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2.隋朝统治时期的敦煌

作者:《中华文明史话》编委会


  杨坚建隋以后,鉴于前朝州县林立,管理混乱的状况,于开皇初年对全国的行政区划进行了一次大改革,罢天下诸郡,将以往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这样敦煌郡便于开皇二年(582年)一度改郡为县,仍隶属于瓜州,并为瓜州治所。但到隋炀帝大业三年时,隋王朝又将天下各州改称为郡,敦煌郡也随之复立,下领敦煌、常乐、玉门3县,管辖着今敦煌市、安西县、玉门县和玉门市共4县市之地,范围之大仅次于北魏前期的敦煌镇。郡内人口也相应增多,据隋志载录有7779户,比北朝时期增加了许多。
  隋朝战胜吐谷浑和西突厥,为敦煌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外部环境,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也使敦煌作为交通枢纽的地位更加突出。裴矩在上面提到过的《西域图记·序》中曾详尽地描述了当时通往中亚、西亚、欧洲等地的几条道路的情况。依照裴序的描述,当时从敦煌出发,直抵西海(地中海)的通道共有3条:
  北道(又叫新北道):出敦煌至伊吾(今新疆哈密),经蒲类海(今巴里坤湖),沿天山北麓而至中亚、西海;
  中道(汉代的北道):出敦煌至高昌(今新疆吐鲁番),经焉耆、龟兹等地,沿天山南麓而至葱岭、西海;
  南道:出敦煌至鄯善(今新疆若羌),经于阗等地,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而至帕米尔高原,再至西海。
  这3条道路分别以伊吾、高昌、鄯善为门户,但都必须取道敦煌,然后分途,因而敦煌是丝路各支线的总凑之地。它在丝路贸易中所占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和这个中转站内部商业活动的繁盛便可想而知了。
  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和经济文化的进步,隋代的敦煌佛教也得到了长足发展。隋朝的两代君主都异常崇信佛教。杨坚曾在尼姑庵中生活多年,登上帝位后便尊佛教为国教,隋炀帝杨广也是有名的佞佛帝王,是“优游于大乘”的“总持菩萨”,他们父子二人的弘法活动对敦煌佛教影响很大。如仁寿元年(601年)隋文帝诏令天下各州建舍利塔,边陲地区也不得例外,敦煌便在中央派来的中使的督令下建立了讲堂,并在崇教寺(莫高窟)修建了舍利塔,安放从首都送来的释迦舍利(相传为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物)。敦煌壁画对隋帝的崇佛盛况也有所反映。隋时僧人地位很高,能够参与国家的许多重大活动,隋文帝曾亲自率领王公大臣往就昙延法师受八戒,莫高窟唐代第323窟南壁就绘有隋文帝恭迎昙延法师入宫讲经祈雨的壁画,说明隋文帝敬僧的故事在唐代的敦煌仍然十分流行。
  在帝王的倡导下,隋代全国都掀起了崇佛浪潮,敦煌这块久已著名的佛教圣地上的开窟造像活动自然也空前兴盛。短短30多年中,仅在莫高窟一处,就修造了七八十个洞窟,是年平均修窟数最多的朝代。
  

敦煌史话/《中华文明史话》编委会编著.-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