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9.2 精绝古址“琅玕”简
作者:王炳华
“琅玕”究竟是什么,最有责任提供科学说明、阐释的,应该是文物考古工作者,以之苛求文字工作者、辞学专家们是并不公平的。有鉴于此,笔者试为之考。
在已获考古资料中,琅玕在古代人心目中曾是人们追求的珍宝。一百年前,斯坦因在新疆尼雅遗址N14、现已确定为精绝王室故址的一处垃圾堆中,获得了8枚汉简。清楚表明,“琅玕”是当年精绝王室成员们持以互赠、联络感情的瑰宝。这提供了一个方向,“琅玕”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物品,通过已经发掘的精绝遗址,应当可以找到线索,解开这一谜团。
斯坦因于1906年获得汉简后,随即交由法国汉学家沙畹(Edouard Chavannes)考释。1910年,罗振玉得知沙畹正在考释斯坦因所获汉文简牍后,向其索取有关资料,于是在1912年沙畹向罗振玉提供了手校本。随后罗振玉与当年同样侨居在日本的王国维,据沙畹手校本进行了考证、释文。沙畹的研究成果,见于1913年在牛津出版的《斯坦因在新疆沙漠所获汉文文献》。较沙畹晚了一年,1914年,罗、王在日本京都出版了《流沙墜简》,斯坦因在尼雅所获这8枚汉简的图版、录文,均在书中作了刊布。〔1〕相关图版,也见于斯坦因这次考古工作的科学报告《西域考古图记》(《Serindie》)中。〔2〕
相关8枚汉简,长、宽并不一致,木简下端两侧,均有三角形凹槽。
(1)简长6.9厘米、宽1.1厘米。正面书写:“王母谨以琅玕一致问”,背面书写:“王”。
(2)简长6.2厘米、宽1.1厘米。正面书写:“臣承德叩头谨以玫瑰一再拜致问”,背面书写:“大王”。
(3)简长9.2厘米、宽1.2厘米。正面书写:“休乌宋耶谨以琅玕一致问”,背面书写:“小太子九健持一”。
(4)简长7.7厘米、宽1.2厘米。正面书写:“君华谨以琅玕一致问”,背面书写:“且末夫人”。
(5)简长10厘米、宽1.4厘米。正面书写:“太子美夫人叩头谨以琅玕一致问”,背面书写:“夫人春君”。
(6)简长8.2厘米、宽1.2厘米。正面书写:“苏且谨以琅玕一致问”,背面书写:“春君”。
(7)简长7.5厘米、宽12厘米。正面书写:“苏且谨以黄琅玕一致问”,背面书写:“春君”。
(8)简长7.9厘米、宽1.3厘米。正面书写:“奉谨以琅玕一致问”,背面书写:“春君幸毋相忘”(见图版13)。
尼雅精绝故址出土的8枚汉简,从形式看是赠送礼品时所用的函扎。正面写赠礼者、所赠何物,背面写受礼者。木简下端两侧有三角形缺口,用以系绳附在礼品盒上。这是战国至汉代中原地区流行的赠礼形式。
据简文,从精绝王室中最重要的几位成员:“王母”、“王”、“大王”、“小太子”、“且未夫人”、“太子夫人”、“夫人春君”,均与礼赠之“琅玕”有关。其中,“夫人春君”身份十分显要,8枚木简中,竟有4枚是向她赠送“琅玕”、“黄琅玕”的。
简文中所赠礼品,7件为琅玕(其中1件为黄琅玕)、1件为玫瑰。十分清楚地说明“琅玕”在当年的精绝王国,是受到十分重视的一种物品。在特定的重要时刻,必须互示感情,馈赠礼品时,这些精绝王室要员,不约而同的几乎都选择了“琅玕”。“琅玕”,在两千年前的精绝王国上层人物的心灵深处,是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一种宝物,王室成员间,送它或得到它,都是较高的礼遇。
对木简文字、书体王国维作了认真的比较和分析,结论是:“隶书精妙,似汉末人书。”罗振玉的关注点是对“琅玕”的考证。他在引录、参稽《尔雅·释地》、《山海经·海外西经》、《说文》、《本草经》的相关叙述后,提出“今芒洛六朝古冢中往往得色青而明之圆玉,中有穿,如珠连属以为钏,殆古之琅玕矣”。以文献与洛阳北芒山中南北朝古墓内出土文物比照分析,实在是相当高明的视角。令人唯一稍感遗憾的,是因为没有相关图片的佐证,这里无法确定罗振玉所指称的“色青而明之圆玉”,究竟是什么文物。
破解精绝故址所见馈赠“琅玕”的简牍,比较理想而又方便的办法,当是认真检索已获精绝王室的文物遗存,参照古代文献对“琅玕”的一般描述、记录,或可觅求得“琅玕”的本来面目。
〔1〕罗振玉、王国维《流沙墜简》,中华书局,1993年影印本。图版见第69页,简牍遗文、考释见第223~225页。
〔2〕[英]A.斯坦因《西域考古图记》汉译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西域考古文存/王炳华著.-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