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8.6 莲鹤纹铜壶中的印度文化消息
作者:王炳华
新中国成立前,在河南省新郑、汲县等地曾出土过一种青铜制造的莲鹤纹壶,壶体或方或圆,时代在春秋中期,或晚到战国初叶。
这种莲鹤纹方壶,有非常值得注意的造型特点。对此,郭沫若先生生前早就注意到并曾予以精辟分析。他说,新郑铜壶“全身均浓重奇诡之传统纹饰,予人以无名之压迫,几可窒息。乃于壶盖之周骈列莲瓣二层,以植物为图案……而于莲瓣之中复立一清新俊逸之白鹤,翔其双翅,单其一足,微隙其喙作欲鸣之状……此鹤初突破上古时代之鸿蒙;正踌躇满志,睥睨一切,践踏传统于其脚下,而欲作更高更远之飞翔。此正春秋初年由殷周半神话时代脱出时,一切社会情形及精神文化之一如实表现”。
对这件新郑壶及汲县山彪镇战国墓中出土的立鹤方壶,负责发掘工作的我国考古学家郭宝钩先生生前亦曾有过介绍:新郑“莲鹤方壶为青铜时代转变期的一个代表作品。盖顶一鸟耸立,张翅欲飞,壶侧双龙旁顾,夺器欲出,壶底两螭抗拒,跃跃欲动,全部格局,在庞然大器的附着上,有离心前进动向……立鸟是立在一个长方形平板上,板心铸有爪迹凸起,为鸟与板原为联铸确证……1935年发掘汲县山彪镇,在一座王侯墓中,亦发现立鸟华盖壶两对,铜质银白,花纹精美,鸟立板心,盖中透空……汲、郑即不约而同,东周曾有此制流行,确可互证”。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会出现这么新颖的莲花立鹤形象,郭老的观点是:因为接受了印度文化艺术的影响。他曾明确说:“以莲花为艺术创作之动机,且于莲花之中置以人物或它物者,此乃印度艺术中所习见之图案。盖赤道地方之大莲,硕大无朋,其叶若花每可以乘人载物也。此壶盖取材于莲花,复于花心立一白鹤,与印度艺术之机杼颇相近似。中国自来无此图案,中国自来亦无是大莲。谓作者闭户造车,出门合辙,然必有相当之自然条件为前提,中国之小莲与此夸张之着想不相应。余恐于春秋初年或其前已有印度艺术之输入,故中原艺术家即受其影响也。”〔1〕
这一分析论断,中肯有力,可以信从。不论是新郑或汲县铜壶,都是周代的传统形式,主体花纹也是传统的云纹、回纹等几何图案,龙耳螭足,为传统怪兽形象。现在,传统浓重的旧器上出现了源于现实生活的莲花、立鹤,印度的影响明显。据此自可窥见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与印度间存在思想和文化的交流。而此交流的途径,最大的可能,是取西域一途。
关于我国古代与印度联系的途径,据季羡林先生比较全面的分析,可有“南海道”、“西藏道”、“缅甸道”、“安南道”、“西域道”五条途径。这五条道路中,早期最主要的要算“西域道”,“西域道”是“丝绸之路”的干线;新疆和田地区古代居民操“和田塞语”,与印度西北部古代居民语言相同,交往便利;昆仑山北麓古代居民使用的佉卢语,也是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东部、阿富汗地区古代居民使用的俗语,彼此肯定交往频繁。在全面分析以后,季羡林先生结论“西域道”作为我国古代丝及丝织物西传印度的通路,有其特殊的便利条件。〔2〕印度文化东传我国黄河流域的路线,通过新疆,同样是非常合理的。这一考古资料附着于此,既可以作为中原与新疆地区文化联系古远一例,也可以从这里看出当时中原地区经由新疆与印度交往的历史事实。
〔1〕上列引文,见郭沫若《新郑古器之一、二考释》、《新郑古器中“莲鹤壶”的平反》,载《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
〔2〕转引自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第76~96页。
西域考古文存/王炳华著.-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