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第二节 丝绸之路上的桥渡、关隘和重镇

作者: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






  一、桥梁
  (一)枹罕“飞桥” “飞桥”是公元407年西秦乞伏氏在枹罕(今甘肃省临夏市)修建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枹罕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城镇。晋惠帝以后置护军,东晋十六国时期和前凉以后为河州治所,西秦乞伏炽磐曾迁都于此。北魏时置镇,北周时置枹罕郡,治所在枹罕。枹罕“飞桥”是鲜卑民族群众在丝绸之路上跨越黄河最早修建的一座全伸臂木梁桥。据《水经注》卷二·《河水注》记载:“大河又东迳赤岸北”。东魏郦道元注引《秦州记》说:“即河夹岸也,……枹罕有河夹岸,岸宽四十丈,义熙中(公元405~418年)气佛(伏)于河上作飞桥,桥高五十丈,三年乃就”。《晋书·载记第二十五·西秦乞伏》也有:“义熙三年……遣炽磐与其子军审虔率步骑一万伐秃*(上髟下发)傉檀,师济河”的记述。由此可见“飞桥”于公元407年巳建成,并投入使用。由于建桥省去桥墩,飞架于黄河谷道陡岸之上,飞跨长空,故有“飞桥”之称。
  对枹罕“飞桥”的桥址,后人颇有争议,但普遍认为在今甘肃永靖县炳灵寺“姊妹峰”上溯黄河5公里处,这里系黄河夹谷,河面极窄,溃卧巨石,适作桥址。至今,在黄河南岸还有桥滩的地名。
  (二)河厉桥 根据南朝宋……武威人张澍编辑的《沙州记》记载:“吐谷浑于河上作桥,谓之河厉。长百五十步,两岸垒石作基阶,节节相次,大木纵横,更相镇压,两边俱来,相去三丈,并大材,巨板横次之,施钩栏,甚严饰”。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把这座桥写在“河水又东迳允川,而历大小榆谷北”的注文内,并在文末注有“桥在清水川东也”。《循化志》上说,清水川,即保安河,是今青海同仁县隆务河的支流。河厉桥约在北凉沮渠蒙逊、吐谷浑阿柴分别遣使至宋入贡的宋少帝景平元年(公元423年)建成。桥址在今青海循化古什群峡口的黄河上(见图29)。河厉桥的桥型新颖,工艺精湛。桥中无墩柱,在险谷陡崖铺设伸臂木梁,好似飞渡,故亦有“飞桥”之称。由于桥梁系木材纵横相间迭起,层层向河中挑出,中间似两手相握而成,故又称“握桥”。它结构科学、施工简便,是现代悬臂梁桥的先驱。
  (三)云中君子津浮桥 位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附近)西南100公里的君子津浮桥,建于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三月。据《魏书·世祖记》记载:始光四年三月,魏世祖拓跋焘西征,“遣高凉王礼镇长安,诏执金吾恒贷建桥于君子津”。在北魏初期,由西域通向魏都平城,君子津浮桥是草原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
  二、渡口
  (一)咸阳渡 位于陕西咸阳城东南渭河北岸。自古由中原和长安来往于今川、甘、青、宁、新各地者,均由此渡过渭水。汉魏时期在此建有便桥,屡遭战毁。两晋南北朝时期只能依靠船渡。于是咸阳便成为西出阳关,北上箫关,东至长安,直抵洛阳的交通枢纽。咸阳渭水渡口也就有了“咸阳古渡几千年”的誉称。
  (二)临津渡 位于今甘肃临夏城西北60公里黄河上游炳灵寺附近,东距小积石山25公里,是自金城循黄河谷地通往青海的交通要津。汉魏时称石城津,东晋时设临津城,改名为临津渡。因其在积石关下,也有积石渡之称。据清代顾祖禹撰写的《读史方舆纪要》上说:“临津城在州(即河州,今甘肃临夏)西北百二十里,下临津河,(东)晋时前凉置临津县。后为吐谷浑所废”。
  (三)金城渡 位于今甘肃兰州西固城附近,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上游通向河西走廊的一个重要渡口。《兰州府志》上记载有:西汉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西汉大将赵充国,曾率骑万众,从金城渡口过黄河去河西。据《三国志》记载:蜀国大将姜维讨伐魏国,围攻狄道(今甘肃临洮),魏国从河西调来军队,也是从这里渡黄河去临洮解围的。《周书·文帝纪下》上说: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废帝元钦“勒锐骑三万,西逾陇,至姑臧,吐谷浑震惧,遣使献其方物。”也曾从这里渡河。
  (四)小口渡 在今甘肃靖远县石门小口子附近,是丝路东段陇右北道,自靖远经景泰、古浪至河西重镇凉州的必经要津。小口渡位于红山峡峡谷地带,两岸群山陡立,河水在这里又折向东北,河道狭窄,水深且缓,是置舟横渡黄河的最好地方。
  (五)君子津渡 位于今内蒙古清水河县西北45公里的黄河上,与托克托、东胜交界。在北魏早期,从都城平城通往西域的交通要冲。相传,有一位大商人路宿此渡,突患急症亡故,津长将其埋葬。后来大商人的儿子寻得父尸,见其父所携资囊一无所失,褒其津长,故名谓“君子渡”。
  三、关隘
  关隘是丝路交通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丝绸之路沿线设置关隘,一是为了军事防御,二是控制交通、维护安全、保证道路畅通,三是检查行旅车骑、征收关税。
  (一)函谷关 战国时期秦置。遗址在今河南省灵宝市坡头乡王垛村与孟村北狭谷口涧水入黄河处(见图30)。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此关东处崤山,西至潼关,通名函谷,号称天险。公元前241年,楚、赵、魏、韩、卫合纵攻秦,曾至此败还。公元前207年,刘邦西入咸阳,也曾遣兵守关以拒诸侯。汉置都尉戍守。汉武帝时,楼船将军杨仆数有大功,耻为关外民,上书乞徙东关,以家产给用度。武帝意亦好广阔,于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冬,“徙函谷关于新安”,改置弘农县于此。后人称函谷关为秦函谷关,新函谷关为汉函谷关。
  汉函谷关西距弘农300里(150公里),在今河南省新安县城东一里处。初建时非常壮阔。《水经注》上说:函谷关“即所谓散关障,自南山横洛水北属黄河,皆关塞也”。这就是说,汉函谷关当时北至黄河岸,南到宜阳洛水边,长达数十公里,关塞相连,雄伟壮观。为历代皇帝和军事将领所瞩目的战备要地。这里曾发生过无数次争战,文人墨客也多有题咏。西晋惠帝太元二年(公元303年),河间王司马颙讨伐长沙王司马×,遣张方自函谷关而东,向洛阳进军。西魏文帝大统四年(公元537年),东魏大将侯景攻独孤信于金镛,西魏大将宇文泰,率军自关中东进,出函谷关赴援。北周武帝保定(公元561~565年)中,改函谷关城为通洛防,又称通洛城,为北周东境防御北齐的重要关隘。此后,虽经风雨战乱,屡遭破坏,但历代都有修葺或重修。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函谷关一直是洛阳都城西方的门户,丝路交通之要隘。
  (二)雁翎关 位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近60里的陕县莱园乡境内。关口海拔851米,最宽处200米,最窄处仅30米。关口东坡陡峻,自关顶至关底近300米,高度下降约60米,西坡较缓。两侧山坡灌木丛生荫郁森严,山风林涛不绝于耳,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关口所处山岭,古称南陵、南崤、西崤。关口本名为崤陵关,后来以口语有讹,遂通称雁翎关。
  雁翎关西为青龙涧河源头,向西沿崤谷西段直至莱园汇入漫涧。关东为永昌河支流源头,泔崤谷东段流至宜阳三乡入洛河。关东、关西之河谷自古即为洛阳西去的交通干道,后为“两京道”(洛阳至长安)的要冲,当丝路交通之咽喉。
  雁翎关素为兵家必争之地。夏代第14代皇帝夏后皋,曾在此关与敌对部落作战,战死后埋葬于关西附近的一座山颠,今夏后皋墓尚存。周襄王二十五年、鲁僖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27年)的秦、晋“崤山之战”也发生在关东西一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里也时有战火发生。唐以前历代,曾在此设置崤县(今南县村),管理、守护关口及附近通道。今日雁翎关遗址尚存,三门峡至洛宁公路从此关口通过。
  (三)潼关 东汉末置关,在陕西省潼关县北,古为桃林塞地,亦称渭汭,东汉末年置关。它居于关中平原东缘,北依渭水、黄河川地,南靠秦岭天然屏障,东有函谷之险,高原夹道,仅容单车,长2.5公里,仰看皆一线天,入关始见潼关城东门,地位之险要由此可知,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誉,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关城周长2.5公里,北西与东北为版筑土墙,外包青砖,高16米,宽8米,南与东南,顺山势削垛口,高达30米。除开门六处外,尚有南北二水门,地处秦、晋、豫三省要冲,素有“鸡鸣听三省”要关之俗称。潼关,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咽喉,为三秦大地的锁钥,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隘。
  此外,两汉时期设置的陇关(亦称大震关)、萧关、金城关、玉门关、阳关等依然是主要关隘。
  四、重镇
  (一)原州 原州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南部,六盘山主峰的东北,是宁夏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早在西周时,这里已有车马大道。西汉时名为高平城,是安定郡的治所。当时的安定郡辖有21个县,包括今天的宁夏南部、甘肃的平凉地区及祖厉河流域。因为高平的城市规模颇大,所以又有“第一城”之称。北魏太延二年(公元436年)在此设高平镇,正光五年(公元524年)改为原州,到了明代才改称为“固原”。
  北魏早期都城在平城。由平城通往西域的交通线,在君子津过黄河,沿鄂尔多斯沙漠南缘,无定河上游、白于山南麓到六盘山麓的高平镇。由高平镇向西,一是经今天水、兰州,由河西走廊至西域;二是经今宁夏的海原抵武威,然后通向西域。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后,丝路东段诸条支线完全恢复了东汉时期的面貌,即洛阳—长安,长安—凉州、西域,位于六盘山东麓的高平镇,仍然是中西交通线上的重镇,近年来在固原地区出土有不少珍贵文物。1981年10月,在固原县城西郊的一座北魏墓中,出土一枚波斯萨珊王朝卑路斯时代(公元447~483年)的B式银币。1983年9~12月,在固原县城南郊发掘的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的李贤夫妇合葬墓中,出土有鎏金银壶一把,青金石戒指一枚,玻璃碗一个,均为古波斯珍品。
  (二)武威 武威在今甘肃省河西走廊东部,祁连山北麓,石羊河上游。西汉置姑臧县,为武威郡(辖境相当于今甘肃黄河以西,武威以东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治所,是与商胡贸易的繁荣都市。东汉光武帝时,孔奋为姑臧曹掾(官职)时,“通货羌胡,市日四合”,[1]三国魏以后,为凉州(辖境为今甘肃黄河以西地区)治所。东晋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前凉、后凉、南凉、北凉相继在这里建都。这里土地肥沃,水利资源丰富,利于灌溉,农业发达,物产丰富,素有“银武威”之称。
  武威,地处丝路东段河西道的要冲,是丝绸之路进入河西走廊的咽喉。魏晋南北朝时期,丝路东段诸道,从京都洛阳出发西行,穿函谷,过硖石,经陕州(或经韩城、三乡、过雁翎关走崤山南道至陕州),越潼关到长安。从长安西行,经好畤、漆县、安定、出萧关,至高平,抵武威郡治姑臧;或经栒县、雍县、郿县、秦州、冀县、陇西郡、金城到姑臧;或经云阳、栒邑、泥阳、彭阳,出萧关,抵姑臧;河西走廊被阻断时,也可经秦直道,绕行灵武,穿越腾格里沙漠至凉州。然后,从姑臧沿河西走廊,经甘州、肃州至敦煌,接丝路中段诸条道路。
  十六国时期,中原地区连年战火不断。“五凉”统治的西北地区,相对比较安定。姑臧地区的经济、文化都有较大发展。在中原地区与西域交通阻绝的情况下,姑臧仍与西域地区保持着密切的政治联系和经济交往,成为丝路交通线上胡商贩客云集的中西贸易场所,并设有专门官职对商贸活动进行管理。太元元年(公元376年)前秦苻坚攻前凉,曾迁姑臧“豪右七千余户于关中”。由此可见商业繁荣之一斑。
  “五凉”时期,姑臧城先后扩建七次,城阙恢宏,宫殿林立,道路纵横,名扬海内,很多来自长安、洛阳的富室大户、学者儒生云集于此。北凉在此开凿了天梯山石窟,到北魏时规模更加宏大,可与敦煌莫高窟媲美。敦煌出土的许多写经经卷上,都标明写经地点为凉州。火袄教和龟兹乐(后发展为西凉乐)也相继传入武威。姑臧,一度成为中国北方的文化教育中心。北魏文学家温子升在《凉州乐歌》中写遭:“远游武威郡,遥望姑臧城。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一派兴旺繁华的景象。
  (三)伏俟城 吐谷浑在立国350年间,曾4迁其都。自建国初到第六代国王视罴时,在莫河川(即在今青海贵德西侧注入黄河的大沙河),第九代国王阿豺时,再迁至浇河城(即贵德)。到十二代国王拾寅时,始都于伏罗川赤水城,即树敦城(在今青海兴海县桑当乡夏塘古城),第十八代国王夸吕时,迁至伏俟城,从此都城才固定下来,直至公元7世纪中叶吐谷浑被吐蕃所灭为止。1960年6月下旬,中国学者方永等在青海湖区进行地貌考察时,发现了这座丝路交通重镇的遗址。它位于共和县黑焉河乡向科先村东北2里(1公里)处,正南距赛什曲村约6里(3公里),东距青海湖最短距离15里(7.5公里),当地人称此城为“铁布卡”,其方位、距离与《魏书》所记完全吻合。古城遗址位于布哈河支流莱济河的冲积扇上(见图31),不受布哈河下游河道活动的影响,平原宽阔,水草丰美,是理想的放牧之地。据方永考证,伏俟城的建造时间,当在公元481~491年之间。
  伏俟城建成后,即成为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城址位于丝路东段河南道东段和西段的汇合点,又是南通北达的必经之地。它南通巴蜀,是与南朝进行政治交往、商贸活动的干道;北交凉州,为与北方各割据政权取得联系的通衢之路;西过柴达木盆地北缘,出于阗,可达西域各地,使丝绸之路得以畅通;东经陇东、三秦与中原地区相通。这里中外商贾云集,成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和名闻一时的商业都城。
  (四)高昌 魏晋南北朝时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故址在今新疆吐鲁番东约40里(20余公里)的哈拉和卓堡(见图32),维语称为“亦都护城”。
  汉称高昌壁、高昌垒。汉元帝初元元年至晋咸和二年(公元前48~公元327年),两汉、魏晋的戊己校尉屯住于此。此后,相继为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所置的高昌郡治所在地。北魏太延五年(公元439年)魏军克姑臧,沮渠牧犍降,北凉亡。沮渠无讳率北凉余众于公元442年进据高昌,遣使通南朝宋,宋封其为河西王。次年,自立为凉王。公元460年柔然灭沮渠氏,立阚伯周为高昌王,建立了高昌王国,高昌为高昌王国的都城。高昌国麴氏王朝鼎盛时,疆域东连敦煌,西依龟兹,南接河南(指罗布泊以南的吐谷浑国境),北越天山与敕勒为邻。高昌王国存在180多年,都城建设相当雄伟,分大城、中城、宫城和府城四部分。大城有九个门,除南面有三个门外,其余三面各有两个大门。大城之内的四角,有四个坊市:东南坊、东北坊、西南坊、西北坊,它们由大城的街衢及宫城分割开。在这四个坊中,居住着各式工匠,有作坊和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大城之内是中城,中城内有一个不规则的小城为府城,高昌王国的官署都设在这里。大城北门内是宫城,为国王议政和王族居住的地方。
  高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中原地区的封建王朝和西北地区的割据政权,一直保持着比较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受中原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大,商业和牧业都很发达。
  (五)鄯善 东晋时隶前凉高昌郡,北魏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设鄯善镇,并有“赋役其民,比之郡县”之说,并命韩拨为“西戎校尉,鄯善王”。鄯善地处丝绸之路东段同中段相接的必经之地,且人口相对集中,农业开发较早,地域富饶,经济发达,是丝路中段北道上的交通重镇。
  除此之外,楼兰、龟兹、于阗、疏勒等都是丝路中段重要的交通重镇。
  参考文献
  [1]《后汉书》卷六十一《列传第二十一·孔奋》及李贤注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 编著.-北京: 中国公路交通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