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第二节 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

作者: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



  一、丝绸之路起点——大都
  元世祖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正式改国号为“大元”,翌年改中都为大都(今北京)。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元朝正式定都大都。大都是以金朝的万宁宫为基础建造的,经过考古者发掘证实,元大都在建设时,城区铺设有地下水道,组成一个地下排水网,然后以琼华岛及其周围的湖泊为中心修建宫殿,组成三组建筑群,形成三足鼎立的布局。大都城东西长6公里多,南北长7公里多,周长28.6公里,全城平面呈南北略长的长方形。城内街道整齐,各城门之间均有宽广的直道相交叉。街道以南北向大道为主,东西向横街为次,在南北主干大道东西两侧,排列许多东西向的胡同。大街宽达25米左右,胡同宽约6至7米,全城划分为50坊,坊是全城居民居住区,有“棋盘”之称。今天北京市东城、西城、什刹海等都保存了元大都的旧迹。
  元初,随着农业、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商业随之而繁荣。元朝和四大汗国横跨欧亚大陆,领有空前广大的疆域,虽然各国独立发展,但与元朝之间存在有血缘关系,相互之间交通的畅达,使中国和欧洲实现了直接交通,驿道直通西亚和欧洲,这在世界交通史上还是第一次,所以我们称之为“古代的亚欧大陆桥”。这座“大陆桥”不仅促进了沿线国家自身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相互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发展。国内外的各种商品,从海道、河道、陆道进入大都,又由大都输往国内各地和世界各国。君士坦丁堡是欧亚两洲的交通枢纽和东西方商业贸易的集散地,而元大都则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繁荣的城市。从大都有驿道通向各地和各国,特别是远达中亚、西亚、欧洲的驿道长达万余里,都十分畅通,所谓“四方之土,远者万里,近者数百里,航川舆陆,自东西南北而至者,没有为之限隔”,这就是当时对元代道路畅通的真实写照,大都有一大批从事国际贸易的外国商人,据史籍记载,公元1328~1330年全国商税总额为4697.65万余两银,而大都就有515.03万余两银,古10.96%。若大都商税以40分取l税率计算,那么,大都商贸的年营业额达到了白银20601.24万余两,而全国一年营业额则达到187906.17万余两,因此大都的确是一个世界性的商贸中心。
  二、丝路东段基本走向
  元代丝绸之路东部路段仍有北、中、南三条通道,其基本走向是:
  (一)北道 由大都到哈剌和林有两道:一是由大都北上至上都(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北行,穿越戈壁沙漠,到哈剌和林(即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东岸哈拉和林),这就是帖里干站道;二是由大都西北行出云中(今山西大同),再西北行,越戈壁沙漠,至哈剌和林,这就是木邻站道。由哈剌和林西行,越杭爱山(今蒙古国境内),至乌里雅苏台(今蒙古国境内)。西行越阿不罕河后,沿浑麻出海(即今蒙古国哈腊乌斯湖)南行至称海,越阿不汗山,西北行至科布多(在今蒙古国境内),再南行越金山(今阿尔泰山)、也儿的石河(今额尔齐斯河)、龙骨河(即今新疆的乌伦古河),再越白骨甸(即今新疆准噶尔盆地以东)至别失八里(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境内),再沿天山北麓西行至普剌(即今新疆博乐),西南行,越天山,经天池(即今新疆赛里木湖),出果子沟(即今新疆塔勒奇山谷),进入伊犁河谷,至阿力麻里(在今新疆霍城西13公里处)。天山,元时称阴山,伊犁河,元时称亦列河。所翻越的阿尔泰山、天山的通道是在成吉思汗西征时,蒙古军于公元1219年进军中亚时,由二太子察合台,三太子窝阔台修筑的。窝阔台汗在位时,修筑的驿道,从和林经窝阔台汗国都城叶密立(今新疆额敏),到察合台汗国的“和林至察合台封地驿道”,就是经过阿尔泰、天山的通道,耶律楚材、丘处机都是沿着这条线路由和林到达阿力麻里的。从阿力麻里至钦察汗国都城萨莱的线路,就是裴哥罗蒂《通商指南》中所描述的道路。由阿力麻里西行,越伊列河(即今新疆境内的伊犁河),西南行,沿热海北岸(即今吉尔吉斯斯坦的伊塞克湖),西行越吹没辇(今楚河)至虎司窝鲁朵(即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西行越塔拉斯河至塔剌思(即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西行至兀提剌耳(即哈萨克斯坦境内的锡尔河与其支流汇合处讹提剌耳占城遗址)。从兀提剌耳到萨莱又有二道可走:一是北道,沿锡尔河西北行,再沿大盐池(今咸海)北岸西行,穿越康里草原(在今咸海和里海之北的地区),至乌拉尔河入里海处之萨拉康科(即今哈萨克斯坦古里耶夫),沿黑海北岸西行,至伏尔加河入海处萨莱(即今俄罗斯阿斯特拉罕);二是南道,由兀提剌耳西行至阿姆河入咸海处的玉龙杰赤城(今土库曼斯坦库尼亚乌尔根奇),跨河两岸有桥相通,西北行,穿过咸海与里海之间的沙漠、草原,至萨拉康科,再至萨莱。《元史·术赤传》说,由萨莱“去京师数万里,驿骑急行二百余日,方达京师(今北京),”说明当时驿道畅通,这是西汉末开通的草原丝绸之路的延伸。从别失八里到萨莱的这一条通道,也是《通商指南》中所指的由欧洲到中国的主要交通道路,所谓古代亚欧大陆桥,主要指从大都经别失八里至萨莱的这条驿道。
  萨莱,是钦察汗国的都城,也是国际贸易中心。钦察汗国是欧洲与中国的贸易中转国,因此,以萨莱为中心四通八达的交通网通向各处。它东有驿道,通元朝京城大都,北溯伏尔加河而上,水、陆两路可至喀山。由喀山西北行,可通至今莫斯科。从莫斯科西南行,可通基辅。从基辅西北行,可通今华沙。西南行可通布达佩斯,绕黑海西海岸可到君士坦丁堡。由萨莱西行,至顿河入亚速海之入海口的塔那(即今俄罗斯罗斯托夫),西行至第聂伯河的基辅,由基辅南行至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巴克契萨莱(即今乌克兰辛菲罗波尔)。巴克契萨莱,系拔都为其子所筑,后为克里米亚汗国的都城。由巴克契萨莱越黑海,至君士坦丁堡(即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再越马尔马拉海、爱琴海,至地中海沿岸各国。而由萨莱、塔那均可南行,穿过黑海与里海之间的高加索地区,越太和岭(即今黑海与里海之间的高加索山脉),至今伊朗的大不里士,由大不里士可西通小亚细亚,南通阿拉伯半岛和埃及,东通中国和印度。
  (二)中道 忽必烈即位后,着意修建的驿道和站赤(即驿站)。由京师西行出云中(今大同),越太和岭(今山西朔县东的山脉)至朔州(今朔县),西行至黄河,溯黄河而西,至天德军(今河套地区),再沿贺兰山和黄河之间南下至宁夏路(今宁夏银川),南行至应理(今宁夏中卫),再西行穿过腾格里沙漠南缘至凉州(今甘肃武威),进入河西走廊,继续西行至永昌路(今甘肃永昌)、甘州路(今甘肃张掖)、肃州路(今甘肃酒泉)、沙州路(今甘肃敦煌),西行进入西域(今新疆境内);或由甘州西北行,经亦集乃道上的7个驿站,至哈剌和林同草原丝路北道相接。
  从沙州西行,进入西域通道有三:一是出玉门关,西北行至哈密力(今哈密),再西行至别失八里,与丝路中段新北道相接,可直通钦察汗国都城萨莱;二是出玉门关,经白龙堆,到哈剌火州(今新疆吐鲁番),西行天山南麓和塔里木河之间的通道,依次至苦叉(今新疆库车)、阿速(今新疆阿克苏)、可失哈耳(今新疆喀什),越葱岭西行至俺的干(即今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忽毡(在今塔吉克斯坦境内)、至撒马耳干(今乌兹别克撒马尔罕)、不花剌(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渡阿姆河至麻里兀(今土库曼斯坦马里)继续西行至马三德兰(今伊朗沙赫港),沿里海南岸西北行,可至帖必里斯(亦称塔伯利资)。帖必里斯,即今伊朗大不里士,是伊儿汗国的都城。由大不里士北行,越过高加索山脉,可到萨莱、塔那,这就是成吉思汗西征时,越过高加索山进军的线路。由塔那出亚速海、黑海、马尔马拉海至爱琴海、地中海,这就是鄂多利克来中国的线路。由大不里士西北行,经小亚细亚至君士坦丁堡,向南可到报答(即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再东南行可至忽里模子(今伊朗阿巴斯),这就是马可·波罗来华之路。由大不里士向西南行,可至大马士革(即今叙利亚首都),沿地中海东岸西南行,可至迷失儿(即今埃及),这一段路在西域部分就是汉时的北道。三是由沙州出阳关,经白龙堆南缘西南行,经罗布泊之南至罗卜驿(今若羌县),沿昆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南沿之间通道西行,也就是汉之南道,依次至怯台驿(今新疆哈迪勒克),阇鄽驿(今新疆且末)、斡端(今新疆和田)、鸦儿看(今新疆莎车),越葱岭经瓦汗走廊,至巴里黑(今阿寓汗马札里沙里夫),至巴格达。出瓦汗走廊西南行,可至可不里(即今阿富汗喀布尔),再西行,可至今阿富汗西部的赫拉特。
  (三)南道 南道的主要线路和基本走向是由大都至奉元(今西安),至凤翔、河州、西宁、柴达木、拉萨、列城、喀布尔、赫拉特与去西亚之南道相接通。由凤翔至成都、西昌、昆明与缅印道相通,具体走向是:
  由大都西北行出云中(今山西大同),在朔县和天德军之间的东胜州(即今内蒙古托克托县)或由包头向南,经毛乌素沙漠、察罕脑儿驿站(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红柳河畔)、白塔儿驿站(今陕西靖边县境)、塞门驿站(今陕西安塞县)、龙安驿站(今陕西安塞境内)、延安驿站(今陕西延安市宝塔区)、鄜州驿站(今陕西富县)、三川驿站、中部驿站(今陕西黄陵县)、宜君驿站、同官驿站(今陕西铜川)、耀县驿站、龙桥驿站、咸阳驿站,西行经兴平驿站、武功驿站、扶风驿站、岐县驿站,至凤翔府驿站(即今陕西凤翔县),这是鄂多利克去西藏走的线路。
  从大都至奉元或凤翔也有两条线路可走:一是由大都南行,经真定(今河北正定),西南行至太原,至黄河渡口龙门,渡过黄河至韩城,西南行渡渭水至渭南驿站,西行至临潼驿站、奉元路驿站(在今西安市),西北行渡渭水至咸阳,再西行至凤翔府驿站,这是马可·波罗去云南走的线路;二是从京师南下至保定、正定、磁县(今河北磁县)、邺城驿站(今河南安阳)、宜沟驿站(今河南汤阴)、淇门驿站(今河南淇县)、卫源马驿站(今河南汲县)、廪延驿站(今河南延津)、渡黄河至大梁驿站(今河南开封)、沿黄河南岸西行至河南府(今洛阳市),新安、渑池、陕州(今河南陕县)、灵宝、阌乡驿站(均在今河南省境内),进入潼关,经临潼驿站至奉元驿站,再西行至凤翔府驿站。从凤翔府驿站南行,翻越秦岭,至汉中,至成都,至建昌(今西昌),渡金沙江至昆明,这是马可·波罗巡视南方的线路。从昆明西行至大理,南行至缅甸,与印缅道相接,由永昌道西行至印度。
  从凤翔府驿站西北行,至*(左氵中千右干)阳驿站(今陕西千阳县)、陇州驿站(今陕西陇县)、陇关驿站(即故关驿站),越六盘山(今陇山)至秦亭驿站(今甘肃清水县东)、上邽驿站(今甘肃清水县),西行至伏羌驿站(今甘谷)、文盈驿站(今武山)、巩昌驿站(今甘肃陇西)、通安驿站(今通安驿)、定西、金城(今甘肃榆中)、定远镇、兰泉驿站(今甘肃兰州),渡黄河西行,经庄浪(今永登)、古浪,至凉州(今武威),与丝路东段河西道相接,可西出玉门关、阳关,经丝路中段西域南北道至中亚、西亚、欧洲。
  从巩昌路西行至首阳驿站(今甘肃渭源首阳山)、临洮府(今甘肃临洮),西行进入河湟道,至河州路(今甘肃临夏)。河州是当时由中原进入吐蕃的主要中转站。从大都至凤翔、至河州是鄂多利克去西藏的线路。
  公元1247年,西藏已归属蒙古汗国,成为蒙古汗国的一个组成部分。元朝建立后,元朝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元朝在西藏共修筑了三条驿道:一是在吐蕃等处宣慰使司修筑了朵思麻驿道;二是在吐蕃等路宣慰使司修筑了朵甘思驿道,三是在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修筑了乌思藏驿道。河州是吐蕃等处宣慰使司的驻地,三条驿道都以河州为起点。一是由河州南行,翻越岷山至成都,这就是朵思麻驿道;二是朵甘思驿道,从河州西行,沿河湟遭至西宁,西行翻越日月山,沿青海湖西南行,至柴达木盆地,南下至玉树,西南行翻越唐古拉山,到乌思藏万户府(今拉萨市),南行越雅鲁藏布江,西行至萨斯迦。萨斯迦是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司的驻地,是朵甘思驿道的终点,也是乌思藏驿道的起点。乌思藏驿道从萨斯迦西行,沿喜玛拉雅山北麓,溯雅鲁藏布江西行,又顺印度河而下,沿喀喇昆仑山西侧和兴都库什山南麓西行至纳里速古鲁孙元帅府驻地(今列城),西行至可布里(今喀布尔)、巴里黑,与通西亚、欧洲的南道相接。乌思藏驿道终于列城,这就是鄂多利克从大都、天德军、凤翔、河州、拉萨、列城、至巴里黑探险走过的道路(示图6)。
  根据以上概述可知,元代中西道路交通达到四通八达的景况;中西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和经济贸易往来也达到十分繁荣的程度。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 编著.-北京: 中国公路交通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