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第五节 现代亚欧大陆桥开通和陆桥运输启动
作者: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
人类在地球上的一切活动总是依据自身能力,沿着交通大道前进的。古代丝路交通是为适应人类社会生产和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活动的需要而开辟和发展起来的。现代亚欧大陆桥,即现代丝路交通是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交往范围的扩大,以及经济国际化、区域化、集团化的趋势,促进了国际贸易的高速度增长,国际贸易蓬勃发展,迫切需要改革传统的国际贸易交通运输方式,所以出现了以铁路交通为主体,以集装箱运输为媒介,海运、航空、公路、江河、管道等相配套的综合交通方式,人们把这种交通方式称作大陆桥,即通过综合交通运输方式,把大洋两端的陆地连接起来,缩短距离,减少中转,降低成本,使交通运输更好地为人类交往、社会生产、生活活动以及国际贸易,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服务。
一、古代丝路交通的历史地位
19世纪70年代,著名德国历史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中国与河中地区(指中亚的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地带)以及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通达西域诸地的交通线路称为丝绸之路。这条大道,从政治往来、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广泛意义上研究,它的东起点应为长安或洛阳,全线分为东、中、西三大段,其中东段自长安、洛阳到阳关、玉门关一段,跨越陕西、甘肃和宁夏、青海四省、区,或河南、陕西、甘肃和宁夏、青海五省、区;中段跨越新疆全区;西段由新疆出境至中亚、印度或地中海沿岸的安都和提尔,全长7000~7400余公里,并由此再向欧洲、非洲等地延伸。丝绸之路东段,又以黄河为界,分为陇右道和河西道。陇右道又有南、中、北三线,三条线路在武威或张掖接线西行,到两关后,分为南、北和新北道通过新疆全境称中段,并由中段西端上的喀什或莎车,再西进入西段经中亚到地中海沿岸的君士坦丁堡、安都和提尔等地。
古代丝绸之路开通经过历代开发和经营,不仅道路通畅、沿线设施渐趋完善,而且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到经济、文化的全面交往,直至成为中西友谊之路。随着历史的演变,丝绸之路的开拓和通畅的意义与作用大大提高。首先,丝绸之路的开拓和通畅,标志着人类社会和中国同世界、特别是同亚欧大陆各民族共同创造、开发的古代文明连接起来;其次,丝绸之路的开拓和通畅及其延伸,反映了中国、中亚和欧洲人相互沟通、相互交往的需要;第三,丝绸之路的开拓、发展和完善的历程,记载了数千年以来亚洲、欧洲,乃至非洲等地区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第四,丝绸之路启迪和鼓舞了各国人民瞩目世界,走向世界的雄心壮志以及中国人民跻身世界民族之林的壮丽史实。因此,长期以来人们对丝绸之路的开拓、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其研究成果十分辉煌,中国西北五省、区出版界,联合出版了《丝路文化丛书》,敦煌莫高窟成为研究丝路文化的热点。
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开通
(一)第一条亚欧大陆桥 第一条亚欧大陆桥,又称欧亚大陆桥,或传统的亚欧大陆桥。第一条亚欧大陆桥以横跨欧洲、亚洲大陆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及其同此线相连接的中长①铁路修通为主要标志。西伯利亚大铁路,自1891年开始,由俄罗斯帝国分三段始修,于1916年建成。这条铁路西起今俄罗斯境内的车里宾斯克,经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亚、赤塔、哈巴罗夫斯克,东至符拉迪沃斯托克(即海参崴)全长7416公里。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修建和改善。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即前苏联)成立,又加快了铁路建设,于1930年建成双轨。到20世纪60年代末,以前苏联首都莫斯科为中心的铁路枢纽网络已经形成,以莫斯科为起点,东经喀山、伊热夫斯克、秋明等城市到鄂木斯克,西伯利亚大铁路全线接通;自莫斯科西行由今俄罗斯境内的斯莫棱斯克进入今白俄罗斯、波兰、德国境内的明斯克、华沙、柏林、汉堡等城市到荷兰境内的鹿特丹等大西洋东岸的沿海城市。这条铁路自鹿特丹至符拉迪沃斯托克全长1.3万公里。同时,自1897年起,由俄罗斯帝国修筑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中东铁路,于1903年修通,全长2400公里,并同西伯利亚大铁路接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铁路建设大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末,由中国上海等沿海城市起始,连接国内铁路线,并由东北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起始,经北安市、黑河市出国境进入今俄罗斯境内,再经布拉戈维申斯克,至别洛戈尔斯克同西伯利亚大铁路相接,或从哈尔滨起始,东南行,经尚志、海林、牡丹江等城市,由绥芬河市进入今俄罗斯,至乌苏里斯克同西伯利亚大铁路相接,或由哈尔滨起始,经黑龙江齐齐哈尔和内蒙古自治区边境城市札兰屯、满洲里,并由扎贝诺尔进入今俄罗斯,或由北京起始,经内蒙古集宁市等,并由二连浩特进入蒙古国,再进入今俄罗斯,分别到西伯利亚大铁路上的赤塔、乌兰乌德等车站。上述铁路出国境后,均同西伯利亚大铁路接轨到莫斯科,再经东欧或西欧到大西洋沿岸的鹿特丹港和安特卫普港等沿海城市,全长约万余公里。这条铁路干线被称作第一条亚欧大陆桥。
(二)第二条亚欧大陆桥 第二条亚欧大陆桥[1],又称新亚欧大陆桥,或现代亚欧大陆桥。这条大陆桥东起太平洋西岸中国江苏省连云港、山东省日照港等沿海城市,称为东端桥头堡,西至大西洋东岸荷兰鹿特丹港、比利时安特卫普等沿海城市,称为西端桥头堡,并以连接东西两端桥头堡的铁路干线为标志,两端桥头堡相距1.09万公里。大陆桥铁路主干线在中国境内主要是陇海、兰新铁路及其与此相连接或相交叉的铁路等。中国境内的铁路干线统称大陆桥东段,大陆桥干线铁路自中国新疆的阿拉山口火车站出国境后统称西段。西段又有北、中、南三线可走,其中北线自阿拉山口起,经今哈萨克斯坦境内的阿克斗卡、巴尔喀什、卡拉干达、切利诺格勒等城市,由卡塔索累进入今俄罗斯,至车里雅宾斯克同西伯利亚大铁路接轨,经莫斯科、布良斯克和今乌克兰首都基辅、波兰华沙、德国柏林、汉堡至荷兰鹿特丹港,由哈萨克斯坦的阿克斗卡经首都阿拉木图和江布尔至塔什干一段,是大陆桥西段中、南两线的共用线;中线由塔什干起始西北行,经阿拉斯克等城市,由阿克纠宾斯克进入今俄罗斯境内,经奥伦堡等城市,再入哈萨克斯坦,经乌拉尔斯克,再次进入俄罗斯境内,由坦波北行可至莫斯科,西行经奥廖尔、布良斯克等城市,再经今乌克兰首都基辅、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德国西部的波恩等城市至比利时安特卫普港;南线由塔什干西南行,经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布哈拉、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伊朗边界上马什哈德,首都德黑兰至土耳其境内的安卡拉。1990年9月,北疆铁路即兰新铁路西段,自乌鲁木齐西站起至国境线上的中国阿拉山口火车站铁路同哈萨克斯坦铁路接轨,1996年5月,自伊朗境内的马什哈德至土库曼斯坦境内的萨拉赫斯跨国铁路线通车。这两段铁路的修通、接轨是第二条新亚欧大陆桥全线基本开通的标志。
现代亚欧大陆桥,地处北纬30°到60°的区位,沿桥陆地面积占世界的1/4,人口占1/3,具备了将在世界上发展并形成一个全面繁荣发达国际经济带的基本条件。同时,在陆桥东端的亚洲太平洋区域经济持续增长,资金和技术必将加快向西北内陆地区转移,欧洲联盟制订了重视亚洲经济发展的政策,并注重开发合作通道,因而引起沿桥区域各国、各地区的重视,所以大陆桥铁路干线交通发展很快。中国政府对大陆桥的开发和建设尤为重视。首先,采取积极措施和相应的政策,加快铁路建设步伐。西北五省、区提出了“东联西出、沿线发展,内引外联”的开放格局。1994年10月,在兰州召开了“中国西部地区交通发展战略研讨会”,提出“打通东路,联结南北,强干增支,逐步成网”的战略决策。同时国家对西北的铁路建设加大了投资力度。1995年,中国把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建设首批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同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都把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列为全国重点开发建设的经济区域之一;其次,加强了大陆桥铁路干线的建设步伐。北疆铁路,即兰新铁路西段,自乌鲁木齐西站至阿拉山口车站,全长470公里,这是根据1956年4月7日,中国政府同前苏联政府签订的《关于修建兰州经乌鲁木齐至阿克斗卡铁路和组织联运的协定》开始修建的,历经30余年。随着中国全方位开放政策的执行和大陆桥开发和建设的需要,1988年10月,中国铁路建设代表团同前苏联铁路代表团,就1990年建成接轨,1992年开通国际联运等问题达成协议,同年9月北疆铁路修通,并于12月同前苏联铁路,即今哈萨克斯坦境内的铁路接轨。至此,大陆桥干线铁路中国段全长4132公里,全线开通。为了提高兰新铁路的运输能力,又于1994年完成乌鲁木齐至武威南全长1622公里的复线建设任务。同时,把东起兰新铁路上的吐鲁番,西至南疆重镇喀什市的南疆铁路列入“九五”重点工程。南疆铁路途经新疆南部的天山、昆仑两大山脉之间,南连西藏,东接甘肃、青海,西与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五国接壤,全长1470公里,其中吐鲁番至库尔勒全长495.4公里,已于1984年修通并投入营运。库尔勒至喀什全长975公里,于1996年9月开工,计划三年半修通。山东日照港经临沂、曲阜、荷泽、东明、新乡、柏山、晋城、候马、河津、韩城至西安的铁路接通。同时,自兰州北行经红会到长征,再由长征经海原到宝鸡,至中卫铁路上的同心站,再至宝鸡(现通车至打拉池车站),并计划从宝中线上的平凉修通连接西安至韩城线的铁路,通至西安,从而,形成了同陇海铁路相平行的第二条陇海铁路,纳入第二条亚欧大陆桥的铁路干线。为了提高大陆桥铁路干线的通过能力,扩大其社会经济效益,中国铁道部门还计划修建第二条亚欧大陆桥北翼的铁路干线,吸引天津港、秦皇岛的过桥运量。大陆桥南翼的铁路干线,便捷吸引中国南部的过桥运量;第三,大力发展国道公路,有计划、有重点地修建包括高速公路在内的高等级公路,尤其“八五”期间,对与大陆桥干线铁路相平行的309、310、312、314、315国道线和与干线铁路相交叉、或相汇集的108、109、207、212、211、213、214、215、216、217、218等国道公路的部分路段,经过改善,已经或接近达到二级公路标准,并计划逐步使全线达到二级以上公路标准。从而形成了同干线铁路网络相适应的国道公路网络。以新疆为例,全区到1996年已有同大陆桥相平行或相交叉的国道公路7条,计长9199公里,省道公路70条,计长6841公里,这些公路已成为与大陆桥干线铁路相配套的综合交通形式的组成部分。随着大陆桥沿线各省、区经济、技术和现代交通的发展,高速公路建设发展较快。修建最早的陕西境内西安至临潼高速公路,全长23.88公里,于1990年12月建成通车。线路比较长,设备和技术比较先进的是河南省境内的开封经郑州至洛阳的高速公路,计长201.4公里,投资320000万元,于1995年12月建成通车。嗣后,甘肃、新疆也修建了部分高速公路,其中:甘肃在省境内修建了天水市至北道渭河人行桥头高速公路,计长13.15公里,于1994年7月建成通车;新疆境内正在修建首府乌鲁木齐至奎屯高速公路,计长265.3公里,建成通车后,将是目前西北五省、区丝绸之路沿线最长的一段高速公路。到1996年底,西北五省、区同现代亚欧大陆桥相平行,或相交叉的公路都程度不同地进行了改建或改善工程,普遍的提高了技术等级。根据1993年统计,西北五省、区等级公路里程达到9.85万公里,其中二级公路里程为9339公里,一、二级汽车专用公路里程为233公里;第四,加强了民航和管道线路的开拓和建设。民航线路增加,机场改善,设施配套,管理机构和制度完善。管道线路以新疆为例全区已有石油专用管道3条②计长881.8公里(示图8)。中国境内大陆桥沿线铁路、公路、民航、管道等综合运输方式的建设发展,就促进了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也为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中亚地区各国对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开拓和建设也很重视。1996年2月,伊朗政府和土库曼政府分别承建的伊朗境内马什哈德至土库曼境内萨拉赫斯铁路修通,全长295公里,其中伊朗境内长165公里,土库曼斯坦境内长130公里。在中亚各国政府首脑参加的通车典礼大会上,伊朗总统拉夫桑贾尼讲话中说:“自古以来,丝绸之路就以连接东西方的桥梁而闻名,随着当今世界通讯、公路和铁路的发展,它将不仅有利于世界贸易和互利关系的发展,也将有助于本地区各国政府增进信任、了解和团结”。由此,可见各国政府对大陆桥开拓和建设的重视,巴基斯坦和中国政府加快了喀喇昆仑沿边公路建设步伐,并于1993年修通。这条公路自巴基斯坦国境小镇苏斯特至中国新疆南部的喀什市,中国境内路段长338公里,是中亚南部最早开通的跨境公路。大陆桥沿线各国和各地区对铁路、公路、民航、管道线路的开拓和建设的重视,是大陆桥综合交通发展和完善的保证,同时也是大陆桥运输发展的基础。
三、陆桥运输的启动与发展
大陆桥运输(以下简称陆桥运输),又称过桥运输,它包括大陆桥沿线铁路、公路、民航、管道等运输形式,并以铁路运输为主体形成的综合运输方式。陆桥运输的兴起,应追溯到1903年南满铁路修通和1916年西伯利亚大铁路全线通车,并与西伯利亚大铁路接轨以后,开办和发展起来的。亚洲和欧洲、中国和欧洲的现代经济贸易也是最早由这两条主干线铁路连接和沟通的,所以称为传统的陆桥运输。通过现代亚欧大陆桥的运输,称为现代陆桥运输。
(一)传统陆桥运输 传统的亚欧大陆桥运输,即第一条亚欧大陆桥运输,始于20世纪初西伯利亚大铁路全线修通,并投入营运。中国以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同前苏联和欧洲进行经济贸易和社会往来,始于南满铁路同西伯利亚大铁路接轨。前苏联1917年10月革命胜利以后,由于亚洲各国各地区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需要,亚洲和中国同前苏联及欧洲进行的经济贸易、社会往来、科学技术和文化交流等也大都依赖这条干线铁路进行。中国的抗日战争爆发后,前苏联和欧洲友好国家援华贸易和军用部分物资也由这条铁路东运。民国26年(1937年)中国南京国民政府同前苏联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以后,中国同前苏联和欧洲部分国家有了较多的接触和交往,陆桥运输也开始发展起来。民国34年(1945年)8月,国民党政府同前苏联政府又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国同前苏联和欧洲的往来愈加频繁,同时经济贸易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中国的革命前辈和派往欧洲国家的留学生等,也大都由第一条亚欧大陆桥过往。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政府同前苏联政府最早建立了外交关系,并于1950年2月14日,毛泽东主席代表中国政府同前苏联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随后又签订了有关经济贸易、文化、科技、工程建设等方面的一系列条约、协议、协定等。到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政府先后同欧洲大陆的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匈牙利、前捷克斯洛伐克、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阿尔巴尼亚、挪威、瑞典、芬兰、丹麦、法国、瑞士、意大利、荷兰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签订了经济贸易、或科学技术、文化交流等条约或协议、协定等。尤其1951年3月国际铁路联运业务开展以后,参加联运的中国、蒙古和欧洲的前苏联、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前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前民主德国、阿尔巴尼亚等12个国家的铁路运输大都同第一条亚欧大陆桥相连接,开展联合运输,营运里程涉及到亚、欧两大洲。1956年6月,参加联运国家又组成了铁路合作组织——铁组委员会,具体掌管铁路客货联运和科技合作等事宜。同时,中国的国际经济贸易事业,特别是同前苏联和欧洲国家的贸易大幅度增长。新中国成立初期即1951年,中国只同46个国家有贸易关系,其中只有16个国家有政府间的贸易协定。到1983年,中国已同67个国家签订了共1351项贸易合同[1],进出口贸易额由113500万美元[2],增加到4070000万美元[2]。所有这些都是第一条亚欧大陆桥运输发展的因素和基础。以铁路运输为例,到1985年直达中苏铁路干线的出口货运量达175.6万吨,进口货运量290.7万吨,直通客车运送旅客4.53万人。中蒙交界上的火车站——二连浩特车站,年换装能力达到100~120万吨,进出口货物150.3万吨,其中出口45.3万吨,进出境旅客1.65万人。北京经辽宁、吉林、哈尔滨、齐齐哈尔,由满洲里出国境同西伯利亚大铁路接轨,仅满洲里火车站年换装能力达到180~200万吨,进出口货物达到259万吨,其中出口102万吨。北京经满洲里至莫斯科的旅客列车,全程9001公里,往返计146个小时,1985年运送进出境旅客1.36万人,北京经二连浩特车站,再经今蒙古国至莫斯科的旅客列车,全程7865公里,往返计130个小时,自1960年5月24日开通,至1985年共运送进出国境旅客43.2万人。第一条亚欧大陆桥运输由于运输距离比海运短,运途又比较安全,因而得到发展,但是受地域荒凉、高寒、沙漠等不良条件的困扰,它的继续发展受到制约,所以开拓第二条亚欧大陆桥,即现代亚欧大陆桥运输就势在必行了。
(二)现代陆桥运输 现代的陆桥运输,即第二条亚欧大陆桥运输,也就是现代丝路运输,建成于1992年。这条陆桥运输线同西伯利亚陆桥运输线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它避开了高寒地区,桥头港口无封冻期,运距缩短2000~5000公里,辐射面点达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起了国际社会和陆桥沿线国家和地区对开拓、建设现代陆桥运输的重视。自1992年东起中国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港干线铁路全线接通以后,现代陆桥进一步促进了沿线铁路、公路和民航、管道等相配套的综合运输形式的发展,并将进一步推动世界经济国际化、区域化和集团化的进程。
近几年,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为把这条运输线建成现代化丝绸之路为目标,做出了一系列努力。1994年10月,中国同今俄罗斯及中亚五国铁路运输部门就利用边境铁路通道问题达成共识,并批准了《开发利用计划》。1995年中国同哈萨克斯坦签订了《关于利用连云港装卸和运输哈萨克斯坦过境货物的协定》,这意味着陆桥运输已真正地启动。
1995年3月,中亚经济合作首脑会议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召开,有10个国家③的政府首脑或领导人参加了会议,签订了过境贸易、简化过境签证和铁路、民航、海运等7个经济合作协定。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江泽民主席访问中亚三国以后,中亚各国同中国友好关系进一步加强。为陆桥运输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同年5月,新亚欧大陆区域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在中国首都北京召开,具体研讨了铁路运输的开发和协作问题。同年10月26日,中国政府在河南郑州召开了“中国中西部地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来自国内外企业家近3000人参加会议,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开发和建设陆桥运输的重视。随着陆桥运输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给陆桥运输带来了蓬勃发展的好形势。截止1996年陆桥运输已取得良好的进展和优异的成绩。
首先,陆桥运输量增加。由于陆桥铁路主干线的接轨,陆桥沿线综合运输方式大大发展。以中国路段的西北五省、区为例,综合运输方式完成的货运量、周转量和旅客运输量大大增加。地处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交界的中国阿拉山口火车站,1996年出口货物约210万吨,货值约50000万美元。1996年伊朗至土库曼铁路修通以后,货运量达到1500万吨。1993年中国、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过境运输协定签订后,每年从喀喇昆仑公路进出境旅客达万余人。
其次,集装箱运输的发展。大陆桥运输主要是以国际标准集装箱为载体形成的综合运输形式,也是国际交通运输发展的新成果。这种运输体制始于20世纪60年代,到新的陆桥运输启动以后,铁路、公路、民航货物运输的发展,主要是以国际标准集装箱的数量为计算依据。1996年,陆桥运输东端桥头堡——中国连云港(见图113)达到1.21万个国际标准集装箱,同1995年相比增加47倍,1997年完成4.25万个国际标准箱,货物分属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吞吐能力达20万吨。陆桥运输西端桥头堡——荷兰鹿特丹港年完成320万个标准箱。陆桥沿线中国境内的徐州、郑州、洛阳、西安、宝鸡、兰州、乌鲁木齐等运输枢纽城市,铁路、公路、民航货场和部分车站集装箱运输先后发展起来。尤其境外沿线欧洲的莫斯科、华沙、柏林等运输枢纽城市的集装箱运输从装卸、箱具、货场设施到综合运输形式等都具有独特、高效和先进的水平。
第三,运输设施和装备逐步完善和提高。陆桥运输两端桥头堡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设施的完备是陆桥运输繁荣和发达的重要标志,因此,陆桥运输全线启动后,陆桥两端桥头堡港口面貌和设施迅速得到改善。
连云港地处陆桥运输东端的江苏省,是陇海铁路和国道310线东起点,东临黄海、西接中原。到1996年止,辖四区三县,总面积为6327平方公里,人口354万,有泊位25个,其中万吨级以上的泊位20个,年货物吞吐能力1995万吨,已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80多个港口建立了通航关系,开通了15条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长6.7公里的拦海大堤已建成合龙,形成30平方公里的优良港池,并逐步向国际商贸、交通枢纽和旅游中心城市发展。
位于山东半岛南翼的日照港,也是陆桥运输线东端桥头堡,东与日本和韩国隔海相望,现有日照、岚山两港,有各类泊位200多个,1995年完成吞吐量1612万吨,是我国海陆交通枢纽和陆桥经济商贸中心(见图114)。
陆桥运输西端的桥头堡——鹿特丹港,是荷兰的第二大城市,也是世界上第一大港。位于大西洋东岸、欧洲西海岸中部,莱茵河、马斯河、斯凯尔特河形成的“金三角洲”上,素有“欧洲门户”之称。鹿特丹港区占地为100多平方公里,港口水域面积为277.1平方公里,水深6.7~21米。海轮码头总长56公里,河船码头总长33.6公里,同时可供600余艘千吨位、万吨位的轮船停泊作业。年接待约3.5万余艘远洋轮船和30余艘内河船舶,年货物吞吐量30000万吨,是世界上主要的集装箱港口之一(见图115)。
安特卫普是陆桥运输线西端桥头堡,也是比利时的最大港口和主要工业城市。位于比利时西部,大西洋东岸斯海尔德河畔。港区用船闸与河相隔,是世界上著名人工港口,面积为10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00公里,由老港区、深水港区和新港区三部分组成,年进港轮1.7万余艘,货物吞吐量8000多万吨,有12条铁路干线和7条欧洲公路在此交汇,有四通八达的水陆运输系统(见图116)。
陆桥运输启动以后,陆桥沿线铁路、公路、民航等运输方式也有提高和进步。铁路运输网络化程度提高,直达运输增多,中转环节减少,国际交接站机构建立,手续减化,铁路、公路联运发展,集装箱改编、换装设备改善。载运列车经过技术改造,已投入相当数量的设施、安全系数大的客货运输车皮、机车,线路配套建设步伐加快,运输效率提高。公路运输汽车数量增加,车型多样,尤其长途客货运输的大型、舒适和豪华型车辆运输得到发展。民用航空运输、大中型飞机增加,机场和通讯设施有了明显改善。
第四,经济贸易发展。陆桥运输是随着经济贸易的发展而启动和发展起来的。20世纪90年代陆桥沿线各地区经济贸易发展很快,沿线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都得到开发和利用。以中国境内的西北地区为例,据1990年统计,全区煤炭保有储量29320000万吨,占全国保有储量的8.14%。电力主要分布在黄河干流及新疆天山山脉和内陆河流,以及陕西、甘肃省内长江流域的汉水、嘉陵江上游等地域,可供发电的水能资源为4193.8万千瓦,其中黄河上游已开发5级共328.8万千瓦。到1991年全区共装机534.48万千瓦,发电量1773200万千瓦时,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其中新疆塔里木盆地石油储量1010000万吨,天然气储量为83000万立方米。1990年原油产量为1018万吨,占全国的8.1%。此外还有青海柴达木、陕甘宁交界的长庆等地的石油,天然气储量都很丰富。西北地区的有色金属具有较大的优势,急待开发和建设。沿线矿产资源的开发、建设和经济贸易是陆桥运输发展的潜力和基础。
四、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地位和前景
古代丝路交通的开拓、发展和繁荣,是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各地区劳动群众、热心道路交通的名人志士,以及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和科学技术界的使者和商贾艰苦卓绝的奋斗,坚韧刻苦精神和辛勤耕耘、积极劳动的结晶。古代丝路交通对沿线国家、地区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科学技术的传播等方面都起过积极的作用,有着卓越的贡献,成为中西经济贸易,文化交流,联结亚欧大陆的通衢大道,被后人誉称为丝绸之路。现代亚欧大陆桥即现代丝路交通的开通和发展,更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人民群众、各界志士仁人协调开拓、努力建设、积极发展的结果,现代丝路交通将以现代铁路、公路、民航、海路、管道等运输工具相配套的综合运输形式,展现在大洋两岸(即大西洋、太平洋两岸)亚欧大陆上的陆地、海上和空间,并成为现代国际经济带——大陆桥区域经济的组成部分,是现代经济国际化、区域化、集团化进一步形成、发展和繁荣不可缺少的环节,并将对此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为了推进现代亚欧大陆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沿线国家和地区对发展陆桥运输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并付诸实施。目前,沿线国家和地区已通过多边和双边协商,签订协议,或提出方案,确定行动方针,筹建协调机构,举行陆桥区域经济发展国际会议等,都为加快现代亚欧大陆桥发展步伐创造了条件,提供了良好机遇。有的国家把建设大陆桥,列为建设现代丝绸之路的目标,并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中国政府把建设新亚欧陆桥经济区域列为全国首批跨世纪重点工程,有的国家将其列入21世纪丝绸之路合作计划,并计划投入巨额资金发展陆桥运输设施。中国政府同俄罗斯和中亚五国铁路运输部门签订了《开发利用计划》。尤其1996年5月,中俄及中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首脑在中国上海共同签订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信任的协定,为大陆桥的发展系上了一条安全带。欧洲联盟组织也推出了《欧洲——高加索——亚洲交通走廊方案》,所有这些都为今后亚欧大陆建设和发展带来了“黄金时代”,开拓了广阔美好的前景。
①中长铁路,即中东铁路,又称“东省”、“东清”铁路。抗日战争期间又称“南满”铁路。抗日战争胜利后同中原地区的铁路相接后改称“中国长春铁路”,简称“中长铁路”。这条铁路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全长2400公里。1952年12月以前由前苏联政府移交给中国政府全权接管以后,分称哈满、哈绥、哈大铁路。
②即指库尔勒至鄯善长476公里、克拉玛依至独山子长300公里、北三台至王家沟长105.8公里。
③10个国家即:巴基斯坦、阿富汗、阿塞拜疆、伊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
参考文献
[1]第二条亚欧大陆桥的部分数据引自《亚欧大陆桥与中国西北经济发展》一书第54和223~226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手册》新华出版社,1989年6月版第297页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 编著.-北京: 中国公路交通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