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第二节 丝路交通昌盛时期的线路走向

作者: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




  隋初,吐谷浑与突厥游牧于西北地区,占据丝绸之路要道。隋文帝以和亲为策,改封沙钵略可汗妻周干金公主为大义公主,认为己女,赐姓杨,突厥附隋。隋炀帝即位,西巡河西走廊以显示隋朝国威,吐谷浑、高昌王麴伯雅来朝。同时,西突厥伊吾吐屯也向隋朝献数千里之地。隋朝还遣侍御史韦节、司棣从事杜行满出使至中亚、南亚。至东突厥灭亡,西北各族君长,共推唐太宗为“天可汗”,草原丝绸之路也全线贯通。唐蕃联姻后,又新辟丝路吐蕃道。同丝路绿洲干道相连接的西南永昌道,也因南诏附唐而畅通。
  一、丝路绿洲干道
  丝路绿洲干道,东起长安(或洛阳),西至拂菻,即东罗马帝国京都君士坦丁堡。丝路绿洲干道划分为三段:即东段关陇道、河西道,中段西域南北道,西段南道和北道。它们同西汉时期丝绸之路东、中、西三段部分路段的走向不完全相同,但是,大的方向是基本一致的。
  (一)丝路东段关陇道和河西道 丝路绿洲干道东段关陇道(也有陇右道之说,下同)和河西道,东起京都长安,或东都洛阳,西至河西走廊西端的沙州(今甘肃敦煌市)。因道路走向不同,具体又分为关陇南道、关陇中道、关陇北道及河西道等。
  隋初,东突厥强大,丝路关陇中、北两道在其控制之下。隋遣元谐,西击吐谷浑,大战于丰利山①,吐谷浑兵败,遂留贺娄子干驻镇凉州。由于关陇南道上“镇戍连接,烽侯相望”[1],保证了丝路关陇南道的畅通。
  丝路东段关陇南道,自长安(或洛阳)起,过临皋驿渭河桥,沿渭水北岸西行,经今咸阳、兴平、武功、扶风,到关中西部的岐州风翔府治所雍县(今陕西凤翔)。出凤翔后,西循*(左氵中千右干)水(鱼龙川)东北岸上行,经*(左氵中千右干)阳至陇州治所*(左氵中千右干)源县(今陕西陇县)。出陇州西行,经陇山东西要隘陇关,即大震关。诗人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即作《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诗中就有:“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的诗句。诗中的陇山头,即指陇关。陇山顶有水东西分流,并置有分水驿。下分水驿后经清水(今甘肃清水县)、秦州治所上邽(今甘肃天水)、伏羌(今甘肃甘谷)、落门川、渭州治所襄武(今陇西县东)、渭源,至临州治所狄道(今甘肃临洮)。出临州西北行,越沃干岭,沿阿干河至兰州治所金城(今兰州市),渡黄河西北,循逆水河谷(今庄浪河),再越洪池岭(今乌鞘岭),即达河西走廊东端的凉州治所姑臧(今甘肃武威)。此道因经陇关,亦称陇关道,或称秦州路。自凉州“东北至上都(长安)取秦州路二千里”[2],即指这条道路。
  吐蕃并吞吐谷浑,入居黄河九曲之地后,经常出现在河西走廊和洮河流域,威及丝路东段关陇南道。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唐分陇右设河西道,又置河西节度使、营田等使,治凉州;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复置陇右节度使,治鄯州,并移临洮军于节度使衙内,专备吐蕃,关陇中道的作用上升。
  丝路东段关陇中道,从长安(或洛阳),起始西北行并由长安经临皋驿至咸阳分道,经礼泉、乾县、邢州治所新平,至泾州治所安定(今甘肃泾川)。出泾州向西北行,经连云堡至新渭州治所平凉(今甘肃平凉市),又西入弹筝峡,经瓦亭关、萧关,北至原州治所高平(今宁夏固原)。
  汉萧关位于原州东南30里(15公里),唐于原州北180里(90公里)处置萧关县(今宁夏海原县李旺堡北)。王昌龄有《塞下曲》:“蝉鸣桑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自汉萧关向西南,经六盘关西瓦亭,可达秦州等地,与关陇南道相接。自原州沿蔚茹水(即高平川,今清水河),北经石门关(即今黄绎堡),西行越六盘山北端,经河池(干盐池)至会州治所会宁(今甘肃靖远)。由会州经会宁关,渡黄河西至乌兰关(为乌兰县治)西北经汉媪围(今甘肃景泰)至凉州姑臧。此道因经萧关,故称萧关道,又经乌兰关,亦名乌兰路,全长约1800里(900余公里)。自会州西经兰州,亦通鄯州,为开元以后的通道。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因调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率兵东守潼关,西北边防空虚,吐蕃遂入居河陇,丝路东段关陇南、中二道受阻。肃宗即位于灵州后,升灵州为大都督府,为朔方节度使治所,兼理河西地区,关陇北道遂成为重要通道。至张议潮起义后,关陇北道成为通西域的主要线路,以讫于五代之际。
  丝路东段关陇北道,是以关陇中道上的邻州为始点。由邠州北渡泾水,经定平县(今甘肃宁县政严镇),再北循马岭水至宁州治所安定(今甘肃宁县)。出宁州北经庆州治所安化(今甘肃庆阳)复西北行,经环州(今甘肃环县),到灵州治所回乐(今宁夏吴忠市北)。自灵州青铜峡北渡黄河,西经腾格里沙漠细腰沙、神点沙、三公沙、黑堡沙等地,过白亭河(白亭水),全长约1425里(712.5公里),其中凉州东距灵武约1000里(500公里)。
  丝路东段关陇南、中、北三道,皆汇集于凉州,再经河西走廊西去。
  丝路东段河西道是丝路绿洲干道,自长安( 或洛阳)起程,由关陇道南、北、中三线,或萧关道、灵州道中的任何一道,抵达凉州治所姑臧后,即进入河西走廊。出凉州经天宝(本名番禾,今甘肃永昌)、删丹(山丹),西至甘州。由甘州渡黑河,西至肃州。自肃州西渡讨赖河,经玉门、疏勒河,到瓜州治所晋昌县(今甘肃安西),出瓜州西南行,渡党河,至沙州治所敦煌。自凉州至沙州,全长1680里(840公里)。如以绿洲道东端关陇河西道自长安起,依萧关中道最近距离,则至沙州敦煌全程为3480里(1740公里)。
  (二)丝路中段西域南、北、中道 丝路中段道初开时,仅以天山为界分南北两道,后又开辟天山以北的新北道。隋代即称昆仑山北麓为西域南道,天山以南为西域中道,天山以北为西域北道。
  丝路中段西域南道,从敦煌出阳关(古董滩),西沿白龙堆沙漠南缘至鄯善郡治古楼兰城(今新疆若羌),又西经新城(弩支城)、渡车尔臣河(且末河),至且末(今新疆且末城)。又西经坎城(今新疆策勒县北),渡玉龙喀什河至于阗(今新疆和田)。出于阗西渡喀拉喀什河(和田河支流),向西就是葱岭。由西域南道登葱岭,有两条途径:一路经皮山、莎车(濒叶尔羌河,又称叶尔羌)、无雷(今塔什库尔干北一带)过葱岭;一路由于阗向西南经葱岭守捉。唐朝在葱岭守捉驻有军队。
  丝路中段西域中道,自安西出玉门关(今甘肃安西县西),经莫贺延碛(哈顺沙漠)南缘,至吐铬番盆地西州治所高昌。再沿天山南麓向西南至焉耆,出焉耆向西经铁门关至安西都护府治龟兹(今新疆库车),又出拓厥关,经苦井(今新和县西)至拨换城(今温宿阿克苏)。又西北渡拨换河经小石城,至大石城(今乌什城)。复经粟楼峰(在今乌什县别迭里)、拔达岭(今别迭里山口),至顿多城(赤谷城)。又西北渡真珠河(即那林河)、乏驴岭、傍碎叶水至热海(今伊塞克湖),经裴罗将军城(遗址在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至曾为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城(即托克马克)。
  唐代曾筑碎叶城,于碎叶城置保大军,驻兵戍守,因途经热海,故又称热海道。自丝路中段西域中道上的拨换城西南行,渡思浑河(阿克苏河)至济浊馆即和平铺(今柯坪县境)。又经故达干城(阿克塔木),至谒者馆(今新疆巴楚县境)。复经据史德城(今托库孜萨来伊古城)渡赤河(今克孜勒河),至葭芦馆(今新疆伽师县境)。再经达漫城(遗址在今新疆疏勒县羊达曼),至疏勒镇(今新疆喀什市)。自疏勒西南入剑末谷、青山岭、青岭、不忍岭至葱岭守捉,塔什库尔干的竭盘陀,与丝路中段西域南道汇合。由此过葱岭,沿阿富汗瓦罕走廊可去南亚。
  丝路中段西域北道,由敦煌北经柔远守捉所在的柔远县,越莫贺延碛至伊州治所伊吾(今新疆哈密)。再北越天山达坂(口门子大坂),到天山北麓的伊吾军所甘露川(今新疆巴里坤县),经蒲类(今新疆木垒县),沿天山北麓西至北庭都护府治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庭古城)。由庭州西经沙钵城守捉(吉木萨尔县双岔河子村)、冯洛守捉(今新疆阜康县紫泥泉)、耶勒城守捉(今新疆阜康县东的土墩子)、俱六守捉(今米泉县甘家堡)至轮台县(今乌鲁木齐市)。自轮台西行,经张堡守捉(今新疆昌吉县境),渡里移德建河(剑河)到乌宰守捉(今新疆呼图壁县)。又渡白杨河(呼图壁河)至清海军城(今新疆玛纳斯县),再渡叶叶河(玛纳斯河)至叶河守捉。渡黑水至黑水守捉(在新疆乌苏县老西湖附近),又经东林守捉、西林守捉(在今新疆乌苏县境),渡石漆河(今新疆精河),逾车岭至弓月城(今新疆伊宁县吐鲁番圩子古城)。再过思浑川渡伊丽河(一名帝帝河),西行经热海北岸,至碎叶城。
  (三)丝路西段南道和西道 西突厥附唐以后,置濛池都护府,统领碎叶及其以西的五弩失毕部,昆陵都护府统领伊犁河流域五咄陆部。以后,唐朝又在葱岭以西的十六国设立十六个都督府,其中波斯都督府治所疾陵城,即今伊朗德黑兰。为记述方便,暂以唐葱岭守捉和碎叶保大军两个驻兵戍守据点为界,分葱岭以西,通南亚、印度,碎叶以西通西亚、东欧两条道路。
  丝路西段南道,即葱岭以西通往南亚、印度的道路,自竭盘陀的葱岭守捉越过葱岭,沿瓦罕走廊的波谜罗川(即帕米尔河),西经大龙池(卡克同科尼湖)至商弥国(在今巴基斯坦北部,马斯图季河流域),经活国(今阿富汗东北),西南至缚喝国(今阿富汗北部)。由缚喝国小王舍成(古巴克特里亚首都),南越兴都库什山,到梵衍那国(今阿富汗南部)。东南行沿兴都库什山麓,至迦毕试国(阿富汗喀布尔至纳尔河下游一带),自此东行,即进入北印度和今巴基斯坦境内的犍陀罗,再经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沿恒河流域,至中印度羯若鞠闇的曲女城(印度北部邦卡瑙季),直达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今印度比哈尔邦巴腊贡),佛教最高学府。
  丝路西段西道,即碎叶以西通西亚、东欧的道路。由碎叶西渡锡尔河上游那林河,即进入昭武九姓的粟特人地区,历突厥可汗避暑胜地千泉,濛池都护府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石国都城(今塔什干),至康国都城萨末鞬(又名悉万斤,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自此南下过铁门(今乌兹别克斯坦恰克恰里山口),渡缚刍大河(阿姆河),越兴都库什山,亦可与葱岭以西通南亚印度道在罽宾相接。从康国西行,经弥秣贺国(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朱马巴扎尔)、劫布那国(伊什特汗)、屈霜你迦国(又称贵霜匿),至捕喝国(今布哈拉),经查尔朱、马里(今伊朗木鹿)、达姆甘(番兜),至波斯都城,即波斯都督府治疾陵城。又西北经大不里士、凡城安卡拉,越博斯普鲁斯海峡,达拂菻即东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至欧洲。
  二、丝路东段吐蕃道
  丝路东段吐蕃道的部分路段同丝路东段河西道基本平行。这条道路由丝路东段陇关南道上的狄道起,或由萧关中道上的会州会宁起,西经河湟地区,进入青海湖周围,再西越柴达木盆地,接丝路中段西域南道;或西南越江河源地域至吐蕃逻娑(今西藏拉萨),再经尼波罗(今尼泊尔)入南亚印度的交通线路,因西北去西域和西南通吐蕃的路线走向不同,故仍有丝路吐蕃道和吐谷浑道之分。
  (一)丝路东段吐蕃道 丝路东段吐蕃道,亦称唐蕃古道,是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开通的。自关陇南道经河州,至鄯州治所湟水县(今青海乐都大小古城),或由关陇中道经兰州至鄯州,再西南至吐蕃、尼波罗、印度的道路。全线分为东段河湟道,中段吐蕃道及西段尼波罗道。
  丝路东段河湟道,自关陇南道临州狄道,西渡洮河,经河州凤林关(在今甘肃永靖县境内炳灵寺附近)北渡黄河,西北至龙支(今青海民和古鄯邑),即进入湟水流域。再经四望峡(湟峡,今老鸦峡)沿湟水西至湟水县(吐蕃称宗哥城,即湟水城之意),置有临洮军(原置于狄道,后迁至鄯州)。溯湟水西经新安夷驿(今青海平安县西古城崖)至鄯城县(今西宁市)。或由关陇北道会州会宁西经兰州金城,在八盘峡渡黄河,顺湟水直达鄯州鄯城。由鄯州西北沿长宁川越土楼山(今称大坂山),渡大通河(古浩门水)出大斗拔谷(今祁连山扁都沟)即接丝路东段河西道。河湟道在黄河以西段,亦可视作丝路东段河西道的组成部分,所以,真正的吐蕃道,应自鄯城算起[3]。
  丝路中段吐蕃道自鄯城河源军沿湟水西进,经临蕃城(今湟中多巴)至白水军绥戎城(湟源北古城),岔路为二:向西由星宿川(湟水正源)经安人军(即今青海湟源县境内的下浪湾三角古城)、威戎军(今海宴三角城),经青海湖以北至伏俟城(隋西海郡治吐谷浑牙帐);向西南经良非川(羌水,今称药水)为正道,经定戎城(今青海湟源日月乡克素尔古城)(见图42)、天威军石堡城至赤岭,再由赤岭西南经尉迟川(*(左讠右妥)凄水,今倒淌河)、柳谷(今称柳稍沟)、苦拔海(今尕海)、王孝杰米栅(共和县东巴台),至莫离驿(共和县恰卜恰之东),又经公主佛堂(共和县加拉古城)、大非川(即今青海共和县境内切吉旷原)、曼头城(兴海河卡乡支东加拉古城),至河源郡赤水城(兴海县桑当乡夏塘古城)。
  从赤水西北经曼头城、曼头峡(青海南山哈套峡)至伏俟城(共和铁卜加古城),并沿布哈河河谷道直达沙州敦煌(今甘肃敦煌市),由赤水西南行,经那录驿(即白兰山)、暖泉(今青海兴海县温泉)、烈漠海(即乌海,今喀拉海,或苦海)至黄河渡口(今青海玛多县黄河大桥处)。又西南经众龙驿(今玉树县境内的崇陇峒滩),渡西月河(即雅砻江上游清水河),至多弥国(亦称难磨,西羌族)。又经犁牛河(长江上游通天河),渡藤桥(通天河上的藤桥),至列驿(结隆,为原青海江南县治所在地),又经食堂吐蕃村(今青海玉树县西北的年吉错)、截支桥(今称子曲桥)、截支川(子曲河流域)至婆驿(子曲河上游的子野云松多),再从婆驿过大月河罗桥(在今青海扎多县境内),经潭池、鱼池等小湖泊,至悉诺罗驿(唐古拉山北加力由畔)。又经乞量宁水桥、大速水桥至鹘莽驿(唐古拉山鹘莽峡口)。翻越唐古拉山,至野马驿(今西藏聂荣县白雄),进入农业区的吐蕃垦田地区。又经乐桥汤(即陇雀),至閤川驿(怒江上游那曲),自閤川驿西南行,经怒谌海(西藏桑雄以西)、蛤不烂驿(今桑雄县)、旁三罗骨山(今萨舟坦冈杂山),沿桑曲河谷行,至突录济驿(今桑曲桥以北),又经柳谷莽布支庄(为吐蕃贵族的领地或庄园)、温汤(今宁仲)、汤罗叶遗山(即今青海唐古拉山),至农歌驿(位于羊八井以北),从农歌驿东南行,又经盐池、暖泉(羊八井一带)、江布灵河(堆曲)、至逻些(今拉萨市)。如去吐蕃在雅鲁藏布江以南的牙帐,则在江布灵河分岔渡姜济河(堆曲)南行,至卒歌驿(即堆曲下游),渡藏河(即雅鲁藏布江)、红佛堂(藏传佛教寺院),至勃令驿鸿胪馆(在扎昂县附近)所在的吐蕃牙帐。“其西南拔布海,就是著名的羊卓雍湖”[4]。
  西段尼波罗道,自吐蕃首府逻些西南行,经小羊同国(今江孜、日喀则一带),又西南度呾仑法关(即吐蕃南界),又东稍南过末上河加和三鼻关(三鼻指撒坝、三坝,藏语是桥的意思),东南入谷,“经十三飞梯,十九栈道,又东南或西南,缘葛攀藤,野行四十余日,至北印度尼波罗国”[5]。从尼波国首都阳布城(今尼泊尔加德满都)南下,即达中印度羯若鞠阇的国都曲女城(今印度北方邦卡瑙季)。
  (二)吐谷浑道 辽东鲜卑慕容部吐谷浑,西迁进入以白兰羌为代表的羌中,建立吐谷浑国,故将丝路东段羌中道改称吐谷浑道。又因吐谷浑初期,是以沙州(今青海贵南沙沟乡)为其牙帐所在地,位于黄河以南亦称河南王,故吐谷浑道亦有河南道之称。后逐步向河西地区发展,建都于白兰羌赤水城,并全面恢复羌中道,即西越柴达木,与丝路中段西域南道衔接,所以吐谷道又分东段河南道及西段白兰道。
  东段河南道,是连接青海东南部山区和甘肃南部、四川北部藏族地区的道路。这条道路最终同丝路中段的南、中、北三道相接头,因此归属于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这条道路自关陇南道上的狄道起,西渡洮河,经大夏川(今甘肃广河)至河州。出河州西南行,经平夷守捉(今甘肃临夏双城新城),顺古漓水(今称大夏河),出皋兰石门口,经白石县(夏河县甘家滩),至无成军(今青海同仁、保安地区)。又西北行,经清水川鹏窠城(今清水河窎沟地区)的振威军,至浇河城(今青海贵德东古城)积石军。从积石军北渡黄河,经绥和守捉(今青海贵德尕让乡千户庄),可至鄯州鄯城,西北行经宁边军(原化隆群科后改迁尼拉滩)、宛秀城威胜军(即今青海龙羊峡)接吐蕃道中段莫离驿。自浇河城积石军西南行,越龙池山,至吐谷浑故居沙州,西至洪济桥金天军(在今青海贵南芒拉川口拉干村),西渡黄河,顺赤水(今青海兴海大河)至赤水城,与吐蕃道正交。由赤水东南行,在曲什安河入黄河处的大米滩,即大莫门渡大母桥,过黄河即达百谷城武宁军(今同德巴沟尕巴松多)。又南行经黑峡川曜武军(今同德拉加寺地区)、正东强台山(西倾山),至洮水上游洮阳神策军(在今甘南碌曲县境),渡碌曲南下,经合川郡守捉(叠州合川郡,今甘肃迭部),渡白龙江(古称羌水)上游,南至松州松当军(即龙涸,今四川松潘),为吐谷浑南界。自松州沿岷江而下,经蜀州(四川成都市)入西南永昌道。
  西段白兰道,即古羌中道的西段。自吐谷浑旧都赤水树敦城西行,顺赤水源(今青根河),越鄂拉山(苏罗岭北支),进入热水沟(察汗乌苏河上游),至吐谷浑在萨巴之羊山堡冬宫即吐谷浑城(今都兰热水沟,吐蕃所属吐谷浑王墓处)。自热水沟顺察汗乌苏河北出柴达木,经西同(色尔腾河,下游入苏干湖)、凶门(当金山口防巡的边防哨卡),由党河而下,可至沙州敦煌,同丝路中段西域南、中、北三道相接。自热水沟萨巴羊山堡的吐谷浑城西行,越柴达木河,经蜀浑山(今香日德托托山)至巴隆南越苏罗巴颜喀拉山的诺们罕山峡,至河源地区可接吐蕃道,再由巴隆西经沮洳川(即柴达木河下游)西北行,至那棱格勒河自此分道:一路渡那棱格勒河西北行,经萨毗城(老茫崖湖附近),再西北越阿尔金山(金鸿山),即达鄯善石城镇(今新疆若羌)接西域南道;另一路溯那楼格勒河西行,经布轮台沿楚拉克阿干河谷(鲜卑族语音即兄长之意),再经阿雅格库木库里湖,越巴什莫尔根(昆仑山脉),由突轮川(即卡墙河上游)而下,直达播仙镇,同丝路中段西域南道相接。
  三、西南永昌道
  同丝路绿洲干道相连接的西南永昌道是由长安出发,经巴蜀、永昌(今云南保山东北),通印度的交通线路,它由长安至成都的秦蜀道和由成都经永昌去域外印度等地的永昌道组成。据元人释念常《佛祖历通》载和当代研究成果《丝绸之路漫记》都有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印度佛僧室利防等十人取道云南、四川到秦都咸阳的记述,说明这条通道,在公元前2世纪初就已是人行通道了。但是,真正形成一条道路,则是汉代以后。
  永昌道自长安沿渭水西行,西南穿越秦岭,主要有陈仓故道和褒斜道二途,到凤州治所梁泉县,合成金牛道,西南过剑阁、绵州(今四川绵阳)等地,直达成都。从成都出发,西南行,经越隽等古牦牛羌部落,过西昌(邛都),再南渡金沙江(长江),可达汉时永昌郡。又西渡怒江,至诸葛亮城(今云南腾冲附近),折南至乐城(今云南潞西),入骠国,即今缅甸境。由骠国西行,沿亲敦江,经胡康河谷,由曼尼普尔进入印度,经阿萨密南下孟加拉。再溯恒河西经华氏城(巴特那)、曲女城等地,然后越过开普尔山口,直达中亚地区,与越葱岭西去的丝路绿洲干道相交汇。
  四、草原丝路回鹘道
  草原丝绸之路是由中原历代王朝的京都向北越长城、出塞外,然后穿越蒙古草原至中亚、西亚及欧、非两洲的道路,也是主要运输丝绸、皮毛的交通线路。隋唐时期,因途经回鹘境内,所以又称回鹘道,它由参天可汗、居延两道组成。
  (一)草原丝路参天可汗道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太宗根据突厥、敕勒、回纥等北方民族酋长的请求,于“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开一道,谓之参天可汗道,置六十八驿,有马及酒肉以供过使,岁贡貂皮以充租赋”[6]。参天可汗道,以长安为起点北上,渡黄河至中受降城,再北越阴山、经大漠、至回鹘牙帐,前段称阴山道,后段称参天可汗道。
  阴山道,由长安北行,经咸阳、泾阳、三原、华原(今陕西耀县)、同官(今陕西铜川市)、坊州(今陕西黄陵县)、至鄜州治所洛义县(今陕西富县),再经秦汉时的鵰阳故城,北经甘泉、野猪峡至延州治所肤施县。自延州东北行,经延川、石城(今陕西清涧县)、绥州至银州治所今横山县党岔。从银州东北行,经真乡(今陕西葭县西北)、开光(今陕西榆林县)、银城(今陕西神木县南)至麟州治所新泰县(今陕西神木县北杨家城)。自麟州又北行,经连谷、富谷,东北向至胜州治所榆林县,由胜州北渡黄河,即达东受降城(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振武军。从振武军沿黄河北岸西北行,经云中守捉,至中受降城(今内蒙古包头市)安北都护府。自安北都护府北行,经阴山碛口即接参天可汗道。
  参天可汗道,由阴山黑沙碛口算起,自阴山山脉属系的牟那山(今内蒙乌梁素海东南)、牛头山(今巴音哈太稍东之地)、铁勒山(铁山,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北面珠力格太一带)、木剌山(横塞军)、诸真山(今达尔罕茂明安旗西北之刻勒峰)、北涉黑沙②即入参天可汗道。北至漠北鄂尔浑河流域(在今蒙古国境内)回鹘本部的瀚海都督府。“回鹘牙帐,东有平野,西据乌德鞬山,南依温昆水,北六七百里至仙娥河。”[3]由回鹘牙帐瀚海都督府西行,穿越蒙古高原,经阿尔泰山,经特罗堡子、盐泉镇③(今新疆蒲类县)、郝遮镇(在蒲类东)、蒲类县(南至庭州9公里),达北庭都护府、庭州治所可汗浮国城,置有瀚海军,即与丝路中段西域北道相接。
  (二)草原丝路居延道 草原丝绸之路居延道是在丝路绿洲干道东段河西道以北,途经弱水流域居延海的一条道路。它以阴山道上的延州为起点,北经金明(今陕西安塞县南)、延昌(安塞县北)、塞门镇,至延水源头芦子关。出芦子关,经屏水谷、石堡城至宁朔(今陕西靖边县东)。北出秦长城、乌延城,至夏州治所朔方县(靖边县白城子),再由夏州西北行,至丰州治所九原县,又西北渡黄河,河外即至西受降城(今内蒙古五原)。由丰州东北行,渡黄河故道,至天德军。“自夏州至天德军复置废驿十一所”[7],天德军置在大同川的大同城,亦称永济栅(永清栅),东距中受降城200里(100公里)。西受降城即汉之高阙塞,位于狼山中麓。自此西北行,经贺兰山、弥娥川、居延海,顺弱水南下,即达甘州回鹘牙帐。所谓“甘州东北一千一十八里隋故大同城镇”[2],即由甘州行经居延道至大同城天德军的里程,另自居延海西北行,沿马鬃山西行,可至蒲类海(今巴里坤湖),再南下伊州,西至高昌,与丝路中段西域中道相接(示图4)。
  唐代的丝路交通能够如此畅通,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采用魏征④“中国即安,四夷自服”的建议,致力于内政的改善,并在长江、黄河流域开发农业,注重手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唐前期的中国封建经济步入更高的发展阶段,达到了农业发达、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对外关系比两汉又有更大的发展,尤其同西域诸地的关系,由于采取保护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友好往来的措施,达到了“四夷自服”的效果。自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朝打败西突厥以后,政治势力越过了葱岭。当时,葱岭以西诸国大都是文化较高的农业国,曾经常受到游牧的西突厥的威胁和征服,实不如依附经济较发达的唐朝。所以,唐朝的政治势力越过葱岭向西延展,继续保护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友好往来,受到了诸地的拥护。唐朝为巩固对附属国的统辖,保护经济文化交流,先后在帕米尔高原,今锡尔河以南至今阿姆河及其阿姆河以南的部分地区,设立了葱岭守捉和康居、月氏等都督府,并由所在地国王任都督。这些举措都是中西道路交通发展的基本条件。《中国交通史》载:“出西京安远门,西到凉州(今甘肃武威市,唐河西节度使驻地),再西到西域各属国凡一万二千里,沿途有驿,供行人酒肉”,就是指的丝路绿洲干道和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唐代的丝路交通就是指的这两条干道及其与此相连结的驿道、沿线的道路运输、交通设施、运输工具、交通管理等方面的内涵。
  ①丰利山:即今日月山,羌藏语称梭力苟。山南段黄河亦有逢留大河之名,唐时改称赤岭。
  ②黑沙即黑漠,漠又分为白漠、黑漠。从黑沙碛入碛,为漠北通道。突厥默啜南庭郡,即建于黑漠中的黑沙城。
  ③盐泉镇:曾是古蒲类县治,在今新疆东部蒲类海,即今巴里坤湖附近。
  ④魏征(公元580~643年)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馆陶(在今河北省)人。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任秘书监,参与朝政,校定秘府图籍,后任侍中,封郑国公。曾向唐太宗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任贤受谏”,“薄赋歙、轻租税”,“无为而理”等主张和建议。著作有《隋书》的序论和《梁书》、《陈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其政见言论见《贞观政要》。
  参考文献
  [1]《隋书·贺娄子干传》
  [2]《元和郡县图志》
  [3]《元和都县图志》
  [4]卢耀光《唐蕃古道考察记》
  [5]道宣《释迦方志》遗址第四
  [6]《资治通鉴》卷193唐纪9隋纪五181卷
  [7]《全唐文》李德裕《条疏边上事宜状》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 编著.-北京: 中国公路交通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