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西域考古文存

26.4 彩绘时代

作者:王炳华

    
  在大概探求了有关洞窟彩绘的内容、性质后,有必要对其相对、绝对年代进行分析。
  笔者的观点:它们是不晚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存,绝对年代当在去今一万年前后。〔1〕
  做出这一判定,主要根据在于彩绘本身显示的思想文化特性,在于只有那个特定历史阶段才具有、而与其他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生活画面。
  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生活是特别艰难的。采集、狩猎,是其生存的最主要手段。这一点,和其后的新石器时代存在很大的差异。围猎须依靠群体的力量,如设陷阱、掷投枪,是围猎的主要方式。在哈巴河县多尕特洞窟彩绘中表现的围猎场面,相当宏大:在手印纹、神秘几何图案的环绕之中,一群牛、马已陷入重围。猎人均徒步,从中枪的大兽看,致命的武器只是长矛、投枪,绝不见弓箭。围猎的对象,是体大、多肉的食草类动物,如牛、马。这类动物性较温顺,不会食人;行动稍缓,易于围猎成功;每获一头,可供多人食用,甚至食用多日。这与欧洲如法国、西班牙等地,一个世纪以来大量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洞窟彩绘围猎图形比较,多有相同相通之处。但阿勒泰彩绘时代相对较晚,所以阿勒泰彩绘中多了不少抽象图形。
  第二个重要根据,是围猎图像中猎人不知弓箭,这是表明其旧石器时代文化特征最重要的标志之一。〔2〕弓箭的发明、使用,是原始社会阶段最伟大的成果,是表明人类步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根据。在阿勒泰山区已发现岩刻画遗址点有80处,每处岩画点,画面多者近百,少者也有十多幅甚至数十幅。这些画面中,狩猎活动可以说是所在多见。而狩猎的方法,一无例外都是猎手们雄强的站立着弯弓射箭。艺术源于生活。这一截然不同的刻画内容、表现手法,只能说明当年在多尕特洞窟中施彩绘画的主人,还不知道弓箭为何物。他们熟悉的还只是多人合围,以投枪为武器,他们确实还没有步入新石器时代的门槛。
  与围猎、不知弓箭完全切合,画面中显示的求育观念,是女阴崇拜。这也是人类早期、旧石器时代居统治地位的一种观念。
  主要根据这三点,可以判定阿勒泰洞窟彩绘主要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存。之所以说“主要是”旧石器晚期遗存,是考虑到不能排除在其后的历史年代中,还在洞窟中进行着彩绘。这方面也有一些例证可寻:一是,富蕴县唐巴勒塔斯又一处岩洞中的舞蹈人图像,出现了一人手持弓箭的形象。这自然只能是晚出的观念。二是,在一些洞窟中见到藏文书写的六字缄言。
  论证阿勒泰山中的这批洞窟彩绘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遗存,还有其他一些辅证。如断定出现在一万年以前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彩绘,前提条件是这片地区必须存在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目前,已有足够资料说明,阿勒泰山地区已经发现了旧石器时代遗址,而且是古代人类遗存比较丰富的一个地区。在阿勒泰山中段南麓,主要应是考古工作的局限,虽至今还没有发现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址(这一洞窟彩绘遗存除外),但在俄罗斯新西伯利亚阿勒泰地区,已经发现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主要如戈尔诺—阿尔泰斯克市乌拉林卡河旧石器时代居住遗址,时代为去今15万年前;再如阿勒泰季基列克山区的斯特拉什纳亚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居址等。根据这些遗存及研究其石器打制技术,俄罗斯学者曾称:阿勒泰山地区,“是地球上人类向亚洲大陆北部和东部移动的远古中心之一”。〔3〕在阿勒泰山区已见的这类旧石器时代遗址,对于我们分析目前所见旧石器时代文化风格的洞窟彩绘,自然是一个基础。
  另一件值得注意的资料,是在新疆地区东部的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科布多省,地理上同属阿勒泰山系的霍依特采克尔河谷的一处洞窟中,也发现了赭红色彩绘:“这些岩画是用各种赭石调子的颜色画成的,可分成13组,分布在洞窟深处的壁上和顶上。有用颜料涂绘的动物的轮廓,其中有公牛、山羊,有獠牙的动物和很像鸵鸟的鸟。”有关画面作者未得可能亲见,但2005年笔者在乌兰巴托蒙古国立博物馆展览中,曾见有关彩色图片。画面中“用颜料涂绘的动物的轮廓,其中有公牛……”这类描述,与新疆境内阿勒泰山中所见洞窟彩绘可以说是相当一致的。对蒙古科布多省霍依特采克尔河谷洞窟岩绘,俄罗斯考古学者奥克拉德尼科夫认为是“一处旧石器时代的精彩遗存,可以和法国、西班牙的法兰克—坎特布利亚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洞窟艺术相媲美”。〔4〕这对我们深入分析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富蕴等地所见洞窟彩绘遗存,自然不失为有说服力的参考资料。
  因此,我们论定新疆阿勒泰山地洞窟彩绘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是距今一万年前后的艺术珍品,有着充分的理由。
  〔1〕苏北海《新疆洞窟彩绘岩画反映的母系氏族社会特色》,曾提出旧石器时代的观点(载《新疆岩画》,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3年,第407页),只是有关结论未见具体深入地剖析,故并未引起学界的注意。
  〔2〕苏北海文,认为三角形大盾是“箭”,不确。箭须与弓成组,方可发挥作用,没有手持箭头打猎的。
  〔3〕A.П.奥克拉德尼科夫《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历史研究》,载《苏联考古文选》,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8~12页。
  〔4〕参见苏北海《新疆岩画》,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第408页。

西域考古文存/王炳华著.-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