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第四节 都护府①的设置和丝路运输管理
作者: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
唐平高昌及灭西突厥后,唐的政治势力越过葱岭,同西方诸国进行往来。为了保障丝绸之路安全、畅通,唐即将羁縻都护府和州都督府②置设到了中亚,远至波斯。先后设置了安西、北庭都护府,并在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下,设置濛池、昆陵二羁縻都护府及众多的羁縻都督府,并设置了各级军事机构,如安西四镇等,建筑城堡,派驻军镇守,屯田戍守。上述机构的设置,加强了戍边实力,为交通畅达、繁荣昌盛创造了条件。随着运输工具和交通管理的进步和发展,隋唐时期中西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达到了空前繁荣。
一、安西、北庭大都护府的设立
唐朝在开通丝绸之路的同时,先后在西域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的都护,曾兼管四镇节度使,或碛西节度使;同时,在中亚的大宛③、康居④、姑墨州⑤、月氏⑥、昆墟⑦、写凤⑧、修鲜⑨、条支⑩、波斯(11)等也设立了都督府。北庭都护府都护,除兼北庭节度使外,曾一度兼任过伊西节度使,兼管伊州的伊吾军和西州的天山军。因安西、北庭二都护府管辖地面很大,兵马很多,并兼管濛池(12)、昆陵(13)都护府,故又称大都护府。
安西大都护府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八月,交河道行军大总管侯君集西征,以其地置西州;九月,又于西州置安西都护府,辖西、伊、庭三州。至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太宗遣昆丘道行军大总管阿史那社尔、安西都护郭孝恪等西征取胜后,遂将安西都护府由西州西移龟兹,下设龟兹、疏勒、于阗、焉耆四镇,命郭孝恪为安西都护。显庆二年(公元657年),苏定方西征贺鲁后,增辖濛池、昆陵二羁縻都护府及波斯等16个都督府。安西都护府于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垂拱二年(公元689年)和景龙三年(公元709年)曾三次晋升为大都护府,在唐朝极盛时期,下领除三州、四镇、二府之外,还有西突厥、河中、昭武九姓国诸地都督府,以及乌浒河流域的16个羁縻都督府等。
北庭都护府 唐西征天山以北的西突厥取胜后,遂以其部所在地浮屠城置庭州,后西突厥部贺鲁又归唐,处其部落于庭州,任贺鲁为瑶池都督。唐朝还在濛池都护府以东和庭州瑶池都督府的基础上,又设立金山都护府。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又将金山都护府,改设为北庭大都护府(见图47),并将留于濛池、昆陵二都护府境内的西突厥遗民分编为23个都督府,于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唐又置河西节度、支度、营田等使,辖领凉、甘、肃、伊、瓜、沙、西七州,治凉州,旨在专使安西都护府加强对四镇的管理,以维护丝路交通的安全。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又感河西节度使辖地过广、管理丝绸之路过长,以“北庭都护领伊西节度等使”[1],“以阿史那献为伊西节度使兼瀚海军使”[2],阿史那献已是北庭都护,则伊、西二州又划归北庭都护统领。开元七年(公元719年),西突厥十姓可汗请居碎叶地区,乃以焉耆代碎叶为安西丝镇之一。
安史之乱后,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的镇戍官兵,大部被征调入关,边防空虚,吐蕃乘机而入。北庭节度使李元忠,安西四镇留后郭昕,率将士闭境拒守。曾数遣使上表,皆因河西道被吐蕃阻隔而未能到达,使丝绸之路受阻达10年之久。直至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始由回鹘道和参天可汗道取得联系。唐德宗闻奏甚喜,特“加元忠北庭大都护,赐爵宁塞郡王,以昕(即郭昕)为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赐爵武威郡王,将士皆迁七资”[3]。贞元三年(公元787年)安西大都护府被吐蕃攻陷,北庭大都护府孤立,依附于回纥汗国。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北庭陷于吐蕃一年后,回纥又从吐蕃夺回北庭,唐朝不再任命北庭大都护。从安西、北庭大都护府所处地理位置及其辖属范围,就可知对丝绸之路的地位和作用了,尤其安西大都护府,当丝路绿洲干道中、西两段的要冲,也是至中亚诸地的必经要地之一。因此,两个大都护府的设置,对保障丝路交通的畅达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都护府所属军镇、守捉、戍堡对丝绸之路的分段管理
安西都护府属下的军镇、守捉和戍堡,按其设置的线路,可分丝路中段西域南、中两道。南道以于阗为中心,中道以龟兹为中心,两道总汇于疏勒。南道且末东鄯善地区属沙州,归河西节度使管辖。自且末镇起,至西界羯盘陀,葱岭守捉城止,计有于阗、疏勒两大军镇和且末、固城(于阗西皮山县城东的藏桂)、吉良(于阗西吉良镇)、胡弩(于阗南胡弩镇)、皮山(今皮山县)5小军镇。于阗东有兰城、坎城,西有葱岭共3守捉。兰城、坎城间有移杜、彭怀两戍堡。
丝路中段西域中道,焉耆以东的吕光馆起(吕光馆以东,属北庭兼伊西节度使所辖),西至怛逻斯城及龟兹至疏勒间,计有焉耆、龟兹、保大3个大军镇和张三城(今新温和硕县之乌什塔拉),于术、榆林、龙泉、东夷僻、西夷僻、赤岸7个守捉,还有粟楼烽、碎叶卜戍等戍堡。安西都护府所辖兵力,据散见于史籍的不完全记载是:长寿元年(公元692年)王孝杰“大破吐蕃,克复龟兹、于阗等四镇,自此复於龟兹置安西都护府……。”[4]至德元年(公元756年)以后,安西都护府有镇兵2.4万,马2700匹,都护兼镇西节度使。所谓汉兵,即指征自关内的兵士,当地民族之兵尚不在其内。
北庭大都护府,所辖是以丝路中段西域北道为主,包括西域中道东端西州地区及草原回纥道西端。计有伊吾(今新疆巴里坤)、天山(今吐鲁蕃高昌古城)、瀚海(在北庭都护府城中)、静塞(今乌鲁木齐市)、清海(今玛纳斯县城西北库克淖尔附近)5大军镇和神仙、蒲类(即巴里坤湖)、郝遮、碱泉4小军镇。还有柔远、罗护、赤亭、独山、沙钵城、冯洛、耶勒、俱六、张堡城、乌宰、叶河、黑水、东林、西林14个守捉;一个戍堡即特罗堡子(碱泉附近)。北庭都护府所辖兵力,散见史籍载有“长安二年改置北庭都护府,按三十六蕃,开元二十一年改置北庭节度使(都管兵2万人,马5000匹。衣赐48万匹段)”[5],下管瀚海军(兵1.2万,马4200匹),天山军(兵5000人,马500匹),伊吾军(兵3000人,马300匹)等。可见两大都护府的兵力都不是小数。
三、都护府对丝路交通安全的管理
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及其所辖军镇、守捉、戍堡,主要负责保卫周围地区的安全,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镇兵既要经常在自己管区巡逻,又要扼守城防,守捉和戍堡都设有关防,检查过往的官吏、行人和商贾的过所(通行证)(见图48),捕捉逃犯或罪人。军镇、守捉、戍堡绝大部分都在丝绸之路上,一般都设有驿馆,所以又有接待和护送过往使者、官吏,传递官府文书的任务。
西域镇兵的军粮,部分靠镇兵屯田生产自给,都护亦兼招慰、营田等使。屯田数计有“安西(指龟兹军)二十屯,疏勒七屯,焉耆七屯,北庭(指瀚海军)二十屯,伊吾一屯,天山一屯,”[6]驻军在屯田的同时,开展畜牧业生产,放牧牛羊;另一部分军粮则靠皇廷供应。从吐鲁番出土的唐代文书看,伊吾军和天山军都有军仓,屯积屯田所得和当地百姓交纳及军府“和籴”(用国家缯帛购买民间粮食)所得的粮食,以备镇兵食用。镇兵的衣装除上路时需自备外,至镇守地后则由皇廷按时供应,所谓“衣赐”就是专用于镇兵衣装和赏赐的布帛。军用开支,除皇廷提供地方支付和屯田收入外,则由丝绸之路上的税收来补贴。如唐玄宗复安西节度使汤嘉惠表以焉耆备四镇的诏称:“焉耆、龟兹、疏勒、于阗征西域商贾,各食其征,由北道者轮台征之”[7]所以安西、北庭大都护府设立后,“岁调山东丁男为戍卒,缯帛为军资,有屯田以资糗粮,牧使以娩牛羊。大军万人,小军千人,烽戍逻卒,万里相继”[8],大大加强了丝绸之路沿线的安全力量。
隋初,由于吐谷浑、突厥分领羌胡之国,经常干扰丝路交通安全,至隋炀帝西行,疏通道路以后,遂开始商贸活动。唐初高昌王又重税商贾,焉耆王复奏请开辟由焉耆越大漠东南直达敦煌的大碛路,致引起高昌与焉耆不和,影响丝绸之路沿线的安全,直到高昌附唐,置四镇,设安西大都护府后,交通沿线的安全才有好转。但吐蕃崛起,大食东击征战,又给丝路交通安全造成了威胁(见图49)。唐不断派兵遣将,为保卫丝路交通曾发生多次战斗,其中尤以王孝杰复四镇,破吐蕃;突骑施苏禄援河中,败大食最卓有成效,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唐时高仙芝兵败怛逻斯后,四镇精兵损失严重,唐势衰微。至安吏之乱后,吐蕃又尽有河陇之地,丝绸之路绿洲干道受阻,仅有草原丝路回纥道可通行西域诸地。
四、丝路运输工具和运输管理
隋唐时期,随着丝路交通的发达和繁荣,中西之间使节、商贾的不断往还,丝绸、茶叶、陶瓷等各种物资的大量输出,以及珍宝、香料、药材等源源东来,运输工具也有不少改进,运输管理日益健全。
(一)多种多样的交通工具 车驮一直是丝路绿洲道和草原丝绸之路上主要的运输工具。隋代又出现驼车。唐初,随着丝路东段吐蕃道兴起,牦牛运输也成为丝路运输线上的重要工具。其他马、骡、驴、牛等驮运和畜力车都是丝路运输线上的主要运输工具。虽然各种畜力运输工具皆与丝路交通相始终,但因线路自然条件和牲畜的性能不同,在使用方面亦有很大的差别。
骆驼的习性、繁殖和使役地区,基本上都是广阔无垠的沙漠和戈壁路段。丝路东段河西道及其以西的大漠南北,都有大面积的沙漠或戈壁,如大沙漠“塔克拉玛干”就是维吾尔语意进去出不来的意思,但骆驼因饱食足饮后,能较长期的不食不饮,所以能在这里长走,所谓“无边瀚海人难度,端赖驼力代客船”,这就是骆驼被誉为“沙漠之舟”的由来。到了唐代,已是“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即指骆驼运输。因骆驼驮运多系长途跋涉,夜间编成长队行走,牵驼人走在最前面领路,后面一驼紧跟一驼,有缰绳连结在一起,最后一驼身上挂上铜铃,行走时铃铛作响,以示警戒,牵驼人如闻不到铃声,须即查看,以免被盗,故“铃声”为驼运特征。因为骆驼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要运力,敦煌莫高窟就有不少采用骆驼作战和运输为题材的壁画(见图50),有骆驼拉车,可能也是隋唐以后特有的。唐昭陵出土的载丝绸三彩骆驼,用生动的艺术造型反映了骆驼在丝路运输事业中的巨大作用。
牦牛,亦作豪牛、旄牛、*(上放下厍)牛、髦牛、毛犀等,是青藏高原的特产。长江上源古称*(上左未,上右攵,下厍)牛河,古羌人中有旄牛部,就是以盛产牦牛而得名的。牦牛极耐寒而不胜热。一般生活在海拔3000~6000米的高寒地区,背毛深密、粗长,并生有绒毛。对严寒的自然环境和普通疾病抵抗力强。毛犍牛(阉割后的公牛)善于跋山涉水,履冰踏雪,驮重50~100公斤,可日行50~60余公里,使役年限可达15年之久。周穆王西行归途中,至青海湖滨时,“天子之豪马豪牛,龙狗豪羊,以三十祭文山。”[9]又“*(上左未,上右攵,下厍)牛出西羌,尾长而动,中国以为缨”[10],此皆牦牛生长在青藏高原的明证,且古羌人今藏族以牦牛作为主要运输工具,故有“高原之舟”的美称。吐蕃道开辟后,牦牛即成为丝绸之路上的运输工具。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吐蕃论恐热击尚婢婢时,以兵20万人,“牛马、豪驼联千余里至镇西军(河厉桥处)”[8],其中牛、马、骆驼是指专供运输用的牦牛等。牦牛与黄牛交合生殖的犏牛,性似牦牛,使役时力量更大。吐蕃陷河陇后,曾用牦牛往会州一带运粮。
马匹驯化以后,约在4000多年前已被利用当作一种役畜,用于骑乘,即作为交通工具使用。“秦汉以来,以唐马最盛,天子又锐志武事,遂弱西北蕃”[11],盛唐之世,以骑兵作为国防的主力(见图51),故在丝路运输方面,马较骆驼略为逊色。马、骡中的骒骡(母骡),一般性情较驯良而耐苦;驴骡中的*(左马右善)骡(阉割后的公骡)比骒骡力大,比马骡寿长,骡比马、驴力大,行走方便,抗病力强,也是良好的运输工具,可惜数量不多。驴先在亚洲西部,中东、南亚为役畜,至汉代初期,始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隋唐以后,驴更普遍饲养,数量逐渐超过马匹。与牦牛相反,驴喜生活在于燥温暖的地区,故不耐寒冷,而能耐热,耐饥饿,有的竟能数日不采食,抗脱水能力较强,因而也能在干旱炎热的沙漠戈壁的生态环境中生活和劳役,但载重量小,不如骆驼体大有力。隋平吐谷浑,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后,曾课关中富人,计其赀产出驴,往伊吾、河源、且末运粮,但是,运距长、损耗大,故又“命刘权镇河源,即积石镇,大开屯田,捍御吐谷浑,以通西域之路。”[12]即以就地屯田代替远距离的驮运之苦。至于各种车辆则短途可行,如越千山万水更非驼运可比。
(二)丝路运输管理
隋文帝杨坚,以州郡数目过多,曾废郡为州,炀帝又改州为郡,以郡统县的两级制,唐初又改郡为州。天宝时再改州为郡,至德时复改郡为州,以州统县仍为两级制。都督府乃武官衙门,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依山川形势分全国为10道。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析为15道,始有一定治所,遂成为地方高一级政区,形成以道统州府,以州府统县的三级地方行政区划。边疆地区则置都护府和羁縻府州。丝绸之路沿线基本上属于关内和陇右两道,而以陇山为界。关内道的辖区四界是:东至黄河,西至贺兰山、陇坂,南包终南山,北抵阴山,约当今陕西中、北部,甘肃东部,宁夏、内蒙古各一部。陇右道的辖区四界是东接秦州,西逾流沙,南连蜀及吐蕃,北界沙漠,约当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青海湖以东及新疆东部。两道分别以长安和鄯州为治所,外接北庭、安西都护府辖区,边州都督府所辖为羁縻府州。
隋唐鉴于南北朝分裂的历史教训,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之下设吏、户(隋称民)、礼、工、刑、兵六部。六部中的户部、兵部和工部各掌管部分运输事宜。户部掌天下租赋、物产丰约之宜,水陆道途之利;兵部掌舆辇车乘传驿厩牧、马牛杂畜之籍;工部水部郎掌津济船舻渠梁堤堰、沟洫渔捕运漕碾磑之事。各道节度使,置馆驿巡官四人,专知邮驿,都督府有百工监一人,丞四人,掌舟车营作。各州有兵曹司兵参军,县由县令兼理交通运输事务[13]。丝路东段属关内、陇右道境内者,皆按上述规定管理运输,在边防羁縻府州及安西部护府等所辖范围内,则统由其军镇、守捉、戍堡管理。
①都护府,唐代官署名,有大都护和都护之分。一般设有正、副大都护、都护和长史、司马、录事、参军,及其功、仓、户、兵、法五曹参军事等官职。“都护掌统诸蕃,扶慰、征讨、叙功、罪过、总判府事”等。
②都督府,是唐代次于都护府的官署名,官职配置同都护府大体相同。
③大宛都督府,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置,治所瞰羯城(在今哈萨克斯坦塔什干),隶安西大都护府。
④康居都督府,唐永徽年间(公元650~655年)置,治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隶安西大都护府。
⑤姑墨州都督府,治所在恒没城(在今阿富汗境内)隶安西大都护府。
⑥月氏都督府,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置,治所阿缓城(在今阿富汗境内),隶安西大都护府。
⑦昆墟都督府,唐龙朔元年(公元661年)置,治所低宝那城(在今阿富汗境内)。
⑧写凤都督府,又称雁凤都督府,唐龙朔元年(公元661年)置,治所罗烂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隶安西大都护府。
⑨修鲜都督府,唐龙朔元年(公元661年)置,治所遏纥城(在今阿富汗境内),隶安西大都护府。
⑩条支都督府,唐龙朔元年(公元661年)置,治所伏宝瑟颠城(在今阿富汗境内),隶安西大都府。
(11)波斯都督府,唐龙朔元年(公元661年)置,治所疾陵城(在今伊朗西部札博勒),隶安西大都护府。
(12) 濛池都护府,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置,先隶安西大都护府,后隶北庭大都护府,管理五弩失毕部落,辖境相当于今中亚楚河流域的部分地域。
(13)昆陵都护府,唐显庆二年(公元657年)置,先后隶属安西、北庭大都护府,管理碎叶以东五吐陆部落,辖境相当于今中亚巴尔喀什湖东至新疆准噶尔盆地及伊犁河流域。
参考文献
[1]《新唐书·方镇表》
[2]《唐会要》
[3]《资治通鉴》卷227唐纪
[4]《旧唐书·龟兹传》
[5]《元和郡县图志》
[6]《唐六典》
[7]《新唐书·焉耆传》
[8]《旧唐书·吐蕃传》
[9]《穆天子传》
[10]《蜀中广记》引《方物志》
[11]《新唐书·兵志》
[12]《资治通鉴》卷193唐纪9隋纪五181卷
[13]《新唐书·百官志》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 编著.-北京: 中国公路交通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