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关中通西域的道路
作者:武复兴
从汉代开始,以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在关中地区主要有两条。即一条由西渭桥渡渭水后,沿渭河西行,经今咸阳以东的窑店乡(秦咸阳所在地)、兴平、凤翔等地后,折向西北,过陇县,再过今甘肃省的天水、临洮、兰州等地,然后沿河西走廊前往西域。张骞走的便基本上是这条路。另一条是由横桥(中渭桥)渡渭水,沿泾河西北行,经今醴泉、淳化、彬县、长武等地后,穿越甘肃省东南端,过宁夏固原县的萧关,再西北行进入河西走廊。沿泾河一路,是南接渭水北岸、东通三晋和西通河西走廊的大道。这条东西向的大道,最早为秦人抽开发。它对于向长安汇集物资,以及提供出口货品,曾经发挥过很大的作用。
秦人早先活动在今甘肃省南部的天水、清水县一带,公元前776年迁都汧邑(陕西省陇县南),公元前762年迁都眉邑(陕西省眉县渭河北岸),公元前714年迁都平阳(陕西省岐山县西南的阳平镇),公元前677年迁都雍(陕西省凤翔县南之南古城),秦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迁都栎阳,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迁都咸阳。可知在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之前,秦人一直在陕西境内的渭河北岸活动了550余年。他对于这一地区的开发,以及道路修筑等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雍城所在的宝鸡、凤翔、岐山一带,在秦人的经营下,物产丰富、文化发展,并成为巴蜀、陇西和关中盆地的交通要冲,被称为“雍隙”。
秦人生气勃勃,富于创造,虎视中原,迅速向东发展。这种扩张正是沿着他们当时开辟的道路,也就是后来渭河北岸的丝绸之路,不断向东迁移的。当公元前383年迁都栎阳后,这里随即成为一个重要的交通孔道,因而《史记·货殖列传》说它“北却戎翟,东通三晋,亦多大贾。”“三晋”即指位于今山西省一带的古代晋国地方。
古代晋国通过其西、南二面黄河上的孟津(河南省孟县)、茅津(山西省平陆县)、蒲津(山西省永济县西,陕西省大荔县朝邑乡东黄河西岸)三个著名渡口,与东南、西北各地交通往来。《诗经·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曰至渭阳。”水北为阳,秦穆公夫人是晋国姑娘,他的儿子(后来的康公)送晋君重耳回国,所以说“我送舅氏”①,走的是渭河北岸这条路。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代结亲,以致“秦晋之好”成为后世两姓联姻的专用语。这一点在当时,也增加了渭河北岸道路的重要性。
虽然渭河南岸也有一条东西大道,但北道直至汉、唐时期,甚至很久以后,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汉末董卓挟持汉献帝东迁,走的便是北道。唐玄宗有《早度蒲津关》诗:“铜鼓严更曙,山河野望通。鸣銮下蒲坂,飞旆入秦中。地险关逾壮,天平镇尚雄。春来津树合,月落戍楼空。马色分朝景,鸡声逐晓风。……”他一大早从山西渡黄河过蒲津关后,无疑沿北路至今高陵县过东渭桥,然后返回长安。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40年),日僧圆仁由山西五台山来长安,走的仍是这条路,他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说,蒲津关黄河上有用浮船连成的桥。过河后经朝邑(陕西省大荔县朝邑乡)、故市(陕西省渭南县故市乡)等地后,在高陵过“水阔一里许,桥阔亦尔”的东渭桥,才西行至长安的。
唐代所建东渭桥遗址位于今高陵县渭河南约五里处的耿镇白家嘴西南。由于渭河河床北移,桥址区早已成为平地。1967年当地农民挖取沙石时,发现了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达奚珣撰写的《东渭桥记》残碑一段,其中有“明制既下,指期有日”以及“曾未逾月,其功乃成”等字样。附近并发现10余排木桥桩,以及青石墩三座和固定桥墩用的铁拴板等。
渭河北岸的东西大道,直到明、清时代仍在使用,这就是为什么陕西渭南、临潼等县渭河以北一些村镇名叫“官路”、“官道”、“官底”的原因。可以想见,汉、唐时期和以后的朝代里,正有许多物品是经由这条道路首先集中到长安,然后才沿着丝绸之路运往西方去的。
①见《毛诗正义·渭阳》孔颖达疏。
丝路起点长安/武复兴著.-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