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第一节 蒙古汗国崛起与丝绸之路的延伸

作者: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



  一、蒙古汗国崛起与丝绸之路延伸
  自宋孝宗淳熙六年至宋宁宗开禧二年(公元1179~1206年)中,孛儿只斤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族以后,于1206年被推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在蒙古汗国时期(公元1206~1271年),曾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西征,对丝绸之路的延伸起了很大的作用。
  公元1215年,成吉思汗大败金国,并攻占金的京城中都(即今北京),消息传到位于中亚的花剌子模①后,出于探听蒙古汗国虚实的目的,便派出使团出使蒙古汗国。成吉思汗接见了使团,表示愿与花剌子模发展友好关系,并约定双方商人自由通商。公元1216年花剌子模商队来蒙古汗国通商后,于公元1218年春,成吉思汗派出由450人组成的伊斯兰商队,带着装满金银、丝绸、毛皮的500峰骆驼前往花剌子模贸易。当商队到达花剌子模的讹打刺城时(在锡尔河中游),由于守城官员贪图商队财物,竟诬陷商队为间谍,于是将商队全部扣押,花剌子模王摩诃末下令将商人全部杀掉,货物没收。成吉思汗获悉后,十分愤怒,但还想和好,于是又派遣3名使臣到花剌子模交涉,要求严惩凶手,恢复友好关系。但是摩诃末拒绝这一要求,并杀使节首领,又将另两名使节剃去胡须驱逐出境。花剌子模王国对蒙古汗国使节的凌辱,成吉思汗是不能容忍的,于是成吉思汗决定西征花剌子模国。这就是蒙古汗国三次西征的起因。
  要西征花剌子模,就必须打败界于花剌子模与蒙古汗国之间的西辽王国。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派诺延哲伯(“诺延”意为“酋长”或“王”之意)率2万人消灭了由屈出律盘踞的西辽政权,并宣布宗教信仰自由,扫除了进军花剌子模道路上的障碍。
  西辽亦称喀喇契丹,在西域统治90多年,在中国的版图上是与南宋、金、西夏、大理、吐蕃并列的割据政权。中亚、西亚乃至欧洲,把中国称为“赛里斯”、“秦尼”、“支那”、“哲拉斯坦国”、“震旦”等,都是丝绸和“秦”的意译或音译。在秦汉隋唐之时,外界人称中国为“秦人”、“汉人”、“唐人”。然而在西辽政权建立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都将中国称为“契丹”,直到明朝时,仍称中国为“契丹”。至今,俄文对中国的名称仍是“契丹”的音译。由此可见,西辽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和中西道路交通史上也是有一定地位和作用的。
  成吉思汗十四年(公元1219年)六月,蒙古汗国成吉思汗派其弟铁木哥镇守漠北,大将木华黎南攻金朝,并亲自统率诸子及15万大军西征花剌子模(见图66)。花剌子模40万大军,分散到国内各城堡固守。同年9月,成吉思汗大军进抵讹打剌城,进行围攻,由二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负责,派出长子术赤统兵进攻锡尔河下游毡的城(今哈萨克斯坦克齐尔—奥尔达东南,西临锡尔河),又派左路军攻取锡尔河中游的忽毡(在今塔吉克斯坦境内),成吉思汗则率主力,横穿沙漠直趋西方的不花剌(今布哈拉),对花剌子模新都撒麻耳干(今撒马尔罕)形成合围势态。翌年3月,各路进军均取得胜利,共同向撒麻耳干逼近。撒麻耳干原有守军14万,摩诃末急将10万人撤退至阿姆河南岸,城中尚有4万人,但军心已乱,经两天战斗,开城投降。蒙古军乘胜沿里海西岸北进,越高加索进入南俄,俄罗斯和钦察的联军失利。成吉思汗占领花剌子模后,在各地设立达鲁花赤,即镇守官,并派伊斯兰教商人牙喇瓦赤为总督,管理中亚事务。成吉思汗二十年(公元1225年)东归,回到蒙古。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横跨欧亚,在开通西亚通往南俄丝绸之路越过高加索山时,“凿石开道”修筑了新的线路。
  成吉思汗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八月十八日病逝于今甘肃清水县当时的行宫,其三子窝阔台继任大汗,史称元太宗。窝阔台任命拔都为统帅于1235年再次西征,并于公元1237年春天进入钦察诸部落境内。同年冬,蒙古军沿伏尔加河北上,又西向进入顿河、第聂泊河流域。到公元1238年2月,先后攻陷了梁赞、弗拉基米尔、罗斯托夫、特维尔、莫斯科(均在今俄罗斯境内)等十余座城市。公元1239年,蒙古军进入南俄和克里米亚半岛,并与威尼斯人建立了贸易关系,了解了欧洲各国的情况。公元1240年秋,蒙古军队攻占基辅。
  蒙古窝阔台汗十三年(公元1241年),蒙古军又分两路西进,其中北路由拜答儿、兀良合台率领进入波兰,南路由拔都、速不合率领进入匈牙利。3月北路军攻占波兰国都克拉科夫。南路军直至匈牙利都城布达佩斯。6月,蒙古军南北两路会师,攻占斯洛伐克和捷克各地,8月,进军至维也纳,拔都将各路军集合起来,渡过多瑙河,攻陷匈牙利全境。
  蒙古汗国第二次西征,为钦察汗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并使从蒙古高原到里海北岸的草原丝绸之路得以畅通和延伸,这是对亚欧北部交通的新拓展。
  宋淳祐十一年(公元1251年),蒙哥继汗位以后,又进行了第三次西征。蒙哥汗三年(公元1253年),蒙哥派其弟旭烈兀率军出征波斯。蒙哥汗六年(公元1256年),旭烈兀消灭木剌夷国。蒙哥汗八年(公元1258年)二月,报达(今伊拉克巴格达)教主谟斯塔辛降服。蒙哥汗九年(公元1259年),旭烈兀进军叙利亚,次年在大马士革以南大败。旭烈兀西征为波斯统一和伊儿汗国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世祖忽必烈遣使者至波斯,册封旭烈兀为伊儿汗。
  蒙古汗国的西征使横跨亚欧之间的丝绸之路得到延伸,道路运输得到了发展,中西方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得到了广泛的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二、丝绸之路畅达
  大都是元朝的京都,又是全国道路交通的中心,也是东西交通干线道路,即丝绸之路的起点,比盛唐之际又有发展。“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疆域“东西所至,不下于汉唐”[1],即使在“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2]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公元1260~1294年),中西道路交通主要干道基本形成,其大概的状况是:元代蒙古族统治极盛时,由和林(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的哈尔和林)站起,到察合台汗国都城阿力麻里(今新疆伊犁),一路通向波斯的伊儿汗国,一路通向伏尔加河下游的钦察汗国都城萨莱,西至多瑙河畔的匈牙利,形成横贯亚欧大陆的驿道线路。当时驿道所经的波斯、俄罗斯、埃及和中亚、西亚诸国,都深受蒙元驿站制度的影响,在俄罗斯竟延用了数百年之久。元帝国建立以后,开始形成以大都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驿道网,“南至安南,西北由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境)抵达太和岭(今里海西大高加索山脉)都有驿道可通。”[3]《中国通史》也有“西域交通的陆路,自辽、宋、夏、金对峙以来,长期受到阻遏。蒙古四汗国建立后,彼此交通,陆路中三道通往西方:第一道由阿力麻里经塔剌思,取道咸海和里海以北,穿行康甩、钦察草原到伏尔加河上的萨莱,由此或西通东欧各国,或经克里米亚半岛,越黑海至君士坦丁堡,或经高加索至小亚细亚。基督教传教士孟德科维诺在写给教皇的信中说,这是最短和最安全的道路,只用五、六个月的时间便可到达;第二道由阿力麻里入河中,经撒马尔罕、布哈拉,去呼罗珊(伊朗境)而抵小亚细亚;第三道由和田越帕米尔高原,经阿富汗进入伊朗”。《中国史稿》还说:“十三世纪前半期,阴山地区与中原的交通,主要是由北道进行的,那就是由中原北上,经漠北和林,西出金山,南下别失八里、哈剌火州,然后沿阴山北麓一直到阿力麻里。河西走廊也建立了驿道,但作用没有前条大。忽必烈即位后,多次在阴山地区设站,他所着意经营的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由太和岭(山西朔县东)到别失八里;一条由罗不(新疆罗布淖尔)经阇鄽(且末)、斡端到鸦儿看(叶尔羌)等地。前一条路线和北道相联接,后一条路线就是历史上的南道。站赤的普遍建立,不仅加强了阴山地区和中原的联系,而且有利于我中国和中亚以及西方其他地区的交通”,以上记述是对元代中西道路交通的概括,基本上描绘出了中国和欧洲的几条主要干线即丝绸之路的畅达概况。
  ①花剌子模:中亚阿姆河下游古国,首都玉龙杰赤,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库尼亚乌尔根奇。11至13世纪由塞尔柱突厥统治,领土扩至波斯、阿富汗一带。
  参考文献
  [1][2]《元史·地理志》
  [3]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册),中国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 编著.-北京: 中国公路交通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