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8.7 先秦文献中的西域信息
作者:王炳华
上述考古资料可以肯定说明,在西汉以前,新疆和中原地区之间早就有着联系和交往。这一事实,在先秦文献中,不可能没有反应。
前引《山海经》、《穆天子传》已有涉及。这里,再将一些比较清楚的记录予以搜集。个别资料,稍予申说。
先秦阶段,文献中见到了有关昆仑、沙海、罗布淖尔、孔雀河等地理概念。这里,要注意的一点是,从一些感性的认识到最后形成文字,又有一个过程。实际存在的联系当较文献表明的要更早一些。
关于昆仑、流沙等的记录:
“四海之南、流沙之滨……有大山曰昆仑之丘。”(《山海经·大荒西经》)
“海内昆仑之墟在西北……方八百里,高万仞……”(《山海经·海内西经》)
“昆仑悬圃,其尻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四方之门,其谁从焉……”(屈原《天问》)
“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这条记录很重要。张骞于公元前2世纪30年代第一次使西域,从南道过昆仑山返回到长安,对汉武帝刘彻报告其所见所闻。刘彻即“案古图书”,名黄河所源之山为昆仑山(汉代,一直认为塔里木河是黄河源)。刘彻有可资参考的古图古书,可见前引战国时期有关昆仑的记录,确系新疆境内的昆仑。
“东望泑泽,河水之所潜也。”(《山海经·西山经》)
“敦薨之水……西流注于泑泽,出于昆仑山东北隅,实唯河源。”(《山海经·北山经》)
“泑泽”指罗布淖尔,“敦薨之水”,指孔雀河。直到汉、晋、南北朝阶段,中原地区仍持这一观点。
“魂乎无西!西方流沙,莽洋洋只……”(屈原《大招》)
“魂兮归来!西方之害,流沙千里兮。五谷不生,藂菅是食些,其土烂人,求水无所得些。彷徉无所倚,广大无所极兮。”(屈原《招魂》)
战国时期楚国大诗人屈原的这些诗作,对没有水、没有生命、没有谷物,莽莽洋洋、无边无际的沙漠的描述,恰似局外人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印象,直如“进去出不来”这句话的注脚。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其外有燃火之山,投物辄燃。”(《山海经·大荒西经》)这是过去未引起重视的一条记录,这很可能是中原地区对新疆昆仑山中存在火山活动的最早记录。在昆仑山中段,确实存在目前已停止活动的火山口。过去火山喷发的岩浆冷凝后形成的火山球,在策勒、于阗县境不少地区都还可以采集到。在尼雅、喀拉墩等古代遗址中,也可以采集到大大小小的火山球。这不仅表明昆仑山中火山的存在,而且表明古代新疆居民很早已注意到这一火山的存在。以这一客观事实对照《山海经》中的记录,说明战国时期的中原人对昆仑山有真实的认识了解。
关于中原用玉及玉石与月氏的关系:
“火燃昆仑,玉石俱焚。”(《尚书·胤征第四》)
“玉起于禺氏。”(《管子·国蓄篇》)
“玉起于禺氏之边山。”(《管子·地数篇》)
“禺氏不朝,请以白璧为币呼?怀而不见于抱,挟而不见于掖,而辟千金者,白璧也。然后八千里之禺氏可得而朝也;簪珥而辟千金者,璆琳琅玕也,然后八千里昆仑之墟可得而朝也。”(《管子·轻重甲篇》)
“禺氏”、“于氏”均月氏的异称,战国时期曾雄踞于今甘肃地区。玉产于昆仑,通过月氏而进入中原。《尚书》、《管子》的这些记录,表现了战国时期的实际。〔1〕
相类似的文字记录还有,在此不一一具引。上列资料,颇可与前述文物资料互相呼应,增进了我们对问题的认识。
〔1〕《管子》一书,各篇成书时代不一。有人认为这里所引各篇多成书于汉文景时。实则不然,内地用玉,时代很早,战国时期有此类记录是毫不足怪的。
西域考古文存/王炳华著.-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