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丝路文化新聚焦

论新疆传统地毯的传承保护与创新

作者:董馥伊*





  摘要:文章全面论述了新疆传统地毯传承、保护与创新问题,重点阐述了新疆传统地毯在历史发展中所蕴涵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以及得以传承保护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提出了新疆传统地毯文化产业发展、创新的对策。
  关键词:新疆地毯 文化传承 保护 创新
  新疆被誉为我国“地毯的故乡”。新疆传统地毯在国外泛称“东方艺术毯”或“东方高级手工地毯”。它是新疆独特的人文资源中重要的传统工艺品,也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新疆传统地毯发展的历史轨迹
  在历史的长河中,新疆传统地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其来源脉络可归纳如下。
  (一)汉文古籍文献中的记载
  战国时期《逸周书》、《禹贡》,汉代《汉书》、《三辅黄图》,三国时期《异物志》,唐代《一切经音义》、《大唐西域记》,宋代《广韵》、《元史》,明代《正韵》等书对两千多年前新疆传统地毯发展的历史沿革作了记载。据东汉时期文献记载,居住在西域的人们织出了与地毯组织相类似的毛织毯,他们把这种织物称为罽,褐、氍毹(音qú shū)、毛席、毛褥等,它可能就是聚居在西部地区的羌、氏、小月氏以及塔里木盆地各民族称谓地毯的词语或方音。到了元代、清代,地毯业进入全盛时期,新疆传统地毯已开始向欧洲出口。
  (二)文物考古发现
  在新疆罗布泊地区的古楼兰遗址中出土的几件载绒地毯残片(被斯坦因掠走,现藏英国伦敦维多利亚和阿拉伯特博物馆),这批新疆地毯残片,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真正的载绒地毯实物。在罗布泊地区,沿孔雀河南岸三角洲一带的墓葬中,发现了彩色载绒毯。1959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民丰县北的古尼雅遗址西北约3公里的地方,发现了东汉夫妻合葬棺一具。①其中有手工羊毛打结地毯的残片,新疆东汉地毯,是目前我国发现较早的手工打结地毯的实物标本。在巴楚县脱库孜沙来遗址又出土了北朝时期几何形图案载绒地毯。②
  (三)民间传说
  在遥远的古代,新疆南部昆仑山下,流传着织毯始祖那克西万·巴吾敦等人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传说故事,③其中叙述的那克西万如何创造地毯并反复实验织毯工艺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新疆地毯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自古以来,新疆和田地区就是新疆地毯的编织中心。和田地区的洛浦县尤以地毯的质地之佳、图案色彩之美而著称,洛浦县的塔玛沟历来就是传统地毯生产的中心,其生产的地毯是和田地毯的佼佼者。除此之外,喀什、库车、楼兰、疏勒、莎车等地都是新疆织毯业的主要产地,和田、喀什、库车以及乌鲁木齐等地生产的地毯通称为和田地毯。
  新疆传统地毯(是指新疆载绒地毯)的起源,虽没有直接的文字记载可以考证,但从汉文古籍文献的间接记载和考古发现的文物、流行的口头民间传说中可以分析研究,世界各国专家关于地毯起源的推断一致认为:地毯起源于原始社会游牧民的部落;随着毛织物的出现,早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新疆传统地毯的萌芽开始出现。④关于载绒地毯的发现,阿尔泰山北麓的巴泽雷克出土的地毯实物,算是最早的载绒地毯实物(见图1)。
  (四)新疆传统地毯在我国地毯源流中的重要影响
  我国传统手工地毯起源于新疆并以新疆为中心向内地流传。早在先秦时期,新疆传统地毯及技艺开始东传,被中原人民视为最高级的铺垫毛席。在盛唐时期就已向西南传到西藏、四川;向东南传到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等。我国国内地毯根据风格特征划分为新疆地毯、北京地毯、蒙古地毯以及西藏地毯等四大主要流派,形成了宗教、民间、宫廷地毯的不同艺术特色。⑤新疆传统地毯在我国地毯源流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其一,由它而流传到国内许多地方;其二,受它的影响而逐渐形成了几大流派;其三,由它开创了宗教与民间不同的艺术风格。
  综上所述,大量史实表明:新疆是我国地毯的发祥地。历史悠久的新疆传统地毯在千年发展中,已具有完整的工艺流程,精湛的技艺,独到的地方民族特色。地毯把民族艺术中的绘画、雕刻、编织、刺绣、印染等各种艺术中的优秀技艺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也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 新疆传统地毯的文化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
  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目前在我国刚刚起步。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都比较薄弱,探讨新疆传统地毯作为民族民间文化所蕴涵的人文价值、经济价值及发展创新等问题,正是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创新的迫切需要,也是开拓新疆民族民间工艺理论研究领域、促进新疆民族文化建设和地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新疆传统地毯的地域文化景观
  以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的视角,分析新疆传统地毯工艺的流传,梳理其生存发展的土壤和环境,可以使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新疆传统地毯的文化价值。作为新疆传统地毯的主要发源地与产地的和田地区,位于新疆最南部的昆仑山麓,昆仑山在华夏文化中一直被视为炎黄子孙之祖脉所系。由于千百年来人迹罕至,昆仑山传之于世的,是神话传说,是至高之境、神居之所,它被视为先祖皇帝居住的“圣山”。在文人墨客那里,昆仑山是一座想象之山。巍巍昆仑,滔滔和田河,遍野绿树与山花;千里牧场牛羊、骏马成群,这里的羊毛是编织地毯的最理想原料。远古时期,生活在这里的原始游牧部落,他们使用众多的兽皮、羊毛和羊毛纺织品,这些织品就成为新疆地毯的最早雏形。到了农耕时代,生活在这里的少数民族先民们辛勤耕耘,结出了丰硕果实;万顷绿洲,谷物果蔬飘香,各族农民不仅具有自然人的品格,也有了文化人的气质。绿洲农业文化是从原始采集文化演变而来,农业生产使人类的生存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它使千万年人的动态生活变为静态生活,定居不游动,于是便使人们去创造新的生存方式。著名学者孟驰北指出:“评价农业文化不能因为它失去了动势就贬低它,这种静态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农业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欧洲大陆,许多国家都有过农业社会,但并未建树起像中国这样精美的农业文化”。⑥绿洲农业文化的核心是静态文化,只有静态才能加深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只有静态才能有助于积累生存经验,使文化塑造功能不至于发生断裂;只有静态才能在技艺的传承经验上,结成特殊的师徒关系。
  静态文化为新疆传统地毯及其工艺的产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静态文化的创造力孕育出不少艺术佳品,和田地毯、和田玉石使地毯文化与美玉文化交相辉映,闪烁出动人的艺术之光。人们在观赏地毯时最喜欢的是它的装饰形式丰富多样、寓意深刻、色泽浓艳,而人们对美玉和地毯所揭示出的和谐美和意境美更是情有独钟。
  新疆绿洲文化的静态文化效应,在农耕时代是发展的主流,由于牧业草原文化的存在,有时也有活性(动态文化)的影响。
  显然,某地域的艺术生成与发展则同此自然的、人文的因素密切相关,地域文化之养成必然促使民族民间工艺(新疆传统地毯)在流传中演变,在演变中流传,逐步臻于完善。
  (二)新疆传统地毯的审美文化
  新疆传统地毯的审美文化主要体现在审美情趣的惯性作用上,每个民族的审美情趣都是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嬗变而成的;作为一个民族整体,因相同的地理环境,相同的社会经济状况,相同的文化传统,相同的历史渊源,相同的风俗习惯,在个体的差异中又表现出共同的情趣。这种共同情趣的存在,是形成一个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从审美的角度来分析,没有历史的积淀,各民族就不会形成今天这种审美意识,也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审美能力。正由于审美文化的内涵不是一种纯粹的静态,是在发展变化状态中逐步形成的,民族艺术的生生不息,传承发展,必然是基于本民族的土壤和根系的基础上,吸收其他民族文化艺术精华发展而来。各民族群众对新疆传统地毯的审美趋向主要体现在追求地毯装饰的和谐、统一、均衡、宁静。地毯图案的几何纹、植物纹等在布局、节奏和色调等艺术元素的组合关系上,彰显出高度和谐统一的韵律美。对地毯装饰呈现花枝满眼的浓密布局比较偏爱,其原因是对荒芜地貌的心理补偿和宗教影响;对地毯装饰中的线条运用尤为喜欢,其原因是弯曲柔韧的线条贯穿于整个画面,体现出的这种丰富性和运动性给人以愉悦,同时线条主要负载着宗教含义,体现出附庸于宗教情绪的美学观念。新疆传统地毯纹样每个图案都寓有一定的含义,多为表达当地人们对吉祥的美好期盼,这些图案受到各族人民的喜爱,并世代相传下来。如石榴花式地毯纹样(见图2),开勒昆式地毯纹样等(见图3)。
  (三)新疆传统地毯的多元文化内涵
  新疆传统地毯的艺术风格及其工艺蕴涵着多元文化的特征,印度位于古代西域(这里指今新疆)之南;希伯来、巴比伦、埃及、希腊、阿拉伯位于其西;中原位于其东;阿尔泰语系绿色草原雄踞其北;丝绸之路的开通,不仅扩大了民间交流,更重要的是加强了东西方文化和思想的交流。新疆传统地毯无论从图案类型和织造工艺上看都具有波斯风格。如尼雅遗址出土的东汉时期最古老的载绒地毯残块证实,新疆织毯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其结扣为“土耳其式”。从古楼兰、民丰、巴楚等地遗址中出土的几件载绒地毯中,可以看到一个特点:类似新疆古代传统地毯的图案纹样在汉唐壁画佛龛及藻井布局中屡见不鲜。如新疆传统地毯的莲花纹样来自印度佛教画;夏米努斯卡、伊朗努斯卡和拜垫毯的有些图案纹样,原来都流行于伊朗、阿拉伯一带,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它也被新疆人民所学习;这些图案也融有东亚图案大小相形、虚实相生的风格,并经过创新而发展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样式。⑦新疆作为四大文明交汇地,历史和地理的客观原因,使新疆传统地毯具有东西方“水乳交融”的文化特征,融合波斯风、印度风、中原风和新疆本地风等多种风格的新疆地毯文化,令世人瞩目。
  (四)新疆传统地毯的经济价值
  新疆传统地毯受到国内和国外人民的喜爱,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也是欣赏品。新疆传统地毯的出口加强了对外商业贸易,是我国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珍贵物品,其长期形成的传统工艺的鲜明风格,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古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国际贸易的兴盛,促使新疆地毯进入国际市场,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盛唐时,丝绸、地毯等不少物品通过国际贸易曾使新疆的许多地区,如焉耆、于田、龟兹、楼兰等地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成为国际贸易的集散地。元代时,撒马尔罕(现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境内)是新疆传统地毯在中亚的集散地。明清时,新疆丝绸之路沿线的不少城市商业经济十分繁荣,新疆传统地毯很多被运往中亚、西亚并远销欧洲。在近代的对俄贸易中,新疆地毯以其质地结实、永不褪色、价格便宜而负盛名。国际市场的需要,促使新疆传统地毯业愈来愈兴旺。新中国成立后,新疆传统地毯业得到快速发展,成立了和田地毯厂。1956年后,新疆传统地毯进入了大规模的生产加工阶段,恢复了外销出口,经前苏联远销东、西欧和北欧等诸国。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新疆传统地毯源源不断地远销国际市场,与九个国家和地区签订出口新疆地毯合同,新疆传统地毯已成为新疆地区出口物资中的重要商品。
  三 新疆传统地毯文化保护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新疆传统地毯工艺濒临衰落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在国内外久负盛名的新疆传统地毯,其发展现状令人担忧,原生态的民间工艺(新疆传统地毯)被边缘化、异化。目前,新疆传统地毯的制作工艺与现代市场供求正处于急剧缩小的态势,通过和田地区洛浦县玉龙喀什镇的塔玛沟买勒村(地毯村)织毯老工匠阿不拉·居来提,我们得知:现在巴扎(市场)上看到的地毯大都抛弃了传统的工艺,掌握传统织毯工艺的传人和地毯图案设计师愈来愈少。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新疆传统地毯的市场占有份额在减少,其经济价值被弱化,加之新材料、新工艺的挑战,使新疆传统地毯的发展举步维艰。新疆传统地毯生存与发展遇到的困境说明,民族民间文化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大变革时代,经济全球化、技术标准化对民族民间文化的影响力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新疆传统地毯及其工艺衰落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现代工业化进程中,科学技术的一体化与物质生产、消费领域的标准化,对文化艺术领域的影响已经显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艺术超出地域限制遍及世界,为更多的人所感受、体验,已成为当今的现实。全球化所带来的新的文化挑战,导致了当代受众逐渐产生审美取向的时尚化和趋同化,这就必然冲淡了群体对包括新疆传统地毯在内的民族民间工艺个性化美学特征的认同。二是随着全球化、传媒大众化的到来,民族民间文化曾有的相对封闭、互相隔离的状态逐步被打破,文化形态的多元化与文明形态的多样化已成为人类文明全面发展的大趋势,实现文化艺术风采共呈、多元并存,正是当代人群所期盼、所追求的。正由于此,文化市场几乎被占领,受众几乎被占有,因而民族民间工艺(传统地毯)受到极大冲击。三是民族民间文化一经形成,便以极大的潜在惯性对人们的文化审美心理起着共塑作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与自足性,这种相对的自足和自重,存在于各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中。民族民间文化(传统地毯)作为典型的地域文化形式,它是本民族人们精神世界与生存状态的生动写照,往往根系极深,世代相传。由于民族民间文化自身形态的特殊性,自然会在传播与交流方面出现障碍。四是在民族民间工艺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上,创新不够。
  如上所述,面对新疆传统地毯工艺濒临衰落的状况,研究其传承保护与发展问题显得非常重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应正确认识传承保护与发展创新的关系:文化保护是前提,传承是基础,发展是目的;传承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得以存在、延续与发展的必要机制;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创新。
  (二)新疆传统地毯作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性
  1.民族民间文化是国家文化历史传统和民族特征的重要体现
  深入分析民族民间文化及其文化信息和意义底蕴,以不断强化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铸造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是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弘扬民族精神,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文化诉求。
  2.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是构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民族民间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只有加强文化保护,加快对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才能使国家软实力储备成为现实。
  3.民族民间文化是新时期文化建设的基础
  保护与发展民族民间文化的过程就是深入宣传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的过程,也是增强人民群众文化底蕴,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有利于构建现代社会发展的价值基础。
  4.民族民间文化是其他造型艺术的基石
  民族民间文化以其生活的原发性、艺术的纯真性、审美的广泛性成为其他造型艺术的基石,被称为母体艺术。它是劳动人民的审美意识的体现,而无须借助其他材料,完全是自然的再造与心性的显现,更多地保持了艺术的本源,更富生命活力。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来看,民间文化艺术与专业创作共同构成了视觉艺术的整体架构,民间文化艺术从未脱离“主流”艺术;传承好保护好民族民间文化,有利于我们找到民族艺术发展的主流以及主流与支流的关系,真正把握民族文化的历史根基和现实土壤,进一步丰富、发展民族民间优秀文化。
  5.当前加快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具有紧迫性
  在社会现代化进程加速前进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社会转型使民族民间文化受到猛烈冲击,甚至有的正面临消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经济增长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文化地位急剧退缩,文化生态发生巨大变化。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唯一性、不可替代性的特点,一旦消失,就无法再复原。因此,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刻不容缓。
  (三)新疆传统地毯作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的必要性
  1.民族民间文化具有唯一性、不可替代性的特征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人类活动的客观记载,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形成了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特殊资源。民族民间文化还具有脆弱性,特别是在现代工业化社会,极容易被破坏,一旦被破坏,很难恢复。所以,民族民间文化必须得到有效保护。
  2.民族民间文化所含的内在价值具有公共属性
  民族民间文化从本质上讲是属于国家、属于全民族的。即使某些民族民间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在产权上归私人或部门所有,其所含的内在价值也是不可能被占为已有的,民族民间文化是一种公共文化资源。
  3.民族民间文化具有很高的社会收益性
  民族民间文化在时间上是跨越式的,其收益惠及子孙后代。因此,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社会收益是非常高的。
  (四)新疆民族民间文化(传统地毯)传承保护应采取的措施
  新疆民族民间文化(传统地毯)究竟传承保护什么?怎样传承保护?这是当务之急。2003年起,国内启动了为期10年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新疆作为民族民间文化的大省(区),“申遗”工作正在积极实施。尽管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初步形成,非遗保护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绩,新疆非遗保护工作也初见成效,但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目前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仍处于起步阶段。
  国务院发布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第二条对传统工艺美术作了明确规定:“本条例所称传统工艺美术,是指百年以上,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世代相传,有完整的工艺流程,采用天然原材料制作,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手工艺品种和技艺”,新疆传统地毯及其工艺完全符合国家对传统工艺的保护范围。对民族民间文化(传统地毯)的传承保护应采取积极措施,逐步实施。
  1.在普查全国非物质遗产的基础上,新疆应不断推进对新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分布、种类和特征进行深入普查,以尽早建立自治区、地(州)、县(市)各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制定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的标准体系,以解决传承保护什么的问题。
  2.推进新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队伍建设。新疆民族民间资源丰富,分布广、地区间跨度大、任务重,没有一支专业队伍很难做好这项工作,应积极组织一批熟悉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业务的人员,作为专职队伍,以利于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更要充实一批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等方面的专家,作为兼职队伍。应采用课堂教授、函授、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进行人员培训,逐步使民族民间文化人才教育培训工作专业化、规范化。
  3.加大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宣传力度。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是一项长期任务,应组织专门课题的理论研究,加强经验总结,积极探索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工作规律,努力提高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文化和科学含量。大力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宣传工作,增强全社会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意识。积极宣传介绍新疆优秀民族民间文化,通过举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成果展览、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展演、民间工艺品博览会等各种活动,发挥媒体的宣传优势,加大传播力度,培养全社会成员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观念和意识,宣传、弘扬优秀民族民间文化。
  4.创造条件,积极推动新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立法工作。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要得到长期有效的开展,必须有法律作为保障。应争取在自治区地方法规中列入新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立法议题,结合新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工作实际,明确规定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各项保障措施,规范本地区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
  5.领导重视文化保护工作是关键。一是应加强新疆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对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工作的领导,贯彻“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原则,推进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实施。二是加大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必须有可靠的资金支持做保障。
  四 新疆传统地毯的产业化发展
  新疆传统地毯要摆脱目前生存发展的困境,要走文化产业化之路,要从民间工艺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转变,坚持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对接。这是因为:其一,现在从大背景到小环境都在发生着很大变化,民族民间文化(传统地毯)很难再以传统的“自然状态”生存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意识更加自觉、更加关注文化生活的丰富,文化需求不断增长,文化与市场的结合更加紧密,多样化、多层次文化需求的实现更加依赖于文化市场。其二,发展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都是国家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竞争,促进文化交流,文化协调发展,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创造力、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其三,通过民族民间工艺产业化的发展,使传统地毯形成新的规模,拓展新的传播领域。在民族地域营造出适于民族文化艺术生存发展的、具有新的意义的地毯工艺,以吸引世人的广泛关注;充分利用现代媒介的强势,成体系、成规模地将其传播到世界各地。其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从其生成及原生态看,原本就与本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的,这种自然而然的结合,对于文化艺术的交流与提升、对于商贸体系的形成等,都产生过积极作用。这说明,民族民间文化与产业结合是有其基础的。其五,在当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属于创意产业,它高度依赖文化的创新意识,因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为文化产业所关注与开掘,有益于其不断产生新意,但又始终保持并突出着民族文化精神的鲜活性。
  (一)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新疆独特多样的地形地貌,丰富多彩的自然、人文资源及文物、旅游资源,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市场平台,特别是新疆多姿多彩、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民族风情,这种极具排他性的文化资源成为新疆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但是,新疆城市化程度较低、经济基础薄弱、交通信息等基础条件较差、市场发育程度低、建设资金匮乏、农牧业人口比重大、低收入人群多、整体文化消费水平较低,这些因素都极大地制约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当然,新疆文化产业虽然起步晚,但经过近年来的发展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从总体上看,新疆文化市场资源丰富,文化产业的发展还远远跟不上需要,文化产业的滞后,必然会制约新疆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新疆文化产业(传统地毯产业)普遍存在着“小、散、弱、差”的现象,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各地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极不平衡。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用创新思维发展文化产业。第一,在区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基础上,加强两者互动。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收获,是传统的文化建设形成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两大分支,并且由此明确了政府在推进两者发展上的不同职能和不同方式。第二,应在加快“走出去”步伐的同时,注重开发本地市场,也就是“向外”也“向内”。第三,应扩大文化产业的企业规模,组建大集团。新疆具有实力的文化产业大企业尚未形成,有大有小,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常态。第四,积极开拓文化消费市场,一是本土文化消费群体,一是外来旅游者消费群体。新疆传统地毯的产业化发展与全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一样,发展显得缓慢,文化产业的企业布局较为分散,文化市场很幼弱。
  (二)新疆传统地毯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1.优化环境是新疆地毯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
  文化生态环境,是指文化艺术诸多形式之间、与文化及其发展密切相关的多种因素或层面之间协调共处、和谐统一的一种客观生存现实,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创建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是源于满足“社会团结、文化绵续和社区生存”⑧的需要。如喀什地区在文化事业建设中,创建以政府为主导、与文化产业结合的良好文化生态环境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他们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核心,不断发展良好文化生态环境得以形成的经济基础和物质前提,着力打造以各族群众为主体的文化设施建设及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拓展以文化产业作为潜在生长点。他们认识到,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还很低(除文化旅游有一定规模外),发展文化产业是构建文化生态环境建设的新领域。他们制定了发展文化产业规划,做好基础的准备工作,对文化资源全面调研普查,包括传统地毯工艺,并纳入正规化管理范围。命名了“民间艺术之乡”、“民间艺术大师”,加大了土陶、民族乐器制作工艺的申遗工作等。
  2.资源整合是新疆传统地毯文化产业的重要特征
  新疆传统地毯的主要产地分布在和田、喀什、库车、莎车等地,地毯文化资源相对零散、分散,种类繁多。因此,整合性的文化产业就成为传统地毯产业发展的重点。应在资源整合中,制定合作规划,打破地区和县乡界限,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如新疆地毯总厂与和田地区地毯厂已签订合作协议,在和田地区洛浦县举办“首届新疆手工羊毛地毯博览会”,成立了和田地毯博物馆及新疆和田地毯研发中心,深入地毯生产企业开展产业调研,对该地区地毯乡、地毯村的传统地毯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做了大量工作,已初见成效。在资源整合中,应重视发展旅游产业。
  3.打造传统地毯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新疆传统地毯一直是新疆民间工艺的著名品牌,誉满世界。改革开放后由于大量内地机织、化纤地毯进入新疆市场,传统手工地毯被冷落、专业力量薄弱、传统地毯的优质原料(和田半粗异质羊毛)严重缺乏、假冒“新疆传统地毯”产品充斥市场等原因,使新疆传统地毯声誉受到严重损害。为此,我们在打造品牌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如邀请国家地毯专家举办地毯产业发展论坛和地毯评奖活动,进一步提升新疆地毯品牌的知名度。在地毯产业发展中,应不断探索创新,做大做强新疆传统地毯品牌,使其重放光彩。
  4.运用高新技术,吸收新材料新工艺,培植新兴地毯产业
  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与地毯产业的结合,提高地毯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手段的科技含量。地毯文化产业运用高新技术,会提升地毯工艺整体技术水平、竞争实力。现代科技可以使地毯文化的影响发挥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可以使地毯文化的审美效果得到充分表达与强化。地毯文化工艺的技术化,是地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5.加大新疆传统地毯产业化人才培养
  人才战略是加快地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新疆传统地毯各类人才流失严重,一些图案设计师、专业织毯技工和管理人员等人才断档,短时期难以培养,造成现有地毯生产企业图案设计能力和手工织毯力量十分薄弱,整体水平下降。为此,加大人才培养势在必行。应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文化经纪人才、科技创新人才以及传统地毯传承人才等地毯产业急需的各类人才。
  6.加大政府对传统地毯产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
  政府各级领导重视地毯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做好工作的基本保证。特别是加大资金投入是至关重要的。要发挥政府和社会资本两个积极性,拓宽地毯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探索建立地毯产业发展的有效投资体制。在财力支持上,既要发挥国家的积极性,又要发挥地方和社会的积极性,才能形成合力,加大扶持力度。
  7.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传统地毯文化产业要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法规观念,积极制定地毯产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知识产权战略,要实行研究、创作、开发、生产、销售全过程的知识产权保护。支持地毯文化创新,鼓励专业工作者创造和拥有更多的知识产权。如有些地方的企业,在创新产品的宣传中,侵害了传承人原创的知识产权,造成了负面影响,挫伤了传承人创新的积极性。要特别重视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知识产权保护,这是做好传统地毯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2]常任侠:《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3]牛汝极:《充分挖掘丝路文化资源加快发展新疆文化产业》,《新疆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4]张亨德、韩莲芬:《新疆民间美术丛书系列:民间毡毯》,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6。
  [5]胡惠林、陈昕:《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9卷、第10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6]宋生贵:《当代民族艺术之路——传承与超越》,人民出版社,2007。
  [7]王嵘:《西域艺术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8]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三十年》,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
  本文摘自《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
  * 董馥伊,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
  ① 王根仓:《中国手工地毯》,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6。
  ② 贾应逸、张亨德:《新疆地毯史略》,轻工业出版社,1984。
  ③ 贾应逸、张亨德:《新疆地毯史略》,轻工业出版社,1984。
  ④ 贾应逸、张亨德:《新疆地毯史略》,轻工业出版社,1984。
  ⑤ 王根仓:《中国手工地毯》,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6。
  ⑥ 孟驰北:《草原文化与人类历史》,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
  ⑦ 李安宁:《新疆民族民间美术》,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⑧ 王博、王明芳:《扎滚鲁克墓地出土缋罽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丝路文化新聚焦/梁超主编.-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