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9.1 古今文献谈“琅玕”
作者:王炳华
可能因为“琅玕”最早来自域外,既不是身边的物产,又不明其制作工艺、生产过程,所以初始的著录,就记得不是十分明确。试看,大家都注意到的一些古代文献记录:
《尚书·禹贡》:“(雍州)厥贡球、琳、琅玕。”唐孔颖达注疏称:“释地云:西北之美者,有昆仑墟之璆琳,琅玕焉。说者皆云球、琳美玉名,琅玕,石而似珠者,必相传验实,有此言也。”〔1〕
《尔雅·释地》:“有昆仑墟之璆琳、琅玕焉”、“琅玕状似珠也”。〔2〕
《说文》:“琅玕,石之似玉者。”〔3〕
《管子》:“昆仑之墟不朝,请以璆琳、琅玕为币乎”,“簪珥而辟千金者,璆琳、琅玕也,然后八千里之昆仑之墟可令而朝也。”〔4〕
《魏略》:“大秦国出琅玕。”〔5〕
《本草经》:“青琅玕,一名珠圭。”〔6〕
从《尚书》到《说文》、《本草经》,可以得到的知识是:琅玕形似珠,质似石,外观如玉。在当年人们的心目中,是稀世珍宝。《管子》书中提供的最重要信息是琅玕来自西方,进入中原,与昆仑山下的古代居民月氏有关。其颇受中原权贵珍视,不惜重金以求,所以刺激了月氏等这些西北边裔居民不避风险,不畏艰难。远程转运到了黄河流域,直到最东边的齐、鲁大地。《魏略》的记录,较为朴素,点明了其产地,是远在地中海边的“大秦”。如是爬梳、条理,关于“琅玕”,就可以得到一个基本的概念了。
与上引古籍不同,在《山海经》、《淮南子》、《拾遗记》、《穆天子传》等著述中,也都可以见到有关琅玕的记录,只是文字内容很不一样。如《山海经·西山经》说“(槐汗之山)其山多青雄黄,多藏琅玕、玉”。〔7〕《太平御览》引《山海经》说“开明东有琅玕树,块火山多琅玕”。〔8〕《淮南子》说“昆仑,侵城九重,琅玕树在其东”。〔9〕《拾遗记》称“昆仑山旁有瑶台,上有琅玕璆之玉,煎可以为脂”。〔10〕《穆天子传》中也有相类似的文字。两类古籍略作比较,《山海经》等文字多近乎演义,是文学性质的描述,不见了朴素叙述一种物品的外观、产地等基本素材。这对我们学习、认识进而使用古代文献资料,有重要启示。两类著述的性质,是并不一样的。
是不是因为“琅玕”究为何物、来自何处终是太小的问题,所以时光虽已过去了两千多年,直至目前,学术界对“琅玕”的知识,较之两千多年前,并没有走出多远。说得更坦白一点,几乎还与先秦、汉代人的认识处在同一水平上。具体可以最近完成的辞书为证,试举几例。
中华书局于1938年刊行的《辞海》中释“琅玕”,只是罗列了《尚书·禹贡》、《尔雅·释地》、《山海经》、《说文》及相关注疏,编撰者虽有倾向性,但并不提供说明,读者见仁见智,自己去琢磨。
上海辞书出版社于1989年刊行的《辞海》,赋予“琅玕”三种解释:美石、珠树、竹。根据来自《禹贡》、《山海经》、《淮南子》及杜甫的诗句“留客夏簟青琅玕”,再推敲一下,这三个概念实际是并不相通的。编撰者虽提出了提示性的结论,但琅玕究竟是什么,通过它并不能获得要领。
在商务印书馆于1996年经过修订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只提《尚书》释琅玕为“像珠子的美石”。比较起来,言简意赅。
与此相比较,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于1997年出版的《汉语大辞典》,对“琅玕”释意要复杂、丰富得多了,列出的解释多达六种:一为“似珠玉的美石”,根据主要为《尚书》;二为“传说和神话中的仙树,其实似珠”,根据主要是《山海经》;三为“比喻珍贵、美好之物,如‘佳肴’、‘优美文辞’等”,根据主要是文学著述、名家诗词;四指竹;五喻冰凌;六比阑干。后四者,都是根据古代诗词,与“琅玕”作为一种“物品”,是可以看、可以用的珍宝,距离实际相当遥远,释意内容宏富,包罗了古今人们对琅玕的认识、想象、描述,只是要在这里寻找到“琅玕”究竟是什么,同样会是无门无径。
这四部大著作释字解词,具有权威性。通过它们求索先秦时期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曾经十分关注过的“琅玕”,却不仅是难得要领,相反,《尚书·禹贡》、《尔雅·释地》、《说文》等著述中曾经比较清楚说明过的“琅玕”的物理形状,在“青翠的竹簟”、“珠树”、“冰凌”、“佳肴”等文学家们会形会意的描述中,距离文物的真实面目更远了一程。这样一种进展,既让人惭愧也不是好事,对于不从事考古、古代文献整理的专家,绝大多数的普通读者,是没有办法从这里取得对“琅玕”的真实了解的。
〔1〕《尚书·正义》卷6,“禹贡”第一,载《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年,第150页。
〔2〕《尔雅注疏》卷7,“释地”,载《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年,第2620页。
〔3〕《说文解字》,天津古籍书店影印,1991年,第12页。
〔4〕《太平御览》卷809,中华书局影印本,第3594页。王国维《月氏未西徙大夏时故地考》,《观堂别集补遗》,有相同行文,称引自《管子》“轻重甲篇”。郭沫若《管子集校》,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轻重甲篇”中,只见“昆仑墟不朝,一豹之皮容襟而辟千金者文皮毤服也”,稍异,当别有所本。
〔5〕《太平御览》卷809,中华书局影印本,第3594页。
〔6〕《太平御览》卷809,中华书局影印本,第3594页。
〔7〕袁柯《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45页。
〔8〕《太平御览》卷809,中华书局影印本,第3594页。
〔9〕《太平御览》卷809,中华书局影印本,第3594页。
〔10〕《太平御览》卷809,中华书局影印本,第3594页。
西域考古文存/王炳华著.-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