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第七章】 东来西往的僧侣
作者:沈济时
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佛教逐步传入中国内地,中外僧人往来日益频繁。为了“法流东土,泽及众生”,一代代僧侣们不惜逾越艰险,万里跋涉,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最早来中国的高僧是公元67年(东汉永平十年)来洛阳的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他俩都是印度人,是受汉明帝特使蔡愔、秦景之邀来中国传经的。到了洛阳后的第二年,他们在洛阳城外修建了一所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输像之功(他们的经书及佛像是由一匹白马驮来的),取名叫白马寺。他俩在此译出了《四十二章经》、《十地断法》等佛经,中国佛教自此开始传播。
继迦叶摩腾、竺法兰之后,东来传经的外国高僧和佛教徒日渐增多,其中较负盛名而又与丝路关系密切的,要算龟兹高僧鸠摩罗什和印度高僧真谛。
从陆上丝路东来的高僧是龟兹的鸠摩罗什(344—409)。他的先祖是印度人,生在一个世代为相之家。他的父亲鸠摩炎弃官学佛,后来沿着丝绸之路来到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地区)传教。龟兹国王听说他抛弃荣华富贵而出家,很为敬慕,就把自己妹妹嫁给他为妻。公元344年生下罗什。罗什7岁出家,9岁随母赴罽宾,师事盘头达多,学小乘佛教。11岁又随母返回,到疏勒学大乘佛典,逐渐成为道流西域、名播东国的名僧。
公元401年,后秦姚兴派兵西征,打败了后凉,将罗什迎接到长安,待之以国师之礼,在逍遥园组织辟译场,请鸠摩罗什担任译主,又命800余僧侣助译。自401年至413年,共译出佛经94部,425卷,仅次于后来的玄奘。后人将鸠摩罗什尊为中国佛教三大译经法师之一。由此可见罗什在佛经翻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从海上丝路东来的是西印度优禅尼国高僧真谛。他于546年从扶南浮海至南海,548年北上建康,后定居广州,翻译大乘佛教入门概论《大乘起信论》,在广州制旨寺(今光孝寺)译讲《摄大乘论》、《俱舍论》等,弘扬大乘学说,受业者达百人。他在广州居留12年,译经49部,开创了摄论学派,对佛教义学贡献很大。564年,真谛在广州逝世。
西域僧人东来,中国僧人也大量西往。三国时,魏国僧人朱士行于260年(曹魏甘露五年)西渡流沙,到于阗,在此得般若正品梵书胡本90章,60余万言,这是一种印度西北方言的译本。后由竺叔兰、无叉罗译出,称为《放光般若》。朱士行是中国西行求经第一人,此后,两行僧徒日众,其中最著名者为东晋的法显和唐朝的玄奘。
法显(344—420),俗姓龚,东晋平阳郡武阳(今山西襄垣)人。3岁出家,20岁受大戒。在政局动荡,战乱不休的岁月中度过了他的前半生。由于目睹经律缺误,僧众无所遵循,所以他决定亲赴佛门寻求戒律。
公元399年3月,年已65岁的法显,约同慧景、道整等10人,从长安出发西行求法。他们沿着河两走廊西行。当时河西走廊一带割据林立,所幸的是,这些割据一方的统治者多崇信佛教,所以法显一行得以顺利通过西秦的苑川、南凉的乐都,抵达张掖。接着法显等人离敦煌,出阳关西行,进入了著名的白龙堆大沙漠。这段长达1500里的沙漠路程“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渡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帜”。经过整整17天的行程,始达鄯善。据法显说,此时鄯善地区人民穿著与内地相同。他们在此居住了一个月后,又继续西行,来到北印度,游历了乌苌国、宿呵多国,犍陀卫的竺刹尸罗和弗楼沙。接着又南度小雪山,进入中天竺。这时,中天竺正是笈多王朝的旃陀罗笈多二世,即有名的超日王统治时期,也就是笈多王朝的全盛时期。法显在这里呆了4年多时间,学梵语梵书,尽最大努力去搜集和抄录经律,佛学造诣大有提高。为使“戒律流通汉地”,法显沿恒河东下,来到瞻波大围。然后再东行,进入东天竺的多摩梨帝国。在此住了两年,抄录佛经和描画佛像。公元409年底,法显在多摩梨扬帆横渡孟加拉湾,抵达狮子国(令斯里兰卡),又住了两年。一次他偶然见到一商人在佛像前供奉着一把中国晋地生产的白绢扇。来自遥远故乡的一把小小绢扇,激起了他怀念故乡的无尽思潮。公元411年8月,印度洋信风到来,法显从斯里兰卡搭乘商人的大船踏上归途,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于412年返回中国。
法显回国后,即在建康(南京)、荆州(今湖北江陵)开始了紧张的译经工作,先后译出了《大般泥洹经》、《摩诃僧祗众律》等6部63卷,100多万字佛经。除了译经外,法显还做了一件更有意义的事,就是把他佛国之行的经历、见闻,如实地记录下来,经过补充修订成书。这就是流传至今的《佛国记》。
《佛国记》是保存至今的第一部旅行印度的耳闻目睹的实录,它不仅记述了印度、斯里兰卡和印尼等国家的宗教状况和风土人情,而且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记载描述尤为详细,真实地反映出了通过航海活动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历史状况,是一部研究我国西域地区和南亚、东南亚各国中古史、中西交通史以及佛教史的重要史料。它在沟通中印文化思想上取得了巨大业绩。唐代义净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认为法显是可和玄奘先后辉映的大师:“显法师则创辟荒途,奘法师乃中正开路。”
玄奘(602—664),原名陈纬,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13岁出家做和尚,对佛学钻研很深。他学得越深,疑问越多。他发现国内佛经不仅译本缺乏,已有的译本也有很多舛错。为了了解经典的意义,寻求佛教的究竟,他决心到佛教的发源地天竺去学习。
这时唐代开国不久,由于西突厥威胁河西陇右,唐政府限制人民出国。玄奘在他的申请被政府拒绝后,便跟着商人冒着偷渡的危险,毅然踏上西行的征途。
公元627年(贞观元年),他从长安出发,经凉州(今甘肃武成)、瓜州(今安西),出了玉门关(在安西境内),开始进入称为莫贺延碛的大沙漠。这里风沙弥漫,大野漠漠,玄奘走了百余里后迷了路,想找泉水又没找到,饮水时又失手打翻了皮水袋,仅有的水全部淌尽。在这样的绝境中,玄奘义无反顾,继续西行,五天四夜滴水未进,口干舌焦,几乎葬身沙漠,多亏老马识途,在第5天夜半,驮着他找到了一处水泉,这样才死而复生,渡过沙漠,经伊吾国、高昌国、吐火罗等国进入北印度国境。
玄奘进入北印度以后,在印度河上游和迦释尼罗(今克什米亚),参观佛教古迹,走访了许多高僧,然后到达摩揭陀,最后进入那烂陀寺。那烂陀寺是印度全国最大的寺院,也是最高学府,这里常有僧徒万人左右,所学包括佛教和婆罗门教经典、因明(逻辑)、声明(音韵)、医药、天文学等。住持戒贤已100多岁,是当时印度首屈一指的佛学家,因年老久不讲学,这时为了玄奘,破例连续讲了15个月。玄奘在寺里5年,把寺内所藏各类经论都读了一遍,并通过向戒贤法师等高僧质疑问难,通晓经论真义。但他并不满足,辞别了戒贤法师又到南印度等地游学。在他离开那烂陀寺6年间,走遍了五印度大小100余国。6年以后,他又回到那烂陀寺。戒贤法师令玄奘担任主讲,为全寺僧众宣讲《摄大乘论》,玄奘论述精微,说理晓畅,赢得听众一致好评,开始名扬全印。
当时乌苌王朝的雄主戒日王建都曲女城(今印度北方邦坦诺吉城),很仰慕玄奘。他们特派使者聘请玄奘。玄奘见到戒日于后向他介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别提到唐乐大曲《秦王破阵乐》,并称颂新登位的唐太宗,宣传唐朝的文化。624年,戒日王为了宣传大乘佛教,特为玄奘在曲女城召开第六次无遮大会。这会议5年一开,这次由玄奘主讲。到会僧众六七千人。据说当时没有人敢对玄奘的论点提出异议。从此印度佛教界公认玄奘是佛学的最高权威。
玄奘在印度留学15年中,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祖国。公元643年(贞观十七年),玄奘辞别了戒日王,带着675部佛经,走上了回国的道路。645年他回到长安,开始他的译经和写作事业。从这个时候起,整整19年,他一直孜孜不倦地坚持译经。据佛教史家统计,在19年中,他平均每年译经70卷,而最后4年之间,提高到年译170卷之多。在19年中,他共译出74部,1365卷,1300多万字的佛经。
与此同时,玄奘根据唐太宗李世民的旨意,于646年7月,完成了他的中亚、印度的见闻录《大唐西域记》12卷、10余万字的写作工作。这部巨著将玄奘在10多年的西行生活中所经历的110个国家和传闻的28国加以分类记叙。举凡历史沿革、地理区划、民族源流、物产风俗、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都一一陈述,内容广博,条理明晰,记述正确,成为今天研究中亚细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古代历史地理的最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英、法、德、日、俄等国都出版了这部书的译本,并且出现了不少专门研究该书的专家学者。古印度王舍城的旧址,鹿野苑的古寺,阿旃陀石窟和著名的那烂陀寺遗迹,都是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发掘出来的。
义净(635—713),俗姓张,齐州人,从小仰慕法显、玄奘,立志游历西域。671年,他终于得到资助,携弟子搭乘波斯大船前往天竺,在海上航行了20天,到达南海大国室利佛逝,停留了6个月,学习印度语言文字。然后继续西行,于673年抵达东印度耽摩梨底国,遇到交州僧人大乘灯,学习梵语。674年,两人相携往中印度,瞻礼佛迹,历30余国;在那烂陀寺学习了10年,求得梵文本三藏佛经400部,50余万颂。689年,义净回到广州。义净是继东晋法显,唐初玄奘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求法高僧,他在印度、南海诸国居留25年,对增进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佛教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回国后孜孜不倦,共译经56部230卷,大大丰富了中国佛教经典。所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2卷)、《南海寄归内法传》(4卷)记录了海外见闻与佛教传播,成为研究7世纪下半叶印度与南洋历史以及东西交往史的珍贵史料。
一代一代僧侣东来西行,舍身求法,他们的译经、取经活动不仅对佛教经籍的流传,对古代东方文化典籍的保存和中西文化交流、中西交通作出了贡献,而且也在丝绸之路上架设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直到今日,法显、玄奘还被印度人民当作圣人,他们的故事还在印度各地广泛传播。真可谓友谊天长地久。
丝绸之路/沈济时.-上海:中华书局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