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第六节 丝绸之路上的桥梁和渡口
作者: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
明王朝出于军事、政治、经济的需要,实行筑路修桥结合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疏通商品流通渠道。所以,在发展道路交通时,遇水修桥,筑建渡口,水陆并举。因此,丝路沿线桥梁渡口比前代普遍增加,造桥技术也有明显提高。随着中原通往边防大边驿道的整修或增修和桥渡的扩建、驿站的设立,丝绸之路的通行条件也得到改善。
一、桥梁的兴建
洛河、黄河、洮河和其支流是丝绸之路必跨越的河流,明代在洛河、黄河、洮河和其他河流上的桥梁数量,远比元朝增多,主要桥型有浮桥、拱桥、土桥等,而且建桥材料、桥梁造型和建桥技术都有所提高和发展。对桥梁的兴修和养护,丝绸之路沿线的官府都有要求。修桥采取官府修建和民间捐资为主的办法,在丝绸之路沿线上修建了一大批桥梁。桥梁竣工后,在桥头立碑撰文,以传后世。桥梁的养护和维修,一般都由民间抽出劳力,由地方官府主持,并有一定的要求。一般规定一年补修,三年拆修,或五年小修,十年大修。修路修桥是古往今来造福子孙万代的壮举,其代表桥梁有:
洛阳涧河桥 位于洛阳老城西,七里河村村东涧河上,原建木桥,水涸而建,水涨即倾,饬旧增新,年年如此。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河南知府袁定进京呈表奏准明英宗皇帝以后,经过准备,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十月动工,至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五月建成3孔石拱桥。桥高3.2丈(合今10.14米),长40丈(126.8米),宽4丈(12.7米)。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伊王妃增修桥旁石坝。万厉二十年(公元1592年),邑人许陈,道人杨一定再行重修。
洛阳广济桥 位于洛阳老城东门外的河上,原有木桥。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河南知府刘本主持改建为石柱墩桥梁,由于桥孔太密,暴雨中被冲毁,后任知府何鉴主持整修时,令工匠用石块铺砌两岸和河底,并在中间作一大孔,以铁腰加固。后复为大水所毁。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洛阳郡守张子柱张贴告示,募捐建桥。正值大司礼黄龙山回乡探亲,慷慨捐资,并委其弟黄子凯经办,于当年十一月动工,次年五月竣工,建成一座5孔石拱桥,桥长79.2米,宽10.46米,高11.41米。新桥宽阔坚固,东西两岸又加修块石护岸,东长185.5米,西长317米,既保护了桥梁,又利于两岸人民的安全。桥建成后,洛阳郡守偕同群僚在桥头为黄氏兄弟树立碑记,命为“黄公广济桥”,迄今430多年间石桥安然无损。
三原县龙桥又名许渠桥 位于陕西三原县城清水河上(见图78),为圆筒式石拱桥。因“桥有龙潭而称龙桥”,原有木桥。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邑人温纯倡导,知县高进孝主持,各阶层人士捐助,历时11年建成。龙桥长110米,宽11米,高26米。全桥有3孔,中孔跨径约17米,两旁跨径约7至8米。桥为尖孔构造,为石构铁钳结构,长方形青石铺面。桥两侧设雕刻石柱栏杆,桥上建有桥楼,桥头树有石坊,巍峨雄壮。明代在此设驿站,为西安府通往鄜州、延安府、榆林镇必经之桥。至今已历380余年,仍安然无恙。
宁夏镇永通桥 位于银川市南薰门外红花渠上,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由都御史崔让主持修建。他在《永通桥记》中说:“凿石铸金,炼灰刊木,券砌一大孔。上分为三衢,界以石槛,柱端饰小石狮三十有二”。是用腰铁连接法修筑的单孔石拱桥,中间为车马道,两边为人行道,桥长8丈(今25.6米),毁于1929年以后。
兰州镇远黄河浮桥 明初官军曾多次在兰州城西造浮桥。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宋国公冯胜西征,命守御指挥佥事赵祥在城西七里处造浮桥以渡河。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卫国公邓愈又在城西10里造桥,名“镇远桥”。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春二月,兰州卫指挥佥事杨廉于河水平缓的金城关即今白塔山下置浮桥,即今兰州铁桥处。另一说在兰州七里河吴家园与十里店之间。《镇远桥记》说:桥的规模是:“造舟二十有八,常用二十有五。河涨则用其余以广之。每舟相去一丈五尺。上流定石鳖如舟之数。舟上加板,栏楯杆两旁以卫行者。桥南各树铁柱一,木柱六。系铁索大绳贯桥,随波升降,帖若坦途”。明将马文升曾上言:“陕西之路,可通西凉者,惟兰州浮桥一道,敌若据此桥,则河西隔绝,饷援难矣。”说明这座浮桥的战略地位的重要,同时又是丝路交通的咽喉(见图79)。
洮河浮桥 始建于北宋熙宁五年至七年(公元1072~1074年)间,由熙州(今临洮)梁成所建。桥址在今临洮城西,名为“永通桥”。明朝移建于城西15公里处,造船12只,两岸埋桩12根,系以铁链缆绳两根,更名为“永宁桥”(见图80)。
宏济浮桥 位于临洮县北130里沟子沟(今临洮县巴下寺附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用船12只,桥长40余丈,冬拆春建。这座桥是河州(今临夏)通往兰州、临洮的主要桥梁。
大夏河浮桥 是明代河州通往临洮及巩昌(今陇西)、秦州(今天水)的必经之桥。军事运输及商旅行人,都必须在此渡河而过往。以木船架桥,易架也易被水冲毁,桥址移动变化频繁。
靖远索桥 位于靖远县境内黄河之上。据《靖远志》记载,“隆庆初创设船桥以通往来,寻因河水泛涨漂没无存,仍以船渡”。所修索桥在距小口子村约2公里的黄河岸边,用石头堆砌的桥渡码头遗址至今犹存。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又修河西索桥,以缆索系舟数十浮于河面,上铺木板,以通行,这是中原通往西域必经之桥。这座桥的结构仍属浮桥,因习惯和地名的原因,一直称为索桥。
明代,青海境内有各类古桥6座,其中大部分在湟水之上。有“黄河置渡、湟水建桥”之说。这说明青海境内的桥梁,多为解决丝绸之路或同相连的干线驿道的畅通而修建的,如小峡口河厉桥、惠民桥、南川河桥、通济桥、享堂桥等大都是沿丝绸之路通往西宁府驿道上的主要桥梁。
在今新疆,沿丝绸之路或同其相连接的驿道上也有不少古桥。元人李志常著《长春真人西游记》中记载的元代在塔勒奇山谷沿线修建的“四十八桥似长龙”、“刊木为四十八桥,桥可并车”的古桥。
二、渡口的设置
明代,丝绸之路沿线由于军粮、商业运输量的增加,沿线洛河、黄河、洮河及其支流等河流之上除桥梁外,又设置了一些渡口。除了一些官渡用木船、皮筏运载货物外,还有大量的私渡。在今宁夏自治区境内就有重要官渡16处,在今青海境内有主要渡口30余处,甘肃也有不少重要渡口。
渡口实行关津并存,官渡设木船、皮筏之类的河运工具,有的渡口还配有水手或船夫,并有管理渡口的官吏和保卫渡口的士兵,还有水手、船夫等人员。一切工薪和费用由官府拨专款发放。
横城渡 位于宁夏镇城东30里(15公里)的黄河东岸。横城渡是宁夏镇城通往西安府驿道上的渡口,渡运十分繁忙,“渡者蚁集河壖”,“横城之津危,则灵州之道梗;灵州之道梗,则内郡之输不得方规而北上,而宁夏危矣。”[1]渡口旁筑宁河戍台,台高5.5丈(18.3米),上建亭,四面建厢房。戍台外有城墙一道,周90余丈(300米),高2.4丈(8米)。管理渡口的官员和保卫渡口的士兵皆住宁河台。
莲花寨渡 位于今甘肃永靖旧城莲花寨炳灵寺附近,又名黄河下渡。这里河岸较窄,水势平稳,最宜置渡。唐称凤林渡,北宋易名安乡关渡。明初,曾设千户一员,常年驻守。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知州刘卓奏请朝廷批准,允许动用官银,造官船2只,设水夫6名,摆渡过河,以济往来。还有千户一员把守,并更名莲花寨渡口。莲花渡口是河州通往兰州、碾伯(今青海乐都)驿道的主要津渡。
小口渡 位于靖远县东北170里(85公里)的石门乡小口子村附近的红山峡口。这里地处峡谷,河道狭窄,明朝曾两次修桥,均为洪水漂没,改用船渡。小口渡口是丝路东段陇右道往河西的重要渡口,也是甘肃北部地区黄河上的要津。
洮河渡 位于河州东100里(50公里)唐王川白崖,俗称白崖渡。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御史刘*(左氵中月右中)设船一只,水夫4人。次年,御史卢问之在渡口西岸修公馆一所,迎送行旅。明末船废,以筏济渡。这是河州通往兰州的主要津渡。
乙麻木庄渡 位于循化厅治西15里(7.5公里)黄河上,是通往西宁府之要道津渡。设有夫头7人,水夫63人,昼夜把守摆渡。
参考文献
[1]王家屏《中路宁河台记》载《朔方道志》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 编著.-北京: 中国公路交通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