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第三节 现代丝绸之路沿线运输的振兴
作者: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
古代丝路运输,是在中西政治往来、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丝路运输,则是随着丝绸之路沿线矿产、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经济发展而形成的。现代丝路运输包括丝绸之路沿线铁路、公路和民航运输等。其规模、范围和运输方式都远远超过古代丝路运输,是古代丝路运输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境内现代丝绸之路沿线的运输是随着江苏、河南和西北五省、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工农业生产的提高、国民经济的振兴而发展起来的。自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96年的47年间,是现代丝绸之路沿线运输发展最快、变化很大的时期。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丝路运输发展更快,运输现代化程度大大提高,大大促进了经济建设的发展。
一、铁路运输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后,江苏、河南和西北五省、区的铁路运输事业,由于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在铁道部和七省、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大力修建铁路新线,改造和延伸原有线路的同时,铁路运输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首先,加快了运输线网建设,增加铁路设备,满足沿线省、区矿产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及旅客运量增加的需要。自1952年到1962年的10年间,陇海、兰新、兰青、包兰、宝成铁路先后全线修通,把郑州、西安、宝鸡、兰州、乌鲁木齐和西宁、银川连接起来,结束了省会城市至北京,乃至上海、武汉、广州等铁路枢纽车站没有铁路运输的历史,宝鸡至中卫铁路建成,使繁忙的陇海铁路又增加了一条复线。随着铁路建设的发展,铁路线路不断延长,货运、客运列车不断增加,运输能力也大大提高。据1990年统计,“各干线由年度货物输送能力营运初期的500多万吨提高到1000万吨以上。1990年仅西北地区旅客发送量达3750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4400000万人公里;货物发送量37500万吨,货物周转量11084000万吨公里。”[1]铁路运输部门采取扩建和革新、挖潜等措施,营运里程增加,运输效能提高,到1993年,西北地区已有铁路营业里程6935.7公里,占全国的12.9%,旅客发送量达到4617万人,旅客周转量3042700万人公里,货物发送量达到9714万吨,货物周转量9810400万吨公里。到1996年底,西北五省、区的铁路旅客列车通往北京和过往洛阳、西安、兰州、银川、乌鲁木齐至国境站的特快、直快旅客列车就有50余对;其次,铁路运输技术改造步伐加快。主要是修建铁路复线,采用电气化,内燃机车化牵引,相应扩大了车站货场,兴修、扩建了候车室,提高现代化通讯信号和电子计算机装备程度,加快了车辆运转和行车安全速度,挖掘了潜力,大搞集装箱运输,增加了运输经济效益和社会服务效益,使铁路运输在现代丝路运输中占有主导地位,并形成了以徐州、郑州、洛阳、西安、宝鸡、兰州(见图91)、乌鲁木齐为主要城市的铁路运输枢纽;第三,发展铁路工业,不断提高新的技术装备。从1952年第一台国产解放型蒸汽机车投产,中国结束了不能制造机车的历史。1958年又开始生产东风型内燃机车,特别是电力机车投产以后,逐步改变了车型杂、速度慢、安全系数低、消耗高的落后状况,使机车生产规模、技术装备、产量、质量大大提高。到1995年,西北五省、区铁路干线上的内燃、电气机车约占机车(见图92)总数的30%以上。同时,客货列车的车皮、车箱也有很大的更新和改造。在货车方面,增加了大量的通用车、多种专用和特种列车,以适应铁路运输发展和货运量增长的需要。在客车方面,投放了大量的座车、卧车、警车、行李车、邮政车、市郊车、高级公务车、援外和各种专用车,还试制了双层客车、轻型客车、旅游列车等。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车辆技术结构上,改进和采用滚动轴承转向技术。从此,减轻了车辆自重,提高了旅客列车的舒适程度;第四,健全了运输组织结构,完善了运输指挥系统和现代科学管理制度。加强了营运管理,推行合理运输,提高了运输效率。新中国成立以后,铁路主管部门和广大职工,始终坚持增产节约和勤俭办企业的方针,不断改进和健全了铁路管理和经营机构,加强了车站建设,完善了管理制度。1978年以后,铁路部门大力开展了以“人民铁路为人民”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解决了管理机构臃肿、重叠和人浮于事,以及不合理的管理制度等问题,使社会主义铁路运输的经营管理工作不断改进和完善,加强了生产第一线,使铁路运输的管理工作由生产型向经营开拓型和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铁路运输效率大大提高。以货车牵引重量为例,同新中国成立之初相比增长一倍以上,旅客列车时速增长近30公里,如兰州至北京79次特快车,由初开时的42个小时,减少到1996年的32个小时;第五,铁路科技和教育事业大发展。沿现代丝绸之路铁路部门以兰州铁路局及其所辖西宁、银川分局,郑州铁路局西安分局,乌鲁木齐铁路局为中心,大力开展了铁路科研活动,加强了职工教育工作,特别是在建立科研机构,制订科研政策,开展技术革新活动方面,都做出了显著成绩。技术革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及其对铁路建设事业的推动,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地位。在职工教育方面,坚持了专业和多渠道办教育的原则,使教育事业得到了发展。到1995年,仅西北五省、区已经先后办起了兰州铁道学院和一大批铁路中等专业或技工学校,对提高职工政治、文化、技术和业务素质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铁路运输的发展,适应了江苏、河南及西北五省、区丝绸之路沿线主要客货运输增长的需要,并在各类运输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二、公路运输
新中国成立后,江苏、河南及西北五省、区的公路运输,在旧中国公路运输十分落后的基础上,随着汽车制造,石油工业和铁路、公路建设的发展而发展起来。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省、区公路运输部门在汽车数量少、车型杂、技术状况差、公路等级低、石油、配件供应困难的情况下,为了尽快恢复公路运输,支援前线,沟通城乡物资交流,各级公路运输部门,积极组织运输员工,日夜抢修旧车,并积极引导和组织私营汽车行业投入军事运输,公路运输在国民经济恢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解放大西北,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1953年国民经济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后,江苏、河南及西北各省、区工农业生产和大批基本建设工程兴建,公路客、货运输量大幅度增长,公路运输任务繁重,尤其石油东运和援疆、援藏运输任务更加艰巨。各省、区公路运输部门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发展形势的需要,立足现有条件,在革新、挖潜、节约、提高运输效率上下功夫,先后开展了“安全、四定①车吨月产两千吨公里”和“安全、节约、10万公里无大修”活动。并把私营汽车运输业改造为公私合营运输企业。同时,加强站务、机务和车队等基层建设,充实和建立了公路交通工业系统。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车投入营运以后,各省、区公路运输部门又陆续建成一批客运轿车、货运挂车生产厂家,并制造了一大批轿车、挂车和半挂车,使公路运输部门的车辆保养,维修技术装备得到更新、充实和加强,运输实力和效益都有显著提高。1958年以后,公路运输事业,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出现了一些挫折。但是经过1962~1965年的调整工作后得到克服,使长途汽车保有量和营运里程、客货运输量都恢复到“一五”计划期末的水平并有适当增长。随着机械和石油工业的发展,公路上出现了大批以拖拉机为运输工具的运输力。1966年后,公路运输部门广大职工,排除“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坚守运输岗位,使公路运输又在曲折中得到了前进和发展。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尤其自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公路运输在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各省、区公路运输部门和广大职工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运输经济成分,逐步建立了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运输经济管理体制。增强了国有运输企业活力,大力发展集体、联户和个体运输业,开放运输市场,发展市场经济,组织合理竞争,改善服务工作,完善运输经营管理机制,公路运输基本上达到了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目的。根据国家计委1993年对西北五省区的统计,共有民用汽车612687辆,占全国总数的7.5%,其中载货汽车372054辆,总吨位为15.41万吨,载客汽车205025辆[1],总座位为284.7万座,各种专用汽车及特种汽车35608辆[1]。1993年共完成客运量51300万人[1],占全国的5.96%,客运周转量2422000万人公里[1],占6.5%,完成货运量56500万吨[1],占6.7%,货物周转量3493000万吨公里[1],占8.6%;其次,加快了车辆更新步伐,逐步向专用、大型、舒适方向发展。目前,汽车运输不仅遍及国道、省道干线公路沿线,还普及到广大乡镇和农村,而且,车辆结构也大大变化,各省、区都已拥有相当数量的中型、大型或轻型货运汽车(见图93)。同时,散装粮食、水泥专用汽车和集装箱汽车,以及大型平板车等也相继装备起来。在客运车辆方面,在原有长途客运轿车得到普遍改造的同时,一大批舒适型(见图94)、豪华型旅游车、小型轿车也投入营运,车辆装备的充实和改造,站房和候车室(见图95)得到扩建,大大改善了客、货运输条件;第三,公路运输管理体制得到了改革,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保证了公路运输机制的正常运行。国有汽车运输企业转变观念,实行政企分开,增强企业自主经营权,改善运输机构,明确指导思想,转变职能,增强了企业活力。各级政府对公路运输业一般都实行了部有司、省厅有局、地区有处、县有所、乡镇有站的管理体制,使运输布局合理,经营管理加强,以省会或交通枢纽城市为中心,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网络已基本建成。同时,各省、区公路运输部门,都在交通部和省、区人民政府制定的公路运输法规统一原则指导下,分级加强管理工作,保证了公路运输业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第四,通过省级有局、地州有处、县市有所、乡镇有站运输管理体制的建立,加强了运输管理工作,尤其通过物价大检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稳定了运价,改善了服务工作,保证了运输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第五,调整了公路交通工业结构,大力发展车辆维修、保养和配件制配、燃润料供应等服务行业,给公路运输提供了量大、质好、价格合理的技术设施和装备,为公路运输业的发展增强了后劲,提供了保证。到1996年西北五省、区,尤其丝绸之路沿线国道、省道上的汽车运输业呈现出国有、集体、联户和个体运输业蓬勃发展,运输经济效益提高,管理规范科学,人便其行,货畅其流,车容新颖,事故减少,往来车辆川流不息,呈现出现代道路运输的繁忙景象。
三、民航运输
新中国成立后,江苏、河南及西北五省、区的民用航空运输业得到迅速发展。以西北和新疆两个民用航空公司为例,到1996年共有飞机47架[1],其中A300—600两架、A310—200三架、图154型16架、伊尔86型3架、波音737—300一架、BAE146—300型6架、BAE146—100三架、安24型4架、运7型7架、双獭2架;按载量分为大型机34架、小型机13架;有航班飞行的机场21个,已经形成了以西安(见图96)、兰州、乌鲁木齐和西宁、银川为起点通往北京、上海、广州和省、区重要城市的航空运输网络。国际航线也开始通航,建立了以西安、兰州、乌鲁木齐为中心的航空联运业务。
新中国成立47年来,仅西北五省、区的航空运输量大约平均每年以20~30%的速度递增。1996年完成的运输总周转量同1949年相比成倍增长。以西安为枢纽通往全国各大城市的国内航线达36条,可通往50余座城市;以兰州为枢纽的国内航线28条,以乌鲁木齐为枢纽的国内航线10多条,并开通了通往亚洲、欧洲的国际航线。还在丝绸之路沿线的洛阳、延安、汉中、庆阳、西宁、银川、嘉峪关、敦煌、格尔木、且末、库尔勒、富蕴、阿勒泰、克拉玛依、伊宁、阿克苏、喀什、和田等城市也建立了机场和民用航空站,开展同西安和兰州、乌鲁木齐等大城市相连接的民航运输业务。
随着民航运输的发展,技术装备也得到迅速改进,机场建设规模扩大,设备得到充实和完善。以西安、兰州机场为例,都能在复杂的气象条件下起降大型喷气式客机,航线上的通讯、导航、气象系统不断完善。民航机群不断扩大,目前已拥有大、中、小近20种型号的飞机投入营运,基本上适应了民用航空运输发展的需要。
民用航空部门除了开展正常的民航运输业务以外,还开展了直接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航空业务。专业航空作业量以平均每年15%左右的速度递增。作业项目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单一的航运业务,逐步发展到护林防火、航空摄影、测绘地图、地质测量、铁路选线、工厂选址、航空播种、防治虫害、人工降雨、抢险救灾等。近几年来,民航职工更新装备,引进新技术,推广新项目等,民航专业项目作业区已遍及西北五省、区,为振兴经济,服务各行业等方面做出了新贡献。
沿线各民用航空部门认真贯彻“保证安全第一,改善服务工作,争取飞行正常”的工作方针,经常教育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并建立了一支优良的飞行队伍和一套严格的飞行指挥、勤务保障等管理制度,为现代丝绸之路沿线民航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①“四定”即定行车燃润料、轮胎、修理工时、保修间隔里程。
参考文献
[1]《亚欧大陆桥与中国西北经济发展》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年4月版第224页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 编著.-北京: 中国公路交通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