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8.5 虎崇拜与西王母
作者:王炳华
前面提到的阿拉沟古代墓葬中,曾出土过多量的虎纹圆金牌、虎纹金箔带、虎纹图案银牌、熊头图案金牌等。虎的形象比较清楚,它们或蹲踞、或立、或呼啸跳跃。在出土虎纹金牌比较集中的第30号墓中,共见圆金牌8块。金牌直径6厘米,虎作昂首行进状,张嘴扬鬣,尾卷曲。金箔带长26厘米,其上两虎相向蹲踞,形象凶猛。在第47号墓中,一件虎形金箔,虎作蹲立状,头转向一侧斜视,生动有神。在另一些兽纹银牌上,虎头形象已经图案化了。〔1〕这么多贵金属的虎形牌饰,给人以强烈的印象:老虎,在这里具有相当不一般的地位。与阿拉沟属同一地区,吐鲁番盆地中吐鲁番县哈拉和卓附近的一处原始社会遗址,还发现过一块铜质虎形饰牌(原物现在新疆博物馆陈列),是同一性质的文化遗物。
对阿拉沟等地出土的多量虎纹金饰牌,应作怎样进一步的分析呢?结合历史发展分析,这应该是阿拉沟等地古代居民图腾崇拜的表现或遗留。在原始社会阶段曾经盛行过的图腾崇拜,相信人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之间存在一种特殊关系,而对它们保持一种特殊的迷信和崇拜。在古代传说及近、现代考古发现、国内外民族学调查材料中,都有这方面的资料可寻。在原始社会阶段,图腾信仰曾是一种普遍的存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过重大影响。绘画、雕刻、舞蹈、建筑等方面,都曾留下过这种烙印。
与这一逻辑分析并行不悖,从先秦时期有关西域地区的古文献记录中,我们也发现了有关虎、豹类图腾崇拜的痕迹。
在《山海经》、《穆天子传》这两部古籍中,有不少关于“西王母”的描述。如《山海经·西山经》:“王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穆天子传》称:“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壁以见西王母,好献绵组百纯,缿组三百纯,西王母再拜受之。”其他相类似的关于西王母的记述很多。对这些怪诞离奇的文字,在正常情况下很难理解。但如果联系原始社会氏族图腾崇拜现象来理解这些文字,我们就会得到一种全新的、生动而形象的原始氏族社会生活图景:所谓“西王母”,它是处在原始社会阶段的一个氏族集团(从原始社会史看,这一阶段正是图腾崇拜的盛行期)。他们劳动、生息在“流沙之滨”,“昆仑之丘”的新疆地区。在这个氏族内,人们披发、戴项链,在氏族集会活动时,因为图腾信仰的关系,人们要戴虎头假面,身拖豹尾,发出虎的啸声,群聚歌舞。他们穴居洞中,是很勇敢的,传说可以制服天上的厉鬼和人间的“五残”。
《山海经》这部书,与《穆天子传》一样,对其成书时代、内容性质,研究者颇多,分歧很大、疑信不一。但是,即使对它们持怀疑观点的人也大都承认:这两部书即或晚出,也肯定包含着不少先秦时期的文字、素材。而持肯定观点者,则认为它们“未被秦以后儒家之润色”,文字的“离奇怪诞,正可窥见初民意识形态之真面目”。总的来看,这类古籍大概不会是成于一人一时之手。有后期的增益删削,但也肯定保存着不少先秦时期的资料。
我们将阿拉沟、吐鲁番出土的虎形饰牌,结合《山海经》、《穆天子传》中关于西王母的描述,联系原始社会阶段肯定存在过的图腾崇拜分析可见,三者可以得到合理的统一。这使我们相信,古籍中有关西王母的描写,在怪诞不经的文字后面包藏着深刻的新疆地区早期历史的科学内核,表现了先秦时期中原地区人们对祖国西部地区的认识和了解。
写作态度严肃的司马迁在其名著《史记·赵世家》中说:“缪王(周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看来,对先秦文献中提到的穆王西游见西王母的事,2100年前的太史公也是相信的。
〔1〕新疆社科院考古所《新疆阿拉沟竖穴木椁墓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1(图8:漆置出土情况)。
西域考古文存/王炳华著.-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