明确指出,要到大秦须经过条支,而且在条支有一条通往大秦的海路。这是前世所不知道的。更重要的是,这种认识是建立在可靠的信息基础上的,是建立在甘英亲身经历的基础上的。因此,这种认识具有相当的客观性。
  三、安息
  安息国,为阿萨息斯一世(Arsaces Ⅰ)所建,以后的国王为纪念阿萨息斯一世的功绩,皆称之为阿萨息斯。①中国史籍中的安息就来自Arsaces的音译。罗马人将其称之为帕提亚(Parthia)。
  安息国于公元前3世纪中叶兴起于里海的东部地区。到公元前2世纪中叶已成为古代西亚地区的一支重要力量,与东部的汉帝国、贵霜帝国以及西部的罗马帝国构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因为地处西亚,所以早在汉代中国人就对安息有了一定的了解。根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
  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蒲陶酒。城邑如大宛。其属小大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最为大国。临妫水,有市,民商贾用车及船,行旁国或数千里。以银为钱,钱如其王面,王死辄更钱,效王面焉。书革旁行以为书记。其西则条枝,北有奄蔡、黎轩。
  又说:
  初,汉使至安息,安息王令将二万骑迎于东界。东界去王都数千里。行比至,过数十城,人民相属甚多。汉使还,而后发使随汉使来观汉广大,以大鸟卵及黎轩善眩人献于汉。及宛西小国驩潜、大益,宛东姑师、扜罙、苏薤之属,皆随汉使献见天子。天子大悦。
  班固时期,他虽然抄录了《史记·大宛列传》安息条的许多信息,但只要仔细阅读,我们就能发现《汉书·西域传》已经补充了许多新的内容。现将《汉书·西域传》的有关内容摘录于下。
  安息国,王治番兜城,去长安万一千六百里。不属都护。北与康居、东与乌弋山离,西与条支接。土地风气、物类所有,民俗与乌弋、罽宾条。亦以银为钱,文独为王面,幕为夫人面;王死辄更铸钱。有大马爵。其属小大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最大国也。临妫水,商贾车船行旁国。书革,旁行为书记。
  武帝始遣使至安息,王令将将二万骑迎于东界。东界去王都数千里。行比至,过数十城,人民相属。因发使随汉使者来观汉地,以大鸟卵及犁靬眩人献于汉,天子大悦。安息东则大月氏。
  与《史记·大宛列传》相比,《汉书·西域传》主要增加了下面三方面的内容:第一,王都的位置明确化,王都与长安的距离具体化。第二,除了证实“王死,辄更铸钱”这一传统外,还发现了“文独为王面,幕为夫人面”的现象。从现存的实物资料来看,这一现象确实存在过。②第三,在安息国的东边有大月氏和乌弋山离国。
  到了范晔写《后汉书》时,由于甘英到达了安息西界条支以及安息使者多次来汉,所以《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对于安息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
  安息国居和椟城,去洛阳二万五千里。北与康居接,南与乌弋山离接。地方数千里,小城数百,户口胜兵最为殷盛。其东界木鹿城,号为小安息,去洛阳二万里。章帝章和元年,遣使献狮子、符拔。
  和帝永元九年(97),都护班超派遣部属甘英出使大秦。抵条支,临大海欲度,后为安息西界船人所阻。
  十三年,安息王满屈复献狮子及条支大鸟,时谓之安息雀。
  自安息西行三千四百里至阿蛮国。从阿蛮西行三千六百里至斯宾国。从斯宾南行渡河,又西南至于罗国九百六十里,安息西界极矣。自此南乘海,乃通大秦。
  《后汉书》对于安息的最大认识是第一次知道了安息的西部疆域,知道了条支是安息的西界,从于罗南乘海,乃通大秦。安息国居和椟城,去洛阳二万五千里。87年曾遣使献狮子、符拔;101年,安息王满屈(Pacorus Ⅱ,77/78至114/115年在位)复献狮子及条支大鸟。这些信息都为中国人进一步探索西方的未知地区创造了条件。
  四、大秦
  大秦是汉时西方大国。《后汉书》作者认为:“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三国志》卷三十注引《魏略》中的记载,称大秦“其俗人长大平正,似中国人而胡服。自云本中国一别也”。
  对于中国人来说,最早知道“大秦”这一名字和消息的应该是班超。而最早前往大秦去了解这一国家情况的则是甘英。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
  和帝永元九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大海欲度,而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齎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闻之乃止。
  甘英在“抵条支,临大海”后,除了向安息的西界船人询问渡海的消息外,还从他们那里得到了许多大秦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秦国的名称和地理位置。“大秦国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
  2.大秦国的大小、百草和习俗。
  地方数千里,有四百余城。小国役属者数十。以石为城郭。列置邮亭,皆垩墍之。有松柏诸木百草。人俗力田作,多种树蚕桑。皆髡头而衣文绣,乘辎軿白盖小车,出入击鼓,建旌旗幡帜。
  3.大秦国国王的情况,包括国王的居住地、办事方法以及与中国不一样的立王标准。
  所居城邑,周围百余里。城中有五宫,相去各十里。宫室皆以水精为柱,食器亦然。其王日游一宫,听事五日而后偏。常使一人持囊随王车,人有言事者,即以书投囊中,王至宫发省,理其枉直。各有官曹文书。置三十六将,皆会议国事。其王无有常人,皆简立贤者。国中灾异及风雨不时,辄废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
  4.大秦国的珍贵物品。
  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珊瑚、琥珀、琉璃、琅玕、朱丹、青碧。刺金缕绣,织成金缕罽、杂色绫。作黄金涂、火浣布。又有细布,或言水羊毳,野蚕茧所作也。合会诸香,煎其汁以为苏合。凡外国诸珍异皆出焉。
  5.大秦国的货币、商业状况以及大秦王对汉的态度。
  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至则给以金钱。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
  甘英从安息西界船人那里得到的这些知识,一方面非常真实;另一方面也非常具体。这是中国使者第一次获取大秦方面的众多信息,是甘英在出使过程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魏书》和《晋书》对大秦国的陈述也基本上承袭了甘英所提供的内容。
  除此之外,范晔还记录了海路方面的有关情况。据《后汉书·西域传》载:
  至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瑇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
  不过,比《后汉书》成书较早的《魏略》在记录大秦国的内容方面比甘英提供的信息还要多。据《魏略·西戎传》载:
  大秦国一号犁靬,在安息、条支西大海之西,从安息界安谷城乘船,直截海西,遇风利二月到,风迟或一岁,无风或三岁。其国在海西,故俗谓之海西。有河出其国,西又有大海。海西有迟散城,从国下直北至乌丹城,西南又渡一河,乘船一日乃过。西南又渡一河,一日乃过。凡有大都三,却从安谷城陆道直北行之海北,复直西行之海西,复直南行经之乌迟散城,渡一河,乘船一日乃过。周回绕海,凡当渡大海六日乃到其国。国有小城邑合四百余,东西南北数千里。其王治滨侧河海,以石为城郭。其土地有松、柏、槐、梓、竹、苇、杨柳、梧桐、百草。民俗,田种五谷,畜乘有马、骡、驴、骆驼。桑蚕。俗多奇幻,口中出火,自缚自解,跳十二丸巧妙。其国无常主,国中有灾异,辄更立贤人以为王,而生放其故王,王亦不敢怨。其俗人长大平正,似中国人而胡服。自云本中国一别也,常欲通使于中国,而安息图其利,不能得过。其俗能胡书。其制度,公私宫室为重屋,旌旗击鼓,白盖小车,邮驿亭置如中国。从安息绕海北到其国,人民相属,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置,终无盗贼。但有猛虎、狮子为害,行道不群则不得过。其国置小王数十,其王所治城周回百余里,有官曹文书。王有五宫,一宫间相去十里,其王平旦之一宫听事,至日暮一宿,明日复至一宫,五日一周。置三十六将,每议事,一将不至则不议也。王出行,常使从人持一韦囊自随,有白言者,受其辞投囊中,还宫乃省为决理。以水晶作宫柱及器物。作弓矢。其别枝封小国,曰泽散王,曰驴分王,曰且兰王,曰贤督王,曰汜复王,曰淤罗王,其余小王国甚多,不能一一详之也。国出细絺,作金银钱,金钱一当银钱十。有织成细布,言用水羊毳,名曰海西布。此国六畜皆出水,或云非独用羊毛也,亦用木皮或野茧丝作,织成氍毹、毾*(左登右毛)、罽帐之属皆好,其色又鲜于海东诸国所作也。又常利得中国丝,解以为胡绫,故数与安息诸国交市于海中。海水苦不可食,故往来者希到其国中。山出九色次玉石,一曰青,二曰赤,三曰黄,四曰白,五曰黑,六曰绿、七曰紫,八曰红,九曰绀。今伊吾山中有九色石,即其类。④
  和裴松之同时的《西域旧图》也记录了与《魏略·西戎传》相近的内容。《西域旧图》云:
  大秦多金、银、铜、铁、铅、锡、神龟、白马、朱髦、骇鸡犀、瑇瑁、玄熊、赤螭、辟毒鼠、大贝、车渠、玛瑙、南金、翠爵、羽翮、象牙、符采玉、明月珠,夜光珠、真白珠、琥珀、珊瑚、赤白黑绿黄青绀缥红紫十种流离、缪琳、琅玕、水精、玫瑰、雄黄、雌黄、碧、五色玉、黄白黑绿紫红绛绀金黄缥留黄十种氍毹、五色毾*(左登右毛)、五色九色首下毾*(左登右毛)、金缕绣、杂色绫、金涂布、绯持布、发陆布、绯持渠布、火浣布、阿罗得布、巴则布、度代布、温宿布、五色桃布、绛地金织帐、五色斗帐、一微木、二苏合、狄提、迷迷、兜纳、白附子、薰陆、鬱金、芸胶、薰草木十二种香。
  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海而南,与交趾七郡外夷比,又有水道通益州、永昌,故永昌出异物。前世但论有水道,不知有陆道,今其略如此,其民人户数不能备详也。自葱领西,此国最大,置诸小王甚多,故录其属大者矣。
  泽散王属大秦,其治在海中央,北至驴分,水行半岁,风疾时一月到,最与安息安谷城相近,西南诣大秦都不知里数。驴分王属大秦,其治去火秦都二千里。从驴分城西之大秦渡海,飞桥长二百三十里,渡海道西南行,绕海直西行。且兰王属大秦。从思陶国直南渡河,乃直西行之且兰三千里。道出河南,乃西行,从且兰复直西行之汜复国六百里。南道会汜复,乃西南之贤督国。且兰、汜复直南,乃有积石,积石南乃有大海,出珊瑚、珍珠。且兰、汜复、斯宾阿蛮北有一山,东西行。大秦、海西东各有一山,皆南北行。贤督王属大秦,其治东北去汜复六百里。汜复王属大秦,其治东北去於罗三百四十里渡海也。於罗属大秦,其治在汜复东北,渡河,从於罗东北又渡河,斯罗东北又渡河。斯罗国属安息,与大秦接也。
  我们虽然不知道他们的信息来源于何处?但从《后汉书·西域传》所怀疑的下述话语中,即又云:“从安息陆道绕海北行出海西至大秦,人庶连属,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置,终无盗贼寇警。而道多猛虎、狮子,遮害行旅,不百余人,齎兵器,辄为所食。”又言:“有飞桥数百里可渡海北。诸国所生奇异玉石诸物,谲怪多不经,故不记云。”从这段话中,我们确实能够知道还有许多人去过大秦或听过大秦的故事。而《魏略》的这些记录很可能来自这些人。正因为如此,所以马端临将泽散、驴分归属于魏时所闻的大秦地区。虽然我们还不能确定泽散、驴分的具体位置,但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在《魏略》时代,中国对西部世界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我们由此可以断定:泽散、驴分一定是在安息与大秦的交界区,因为只有在这些边界区,其领土的归属才有变化不定的特点。
  五、西王母之邦
  随着人们对西方世界认识领域的不断扩大、认识水平的不断深化,西王母也逐渐成了极西地区的代名词,不断走出国门,向中亚、西亚和地中海地区推进。
  我国文献中最早记载西王母的是《山海经》。《山海经·西山经》曰:“西王母,梯几而戴胜仗。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大荒西经》云: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曾西征到过西王母之邦,见过西王母。《大戴礼记·少间》、《尚书大传》均言舜之时,西王母曾献白珪。《论衡》谓禹、益见西王母。《尔雅·释地》,以觚竹、北户、日下、西王母为四荒。《淮南·地形》云:“西王母在流沙之濒。”流沙即古人所说的极西之地,但一直无法确知它的具体位置。
  从《史记》开始,西王母逐渐进入了西亚和地中海地区。《史记·大宛列传》云:“安息长老传闻条支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尝见。”《汉书·西域传》云:“安息长老传闻条支有弱水、西王母,亦未尝见也。自条支乘水西行,可百余日,近日所入云。”《后汉书·西域传》曰:大秦“或云其国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所居处,几于日所入也。”《三国志》注引《魏略·西戎传》曰:“前世谬以为条支在大秦西,今其实在东。前世又谬以为弱水在条支西,今弱水在大秦西。前世又谬以为从条支西行二百余日,近日所入,今从大秦西近日所入。”《魏书·西域传》曰:“大秦西海水之西有河,河西南流。河西有南、北山。山西有赤水,西有白玉山。玉山西有西王母山,玉为堂云。从安息西界循海曲,亦至大秦,四万余里。于彼国观日月星辰,无异中国,而前史云条支西行百里日入处,失之远矣。”
  从上面的记载中,我们能够发现西王母之邦由东向西不断推进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恰好与我国对西方世界认识水平加深的过程相一致,是我国对西方世界认识水平加深的一种反映。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汉魏时期,我国对于西亚和地中海东部地区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当然,这种了解并不是一步到位的,它有一个过程。第二,这一了解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人们对西亚和地中海东部地区主要国家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第三,支撑这种认识的基础主要是当时人的亲身实践,或当时人有意始的询问和研究,所以具有相当的真实性。它对于开阔中国人的思路,拓宽中国人的视野有很大的帮助。而总结这些成就的取得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① 关于安息王朝建立者阿萨息斯的情况,早在古代就有多种说法。斯特拉波认为,阿萨息斯是斯基太大益部落的阿帕勒人。“阿萨息斯是一名斯基太人,他率领大益人,即住在乌浒河边的游牧部落阿帕勒人进攻帕提亚行省……”“据说阿萨息斯具有斯基太的血统。然而,也有人认为阿萨息斯是巴克特里亚人。他为了摆脱狄奥多德斯(Diodotus)及其追随者日益增长的势力,在帕提亚行省举事起义。”参见Strabo,Ge-ography,11,9,3。尤士丁认为,阿萨息斯“是个来历不明、英勇非凡的人。他平常靠抢劫掠夺为生。当他听到塞琉古在亚洲惨遭失败的消息后,便不再害怕国王,率领一帮盗匪进攻帕提亚人,击败并杀死他们的统治者安德罗戈拉斯,夺取了统治帕提亚人的权力。过了不久,阿萨息斯又占领了赫卡尼亚地区……阿萨息斯不仅夺取王位,而且建立自己的王国。因此,他对于帕提亚人而言,不啻是波斯的居鲁士、马其顿的亚历山大、罗马的罗慕鲁斯。阿萨息斯去世时年时已老。帕提亚人尊敬他,以至于此后所有帕提亚国王皆用‘阿萨息斯’之名。阿萨息斯的儿子和继承人也叫‘阿萨息斯’……”参见Justinus,Epitoma Historicarum Philippicarum Pompei Trogi,41,4~5。阿里安则认为,领导这次起义的是阿萨息斯及其兄弟提里达特斯两人:“帕提亚人属斯基大部落。他们在和被征服的波斯人一道臣服于马其顿人之后,又因为下面的原因独立了:阿萨息斯氏族有两兄弟——弗里阿帕塔斯的继承人阿萨息斯和提里达特斯。安条克王(圣人)委派的这个边远行省的总督菲列克拉斯想对两兄弟中的一位施以暴力。他们由于忍受不了这般侮辱,杀死了这名总督。然后,他们又和五位同谋共同讨论自己的计划,并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马其顿人,夺取政权……”参见阿里安:《帕提亚史》,片段,1;也可参见Isidore of Charax,Parthian Stations,Philadelphia,Published by the Commercial Museum,1914,p.9。
  ② 这一现象发生于公元前2至4年。钱币背面出现的王后,名叫穆萨(Musa),历史学家约瑟夫称其为“Thermusa”。穆萨为意大利奴隶之女,被奥古斯都送给帕提亚国王弗拉埃特斯四世(公元前37—前2年在位)作妾。受宠扶正后,被名为女神穆萨。她说服弗拉埃特斯四世立其子弗拉埃塔奇斯(Phraateces)为继承人,并将其他儿子送至罗马作人质。弗拉埃特斯四世死后,穆萨与其子弗拉埃塔奇斯共治(公元前2—4年),后又成婚,铸国王与王后头像于银币上。穆萨与其子弗拉埃塔奇斯在帕提亚统治6年,后为帕提亚人推翻。很显然,班固对安息的信息大约来自或停留在王莽时期。参见Josephus,Antiquities of the Jews,18,2~4;Res Gestae Divi Augusti,32。参见李雅书选译:《罗马帝国时期》上册,1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③ 《后汉书·西域传》“大秦国”注引《魏略》云:“大秦国俗多奇幻,口中吐火,自缚自解,跳十二九,巧妙非常。”又参见:《西京赋》、《正都赋》及《平乐观赋》。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杨共乐著.-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