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第一节 经济、文化繁荣和丝路交通发展
作者: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
一、经济和文化的大发展
隋唐前期,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减轻人民负担、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措施,在短期内积累了相当雄厚的财富,促使丝路交通进一步发展。至唐玄宗时,河清海晏,天下太平,“丁壮之人,不识兵器;路不拾遗,行者不赍粮,”[1]丝绸之路“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者无如陇右”[2],“风行万里,威动殊俗”[3]。
(一)经济发展和交流 隋文帝勤政爱民,节俭持国。全国统一后,农业、手工业均取得了很大发展。所谓“使六合之中,观如晓日,八纮之内,若遇新晴”[4]正是这种发展的生动记述。到隋末,东都洛阳布帛仍堆积如山,西京长安府库至贞观时犹未用尽。唐太宗慎终如始,纳贤求谏,励精图治,国势日强。至唐玄宗时,“拂菻、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恐,咸归附”[5],号称盛世。
隋平突厥、吐谷浑,重开丝路交通以后,虽曾发配全国罪徒至河源郡(治赤水城,今青海兴海桑当乡,夏塘古城)等地为戍卒,大开屯田,打算在丝绸之路沿线就近生产粮食。但力量有限,供不应求。“又课关中富人,计其赀产出驴,往伊吾、河源、且末运粮”[6],致使远距离转输,损失很大。唐朝为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于沿途就近,设置军镇守捉,兼事屯垦,以解决军需及驿馆等所需粮秣。唐初兵制,三年一代换,衣粮军器自备。后以西北途远,乃召募能长期服役的猛士(健儿)赐给衣物,家属愿去的一并前往,各给田地屋宅,成为各军镇守捉的戍卒。因此,资粮由自备变为官给,故称官健。唐代的官健,即汉代的军屯,对巩固边防和保持丝绸之路的畅通起着很大的作用。由于耕地的扩大和农业生产的发展,粮食的库存量“至天宝八载(公元749年)达九千六百六万二千二百二十石”[7],为行旅不带粮,沿途供应食宿创造了条件。
隋唐时期,手工业十分发达。丝绸的生产、分工更加精细,花色品种繁多,产量不断增加。唐代的丝绸生产有官营和私营两种作坊。官营的丝织业由少府监总负责,各道、州、县也设有官营的丝织机构,如织锦坊、绫锦坊、染坊等。当时实行征匠制度,官府手工业集中了最优秀的工匠,其中丝织品也代表着当代最高的工艺水平。这就保证了投入丝绸贸易市场的产品必然是上乘的。由于丝绸的价值及朝廷的提倡,民间丝织业十分发达。河北道定州(今河北定县)富豪何明远,开办的私营丝织业作坊,有绫机500张,其规模不亚于官营作坊。剑南道锦官城(今四川成都)所织的大张锦、软锦及蟠龙、对凤、麒麟、狮子、天马、辟邪、孔雀、仙鹤、芝草之类的花纹绵,名闻一时。唐代的夹缬印染法,以两木版雕刻同样的花纹,将素绢对褶夹入两版中,然后就雕空处染色,故其花纹皆对称,为近世印花之始。天宝时,出丝绵郡县岁庸调绢约740余万匹,锦185万余匹,产量之巨,概可想见。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饮茶最早的国家。唐代江淮地区,十之二、三以茶为业。江南道饶州浮梁县,“每岁出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余万贯。”[8]矿冶方面,金、银、铜、铁、锡、铅等已广泛开采,并能用水力鼓铸,熔铜铸钱及其他器物,开元之钱已在丝绸之路沿线上普遍使用(见图39),成为国际通用货币。造纸业也很发达,唐将高仙芝为阻大食东侵的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战役兵败后,被俘的唐军中有不少工匠,其中有造纸技术娴熟的人,在康国都城萨末键(今撒马尔汗)传授中国的造纸及印刷术、绘画等。唐代瓷器的制造日益进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9],已形成精绝的风格。著名的唐三彩(见图40),更是举世闻名,也是釉下彩绘技术发展的结果。丝绸、茶叶和瓷器,是丝绸之路上三项大宗输出物品。
(二)文化交流频仍 隋唐时期,不仅经济繁荣,文化也很灿烂,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同丝路交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唐太宗令孔颖达撰《五经正义》,颜师古定《五经定本》,儒学有了长足发展,其思想在文苑中起主导作用,合于儒学思想的文化,容易得到士大夫的尊尚和共鸣。杰出诗人杜甫、古文化运动的首领韩愈,都坚守儒学思想。近体律诗和古文散文,是代表唐代的主要文学体制,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全唐诗》和《全唐文》是唐代文学的精华,诗人岑参和高适,深入大西北,写了不少描述边塞情景的诗,为丝路交通保存了不少珍贵的史料。唐末五代文苑中,出现了词且成绩斐然。词的兴起,与丝路交通的发达、西方乐舞的传入关系很大(见图41)。隋初,定宫廷乐舞为七部乐,隋炀帝时增至九部,即燕乐、清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唐平高昌后又收高昌乐,成为十部,其中除燕乐和清乐来源于汉族民间,还有河西诸多民族乐舞等均被吸收为宫廷音乐。
日本人田边尚雄十分赞誉唐代音乐,曾在北京大学讲演时称:中国古乐皆独奏,至后汉合奏之乐渐兴,盖缘与西来之乐相会,至唐而臻极盛。琵琶、洞箫、觱栗诸器,皆源出埃及。
隋唐时期中西文化交流,首屈一指的是西方宗教传入中国。玄奘、义净等都是佛教求法的主要高僧,译著丰富。景教原为基督教的别支,贞观九年(公元635年)迎大秦(即东罗马帝国)上德阿罗本至长安,翻经传授,并建波斯寺,后改大秦寺。摩尼教创始于波斯人摩尼,武后延载元年(公元694年),波斯人佛多诞将摩尼教传入中国。回纥笃信摩尼教,天宝以后,回纥势盛,摩尼教遂大兴于中国,长安有大光明寺,即摩尼教寺。随着佛教教义的翻译和传布,隋唐之际,中国雕版印刷术也有很大发展。隋开皇十三年十二月八日(公元594年1月5日)敕:“废像遗经,悉令雕撰。”[10]这是中国有关雕版印刷佛经的开始。紧接着记有开皇14年(公元593年),“家有恶狗,行人慎之”的印刷品问世(今新疆吐峪沟出土)。今存最古的石经拓本约为贞观时文物。“今人濡纸脱其文,既击既扫白黑分”[11],是唐代拓石的写照。中唐以后,雕版印刷已广泛流行,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咸通九年(公元868年)所印《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印刷物。中国发明的印刷术,沿丝绸之路很快传入世界各地,促进了沿线文明的发展,其他如戏剧绘画、医药、天文、生活习俗等,也因丝绸之路的通达,不断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二、民族往来与丝绸之路的畅通
关陇以西是多民族居住地区。各民族相互往来,推动了丝路交通的发展。
(一)民族往来对丝绸之路畅通的贡献 隋唐两代能“车书万里”[12]主要是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周边各民族和睦相处,一视同仁。隋时,西突厥处罗可汗与其母向氏入朝,炀帝分其部处会宁、楼烦二地,留处罗将500骑,“从车驾巡幸”[13]。唐初,东突厥内附后,四夷君长诣阙,尊唐太宗为天可汗,成为天下共主,遂于民族地区置羁縻州,仍以其酋长为官,负责自治,愿内徙者,其酋长“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侔,因而入居长安者近万家。”[13]后突厥阿史那社尔率部落万余家归附,被置于灵州以北,留社尔尚南阳公主,典屯兵于苑内,曾多次参与维护丝绸之路畅达的活动。
由于突厥人的内徙,其酋长入朝任职,其他民族也纷纷仿效。贞观六年(公元632年),铁勒部契苾何力,率部落6000余家,从沙州内附,被安置在甘、凉二州之间,以何力母为姑臧夫人,何力主管宿卫北门检校屯营事,尚临洮县主,官至镇军大将军、凉国公。咸亨元年(公元670年),薛仁贵抗击吐蕃,被钦陵大败于大非川后,吐谷浑故地陷于吐蕃,诺曷钵王偕弘化公主与亲近数千帐逃脱,后内徙被置在灵州鸣沙县,特设安乐州,以诺曷钵为刺史。在吐蕃东进北上的攻势面前,党项羌酋长、唐静边州都督拓跋氏,亦率部内附,被置于庆州,下辖25个党项州。金山沙陀朱耶氏,亦率部众3万人,循乌德犍山而东,至灵州内附。开成五年(公元840年),漠北回鹘又在天灾人祸的逼迫下,西迁至甘州、高昌及焉耆以西地区。在丝绸之路沿线居住了不少新的民族,并且内附于唐朝,对推动丝路交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与西北边疆各个民族东来西往的同时,中原有少数汉人往来于西北边疆,为开拓、维护丝路交通付出了心血。隋平吐谷浑,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等郡,又命刘权驻扎河源郡积石镇,“大开屯田,捍御吐谷浑,以通西域之路,”[13]唐平高昌后,置安西都护府,并每年遣千余人,远事屯戍。可谓“王师初发之岁,河西供役之年,飞刍挽粟”[3],不绝于途,大量的府兵、彍骑和方镇之兵,转战于丝绸之路沿线,对其畅通起了重大作用。
丝路交通的发展,中亚粟特人的功绩尤不可没。粟特是中亚一个古老民族,居于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的索格底亚那,汉时为康居、月氏属国,隋唐以后河中地区为昭武九姓①所居,因康国地处萨末鞬,即撒马尔罕,故有粟特、康国混称现象。中国史籍中的康国人,实为粟特人。粟特人以善于经商著称于世,足迹遍天下。粟特人“生子必以蜜食口中,以胶置于手内,欲其长成,口尝甘言,持钱如胶之粘物,习善商贾,争分铢之利。男子二十即送之他国,来适中夏,利之所在,无所不至。”[14]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不少粟特人到中国经商。突厥初兴时就与粟特人密切交往,多身居要职,为突厥出谋划策。西魏派往突厥进行首次外交联系的使者安诺槃陀,就是一个侨居于酒泉的安国,即布哈拉的粟特商贾。北周时,突厥西面可汗室点密。派遣粟特商人马涅亚克为使,赉带大批精美丝帛,晋谒波斯国王,要求开放丝禁被拒。马涅亚克又至君士坦丁堡谒见东罗马查士了尼二世皇帝,结成共击波斯的军事同盟。紧接着东罗马遣使塞马鲁克随突厥使者东来还聘,准许突厥商人不必经由波斯中介,直接与东罗马进行丝绸交易等。
(二)中西贸易促进了都市的发展 丝绸之路成为中西经济交往的大动脉,以遣使朝贡和诏封赏赐为主要经济贸易形式以后,各国都城自然成为国际丝绸交易的起讫点,如拂菻遣使至唐,则以东罗马都城,古希腊移民城市拜占庭(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为出发点,至唐西都长安、或东都洛阳,才能朝见皇帝,并得到封爵和大批赏赐丝绸等方能返回报命。丝绸之路起点的西都长安、东都洛阳是唐代国际性商业贸易的两大都会。
隋唐京都长安,周长70里(约35公里),大于现在的北京旧城,在方整对称的原则下,沿着南北轴线,将皇族居住的宫城(即皇城)置于全城最北部的中央,东西5里余(2.5公里),南北2里余(1公里),城墙高3丈5尺(10.5米),城南正门为承天门。凡元正冬至,陈乐设宴或接见外国宾客,都在这里举行。宫城之南连结皇城(又名子城),东西同于宫城,南北长5里(2.5公里)许,为宗庙社稷,百官廨置所在地。皇城正南门名朱雀门,北与承天门相对,南望外廓城的正南门、明德门。两门之间一条长9里(4.5公里),宽百步的朱雀门大街纵贯南北,把全城分为东西两半,东部设万年县,西部设长安县,分辖两地的居民。东西两部各有周道600步(约折合为800米)的大商市,称东市和西市。全城的居住区共建106坊,各坊间形成南北大街14条,东西大街11条,“棋布栉比,街衢绳直,自古帝京未之有也”[15]。
长安城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在隋唐以前是不曾有的。长安城交通发达,商贾云集。东市主要经营来自内地的土特产品;西市是各个民族、外国客商集中进行交易的市场,有服装店、丝绸店、珠宝店、鞍辔店等。西市波斯邸是有名的波斯人经营的大洋行。西市醴泉坊又行一种泼胡乞寒之戏,至11月鼓舞乞寒,以水相泼,盛为戏乐。戏时歌舞之词名“苏摩遮”,当自粟特传入。侍酒胡姬更不少,白居易“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即描绘戏乐热闹之情景。有从波斯传来的波罗球,即骑马打球,盛极一时。宫城北面的禁苑是皇族游猎的地方,曾设有打马球的球场。1956年在禁苑遗址中,出土一方奠基石,上刻:含光殿及球场等有“大唐太和辛亥己未(公元831年12月8日)建”等字迹。唐玄宗皇帝曾亲自参与戏剧、打马球等活动,充分显示了作为世界大都会长安的一代盛事。
隋时,东都洛阳位于汉魏故城西18里(约9公里),基本上是在西周王城的旧址上扩建而成,周围60里(约30余公里),与长安城大小差不多。洛阳城的街道、里坊和市场,主要分布在皇城区的东南面,跨洛河南北。在洛河南稍东为东市,又名丰都市,有120行、3000余肆、400余店,货物咸集。在城西南角的为南市,又名大同市。在洛水北、瀍水东的为北市,又名通远市。隋大业初,于洛河上建有天津桥(唐时称洛阳桥、津桥),桥北对皇城正南为端门,桥南应外廓城的正南为定鼎门,横跨穿城而过的洛河,颇有天汉津梁的气概,有用大船连接在一起的浮桥,以利交通。刘希夷的“天津桥下阳春水,天津桥上繁华子。马声回合青云外,人影动摇绿波中”,正是对天津桥两头经济贸易繁荣景象的写照。
洛阳水运方便,江淮富庶地区的物资水运至长安,需经黄河三门峡天险,非常不便。隋炀帝在经营东都的同时,凿通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可南达江淮,北至涿郡(治蓟,即燕京即今北京市西南)使洛阳水陆交通更加方便。
唐初,关中三辅及扬、益、并、荆四大都督府以及4万户以上的州均设市令,以管理商贸市场。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又规定中县户满3千以上时,亦得置市令,这是各地商业贸易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丝路交通的枢纽敦煌,更成为一颗灿烂的明珠。据敦煌遗书记载,唐代的敦煌城有子城,罗城和羊马城之分,子城为官府厅衙的驻地,又称衙城或牙城,占地面积较罗城小,所以也叫小城。罗城在子城的东北面,为商行贸易和人民居住区,比子城大,也称大城。子城和罗城为同一座城池的两部分,中间筑有隔墙,设有便门,以通往来。羊马城是在城濠内侧和城墙外侧,绕城一周,并加筑隔墙,以备战时安置羊马牲畜之用,同时也为子城与罗城增设一道防线。罗城内有货铺、药铺、磨店、酒店等商业设施,主人除平民百姓外,还有当地官吏和僧侣等。遗书中还保存有“厶乙(某乙)铺上新铺货,要者相问不须过,交关市易任平章,卖(买)物之人但且坐”[16],广告兼叫卖之声道出了敦煌闹市的繁华。
①昭武九姓,即指康、安、曹、石、米、何、史、火寻、戍地共九姓。古老的月氏族,西汉初居住在今甘肃省临泽县境内的昭武城,因遭匈奴袭击,大部分西徙(称大月氏),少数未西迁的进入祁连山(称小月氏),大月氏西徙至锡尔河以南阿姆地区,并与康居人融合发展,唐时有康国等九个小国,时称昭武九姓国。
参考文献
[1]郑*(上啓下木)《开天传信记》
[2]《明皇杂录》
[3]《贞观政要》
[4]《全唐文》朱敬则《隋文帝论》
[5]《新唐书·西域传》
[6]《隋书·食货志》
[7]《通典》
[8]《元和郡县图志》
[9]陆羽《茶经》
[10]费长房《历代三宝记》
[11]韦应物《石鼓歌》
[12]《旧唐书·玄宗本纪赞》
[13]《资治通鉴》卷193唐纪9隋纪五181卷
[14]《唐会要》
[15]宋敏求《长安志》
[16]敦煌遗书《沙州文录》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 编著.-北京: 中国公路交通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