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第五节 西北民族政权对丝绸之路畅、阻的作用
作者: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
隋唐时期,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国力强大、各族自服,丝路交通繁荣昌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空前发展。但是在封建统一的国家里,必然会有封建割据的因素。唐中期发生“安史之乱”以后,国力衰落,藩镇割据势力发展,以致形成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居住在丝绸之路沿线的民族政权,其中势力比较强大的,先后有突厥、回纥、吐谷浑、吐蕃等。这些民族在封建政治统一,或在藩镇割据,或分裂局面时期,对丝路交通的畅、阻和运输的繁荣昌盛都有直接关系。
一、突厥对丝绸之路阻、通的影响
突厥,是中国古代一个民族,游牧在金山(阿尔泰山)之阳,名为茹茹(芮芮、蠕蠕,即柔然)铁工。又因“金山形似兜鍪,其俗,谓兜鍪为突厥,遂因以为号”[1]。公元6世纪中叶,突厥开始强大起来,先后吞并了邻近部落,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52年),部族首领土门可汗(亦称伊利可汗)创立突厥汗国,雄主北方。其地域处于今新疆、内蒙古大部和今蒙古国、俄罗斯部分地区,北方草原丝路和丝路绿洲干道都在其控制下,直接影响着中原同西域诸国经济文化交流和丝路交通的发展,同年土门可汗之弟室点密可汗,亲率部族征西域,先后灭咴哒、败波斯,自立为西方可汗。
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室点密可汗之子达头可汗与沙钵略大可汗不睦,随之分成东、西突厥。东突厥地处今蒙古国和今内蒙古北部及新疆东部,甘肃北部和今蒙古国与俄罗斯接壤的大部分地区,扼守丝路中段和草原丝绸之路;西突厥地处今新疆和中亚大部分地区,扼守丝路西段通往天竺(今印度)、东罗马、伊朗等要冲。
东突厥直接与隋相邻,隋文帝时封东突厥的突利可汗为启民可汗,统率东突厥部众,为隋守卫北方边境,草原丝绸之路畅通。
公元609年,启民可汗去逝,其子始毕为可汗。此时隋内部大乱,中国陷于分裂,始毕可汗又雄主北方,阻断丝路交通。
公元624年,中国又得到统一,国力恢复,于公元630年,唐一举击败东突厥,唐朝声威大震,四方诸族纷纷降附,从此唐朝对西北诸族用可汗名义行施号令。东突厥虽亡,但是西突厥仍扼守丝路西段要冲,成为中亚的大国。在隋末唐初,西突厥统叶护可汗又西据乌孙故地,北并铁勒,西据波斯,南接罽宾”[2],初建都于千泉,后又移都碎叶城,势力在中亚地区进一步扩大。贞观四年(公元634年)李靖破东突厥颉利可汗于阴山,分颉利之地,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
唐利用西突厥内乱的机会,出兵先取天山南麓,然后夺取天山北麓,其势力越过葱岭,开通了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拂菻王波多力(即罗马教皇窝独罗斯一世)遣使献赤玻璃、绿金精等物,太宗降玺书答慰,赐以绫绮焉”[3]。这一史实标志着丝绸之路贸易的直接贯通和中西贸易的发展。
唐征西突厥取胜,执舍地、处木昆、婆鼻三姓兵归唐。唐以瑶池都督,处其部落于庭州地区。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唐遣苏定方平定贺鲁之乱,分割西突厥10姓部落为濛池、昆陵二都护府,隶属于安西大都护府。以西突厥首领阿史那弥射为左卫大将军、昆陵都护兴昔亡可汗,统五咄陆部落,居碎叶以东;另一首领阿史那步真为右卫大将军、濛池都护,继往绝可汗,统五弩失毕部落,居碎叶以西,又分其部落,列置羁縻府州,通道路,设馆驿,西尽波斯。这时大食强盛,向东扩张,波斯首当其冲,不时向唐求救。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唐以陇州南由令王名远,为吐火罗道置州县使,自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又设立了16个都督府,下属88个州、110个县和126个军府。唐朝的军府又称折冲府,一般备兵千人,共有兵力12.6万人之多。从此,直到天宝末年,在长达90余年的时间里,确保了西域的稳定和丝路交通的繁荣。但是,“安史之乱”后,唐朝无力顾及西域,葱岭以西各都督府和州县逐渐与之失去联系,后又成为吐蕃与大食争夺的对象。唐朝末期,吐蕃因内乱而衰落,大食成为葱岭以西广大地区的大国之一。
二、吐谷浑对丝绸之路畅、阻的作用
羌族在尧时代,由江汉西迁,以西海(今青海省)为中心,各部落分别向四方伸展。西晋时,辽东鲜卑慕容涉归有庶子,名叫吐谷浑,率部西迁,先居住在枹罕(今甘肃临夏)地方,其子孙征服羌族,建立吐谷浑国。
吐谷浑国在今青海建立后,羌族一部分从青海进入今西藏,一部分迁徙到蜀地,后又进入西藏,广阔遥远的中国西部从此得到开发,对中国的历史做出了巨大贡献。
北朝末年,吐谷浑国王开始称可汗,建都伏俟城(今青海湖西岸七公里处),疆域兼有西域鄯善、且末等地,居于丝路中段重要地域。
隋朝初期,西北地区的吐谷浑与突厥政权分领羌、胡之国,隔绝丝绸之路。隋文帝致力于统一大业,开拓疆域。公元597年,吐谷浑内部大乱,隋于公元608年出兵击败吐谷浑。公元609年隋炀帝西行至浩门,派兵四面围吐谷浑,伏允可汗逃走,隋取其驻地伏俟城,至此西到且末,祁连山以南广大地域,统一于隋朝。隋先后设置鄯善、且末、西海、河源四郡,郡下设县、镇、戍。从此,在丝路吐谷浑道上镇戍相连,烽侯相望,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一)隋炀帝西行对丝路交通的影响 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正月,炀帝自东都洛阳起驾,还至西都长安,三月开始西巡,四月大猎于陇西(郡治今甘肃陇西)。同时,西域诸地的高昌、吐谷浑、伊吾、党项等诸族首领或国王皆来朝见,并献方物。炀帝西出临津关(今甘肃大河家即积石关)渡河至西平(郡治今青海乐都),陈兵讲武,夸耀声威。曾诏虞在湟水南山,即今青海乐都与化隆的界岭拔延山南北200里以内立标记,“五里一旗,分为四十军,军万人,骑五千匹”[4]。炀帝乘猎车,驾六黑骝马;百官戎服骑从,40万大军由诸将各帅其军,立于旗下,众鼓共振,大军皆噪,战马齐嘶,响彻原野,夸张军威。据说隋文帝长女,周宣帝天元皇后杨丽华,也跟随炀帝西游“殂于河西。”[5]晏后,炀帝遂下金山,北度大坂山中道五间房驿道,至浩门河畔。为准备炀帝过河特在浩门河上建桥,但“御马度而桥坏,斩朝散大夫黄亘及督役者九人”[6],此可谓丝路交通史上的一件大事故。六月,炀帝一行经祁连山大斗拔谷(今祁连俄博乡扁都口),因“山路隘险,鱼贯而出,风霰晦冥,与众官相失,士卒冻死者大半。”[6]出大斗拔谷(见图52),即达河西走廊重镇张掖。炀带西行,为丝路东段河西道,即由陇西经临津关、西平、出大斗拔谷至张掖的道路,留下了真实的史料。
隋炀帝抵达张掖后,立即根据总管丝路交通和丝绸贸易事务的尚书左丞裴矩的部署,会见西域诸国首领宋朝者30余方国,隋炀帝安置西域校尉迎接诸国来使。张掖盛会,长达两个多月,至九月方从原路返回长安,十一月还至洛阳。
隋炀帝在张掖会见西域诸国,召集高昌王麴伯雅、伊吾吐屯设等及西域二十七国使者大朝会。吐屯设献西域千里之地。炀帝西行前曾遣玉门道行军大将薛世雄攻伊吾城(今新疆哈密),令裴矩共往经营西域丝绸贸易之事。裴矩特讽谕西域诸国:“天子为蕃人交易悬远,所以城伊吾耳”[7],可以就近贸易。在高昌、伊吾的影响下,西域诸国如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等汉时旧国皆频遣使贡隋,恢复了传统的贸易关系,嗣后便有更多的外国使节前来。大业六年(公元610年)正月,隋炀帝在洛阳大陈百戏,引诸蕃酋长群集洛阳,进行朝贡和物物交易,实际就是贸易大会,连西域商胡都不远万里涉流沙、度葱岭来到洛阳参与贸易大会。裴矩认为,这是展示隋朝繁荣昌盛,开展对外贸易的大好机会,劝说炀帝盛陈文物、开放市禁,极尽宣传鼓动之能事。突厥启民可汗入朝,炀帝盛陈戏剧、杂技、魔术等于端门以外,建国门以内8里长的市区里,官民同乐,并定为制度,年年如此。值此举办贸易大会之际,“帝令都下大戏,征四方奇技异艺,陈于端门街,衣锦绮,珥金翠者,以十万数。又勒百官及民士女列坐棚阁而纵观焉。皆被服鲜丽,终月罢”[7]。在贸易会期间,还令洛阳东(丰都)、南(大同)、北(通远)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陈酒食,市民与西域商胡等直接贸易。凡西域商胡等所至之处,不论交易与否,悉数邀请就坐,醉饱方散。触此情景,咸以谓隋朝乃神仙极乐世界!“炀帝数微服往观之。”[6]表示对裴矩举办贸易大会的支持和赞许。
由于裴矩在河西招商的成功,以及洛阳国际贸易会的举办,引来进行贸易的西域国家多达44国,这是东汉以后数百年间从未有过的盛况,其中有高昌、伊吾、康国、石国、安国、米国、何国、曹国、史国、穆国、乌那曷、泼汗、挹怛(*(左口右厌)哒)、漕国(罽宾)、吐火罗、于阗、焉耆、龟兹、波斯等丝路沿线(方)国家。“于大业中,频遣使朝贡或贡方物”[8]者,皆裴矩招商之功,使丝路交通得以复兴。裴矩在焉支山招商活动和洛阳贸易会的举办过程中,还历访参与其事的各国使节或商胡代表,了解其国内的风俗民情,山川险阻及交通道路等情况,撰写成《西域图记》三卷,上报朝廷。所有这些,都是排除中转环节,发展中西贸易关系直接交往的结果。
(二)吐谷浑道的发展 隋末战乱,在公元609年逃走的吐谷浑伏允可汗,乘机又恢复了故土。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唐遣李安远出使吐谷浑,仍许以承风戍为互市之所。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吐谷浑拘留入吐蕃使者赵德楷,唐遂遣李靖率兵平吐谷浑。唐朝南路军由丝路吐蕃道,深入至河源两湖地区的吐谷浑南界;北路军由丝路吐谷浑道自赤水西达且末的吐谷浑西境,吐谷浑战败,伏允亡故,立其嫡子慕容顺为西平郡王、吐谷浑可汗。唐又嫁弘化公主给慕容顺子诺曷钵(后更封为青海国王),仍以青海湖西伏俟城为都,因此,丝路吐谷浑道继续得到发展。唐咸亨以后,吐谷浑故土陷于吐蕃,除诺曷钵与弘化公主率部分内徙外,吐蕃于吐谷浑故土又另立一吐谷浑国,并将一名叫墀邦的吐蕃公主嫁给吐谷浑王为赞蒙(王后),以萨巴之羊山堡为冬宫。吐谷浑一直在经营这段丝路之道,对丝绸之路的畅通起了主要作用。直到张议潮起义后,于大中十年(公元856年)最后击灭吐谷浑国为止。1983年在青海都兰热水沟,吐蕃统治下的吐谷浑王墓中出土了一批粟特纹绵,充分说明吐蕃时期的吐谷浑道与西域的道路交通很发达。
在历经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吐谷浑对丝路吐谷浑道的发展做出了历史贡献。
三、吐蕃对丝绸之路阻、通的影响
以青海为中心的羌族,向四方发展,从一百多个聚散无常的部落,先后组成吐谷浑、苏毗、吐蕃等国家;在唐初又从这些分立的国家进而组成统一的吐蕃国。吐蕃以山南琼巴为中心(今西藏山南琼结县),奉赞普为君长(雄强丈夫之意)。到第三十二世松赞干布赞普时,国力兴盛,完成统一大业,迁都逻娑(今拉萨),建立包括全部羌族的吐蕃国,并逐步融合成吐蕃族,形成后来的藏族。
唐初吐蕃兴起,统一了青藏高原,为开通和发展丝路吐蕃道创造了条件。吐蕃道也是由青海通向吐蕃、尼泊罗、印度次大陆及阿拉伯地区的交通要道。
(一)丝路吐蕃道的开通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吐蕃开始遣使入贡唐朝。“太宗遣行人冯德遐下书临抚”[9]。吐蕃遣使,多带金银财宝,奉表求婚。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经吐蕃道去逻娑,与吐蕃松赞干布赞普成亲。此前,松赞干布已娶尼泊罗公主为妻,吐蕃经尼泊罗至印度之间,已有交通联系。文成公主远嫁后,唐经吐蕃至印度间的道路,即丝路吐蕃道全线贯通。此后与印度间的交通,多不经葱岭,改由吐蕃道往还。今藏族人民仍称唐蕃古道为黄金桥。
丝路吐蕃道贯通时,正是玄奘法师在印度游学取经之际。经玄奘的介绍,印度摩揭陀国王尸罗逸多(即戒日王)即遣使来唐,唐遣梁怀璥报聘,正式揭开唐与印度间使臣往来的一页。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松赞干布派禄东赞来长安献金鹅奉表致贺。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尼泊罗亦遣使献波棱酢莱、浑提葱等;唐又遣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出使尼泊罗及印度。适逢印度内乱被劫,王玄策脱身逃至吐蕃西境,以发吐蕃精锐之师1200人,尼泊罗轻骑7000余人,往平内乱。时印度国王尸罗逸多已死,其臣那伏帝阿罗那顺自立,“玄策执阿罗那顺献阙下”[10],王玄策发吐蕃、尼泊罗兵众,为开通吐蕃道建立友好关系创造了条件。唐僧人玄奘到吐蕃,经文成公主保送去印度求经,因王玄策奏其学有成就,遂令回长安讲经。玄奘返至尼泊罗,承蒙国王发遣送至吐蕃,又得文成公主资助返回洛阳。
(二)吐蕃对丝路河南道的控制 唐平吐谷浑,立伏允可汗小儿子为可汗,内附唐,于是唐与吐蕃直接接壤。永徽元年(公元650年)松赞干布去世,其孙芒松芒赞普继位,大相禄东赞摄政。芒松芒赞普为吐谷浑公主所生。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谷浑大臣素和贵投奔吐蕃,吐蕃发兵进击吐谷浑,大破其于青海湖畔,吐谷浑黄河以西故土全为吐蕃占有。西突厥十姓弓月部在西域亦引吐蕃威胁疏勒、于阗等地,大食亦击破波斯,向东挺进,形势突变。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吐蕃攻陷西域18州,入据龟兹拨换城。唐罢安西四镇,遂遣薛仁贵进击吐蕃,又兵败大非川,吐蕃遂巩固了在青海的统治地位,常由吐谷浑道西北出西城。于是丝路河南道受阻,丝路河西道畅通。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唐以金城公主嫁吐蕃赞普赤德祖丹(一作弃隶宿赞,松赞干布五世孙)。途中,吐谷浑“母后墀邦与其子莫贺吐浑可汗”等会见金城公主。在吐谷浑建议下,吐蕃厚赂送亲使杨矩,杨矩奏请以九曲之地作为公主汤沐邑给吐蕃,吐蕃占有丝路东段河南道。
唐玄宗即位后,吐蕃以九曲之地为前进基地,谋取陇右。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吐蕃将坌达延、乞力徐帅众10万,自河南道入击临洮,为薛仁贵子薛讷所败。唐遂置陇右节度使于鄯州(青海乐都),下领鄯、秦、河、渭、兰、临、武、洮、岷、廓、叠、宕12州,以郭知运为节度使,专御吐蕃,并于河湟地区设置不少军镇守捉等据点,兼营垦田以为长久之计。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之乱,唐悉调陇右等军赴潼关备战,西北广大地区相继为吐蕃所有,丝路东段河西遭受阻,草原丝路回纥道的作用随之上升。
四、回纥对丝绸之路畅、阻的作用
在唐初期,回纥和吐蕃逐渐兴盛,分别建国。吐蕃是唐西部的大国,而回纥则位于蒙古高原。
回纥是先秦、两汉时的丁零,魏晋时期的高车,南北朝后期至隋唐初,是九姓铁勒中的一个部族,后来游牧于蒙古高原北部的楞格河,后又逐渐向南鄂尔浑河发展。突厥汗国强盛时,臣属于东突厥。薛延陀汗国强盛时,又臣用于薛延陀。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其首领吐迷度助唐击灭薛延陀汗国,请求归唐。唐在其地设瀚海都督府,以吐迷度为都督,归燕然都护府管辖。以吐迷度为首的九姓铁勒酋长奏请:于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开一道,谓之参天可汗道,草原丝路回纥道因此得以畅通。
安史之乱,两京失陷,肃宗继位于灵武,回纥出兵助唐平乱。郭子仪集合回纥、西域兵力15万,由凤翔东进,失地先后光复。但是,吐蕃乘唐内乱东入,占领河陇地区,丝路绿洲干道受阻,唯草原丝路回纥道可资利用。为酬回纥平乱之功,唐每年给回纥绢2万疋,回纥并不以此为满足。“自乾元之后,屡遣使以马和市缯帛,仍岁来市,以马一匹易绢四十匹,动至数万马。”[11]回纥自己消费不了数十万乃至成百万匹的丝绢,自当向西方输出,以谋取厚利。故回纥以草原丝绸之路为主干道,与西方的商贸活动又繁荣起来。唐朝为了与西方诸国交往,亦只好假道回纥,“自是,道虽通,而虏求取无诶。”[12]回纥及其摩尼教传教师粟特人,实因草原丝路回纥道的复兴而受益匪浅,居住京师的回纥人因经商致富或贷钱营利者,也为数不少。贞元四年(公元788年),改回纥为回鹘以后继续经营草原丝路贸易。
继突厥而在漠北兴起的回鹘政权,后因内讧不断,加之连遭天灾,疫病流行,又受外族的入击,于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崩溃。其部众除一部分留在原地,与其他民族,主要是契丹相融合外,余众由其贵族*(外厂内尤)特勤率领,西“奔葛逻录,一支投吐蕃、安西,”[12],分别建立喀拉汗回鹘、高昌回鹘及龟兹回鹘。
葛逻录原为回鹘部众之一,居住在中亚楚河流域,与漠北回鹘关系较好。安史之乱后,唐朝势力退出中亚,让位给大食阿拉伯人,*(外厂内尤)特勤率部至葛逻录后,与当地葛逻录,共同创建喀拉汗王朝。扼丝路交通要冲,商贸发达。唐朝的丝绢西去和西方的货物东来,皆得从喀拉汗过境,故中亚称回鹘人为“萨尔特”,突厥语为“商贾”之意。
回鹘西奔时,安西四镇属吐蕃统领,庞特勤部落到达后,吐蕃所属安西境内原有回鹘,南迁至罗布泊以南及柴达木地区。因安西大都护府治龟兹城,故南行后称龟兹回鹘。又因唐时罗布泊以南及柴达木北部属沙州寿昌县管辖,亦称沙州回鹘,或西州龟兹。由漠北西奔的别支回鹘部,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在西州以高昌古城为中心,建立西州回鹘,亦称高昌回鹘政权(或王朝)。西州回鹘东接哈密伊州,北为准噶尔盆地南缘,南至塔里木盆地北部,西与喀什噶尔喀拉汗王朝为邻,占有丝路绿洲干道中段西域中、北道。北部黠戛斯、都播、乃蛮等族的黄金、貂裘、鹿皮等,以及喀拉汗王朝的玉石、骏马、乳香等,皆赖西州回鹘运入中原。
河西走廊地区,在武则天时即有回鹘人活动。当时唐朝征调壮骑参加赤水军。回鹘酋长都出自药罗葛氏族,与后来的甘州回鹘可汗夜落隔或夜罗纥(均是药罗葛的别译)相同,庞特勤率部西奔时,其另一残支即南下额济纳河流域,与原在地区并处于吐蕃统治下的回鹘人汇合共同发展,至吐蕃瓦解后遂壮大为甘州回鹘政权(或王朝),因位于河西走廊中部,亦称河西回鹘。在吐蕃统治时期,中西贸易不能正常进行,丝路绿洲干道东段河西道处于似通似阻状态。又因回鹘与唐始终保持甥舅关系,甘州回鹘政权建立后,“可汗居住张掖,事同一家,更无戒心,东路开通,天使不绝。”[13]尤其是回鹘虽也信佛教,但原奉摩尼师即粟特人经商传统仍在,即雄踞河西走廊,扼守丝路孔道,故草原丝路回鹘道又逐步被河西道所代替,丝路绿洲干道东段河西道通畅,中西贸易又得以繁荣。
参考文献
[1]《周书·突厥传》
[2]《旧唐书·西突厥传》
[3]《旧唐书·拂菻传》
[4]《隋书·仪礼三》
[5]《周书·皇后传》
[6]《隋书·炀帝纪》
[7]《隋书·裴矩传》
[8]《隋书·西域传》
[9]《旧唐书·吐蕃传》
[10]《新唐书·天竺传》
[11]《旧唐书·回纥传》
[12]《新唐书·回鹘传》
[13]敦煌遗书《沙州文录》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 编著.-北京: 中国公路交通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