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9 “琅玕”考
作者:王炳华
“琅玕”一词,战国前后的文献中不止一见。这一时段,大概是它进入华夏大地的旺期,所以,相关记录显得稍多。作为一种外来的奢侈品,初始,总的数量是有限的,能有幸见到实物的文人大概更少。所以,当年的学者在将它著录入书时,一开始就没有把它说得十分清楚。后来的注疏者,随时迁日移,能准确把握其本质的更少。唐代学者孔颖达在注《尚书·禹贡》中“琅玕”一词时,引了《尔雅·释地》说“琅玕,石而似珠者,必相传验实,有此言也”。实际是说,他也没有见过,并不知道“琅玕”究竟是什么。抄下这句话,只是相信古代著作家会是“验实”过的而已。
这个古代没有交代清楚的文物细节,随历史渐行渐远。在后来人们的认识中,愈益变得模糊不清。最能说明这一点的例证,就是在集中了时代知识精英们编撰的辞海、词典中,“琅玕”一条,除了注引历代文献中有关“琅玕”的文字外,可以说,没有一点认识上的进展。相反,凡有引申,则往往离应有的真实更远。这虽属小事一端,无伤大体。但细细思量这件事情的发展过程,一是觉得对“琅玕”,根据文献及相关文物,应该把它说清楚,给它及其背后含蓄的中外文化交流史实以适当地位;二是从“琅玕”的认识、分析过程中,还可以寻找到一点题外的教益。所以,不避小题大做之嫌,聊献一得之见,意在求教于方家,觅得“琅玕”的历史真实。
西域考古文存/王炳华著.-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