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第六节 张议潮起义与五代对丝路交通的维护
作者: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之乱,河陇地区相继陷入吐蕃。丝路东段河西遭受阻,唐朝暂以草原丝绸之路维持交通,历时近70年。至大中二年(公元848年)乘吐蕃内乱之机,张议潮率众起义,推翻吐蕃统治,在甘州回鹘政权的协助下,河西道得以恢复。五代时中原地区战乱连续不断,政权更迭频仍,对丝路交通的经营作为甚微。
但是,无论中原的割据政权,还是西北的民族政权,要想生存和发展,经济必然互补,相互依存,因此丝路交通虽然受阻,但是并没有阻断,仍以不同方式维护畅通,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一、张议潮率众起义与丝绸之路的复通
公元846年,吐蕃达磨赞普被杀后,因嗣位之争,引发吐蕃内乱。吐蕃落门川讨击使论恐热,在河陇地区与鄯州节度使尚婢婢展开激烈的战斗,婢婢粮尽,引众退居甘州西境;论恐热大略鄯、廓、瓜、肃、伊、西等州,“麾下内恐,皆欲图之。”[1]沙州民众首领张议潮起义,遂以瓜、沙等11州,遣兄张议谭携带沙、瓜等十州地图入朝,河陇民众也乘吐蕃内乱,举秦、原、安三州及石门七关归唐。从此,吐蕃势力退出陇右和河西走廊使阻断的丝绸之路得以复通。
(一)丝路东段陇右道的复通 回鹘的西奔,吐蕃的内乱,张议潮率众起义,甘州、西州等回鹘政权的建立,使吐蕃最终瓦解。吐蕃在河陇内乱之地,也正是张议潮所献11州所在,正位于在丝路东段关陇南道、河南道及河西道上。张议潮率众起义的消息,是由草原丝路居延道,“经部校十辈皆操挺纳表其中,东北走天德城,防御使李丕以闻”[2],传至长安。吐蕃落门川讨击使论恐热,发动内乱,是在丝路东段陇右南道上的古渭州开始,先攻击吐蕃宰相尚思罗,战于渭滨薄寒山。尚思罗退保松州,以苏毗、吐谷浑、羊同等部兵众,沿洮河上游设防,以阻论恐热。论恐热遂西入丝路东段陇右南道,占领河州大夏川地区。唐凤翔节度使崔琪西破吐蕃,克复清水(甘肃清水)突破了唐蕃清水界线。大中三年(公元849年)二月,吐蕃论恐热军于河州,尚婢婢军于河源军(今西宁市),以古什群峡黄河河厉桥为争夺对象,展开激战,因唐克复清水后,吐蕃关陇防线已无险可据,吐蕃秦州、原州、安乐三州及原州石门、驿藏、制胜、石峡、木靖、木峡、六盘七关相继归唐,唐以太仆卿陆耽为宣谕使,分命泾原、灵武、凤翔、邠宁、振武节度使就近出兵接应。起义与投降两派共存,河陇地区名义上虽已全部归唐,实际上吐蕃内战仍在进行。尚婢婢据河厉桥,论恐热又遣僧莽罗蔺真将兵布于黄河上游,在拉鸡山顶关以南另建一桥(即达化桥),渡军回击尚婢婢。尚婢婢乃焚河厉桥,由丝路河湟道,退入河西走廊甘州西境。原河渭州吐蕃将领尚延心也献款投降,唐以延心为河渭等州游奕使,秦州刺史收复河渭二州及凤林关。同时,唐遣白敏中讨平党项,灵、夏、邠、鄜四州也归唐朝版图。这样,黄河以东丝路东段陇右诸道,皆处于唐朝直接控制下。沙州归义军在张议潮的统领下(见图53),于咸通七年(公元866年),又借助北庭回鹘仆固俊的力量,协助鄯州城使张季颙,押领拓跋怀光破论恐热于廓州,河陇地区的吐蕃瓦解。
吐蕃所属秦、原、安三州及原州七关归唐后,河陇地区老幼千余人赴长安,唐宣宗在延喜门楼接见,“欢呼舞跃,解胡服,袭冠带,观者皆呼万岁”[3],陷吐蕃70多年后得重见天日,无比欣喜!遂于丝绸之路交通沿线建置堡栅,有商旅往来贩易货物及戍卒子弟通传家信者,关镇不得留难,使丝路东段河西道得以畅达。
(二)沙州归义军的设置 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十月,“沙州人张议潮以瓜、沙、伊、肃、鄯、甘、河、西、兰、岷、廓十一州归于有司。”[4]唐遂置沙州归义军,并以张议潮为节度使。咸通三年(公元862年)三月,张议潮克复凉州,吐蕃在河陇地区的最后一个据点被拔除,黄河以西亦为唐有。起义后的张议潮,以“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众,六郡山河,宛然而归”[5]的殊勋,于咸通八年(公元867年)入觐,十三年(公元872年),卒于长安。张议潮去世后,张淮深(议潮兄议潭子)代为节度使,沙州归义军政权不稳,被沙州望族索勋篡权。在归义军节度兵马留后使曹仁贵的支持下,张议潮十四女凉州司马李明振妻,于乾宁元年(公元894年)杀索勋,奉张议潮孙张承奉为归义军节度使,时正值朱全忠图谋篡唐,中原大乱,张承奉遂乘机建立西汉金山国,自称白衣天子。但沙州东部已建有甘州回鹘政权,“回鹘终唐之世,与唐结为甥舅之好,及徙甘州,犹执甥礼甚恭。张承奉既登大宝,建国传家,于唐为叛臣,于唐之与国为仇敌”[6],故甘州回鹘于天祐三年(公元906年)西攻沙州,经过长达5年的战斗,终于打败金山国,迫使张承奉结为“父子”之盟。五代以后,回鹘各政权及曹氏继张氏后的瓜沙政权与中原取得联系,使丝路东段河西道一直保持通畅。
二、民族政权和中原王朝对丝路交通的维护
各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比较复杂。瓜沙归义军虽曾一度建立西汉金山国或敦煌国,但意识到在当地民族包围之中的汉族政权如能存在下去,非依靠中原王朝势力不可,故又取消国号,仍自立为瓜沙节度使。各回鹘政权,因唐与回鹘的姻亲关系,始终以甥舅自居,保持友好关系。于阗虽号独立,实属一孤岛,如不与周围搞好关系,亦难存在下去。瓜沙、回鹘、于阗等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是沟通丝绸之路畅达的关键。
(一)西北民族政权对丝路交通的维护 地处中国大西北丝绸之路沿线的各民族,名义上属张议潮起义后所置归义军管辖,但自张议潮逝世后,归义军势力大为削弱。张承奉被拥立后,又遭到甘州回鹘的反对,仅剩瓜沙地区。后梁乾化四年(公元914年)夏秋之际,“权知归义军节度兵马留后、守沙州长史、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曹仁贵”[7]继张承奉出任归义军节度使,都曾积极改善与东面甘州回鹘的关系,恢复与唐朝的统属地位,争取联系以恢复丝路交通。曹仁贵的子孙曹议金、曹元德等继承后,仍保持睦邻友好,忠于中原王朝,发展丝路交通。
甘州回鹘脱离吐蕃羁绊后,雄踞河西走廊,扼丝路东段河西道要冲。西州回鹘乘机自立,因族属关系,仍依属于甘州回鹘。西汉金山国被击败后,境内龟兹回鹘亦获得自立。由于喀拉汗回鹘处于初创时期,忙于整顿内部,除与甘州等回鹘政权内部有联系外,对外在五代之际,基本上以甘州回鹘政权为代表。
于阗在阿史那社尔平龟兹时,即归附于唐,成为安西四镇之一,后以击吐蕃有功,授其王伏阇信为毗沙都督府都督。吐蕃瓦解后乘机独立,南与吐蕃以昆仑山为界,西南近葱岭,与婆罗门为邻国,北接回鹘,东为瓜沙归义军,独占丝路中段西域南道重要位置。为求生存与发展,于阗王积极靠拢中原王朝,先与瓜沙义军结好,嫁女给曹氏为妻。曹议金亦娶回鹘女为妻,并将女嫁给于阗。这样,于阗、瓜沙与甘州三方即以婚姻为纽带,紧密地联盟在一起,共同与中原王朝加强联系,重视丝绸之路的畅达,并获取中介丝绸贸易的利益。
吐蕃政权瓦解后,河湟等地区残余的吐蕃遗族和奴部嗢末人依然存在。唐末纷争之际,吐蕃遗族即企图重圆昔日的统治地位之梦。天祐三年(公元906年),灵武节度使韩逊奏称:“吐蕃七千余骑营于宗哥谷,将击嗢末及取凉州。”[3]嗢末人于开平二年(公元908年),首先向后梁进贡,以求保护。随后,回鹘、吐蕃亦遣使入贡,梁太祖亲御朝元门予以接见。后唐天成三年(公元928年),甘州回鹘王仁喻宋朝时,肃州吐蕃亦遣使附随而来,自称其牙帐“西去泾州二千里。”[8]至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吐蕃罢延族归附。
(二)中原诸王朝维 护丝绸之路畅通的措施 五代时期,由于中原王朝的权力微弱,西北地区已属鞭长莫及,基本上以秦州、新渭州(甘肃平凉市)、灵州一线与吐蕃、党项等接壤,六盘山及其以西地区已难以控制。加之都城东迁,距长安、洛阳又远,故终五代之世,对丝路交通仅是由边州遥领,对西北各民族割据势力,亦封官许爵,羁縻怀柔,尽量保持友好关系,以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
后梁灵武节度使,了解到吐蕃遗族集结宗哥谷,将击嗢末及取凉州,后嗢末、回鹘、吐蕃又相继入贡后,梁太祖即以“灵武节度使兼领河西节度使,而观察甘、肃、……等州,然虽有其名,而凉州自立守将”[8],很明显,灵武节度使兼领河西节度使之事,是徒有其名而已。凉州多为当年汉人戍卒的后裔,自己选举有守将,仍称为唐官。后梁乾化元年(公元911年),甘州回鹘遣都督周易言及随从120余人入朝,梁太祖封周易言为右监门大将军同正。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可汗仁美遣正使释迦,副使田铁林等66人,进贡骏马9匹、白玉一团,次年,唐庄宗遣太原少尹李彦图为便,册命仁美为英义可汗。从此甘州回鹘成了各地回鹘的共主。在甘州回鹘与梁、唐交往过程中,还附有瓜沙归义军政权的使者。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封回鹘可汗的同时,唐庄宗主动“以权知归义军留后曹义金为归义军节度使,沙州刺史,检校司空。”[9]因瓜沙归义军与周邻关系比较友好,所以丝绸之路至此全线恢复,以后贡使、商贾不绝。
河湟地区的嗢末人,于梁初入贡时,梁太祖即对其“首领杜论悉伽、杜论心封为左领军卫将军同正;苏论乞录为右领军卫将军同正。”[10]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唐明宗以洮州为保顺军,“以保大军节度使,检校太尉鲍君福为保顺军节度,洮鄯等州观察等使。”[11]官衔虽崇,但亦虚置遥领而已,当地并未出现保顺军节度衙门。不过名义上已置,并兼洮、鄯等州观察处置使,象征着河湟地区吐蕃遗族及嗢末人,是在唐保顺节度使管理之下,与瓜沙归义军一样,是一级地方政权机构。至“吐蕃罢延族来附”[12]时,名正言顺是在归附于保顺军。不然,今青海化隆地区的罢延族距天水、平凉地区甚远,中间又隔众多部族,孤零零地归秦州或新渭州管辖,似不可能。所以,后唐以洮州为保顺军,客观上是维护丝路的畅通。
三、贡使商贸活动复兴
因吐蕃陷河陇,基本上被隔绝的丝路交通,又因回鹘的入贡再度得以复兴。此后西北各民族政权,不断以朝贡为名,积极而频繁地开展与中原诸地的商贸活动,后晋高祖亦遣使于阗报聘,建立友好关系,丝绸之路上的商业贸易活动又一次活跃起来。
(一)朝贡与商贸互市 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回鹘的共主英义可汗去世,其弟仁裕(即仁喻)继位,庄宗又封他为顺化可汗。“仁裕讫五代常来朝贡”[13]。据统计,五代时期回鹘共朝贡30次,有一年连续两次的,使团人数有时多达一、二百人,贡物以良马、玉团、波斯宝緤、安西白*(左叠右毛)等为主,如应顺元年(公元934年)以摩尼僧为代表的8人使者,向后唐朝贡,时间为一月,而闰一月又有安摩诃入贡。前者贡名马、玉、玉鞦、辔、硇砂、羚羊角、波斯宝緤、玉带等物。次年七月,以陈福海为代表的78人,又贡马360匹,玉20团,白*(左叠右毛)、斜褐、牦牛尾、绿野马皮、野骆驼等。自天福三年(公元938年),至乾祐元年(公元948年)间,向后晋、后汉共朝贡7次,计良马1320匹,玉团、白*(左叠右毛)等无数。后周时,差不多一年一贡。朝廷为表示招徕来使,赏赐往往是十分优厚,支付钱物远远超过贡品的价值。此外,对所有使团人员,甚至包括勤杂搬运人役,按照地位高低,都可得到丝绸锦衣、金银器皿等赏赐物。官方不需要的,令其在市场自由出售。后周太祖因允许玉团在市场交易后,玉价大为回落,于阗也经常跟随甘州回鹘前往中原互市。甘州回鹘进贡的物资中,如玉团、玉器、花蕊布(精细棉布)、地毯、乳香、波斯锦、珍珠、腽肭脐(海狗肾)等,有的原产于阗,有的则是西方所产,由于阗转输而得。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于阗国王李圣天遣使者马继荣来贡红盐、郁金、牦牛尾、玉、*(左叠右毛)等物,与中原王朝直接建立关系,为此,丝绸之路上又新增一大贸易使团。瓜沙归义军又依附于阗使者一同前来入贡。天福五年(公元940年),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卒,其子曹元德、曹元深、曹元忠相继为归义军节度使。
广顺元年(公元951年),后周曾以左卫将军申师厚为河西节度使,申师厚以吐蕃势大,不敢久居,私自离任回归。后遂以凉州留后,吐蕃酋长折逋嘉施为节度使,趋向独立。“独瓜、沙二州,终五代常来”[14]。
(二)高居诲、张匡邺出使于阗 于阗国王李圣天遣使马继荣朝贡后,后晋即遣供奉官张匡邺,假鸿胪卿、彰武军节度高居诲为判官,“册圣天为太宝于阗国王”[15]。以张匡邺为代表的使团,于天福三年十二月,由汴京出发,经过两年的艰苦跋涉,到达于阗。至天福七年(公元942年)冬返回汴京。这是自唐末以来,中原与西域之间第一次正式的使者往返,且有高居诲出使于阗的见闻记录保存下来,王国维正名为《高居诲使于阗记》。
张匡邺、高居诲出使于阗,取丝路东段关陇北道即灵州道。自灵州渡过黄河行30里(15公里)即入腾格里沙漠为党项界,至三公沙、宿月支都督牙帐,又西行400里(200余公里),登沙岭,至党项牙帐,渡白亭河,到达凉州。由凉州西行500里(250公里)至甘州,即甘州回鹘牙帐所在。甘州南祁连山中,还有鹿角山沙陀、号称朱耶氏的遗族,自甘州以西,因多沙碛,须载水以行。甘州人还教晋使者制做“马蹄木涩”、即木质马掌和骆驼蹄上包以牦牛皮乃可行。又西北500里(250公里)至肃州。渡金河即托勒河下游北大河,西行100里(50公里)至天门关(今嘉峪市西黑山湖水库一带)。又西50公里出玉门关(今玉门市赤金),至吐蕃界的疏勒河流域。时吐蕃贡使不绝,自称距泾州2000里(1000余公里),或称甘州回鹘西界吐蕃,实为尚婢婢遗族,至瓜、沙二州地,曹元深等特为郊迎。西出阳关入仲云界至大屯城(石城镇),时仲云已役属于龟兹回鹘,所以仲云遣宰相、都督等侯晋使者,应为龟兹回鹘所遣。再西涉沙碛,无水,掘地得湿沙,人置于胸部可以止渴。又西度陷河(即车尔臣河),经绀州(坎城,在今策勒县北)、安军州,至于阗。李圣天衣冠如中国,其殿皆东向,号金册殿,有七凤楼,张匡邺等返回时,李圣天又遣都督刘再昇,献玉千斤及玉印、降魔杵等友好不绝。
参考文献
[1]《新唐书·吐蕃传》
[2]《元和都县图志》
[3]《资治通鉴》卷193唐纪9隋纪五181卷
[4]《新唐书·宣宗纪》
[5]敦煌遗书《张淮深碑文》
[6]王重民《金山国坠事拾零》载《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
[7]敦煌遗书《沙州文录》
[8]《新五代史·吐蕃传》
[9]《旧五代史·唐庄宗纪》
[10]《五代会要》
[11]《旧五代史·唐明宗纪》
[12]《新五代史·晋高祖纪》
[13]《新五代史·四夷附录回鹘》
[14]《新五代史·四夷附录吐蕃》
[15]《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于阗》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 编著.-北京: 中国公路交通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