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西域考古文存

9 “琅玕”考

作者:王炳华


  “琅玕”一词,战国前后的文献中不止一见。这一时段,大概是它进入华夏大地的旺期,所以,相关记录显得稍多。作为一种外来的奢侈品,初始,总的数量是有限的,能有幸见到实物的文人大概更少。所以,当年的学者在将它著录入书时,一开始就没有把它说得十分清楚。后来的注疏者,随时迁日移,能准确把握其本质的更少。唐代学者孔颖达在注《尚书·禹贡》中“琅玕”一词时,引了《尔雅·释地》说“琅玕,石而似珠者,必相传验实,有此言也”。实际是说,他也没有见过,并不知道“琅玕”究竟是什么。抄下这句话,只是相信古代著作家会是“验实”过的而已。
  这个古代没有交代清楚的文物细节,随历史渐行渐远。在后来人们的认识中,愈益变得模糊不清。最能说明这一点的例证,就是在集中了时代知识精英们编撰的辞海、词典中,“琅玕”一条,除了注引历代文献中有关“琅玕”的文字外,可以说,没有一点认识上的进展。相反,凡有引申,则往往离应有的真实更远。这虽属小事一端,无伤大体。但细细思量这件事情的发展过程,一是觉得对“琅玕”,根据文献及相关文物,应该把它说清楚,给它及其背后含蓄的中外文化交流史实以适当地位;二是从“琅玕”的认识、分析过程中,还可以寻找到一点题外的教益。所以,不避小题大做之嫌,聊献一得之见,意在求教于方家,觅得“琅玕”的历史真实。
  

西域考古文存/王炳华著.-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