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第一节 政治经济多中心和丝路交通的转折

作者: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赵匡胤发动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北宋,改元建隆,建都东京开封府,并以洛阳为西京河南府,宋州(今河南商丘市南)为南京应天府,北京为大名府,谓之四京。北宋的建立逐步统一中原,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东北仍有独立的辽王朝,西北又有西夏,丝绸之路沿线还有吐蕃唃厮啰、回鹘政权、瓜沙归义军、于阗以及喀喇汗王朝等地方割据势力。到金灭辽,宋室南渡,建立以临安(今浙江杭州市)为京都的南宋后,东以淮水,西以散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为界,又形成南北对峙局面,西域又归回鹘和喀拉契丹(西辽)所据。这种政治经济文化多中心状态的形成,其势力的相互消长,直接影响着丝路交通的发展。五代以来,逐渐复兴的丝路交通,经过北宋时期的发展以后,至南宋时期又很快趋于衰弱,西方拂菻、大食以及印度等地的商人,遂弃陆路改由海路到达中国。丝路交通的这种转折,对中西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和交通往来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两宋时期的政治经济
  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始终伴随着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变化而移动。北宋京都在东京开封,故北宋时期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为开封。
  开封,在战国时称大梁,魏惠王曾将都城自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徙于此并开通鸿沟,沟通黄河与淮河之间的水运交通渠道,因而大梁成为当时水陆交通枢纽,道路四通八达。
  隋炀帝重开南北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浙江杭州市),北达涿郡(治蓟即燕京,今北京市),其中沟通黄河与淮河的通济渠,又名御河,唐代称为广济渠,是漕运江南物资至洛阳、长安的主要经济命脉。
  五代时,后梁朱全忠在开封建都,称为东都,后晋、后汉、后周及北宋因之。开封的水陆交通发达,是被选为京都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北宋统一后的政治经济 宋太祖即位后,先后平定荆南(今湖北江陵)、武平(今湖南长沙)、后蜀(今成都)、南汉(今广州)及南唐(今江苏南京)。太宗继位后,又统一了清源(治泉州)、吴越(初治今镇江,后徙抗州)和北汉(治太原)。至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除东北契丹,西北西夏、回鹘,西南吐蕃、大理外,皆统一于北宋王朝,基本上结束了唐中叶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当宋灭北汉,击败契丹即西辽的援军后,乘胜进攻幽州(今北京市西南隅),意欲收复燕云十六州,但至高梁河(今北京市西直门外护城河)之后,宋军大败。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北宋又以三路兵众攻辽,名将杨继业为国捐躯,从此,宋对辽转攻为守。景德元年十二月(公元1005年1月),辽又从幽州南下攻宋,进至澶州(今河南濮阳),宋和辽遂订立了“澶渊之盟”(因澶州亦名澶渊郡,故称),每年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疋,并以白沟(今河北新城县白沟河)为宋辽交界。这样,辽的疆域东至海、西至金山(阿尔泰山)、北至胪朐河(蒙古克鲁伦河)、南至白沟,建置五京府:上京临潢府(辽宁巴林左旗林东镇南)、东京辽阳府(今辽宁沈阳市)、南京析津府(即燕京,今北京市西南)、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中京大定府(辽宁喀拉沁旗东南、大宁城遗址),辽以五京为中心分设五道。
  宋仁宗景祐五年,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元年(公元1038年),西夏元昊自立为吾祖(可汗、皇帝),独立以后,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元昊在建都、立国以前就注重扩张疆域,西占领吐蕃,深入宗哥河(即湟水流域)过河时,元昊先插旗帜于河浅易渡处,而吐蕃首领唃厮啰又暗使人将旗帜移植于水深处,“及大战,元昊溃而归,士视帜渡,溺死十八九”、“遂不敢窥其境。”[1]元昊攻唃厮啰时虽吃了败仗,但又移师河西走廊,攻灭甘州回鹘,占领肃、瓜、沙三州,又进据兰州,筑城置兵戍守,切断丝绸之路和西域及吐蕃与北宋的联系,甚至羁留天竺国贡宋的僧人。西夏巩固大后方以后,转而对北宋连续发动战争。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败宋军于三川口(今陕西延安西北);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败宋军于好水川(今宁夏隆德东);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又大败宋军于定川塞(宁夏固原西北),直捣渭州(今甘肃平凉)。北宋连遭3次败绩便坚壁清野,筑堡防守。西夏也因连年战争伤亡不小,且宋、西夏贸易中止,物资匮乏,只好与宋议和。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和议达成,北宋每年给西夏银7.2万两,绢15.3万疋,茶叶3万斤。北宋的疆域东据黄河,西至阳关,南接萧关,北控大漠。
  唃厮啰(藏语意为王子或佛儿),是吐蕃赞普达磨遗腹子欧松的后裔;①原名欺南陵温篯逋,为“欧松子孙之赞普”的意思。唐末在宗哥谷(湟水流域)活动,并欲取凉州的宗哥族及后晋时归附的罢延族(居湟水南山化隆拔延山地区),建立地方割据政权,为河湟吐蕃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凉州吐蕃潘罗支被西夏攻灭后,其弟厮铎督率部众投奔响厮啰,为唃厮啰的壮大如虎添翼。当西夏攻唃厮啰失败,又轻易灭甘州回鹘、沙瓜归义军并取兰州后,宋朝感到唃厮啰为一支可以依赖的力量,遂于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派左侍禁鲁经持诏书和2万疋丝绢,出使吐蕃,厚礼唃厮啰,要求从侧背出击西夏,并许愿如能荡灭元昊,即以银、夏等州归其节制。唃厮啰先后多次接受北宋的封爵和赏赐,在宋、西夏战争中,大力支持宋朝,使其不敢深入宋境。唃厮啰居青唐城(青海西宁市),北依祁连山接西夏境,东至秦州为宋境,南有熙、河、岷、洮、叠、宕等州地,西至柴达木盆地吐蕃本土,又因以河湟为中心,亦称河湟吐蕃。
  甘州回鹘和瓜沙归义军被西夏吞并后,丝路中段沿线还有西州回鹘、沙州回鹘、于阗和喀拉汗王朝等地方政权独立存在。西州回鹘以高昌为中心,鼎盛时期其国境东过伊州(新疆哈密),北至阿术河(额尔齐斯河),西与甲石哈(喀什噶尔,喀拉汗王朝的东都)为邻,南与于阗接界,扼控丝路中段西域北、中二道。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西夏出兵侵甘州回鹘。“回鹘有甘州、沙州、西州、新复州等州。”[2]沙州回鹘是以鄯善(新疆若羌)为中心,地跨阿尔金山南北,牙帐曾建立在祁连山北麓。新复州回鹘即于阗回鹘。汉唐以来的于阗尉迟氏王朝,至北宋初被喀拉汗王朝吞并,其国亦由佛教改奉伊斯兰教。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其国僧吉祥以其国王书来上,自言破疏勒国,得舞象一,欲以为贡,诏许之”。至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其国黑韩王回鹘罗厮温等以方物来贡。”[3]史籍中的这些记载说明于阗王朝姓氏的转化过程,前者佛教国僧尚言破疏勒国,即喀拉汗王朝东部,30多年后已是黑韩王,即喀拉汗王遣回鹘使者来贡了。
  (二)丝绸之路起点的东移 北宋京都东京开封是北宋时期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水陆交通枢纽。南船北马,云集东京,中外商旅,络绎不绝,形成八方争凑,万国咸通的大都会。“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朱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4],城市商品经济十分繁荣。当时城内运河纵横,素有“四水贯都”之称。这些运河分别北抵辽朝重镇燕京,西通洛阳、长安,往东南更是漕运中枢,除直航江淮外,还沟通荆湖、岭南和川蜀广大地区,每年通过汴河运往开封的粮食多达500万石以上。史称:“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5]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开封虹桥的商业为背景,描绘出汴河两岸林立的房屋店铺,大路上熙熙攘攘的行人和车马(见图61)及桥下来往如梭的大小船只等,生动地展现了当时开封交通便利、市场繁荣的景象。
  辽以上京临潢府为都。契丹世居中国东北部,本为草原游牧民族,四时游猎春水秋山,议政则会于行在捺钵,不常居处。皇帝出巡狩猎时,除选派随行官员外,宰相以下还于中京居守,处理日常事务,重大事情会议行在取旨。中京大定府还设有大同驿以接待宋使,来宾馆以接待西夏等使臣,西方大食等使者,也多由中京接待。中京地位适中,无形中代替了上京成为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汉唐以来,穿过蒙古高原中部鄂尔浑河流域为中心的草原丝绸之路一直为匈奴、突厥、回鹘利用,到南北朝时,契丹族迁徙至辽河上游的潢河(上京临潢府在其北)和土河(中京大定府居其西)流域。辽太祖神册元年(公元916年)太祖耶律阿保机自立为皇帝后,即沿草原丝绸之路向西扩展疆域。辽天赞三年(公元924年)西征阻卜(鞑靼)、党项(西夏),占领蒙古高原的旧回鹘城并勒石记功,另“遣兵逾流沙,拔浮图城,尽取西鄙诸部”[6],控制了草原丝绸之路。
  二、丝路交通的转折
  唐末五代及北宋初,丝绸之路的走向以灵州道为主。西夏建国后,灵州道受阻,同时因吐蕃唃厮啰的兴起,丝路青唐道得以畅通。及金灭辽,宋室南渡后,又使丝路交通遂形衰落而海运大开。丝路交通历史地位的重大变化,实以南宋为转折点。
  北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居住在混同河(今黑龙江)和长白山一带女真族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于金太祖收国元年(公元1115年)自称皇帝,建立金朝,世称金太祖。金天会三年(公元1125年),金灭辽后举兵南下,发动大规模进攻北宋的战争,不到两年时间就攻破开封,搜刮大量金帛财宝并俘虏北宋徽、钦二帝及宗室官宦3000余人北去。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今河南商丘),是为南宋高宗,后被迫南渡长江,建都杭州,并改杭州为临安府。
  南宋为阻止西夏利用丝路交通牟利,曾规定西方大食贡使取海道由广州入京师。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川陕宣抚使张浚奏称:大食国遣使由丝路东段青唐遭到达熙州(今甘肃临洮),要进贡珠玉宝贝等以换取丝帛等物资。宋高宗说:“大观宣和年间,茶马互市之政废,以有用之川茶不去贸易战马,惟换取毫无用处的珠玉,故战马缺乏,武备废弛,致女真乱华,危在旦夕。今若以数十万疋的丝帛换取珠玉,不如以这些财物加强战备。应待之以礼,赠之以物,而婉言谢绝。”“乃诏张浚并不得受,量度支赐以答远人之意。”[7]此后,不再有大食等西方使者由陆上丝绸之路进贡,南宋与西域的陆路交通基本上处于绝通的状况。
  自唐始置市舶使(亦称结好使)于广州以来,中西双方由海道交往日益兴盛。北宋初,杭州即置有市舶司,至南宋迁都杭州后,西方大食等均由海道径赴杭州与南宋交往。两宋时期,大食使者来中国共26次,其中商人冒充国使者也不在少数,目的是享受旅途优待和赏赐获利。大食所属层檀国(东非坦桑尼亚之桑给巴尔),由海路遣使风行约半年,经勿巡(阿曼)、古林(印度半岛西南之固兰)、三佛齐(苏门答腊岛)等地乃至广州。南宋时,“中国舶商欲往大食,必自故临(即古林)易小舟而往。”[8]就是指中国商船经印度西海岸换小船后,再去大食都城巴格达。
  金、西夏以河为界分割丝绸之路,金与宋在绍兴和议以后,金主完颜亮由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迁都燕京,后又迁都开封。
  金、西夏疆域,自河东北路的东胜州黄河沿岸起,西南历麟府、鄜延、环庆、泾原、秦凤诸路北边至会州(今甘肃靖远)。“自北距黄河依见流分熙河路尽西边,以限楚(金废张邦昌后,又立刘豫为楚皇帝)夏之封,或指定地名有悬邈者,相地势从便分画。”[9]会州以西即以黄河为界,河西属西夏,河东归金,这样丝绸之路也以黄河为界,被金、西夏分割,且金最忌西夏与宋联合抗金,严守河防不让通往。丝绸之路因互不连贯而失去作用。
  金、西夏以河为界,分割河湟地区,西夏得湟水流域,金的疆域自黄河南岸至积石州(今青海贵德)之外,与生羌木波(即吐蕃,有四族,乔家、丙离、陇逋、*(外厂内尤)拜)之地相错,复自积石山以东,逾洮州,循渭水东至大散关、淮水一线,与南宋相邻。金疆域之所以要西接生羌,主要是隔绝宋与西夏交往,割断宋经丝绸之路与西域的联系。金最怕“宋人喜生事背盟,或与大石交通,恐枉害生灵,不可不备”[10]。大石即耶律大石,为辽宗室,在金灭辽的强大攻势下,曾率军西行万余里,历时10余年,终于到达中亚,于故喀拉汗王朝都城八拉沙衮(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西南布拉那古城),建立起庞大的西辽帝国(亦称黑契丹或喀拉契丹),历时约一个世纪。因西辽与金为世仇,金时刻在防范西辽的东归,不论宋与西夏或宋与西辽之间的交往,金都是不许可的,故金、西夏虽分领丝绸之路,但西辽雄踞中亚,无形中隔绝宋、金、西夏与西方大食的道路交通。西辽确曾与南宋联系过,“契丹大石林牙自招州遣人持国书赴朝廷,为夏人截留。”[11]因丝绸之路中断而未能成功。宋、金、西夏时期,西夏截获西辽派往南宋的使者不得到达,标志着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中西交往只能由海道进行,使丝路交通的历史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
  ①其世系为:达磨——欧松——札喜则巴——沃德——赤德——宗喀王(唃厮啰)——京俄顿钦(董毡)。
  参考文献
  [1]《宋史·吐蕃唃厮啰传》
  [2]《西夏书事》
  [3]《宋史·于阗传》
  [4]《东京梦华录》
  [5]《宋史·河渠志》
  [6]《辽史·太祖本纪》
  [7]《宋会要辑录稿》
  [8]周去非《岭外代答》
  [9]《金史·地理志》
  [10]《金史·食货志》
  [11]《永乐大典》载张浚《奏虏中事宜状》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 编著.-北京: 中国公路交通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