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第六节 文化使者的西行与东来
作者: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
一、法显等西行的线路
(一)朱士行西行线路 朱士行,颍川郡(郡治在今河南省禹州市)人。《高僧传》中说:他“志业方直,欢沮不能移其操,少怀远悟,脱落尘俗,出家以后,专务经典”。他在洛阳讲《道行般若经》,感到经中译理未尽,为探求梵本,他从魏都洛阳出发,顺北山高道到达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过潼关至长安。再西行,穿河西走廊,出玉门关,涉流沙到达西域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带),在那里得《大品般若》梵本90章,成为中土沙门赴西域求法的第一人。中国僧人讲经亦从他开始。
于阗国盛情挽留,不放他东归。他只好在那里讲经传法,广收弟子,年80客故于阗。其所行梵本,遣弟子弗如檀等10余人,于晋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送回西晋都城洛阳。元康元年(公元291年)由竺叔兰译出,名《放光般若经》。
(二)法显西行线路 法显(约公元337~422年)是东晋高僧,中国古代著名的旅行家、翻译家,中国僧人到天竺留学的先驱者。俗姓龚,平阳郡(今山西临汾一带)人。据法显《佛国记》记载:后秦姚兴弘始二年(公元400年),法显与慧景、道隆、道整、慧应、慧嵬等同契一起,从后秦都城长安出发,“度陇至乾归国(都城在今甘肃榆中县)”,在此夏坐后,前行至褥檀国(即南凉都城,在今青海乐都县),度养楼山①到张掖。由于“张掖大乱(系指沮渠蒙逊叛变,起兵杀段业之事),道路不通”,遂停留于此。并与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等相遇,“欣于同志,便共夏坐”。“夏坐讫,复进到敦煌”。在这里停留一个多月后,法显等5人与宝云等告别,继续西进,度沙河(即今库尔塔格沙漠),这里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帜耳”。“行十七日,计时千五百里,得至鄯善国(即今新疆若羌县)”。“住此一月日,复西北行十五日,到*(左亻右乌)夷国(在今新疆焉耆)”。法显等在此停留两个多月。由于“*(左亻右乌)夷国人不修礼仪,遇客甚薄,智严、慧简、慧嵬遂返向高昌(其王城,在今新疆吐鲁番东哈喇和卓),欲求行资”。“法显等蒙苻公孙供给,遂得直进西南行(即由当时焉耆的南界,穿塔克拉玛干沙漠至今和田),路中无居民,涉行艰难,所经之苦,人理莫比。在道一月五日,得到于阗(即今新疆和田)”。“慧景、道整、慧达先发向竭叉国。法显等欲观行像,停三月日”。“既过四月行像,僧韶一人随胡道人向罽宾(即今克什米尔地区),法显等进向子合国(指今新疆叶尔羌地区,王都在县城哈尔噶里克),在道二十五日,便到其国”。在此住十五日,“于是南行四日,入葱岭山,到於麾国(一说,即权于摩国,其王居乌秅城,在悉居半西南,即今塔什库尔干塔克自治县东南塔什库祖克山南麓;一说,为渴盘陀之又一译音,为今塔什库尔干地区)安居。安居已止,行二十五日,到竭叉国②与景慧等合”。“从此西行向北天竺,在道一月,得度葱岭”。度岭已到北天竺,始入其境,有一小国,名陀历③,“于此顺岭西南行十五日,其道艰阻崖岸险绝。其山唯石,壁立千仞,临之目眩,欲过则投足无所。下有水名新头河,昔人有凿石通路,施傍梯者;凡度七百度梯,已蹑悬絙过河,河两岸相去减八十步。九译所记,汉之张骞、甘英皆不至”。“度河便到乌苌国④、乌苌国是正北天竺也”。“慧景、道整、慧达三人先发向佛影那竭国(在今阿富汗东北喀布尔河南岸贸拉勒巴德一带),法显等住此国夏坐。坐讫,南下到宿呵多国(在今斯瓦特河中下游,约为今巴基斯坦马拉坎德一带)”。“从此东下五日行,到犍陀卫国⑤,自此东行七日,有国名竺刹尸罗(在今巴基斯坦拉瓦尔品第以东卢姆一带)”。“从犍陀卫国南行四日,到弗楼沙国(在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一带)。法显由犍陀卫国东行至竺刹尸罗国,又由此西返,到弗楼沙国”。慧景因病客死于佛钵寺。慧达、宝云、佛景在弗楼沙国供养佛钵后便返回“秦土”(即中国)。法显自长安出发西行后,与同行或一起行走,或分途而行。分分合合,至此返回的返回,病死的病死,只剩下法显一人“独进,向佛顶骨所西行十六日由延便至那竭国界”。法显在那竭国供养佛影、佛齿及顶骨后,继续顺着印度河上游、喀布尔河下游、朱木拿河上游和恒河中下游一带,由北向南进行。先后到达过跋那国(即印度河西之班努或印度河以东)、毗荼(印度河西)、摩头罗(今印度马土腊)、拘萨罗国(在印度朱木拿河北)、摩竭提(在恒河中游南岸)、迦尸国(又称波罗捺国,恒河北岸瓦腊纳西一带)、瞻波国(今恒河北岸,印度巴加尔普尔一带)、多摩梨帝国(今印度孟加拉邦境内加尔各答附近)等十几个天竺古国,然后,由恒河口乘船南下至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东晋义熙八年(公元412年),法显从狮子国乘船回国。翌年,到达东晋都城建康。义熙十年,写成《历游天竺记传》(又名《佛国记》、《法显传》)[1]。
法显西行的线路,颇有特点。出敦煌后,先走丝路中段西域南道,后又北上奔赴中道。自焉耆出发后,又未沿中道西去,而是斜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到于阗国,成为诸史记载的第一个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丝绸之路上的佛教僧侣。
(三)昙无竭西行线路 据《高僧传·昙无竭传》上记载,释昙无竭(意译“法勇”),俗姓李,幽州黄龙(今辽宁朝阳市)人。南朝刘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昙无竭等一行25人从黄龙城出发西行。初至河南国(即西秦),仍出海西郡(当系西海郡,即西平郡,指今青海省西宁一带)进入流沙至高昌郡(今新疆吐鲁番东南高昌遗址)。昙无竭一行,自西秦国的金城进入河西,横穿河西走廊,北达居延绿洲,顺居延道西行,涉流沙到达高昌郡。在西域,他们在游历龟兹(今新疆库车)等国,登葱岭、度雪山的旅程中,先后有同伴12人死亡。“进至罽宾国⑥礼拜佛钵”。
在罽宾国停留一年有余,认真学习梵书梵语,并求得《观世音受记经》梵文一部。“复西行至辛头那提河”,再“西入月氏国(约在今巴基斯坦拉瓦尔品第一带),礼拜佛肉髻骨及睹佛木舫,后至檀特山南石留寺”。它是一个大寺院,有僧众300多人。昙无竭一行在此停留,“夏坐三月日,复行向中天竺(在今印度中部)”。旅途中,“界路既空旷,唯赍石密为粮”。同行的13人中,又有8人先后在旅途中死亡,只剩昙无竭等5人,他们继续前进,从中天竺到达南天竺(在今印度南部),然后,从南天竺乘船泛海回到广州。昙无竭一行,从黄龙出发到西秦(治所在今甘肃榆中县境内),经今青海进入今新疆。越葱岭后行经的线路,大部分与法显行经的线路相似。其所历事迹,虽也有“记传”,但其影响远不及法显。
(四)宋云西行线路 神龟元年(公元518年)十一月,伏子统[2]宋云、崇立寺比丘惠生、沙门法力等出使西域,访求佛经。行前,北魏明帝之母“胡太后敕付五色百尺幡千口,锦香袋五百枚,王公卿士幡二千口”,并且还有胡太后给西域诸国的公文,其中包括给*(左口右厌)哒、乌苌、乾陀罗国王的“诏书”。他们西行的路线,据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所引《宋云家记》中记载:“初发京师,西行四十日至赤岭,即国之西疆也,皇魏关防正在于此”。
宋云等西行时,正值秦州(即今甘肃天水一带)起兵反魏,声势浩大。凉州(北魏凉州包括今张掖、武威)人万于菩提等率众响应。北魏失去了对河西地区的控制,丝路东段河西道不通。宋云只能通过臣属于北魏的吐谷浑西行。当时北魏与吐谷浑以赤岭为界。赤岭,即今青海省西宁市西南之日月山。宋云从洛阳经长安、过陇西由河州出发渡黄河,西行至赤岭。“发赤岭西行二十三日,渡流沙(当指今青海共和县境内南部之沙漠),至吐谷浑国(即吐谷浑城,在今青海省都兰热水沟)。路中甚寒,多饶风雪,飞沙走砾,举目皆满”。“从吐谷浑西行三千五百里,至鄯善城(当今新疆若羌)”。“从鄯善西行一千六百四十里,至左末城(即《北吏》中的且末国,其故城遗址在今新疆且末城西南7公里处)”。“从左末城西行一千二百七十五里至末城(其遗址约在今新疆策勒县北乌宗塔迪东10公里处)。城傍花果似洛阳,唯土屋平头为异也”。“从末城西行二十二里至捍*(外广内婪)城(即今新疆策勒县北乌宗塔迪)”。此城南有一所大寺院,有300多个和尚,寺内“悬彩幡盖亦有万计,魏国之幡过半矣。幅上隶书云太和十九年、景明二年、延昌二年,唯有一幅,观其年号,是姚秦时幡”。由此可知,北魏迁都洛阳后,西行使者、僧侣、商贾人数之众多。“从捍*(外广内婪)城西行八百七十八里,至于阗国(此时于阗国在今新疆和田一带,其都城在今和田县城西十几公里处拉依苏附近)”。“神龟二年(公元519年)七月二十九日入朱驹波国(《魏书》作朱居波、悉居半、朱久半,约在今新疆叶城县)”。“八月初入汉盘陀(又作渴盘陀、羯盘陀等)国界,西行六日,登葱岭山。复西行三日,至钵盂城⑦(《汉魏丛书》本“盂”作“猛”),三日至不可依山,其处甚寒,冬夏积雪。山中有池,毒龙居之。自此以西,山路剞侧,长坂千里,悬崖万仞,极天之阻,实在于斯”。“自发葱岭,步步渐高。如此四日,乃得至岭;依约中下,实半天矣!汉盘陀国正在山顶”。“九月中旬入钵和国(又称休密、和墨城,位于今瓦罕谷地)”。“十月之初至*(左口右厌)哒国⑧,*(左口右厌)哒国当时是西域最强大的国家”。它的疆域:“南至牒罗,北尽勑懃(即敕勒,或铁勒),东被于阗,西及波斯,……”。距魏都洛阳2万余里(1万公里)。十一月初入波斯国。十一月中旬入赊弥国⑨,“从钵卢勒国(即今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区境内吉尔吉特)向乌场国,铁锁为桥,悬虚为渡,下不见底,旁无挽捉,倏忽之间,投躯万仞。是以行者望风谢路耳!”,“十二月初,入乌场国⑩”。乌场国王问宋云曰:“彼国出圣人否?”“宋云具说周、孔、庄、老之德,次序蓬莱山上银阙金堂,神仙圣人并在其上;说管辂善卜,华陀治病,左慈方术,如此之事,分别说之”。看来,宋云不仅是向天竺求佛经,而且也向沿途西域诸国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宋云、惠生在乌场国向陀罗寺舍奴婢二人,以供洒扫。并在“如来苦行投身饿虎之处”割舍行资,于山顶造浮图一所,刻石隶书,铭魏功德。“至正光元年(公元520年)四月中旬入乾陀罗国(《北史·西域传》作乾陀国,亦作键陀卫、键陀越、香行国、香遍国、业波罗国。其地在喀布尔河流域,东至拉瓦尔品第一带)”。从乾陀罗王处“西行五日,至如来舍头施人处”;“复西行三日,至辛头大河(即印度河)”;“复西行十三日”至佛沙伏城(在今巴基斯坦北境)”,“复西行一日,至如来挑眼施人处”,“复西行一日,乘船渡一深水,三百余步。复西南行六十里,至乾陀罗城(即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乾陀罗城东南七里(《道荣传》云:“城东四里”)有西域第一浮图——雀离浮图,“宋云以奴婢二人奉雀离浮图,永充洒扫。惠生遂减割行资妙简良将,以铜摹写雀离浮图仪一躯及释四塔变”。从乾陀罗城“西北行七日,渡一大水,至如来为尸毘王救鸽之处”。宋云、惠生等从乾陀罗国返回至乌场国。在乌场国停留两年。“至正光三年(公元522年)二月,始还天阙(谓帝王宫阙所在,指帝京,这里是指北魏京都洛阳)”。宋云、惠生等从西域带回佛教大乘妙典170部。
宋云、惠生等西行求经回洛阳后,都撰写过记述此行的著作。宋云撰有《魏国以西十一国事》。《洛阳伽蓝记》曾引用《宋云家纪》,或即其书;惠生撰有《行纪》,还有一个与他们同行或先后西行的道荣,也有这方面的记载。《洛阳伽蓝记》以宋云为主线,记述了他们这次西行的情况,留下了这一时期中国西北及阿富汗、巴基斯坦许多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份宝贵遗产。
二、鸠摩罗什等东来的线路
(一)鸠摩罗什东来的线路 在南北朝时期,鸠摩罗什是由西域沿丝绸之路东来中国的一位著名佛学家,他与真谛、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公元384年,前秦吕光入龟兹,鸠摩罗什应前秦主苻坚之请,随吕光由龟兹到达姑臧。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后凉归降后秦,又应后秦主姚兴之请,从姑臧到达长安。姚兴崇信佛教,对他十分崇敬,以国师之礼相待,让其参与国事,并译释佛经。他在长安西明阁及逍遥园,阅“览旧经,义多纰缪,皆由先译失旨,不与梵本相应”。于是他和弟子僧肇等800余人,先后译出《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妙法莲华经》、《维摩诘所说经》、《阿弥陀经》、《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和《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等,共74部、384卷。介绍了中观宗的学说,是后世三论宗的渊源。弘始十一年(公元409年)八月二十日卒于长安。鸠摩罗什东来的曲折行程,既反映了前秦、盾秦政权与西域诸地方政权的关系,也体现了丝绸之路长期畅通而短时断绝的历史情况。
这里应当提及的是:罽宾高僧卑摩罗叉(意译为“无垢眼”),他“先在龟兹弘阐律藏,四方学者,竞往师之,鸠摩罗什时亦预焉”。公元384年,前秦大将吕光攻陷龟兹后,他躲避到别地。后来,得知鸠摩罗什在长安翻译佛学经藏,为使“毗尼腾品,复洽东国。于是杖锡流沙,冒险东入,以伪秦弘始八年(公元406年)达自关中(这里指长安)”,与鸠摩罗什合作,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有益的贡献。他所行经的线路大体是:从丝路中段西域北道重镇龟兹出发,顺河西道抵达长安。
(二)其他西域高僧东来的线路 曹魏齐王嘉平四年(公元 252年),康居沙门僧铠,从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王都在卑阗城)经丝路来到魏都洛阳,在白马寺译出《瑜伽长者所问经》、《无量寿经》等四部佛经。
曹魏高贵乡公正元二年(公元255年),安息高僧昙谛,从安息(在今伊朗高原及两河流域)辗转东来至洛阳,在白马寺译出佛经《昙无德羯摩》。甘露三年(公元258年),龟兹沙门帛延,从龟兹经河西道来到洛阳,在白马寺译出《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叉须赖经》、《菩萨修行经》、《除灾患经》、《首楞严经》等7部佛经。
竺法护梵名昙摩罗刹。原籍月氏,世居敦煌郡(郡治,今甘肃敦煌),幼年从竺高座出家,随师游历西域各地,学会各种语言,并取得许多梵本经典。晋武帝泰始二年(公元266年)至愍帝建兴元年(公元313年)在敦煌、长安、洛阳等地,沿途翻译,共译出佛学经典175部、354卷,所译多属大乘经典,其中有《光赞般若波罗密经》、《正法华经》、《文殊师利净律经》、《魔逆经》等。
安息高僧法钦,于晋武帝太康二年(公元281年)至惠帝光熙元年(公元306年),从安息来到洛阳,在洛阳译出《道神足无极变化经》、《阿育王传》等5部佛学经典。
西域名僧佛图澄(公元232~348年),本姓帛氏。据《法苑珠林》上记载:他“少出家,清贞务学,诵经数百万言,善解文义,虽未读此土儒史,而与诸学士论辩疑滞,皆暗若符契,无能屈者”。自云“再到罽宾受讲名师,西域咸称得道者”。西晋永嘉四年(公元310年),他以79岁高龄从西域来到洛阳,在城北黄河南岸创建浮图寺(即现在的龙马负图寺)。石勒建立政权后(公元319年),他以方术取得石勒、石虎的信任,被迎请至邺,以国师之礼相待。由于“二石”的倡导,佛教大为兴盛,建寺达893座,大江南北,以至天竺、康居各地的僧侣多来受学。弟子中以道安、法雅、法汰、法和等为最有名。晋永和四年(公元348年)逝世,终年116岁。
天竺沙门僧伽提婆,前秦建元(公元365~384年)中,由天竺至长安,后与冀州沙门法和一起到洛阳,研讲经论,在洛阳住四、五年,渐解华语,知道前译《阿毗昙八健度论》多违失本旨,乃重新校勘。“在河洛左右,所出众经百余万言”。
沙门昙摩难提,意译“法喜”。《开元释教录》上说他是“兜勒国”人,可能是“吐火罗”(Tukhara)的异译(在兴都库什山与阿姆河上游之间,今阿富汗北部),髫年离俗,聪慧夙成,研讽经典,以专精致业。在苻坚建元二十年(公元384年)到达长安,与名僧慧嵩合作翻译佛经。从前秦建元二十年至后秦建初六年(公元384~391年)间,共译出5部佛经。昙摩难提“后还西域,不知所终”。
天竺名僧昙摩流支,精通佛学律藏,于北魏景明二年(公元501年)从天竺到达洛阳,从景明二年至正始四年(公元507年),在洛阳译出《信力入印法门经》等3部佛经。
北天竺高僧菩提流支,于北魏永平元年(公元508年)从天竺来到魏都洛阳译经,被称为佛经元匠。自洛阳至邺(今河南安阳),直至东魏天平元年(公元534年),二十余年,共译佛经39部,127卷。如《金刚经》、《深密解脱经》、《楞伽法集》、《胜思惟大梵天所问经论》、《法华经论》、《无量寿经论》、《大乘宝积经论》、《破外道小乘涅槃论》等。他偏重介绍大乘瑜伽学说。
中天竺高僧勒那摩提,于北魏正始五年(公元508年)初,从中天竺到达洛阳。在洛阳译出《宝积经论》、《妙法莲经论》、《究竟——乘宝性论》等3部9卷。
北天竺高僧佛陀扇多,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六年(公元525年),从北天竺到达洛阳。从正光六年至东魏孝静帝元象二年(公元539年),在洛阳白马寺及邺都金华寺,共译出《金刚上昧陀罗尼经》、《摄大乘论》等11部佛学经论。
犍陀罗高阇那崛多,于西魏大统元年(公元535年),从犍陀罗翻越葱岭过于阗,经丝路中段西域南道和东段河南道至鄯州(今青海乐都),然后从鄯州东行至西魏都城长安。
①养楼山,今青海省会西宁市至甘肃张掖市所过大山主要是祁连山,所经山口是扁都口,即大斗拔谷,这里的养楼山当属祁连山支脉大坂山。
②竭叉国有三说:一说今喀什;二说为渠沙,即莎车;三说据此传所记国内情况及行程,应在帕米尔山中,其地尤以塔什库尔干最为贴切。
③陀历,又作陀罗陀、达丽罗、陀罗伊罗、其故地在今巴基斯坦印度河上游达迪斯坦附近。
④乌苌国:在今喀布尔河支流斯瓦特河上游一带,即今巴基斯坦北部。
⑤犍陀卫国:亦作乾陀罗、犍陀罗、月氏国、小月氏国等,在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北部拉瓦尔品第一带,曾以布路沙布罗,即今白沙瓦为都。
⑥在今喀布尔河下游及克什米尔一带,都城为善见城,今克什米尔斯利那加附近。
⑦据考证,钵盂根可能是叶尔羌至阿克陶之间的一个城镇;不可依山,即帕米尔北山的喀什噶尔山脉的一山口,很可能是公格尔山峰西北之布伦口;毒龙池为其以南阿克陶境内之卡拉库尔湖;然后南行至塔什库尔干。
⑧*(左口右厌)哒国:一名滑国、喃哒、挹怛、挹阗,是和大月氏混血的匈奴人。公元464年击败波斯,国号*(左口右厌)哒,建都迅拔底延城,即今阿富汗北部伐济腊巴德。
⑨赊弥国:波斯国即《北史·西域传》所说的“波知国”,在今阿富汗东北境瓦罕谷口西头;阔克恰河下游的泽巴克。
⑩乌场国:亦称乌苌国,其疆域随时而移,中心区域为今巴基斯坦北部斯瓦特河流域。
[1]《法显传》,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出版
[2]《隋书》卷一五《音乐志下》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 编著.-北京: 中国公路交通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