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第四章 丝路交通的繁荣昌盛

作者: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


  (公元581年~959年)
  自东汉末年(公元220年)开始,中国社会处于封建割据状况,政权林立,社会分裂与动荡,人民十分厌恶。中国历来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人心所向。因此,统一的力量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到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封建割据的局面结束,中国归于统一。隋朝建立以后,社会安定,各民族获得生息,封建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贸易呈现出繁荣局面,为丝路交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隋朝末年,丝绸之路沿线上的割据势力又一度兴起,如金城(今兰州)的薛举,凉州(今武威)的李轨等举兵反隋,并先后建立了西秦霸王、大凉皇帝割据政权,使畅通不久的丝绸之路又受到了阻碍。唐朝初期,统一大西北的战争,首先是向西秦、大凉割据政权用兵。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世民率兵西征,统一了河西走廊。自唐朝前期(公元618~741年)的120余年间,尤其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在位的97年①间,顺应民众需要国家统一与和平的要求,实行了比较清明的政治制度和有益于发展生产的措施,在全国实行“租庸调制”、在关中推行“均田制”等,使农民既得到了土地,又减轻了赋税。唐太宗在位时,常以“隋亡为诫”,教育群臣和子孙,他善于“纳谏”,倾听不同政见,判断是非,择善而从。在用人方面,恪守“为事择官”、“至公无私”、“选用贤才”的规矩,任用一大批“才德兼备”的良臣治理国家,社会安定,生产有所发展,不仅补救和医治了隋末社会生产大破坏的创伤,而且超越了隋文帝开皇年间的繁荣景象,使唐代封建政治、经济、文化呈现空前繁荣和昌盛的局面,被后人誉为“贞观之治”。嗣后,经过武则天强有力的专制统治,李隆基采取励精图治的措施,使国家的统一进一步巩固,社会的安宁得以长期保持,并出现了“开元盛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使唐朝时期经济繁荣,国威远扬,其疆域南部与隋相同,北部在公元7世纪后半叶极盛时,北界包有贝尔加湖和叶尼塞河上游,东北达黑龙江流域,西北达里海,并设有都护府或都督府,至此,丝路交通进入辉煌时期。
  ①系指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即皇帝位至公元649年的贞观23年;自公元660年高宗李治委政于武则天至公元704年的45年;自公元713年至741年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29年,共97年。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 编著.-北京: 中国公路交通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