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9.3 “琅玕”是蜻蜓眼玻璃珠
作者:王炳华
结合上述分析可见,应该就是遵循着这一求索方向,来找出“琅玕”究竟是什么的答案。近年来,新疆考古研究人员据尼雅遗址中出土的多量珊瑚资料,结合着上述8枚汉简,以珊瑚来解释“琅玕”。考证注意了文献与考古遗物的结合,似显新意,但结论并不准确。珊瑚,古代与今天的名称是一致的,概念也比较明确。而且,以珊瑚释“琅玕”,与《尚书》、《尔雅》、《说文》等最早著录、注疏了“琅玕”一词的古籍,文意也完全不符:在这些古籍中,“琅玕”是似石、若玉,形状如珠的这么一种物品,与珊瑚的形态特征相去甚远。因此,它不是一个准确的结论。〔1〕
笔者的分析是,“琅玕”就是精绝王墓中出土的“蜻蜓眼料珠”,是一种早期的玻璃制品。
1995年尼雅一号墓地,可以判定是汉末精绝最后灭国前的王陵。〔2〕这里出土的蜻蜓眼料珠,均在精绝王、王室成员身上。颇可与王室成员尊崇“琅玕”的心态呼应。进一步关注珠的使用,更可见其求安、去邪的巫术功能。“琅玕”之所以得宠,是与此有关的。
具体资料如下:
其一,是三号墓男主人——当年的精绝王配饰的蜻蜓眼。这枚玻璃珠,是放在他贴身的衬衣里面(见图版14)。以皮条穿挂,斜挎胸前。简报原文是这样介绍的:“蜻蜓眼饰珠(95MN1M3:52),珠近圆形,天蓝色地,白色圆点纹。直径1.8厘米,中穿圆孔。内穿皮带,带长130厘米。男尸贴身斜背。这一出土情况,不仅表明蜻蜓眼料珠特别珍贵,而且,显示着一种求安祈福的避邪作用。”〔3〕三号墓女主人,漆奁内装梳篦袋,内装随时、随身使用的梳篦。袋下附蓝色蜻蜓眼料珠一枚,蓝色地上显白色眼睛纹(见图版15、16)。
其二,八号墓男主人,此墓曾出土“王”字纹陶罐,男主人手臂见“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臂韝。究其身份,在香港艺纱堂服饰出版的相关图录中,称其为“沙漠王子”。在其夫妇随葬配饰中,见多件蜻蜓眼料珠。简报相关文字迻录如下:“料珠及珊瑚等装饰品,各式品类繁多的料珠饰件,主要见于墓主人头颈部,应为装饰之项链、头饰等。……其中较为罕见的是蜻蜓眼式料珠,鼓形(近圆形),有白色蓝眼、湖蓝色珠蓝眼、黑珠黄眼等,直径0.8~1.2厘米(图十六1、2、3)。在男尸一侧还清理出一件珊瑚饰件(M8:31)橙黄色上有小穿孔(图十四:4)。”〔4〕在同一简报的另一处文字,描述了男尸清理过程,说男主人“内衣为白绢套头长衫,贴身右胸前用皮条串系一蜻蜓眼料珠,圆形,直径为2.1匣米”。述及女尸清理,文称女尸“头颈部戴的料珠项链,因串线朽断已散落于衣服内及棺内,其中有四颗蜻蜓眼料珠,颇值得注意”。则此墓中共见蜻蜓眼5枚,其中男主人的配珠直径达2.1厘米,在同类文物中,是比较大的,它也是贴身用皮条垂挂在胸前。其他 4件,则用为女主人项链(见图版17)。
其三,同一墓地中,一号墓男主人,也出土1枚蜻蜓眼料珠,报告文字称为“胸链”,转录如下:“胸链一件,M1:46,一根皮绳上穿一枚蜻蜓眼料珠构成。出土时皮绳已断成4段……料珠成鼓形中间穿孔,上嵌五块蓝色玻璃,直径1.1厘米、高1.05厘米”。在同一报告书中,述及一号墓男主人“脖系料珠项链”。〔5〕联系两段文字可见,入土时料珠系于墓主人脖下。
三座墓葬,共出上蜻蜓眼料珠8枚。其佩戴细节,充分说明这类蜻蜓眼玻璃珠在精绝王室成员的心目中,是具有近乎神圣的地位的。两代精绝王,均将之以皮条系挂在人们不能发现的贴身胸前,放在外人见不到的内衣里边。又一人系于脖下,是衣服内还是衣服外,文内没有提,清理中可能也未特别关注。从M3、M8蜻蜓眼料珠出土的情况可以结论:这些蜻蜓眼料珠,绝对不是作为一般的装饰品。如果仅为装饰,求美观,首要一点是必须系挂在外人容易见到的处所。现在珠不外露,深藏在贴身胸前,其祈求护佑主人命运、求得主人安全的作用,毕显无疑。这几枚料珠,一作“圆形、天蓝色地、白色圆点纹”。二作“圆形、直径2.1厘米”。至于形状究竟是白色蓝眼、湖蓝色蓝眼、黑珠黄眼中的哪一件,没有说清楚。三作“鼓形,中间穿孔,上嵌五块蓝色玻璃”。蜻蜓眼料珠的特征及这些细节,与精绝王宫废墟内出土之8枚汉隶木简相对照,参证《尔雅·释地》中说的“琅玕状似珠”,《说文》说“石之似玉者”等,可以得到如下逻辑推论:当年精绝王室十分珍视的“琅玕”,应该就是在王室陵墓中出土的、悬挂在精绝王胸前的蜻蜓眼玻璃珠。它们是被视为可以避邪、驱凶,保佑主人安全、幸福的神物,因此,受到特别珍视。这样看来,权贵们重金以求“琅玕”,也就不难理解了。
〔1〕吴勇《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珊瑚及相关问题》,《西域研究》,1998年第4期。
〔2〕王炳华《精绝王陵考古二三事》,《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第一辑,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03~123页。
〔3〕新疆考古所《尼雅95一号墓地3号墓发掘报告》,《新疆文物》,1999年2期,第11页。
〔4〕新疆考古所《尼雅95NM一号墓地8号墓发掘简报》,载《新疆文物》,第36页,1999年1期。
〔5〕《中日共同尼雅遗迹学术报告书》,第二卷,第123、127页。
西域考古文存/王炳华著.-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