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西域考古文存

26.5 其他

作者:王炳华

     
  通过以上论证可以肯定,主要在阿勒泰山(天山、昆仑山也有所见)的洞窟赭红色彩绘,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存。这在旧石器时代遗存还发现极少,对原始社会早期新疆文明的认识还十分不足的新疆文物考古界,自然具有不可轻估的意义。应该看到,不仅这些洞窟彩绘本身可以大大助益于旧石器时代的文化研究,遗存附近,大概也会有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遗存。根据这些线索,重点关注、详加勘查,是有望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的。
  其次,这些洞窟彩绘,不仅为我们分析早期人类的思维特征、生殖崇拜观念、巫术实践、围猎活动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对我们认识原始艺术创作之产生、特色,也是难得的标本。它启示我们,原始艺术家的创作绝不是对单纯的美的追求或美的展示,而是在现实需要的驱动下,服务于现实生活的紧迫需要,才进行了这类艺术创作的。也就是说,功利是这类艺术创作中最根本的动力。
  再次,值得注意的一点是19世纪以来,在西欧法国、西班牙已发现的100多处洞窟绘画,多深藏在人迹罕至的洞穴深处,画面为赭红、黑色彩绘的水牛、野牛、马等动物被投枪、长矛刺杀的图像,时代在去今四万年至一万五千年前。这些现象,与新疆阿勒泰山岩洞中所见彩绘有不少相通之处:以赭红色颜料涂绘大动物形体或以色线勾勒动物轮廓线;图像均置于岩洞之中;围猎方法也是投枪、长矛。这些外表的相类是表现着一般的共性,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着彼此间曾有的联系和交流?这是一个耐人寻味、也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阿勒泰山中存在的这些洞窟彩绘,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调查,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见诸报导,已引起一些方面的注意。只是由于缺少鞭辟入里地深刻分析,还未引起学术界的足够关注。尤其是肩负着保护责任的文物管理部门,虽也在一些点上冠以“保护单位”的帽子,但终是缺少应有的具体管理。希望这篇报告可以推动相关方面对这些遗存采取认真、努力地保护措施,使这些珍贵存在不致继续受自然、人为的破坏。当然,保护的目的在利用,在于更好地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如脱离这一精神,唯其珍贵,就不让人看;或必须重金以求才得一睹其面目,使珍贵文物点成了一些有钱“贵族”才得可能问津,而与一般群众无缘的所在。这样做,既背离文物保护的真谛,也使一些人借之敛财牟利有了可能,自然是绝对不足取的。

西域考古文存/王炳华著.-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