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回鹘文《大白莲社经》一叶残卷研究
作者:耿世民*
摘要:写本为残卷。根据存有叶码的残叶来判断,它似为一本多达四卷的佛经。在中国的这一叶属第三卷。根据写本的语言特点,该书成书或译成回鹘文在10~11世纪。但根据其字体和正字法特点,此写本则属于较后的13~14世纪。在某些叶的背面左方,用回鹘小字写有abitaki几卷几叶的字样。Abitaki应为汉文“阿弥陀经”的回鹘文拼音。经过与汉文《阿弥陀经》对照后,证明此书与《阿弥陀经》无关。而敦煌藏有回鹘文残片,左方除用回鹘文写有小字abitaki外,旁边尚用红墨写有五个汉字“大白莲社经”,所以此书应为《大白莲社经》的回鹘文译本。
关键词:回鹘文 《大白莲社经》 阿弥陀
现在只有少数回鹘文文献存留于世,所以任何回鹘文文献(即使是残卷)的发现都对突厥语文学,特则是对维吾尔语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都是十分珍贵的材料。
回鹘文《大白莲社经》残卷于20世纪30年代前后在吐鲁番地区出土后,被人分别卖给法国、土耳其等国。其中若干为北京收藏。存于土耳其安卡拉民族学博物馆(Etnografya Muzesi,Ankara)的5叶(10面), 1984年为A.Temir,K.Kudara,K.Roehrborn合作研究刊布。①另5叶(10面)存于土耳其已故著名突厥学教授R.Arat的遗稿中,后由O.Sertkaya,K.Roehrborn所刊布。②另有重要的一部分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Bibliotheque Nationale),详情不得而知。北京收藏的这一部分来源不清楚,估计可能是20世纪30年代参加中国—瑞典西北考察团的中方成员购自吐鲁番。写本为小型梵筴(pustaka)式样,但无穿绳用的孔眼及其周围的圆圈,大小约为27cm×21.5cm。每面写10行或11行。纸质细薄,呈黄褐色。上下天地画有红色线。文中阿弥陀佛等佛的名字通常用红笔书写。
写本为残卷。根据存有叶码(用回鹘字写在背面的左侧)的残叶来判断,它似为一本多达四卷的佛经。现在刊布的保存在北京的这一叶属第三卷。
根据写本的语言特点,我认为该书成书或译成回鹘文在10~11世纪。但根据其字体和正字法特点,此写本则属于较后的13~14世纪。因写本所用的字体为蒙古时代使用的字体,不区分字母q和gh,s和sh。时有字母t和d,s和z混淆使用的情况。这些特点为元代(1271~1368)回鹘文献所特有。
在某些叶的背面左方,用回鹘小字写有abitaki几卷几叶的字样。Abi-taki应为汉文“阿弥陀经”的回鹘文拼音。经过与汉文《阿弥陀经》(由著名龟兹僧人鸠摩罗什于4世纪译成汉文)对照后,证明此书与《阿弥陀经》无关。另外,《阿弥陀经》仅有一卷,而此书则有四卷之多。所以它不是《阿弥陀佛》的译本,而是内容也属于阿弥陀崇拜的另一著作。Abi-taki一名此处仅用作书名代号。
1983年我访问敦煌时,曾在敦煌文物研究所(今敦煌研究院)看到一小片回鹘文残片,左方除用回鹘文写有小字abitaki外,旁边尚用红墨写有五个汉字“大白莲社经”。所以我认为此书应为《大白莲社经》的回鹘文译本。
我们知道,中国佛教的“莲宗”(即白莲社)为生活在4世纪的庐山慧远所创立,主张崇拜阿弥陀佛。此派因在寺院的池塘里种植莲花作为象征而得名。此派在中国佛教史上又被称作“净土宗”,因提倡念唱阿弥陀佛的名字,就可死后生在“西方净土世界”而得名。
一些学者认为,大乘佛教中的这一学派及其主要著作是在古代伊兰人宗教的影响下形成的。阿弥陀一名来自梵文Amitābha,意为“无量光”。阿弥陀佛掌管光明的极乐天堂,信徒生前常念唱阿弥陀佛名字的人死后会生在那里。
根据佛教传统,净土宗的著作主要有三部:
一是《阿弥陀佛》,一卷,内容是简单描述阿弥陀佛所在的西方极乐净土世界及其劝德,并说唱念阿弥陀佛的人死后将生在那里;
二是《无量寿经》,二卷,为粟特人康僧铠于3世纪译成汉文,书中详细讲述了阿弥陀佛如何成道和拯救众生,并增加了48愿;
三是《观无量寿经》,一卷,由古代新疆和田僧人疆良耶舍于5世纪译为汉文,书中提出了以阿弥陀佛及其“乐土”为中心的16种观想(回鹘文为alty ygrmi qolulamaq)。
如上所说,本书无疑属于佛教净土学派的著作。其主要内容是提倡一种最简单易行的成道(死后生在西方极乐世界)方法:观想阿弥陀佛并称念其名,就能生在西方净土世界(这一内容也反映在这里刊布的一叶残文中)。
总之,我们可作出如下的结论:本书为回鹘人在信仰佛教时期译自汉文净土学派一种已佚的著作,它长达四卷之多。由于是残卷,无著者或译者的名字,也不知成书的确切年代。此书的出土说明,古代新疆塔里木盆地在盛行对弥勒未来佛的崇拜后,③对阿弥陀佛的崇拜也曾盛极一时。④
下面为此书中一叶(二面)回鹘文的拉丁字母转写、汉文译文和简单的注释。
所用符号如下:
():其中的文字为作者依上下文意补加的;
……:表示所缺文字不详;
///:表示缺3个字母;
..:表示原文中用以表示标点符号的二短划;
拉丁字母转写
Ⅲ,47
recto
正面
133(1)...-gh arsa r ulugh yrly(qancucy ko ng) ülga tükallig
要以大慈大悲之心
134(2)bolghu ücün tolp nom oghushyntaqy tynlghlargha
转福分给全法界之众生。
135(3)buyan awirmak arur(..)yana yma alty ygrmi qolulamaq
再有,在《十六观经》
136(4)sudurnyng qan lu su tigma king yo rir susynta
名叫“甘露序”广为阐明的序言中
137(5)so zla mish ol..biro k kim qayu tynlyghlar suhawati
说道:如某人要想生在西方
138(6)tigma artuqraq ma ngilig yirtincüda toghgh-aly ko sa sa r(..)
极乐世界,
139(7)suxawati ulushta toghurdacy adgü yoryqla-rgha
那他就应当努力修行可以使他生在
140(8)qatyghlanu byshrunu yorymysh krga k..bu qat(yghlanu)
西方极乐世界的善事。
141(9)(bysh)runu yoryghuluq yoryq qawyrasyncha so zl(asa r iki)
概括说来,这种修行有两种。
142(10)türlüg bolur..qayular ol iki türl(üg tisar)(..)
是哪两种?
143(11)(angil) ki yoryghuluq yoryq oghuryn u-...
第一种要做的事是……
verso
反面
144(1)...-luq byshrunmaq......
修习……
145(2)...-layu yoryghuluq yoryq oghuryn...
所行之事……
146(3)üc türlüg bolty.. qayular üc tip ti (sa r ang-)
有三种。若问哪三种?
147(4)(ilki)burxanygh o ma klig yoryq.. iki(nti yirtincü-)
第一是赞佛行。第二
148(5)ta a dgü qylynclygh yoryq ücün yig...
为了在世上行善(事)……(第三是)
149(6)qolulamaqlygh yoryq a rür.. angilki burxanygh(oma klig)
观想行。第一(念)佛
150(7)yoryq yana bolünüp üc türlüg bolur.. qayular
行,又分为三种。
151(8)ol üc türlüg tip tisa r.. angilki burxanlar
哪三种?第一,
152(9)adyn adap o ma k saqynmaq.. bu burxanlar adyn
要称名观想佛名。
153(10)adamaq o ma k saqynmaq yüga rü til üza ko ngül üz-
称名观想佛名(又)分为
154(11)a bo (lünma k)lig a rür.. til(üza)a rsa r tk til üz(a)
用舌和用心两种。所谓用舌不仅用舌……
简单注释
一般回鹘语词和佛教术语不加注释。阿拉伯数字表示行数。所用缩写字如下:
DTS:Drevnetyurkskiy Slovar',1969(古代突厥语字典)
ED:G. Clauson:An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of Pre-Thirteenth-Century Turkish,1972.(13世纪前突厥语词典)
SH:Soothill,Hodous:A Dictionary of Chinese Buddhist Terms,1975.(中国佛教术语字典)
Skr.:Sanskrit(梵文)
134:nom oghushy:汉文“法界”=Skr. Dharmadh ātu“dharma-realm”(SH,p.271)。
135:buyan awir-:回向,也称“转功德”=Skr.parināmanā“把功德从一人转向另一人”(SH,p.205)。
135:alty ygrmi qolulamaq sudur:(十六观经),为回鹘文对《观无量寿经》的译名=Skr.Amitayurdhyāna-sūtra。
136:qam lu su:可能为汉文“甘露序”的译音。不知何所本。
137:suhawati:(西方极乐世界) =Skr.Sukhāvati。
141:qawyrasyncha:根据上下文,为“概括而言”之意。似来自动词“qawyr-”(to collect,to gather)(DTS,p.436)。
152:(burxan)atyn ata-(原文写作adyn ada-):“称(佛)名”,汉文也作“念佛”=Skr.buddha-anusmrti。
(注:本文是同名文章的第五部分)
本文摘自《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
* 耿世民,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① 题作“Die allttuerkischen Abitaki-Fragmente des Etno grafya Muzesi,Ankara”(《安卡拉民族学博物馆藏古代突厥语〈阿弥陀经〉残卷研究》),Turcica(法国突厥学报),t.xvi,1984.
② 题作“Bruchstuecke der alttuerkischen Amitabha-Literatur ausIstanbul”(《古代突厥语〈阿弥陀经〉残卷》),UAJB(乌拉尔-阿尔泰学年鉴),Bd.4,1984.
③ 参见收入拙著《新疆文史论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维吾尔古代文献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中的有关回鹘文《弥勒会见记》研究的文章。
④ 我认为我以前的学生卡哈尔发表在《文物》(1987年第5期)上的《回鹘文慧远传残卷》也属于此书的一部分,但属于另一较古的写本。
丝路文化新聚焦/梁超主编.-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