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颐和园
作者:CCTV《教科文行动》编写组
乾隆十六年,是皇太后钮祜禄氏的六十大寿。“以孝治天下”的乾隆皇帝,以祝寿的名义在京西瓮山圆静寺旧址兴建了“大报恩延寿寺”。并发布上谕:把瓮山改为万寿山,更名西湖为昆明湖。同时,乾隆产生了兴建清漪园的想法。但这并非是件容易的事,兴建清漪园需要大量的银子。
乾隆担心招致臣子和百姓的非议,便想出以整理西北郊水系为由,把疏浚、开拓西湖的工程归纳到“兴水利”的名份之下。圆明园、畅春园建成后,水量消耗剧增。这些园林用水的主要来源是玉泉山汇入到西湖的泉水。而玉泉山又是专供北京皇室的主要水源和通惠河的源头。如果上流水被大量截用,不仅宫廷用水受到影响,就连漕运也难以为继。所以,乾隆决心彻底整治西北郊水系,以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整治西北郊水系从乾隆十四年开始。一方面修整玉泉山、西山一带的泉眼和水道;一方面疏浚、开拓西湖作为蓄水库,并且修建了相应的涵闸。
这样一来,既孝顺,又为民,清漪园便名正言顺地破土动工了。
其实,不管是建清漪园的乾隆,还是修颐和园的慈禧,对于在西郊建园还有更深一层的政治上的考虑。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清王朝统治者,为了摆脱紫禁城处于汉人包围的状况,早在进京之初,就在北京西北郊的山水之畔布防了正红、正黄、正蓝、镶白等所有在旗驻军,目的在于震慑与接应。他们认为在这里建行宫才最有安全保障。
乾隆二十年,清漪园全部竣工。面对建成后的清漪园,乾隆皇帝喜不自禁。他写诗表达了自己的喜悦心情,“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乾隆十六年,为了安抚江南汉族士大夫阶层,乾隆皇帝首次南巡。当他巡视到江南一带时,这位游牧民族的主人陶醉于江南美景之中。他命画师把江南美景描摹成图带回北京。
乐山好水的乾隆,前后六下江南,游览过扬州、苏州、杭州、无锡和海宁等地的私家园林。凡是他喜欢的风景名胜,都作为营造皇家园林的蓝本。清漪园正是参照了江南园林的布局而规划兴建的。
昆明湖的面积与周围远近山峦的比例、环湖及湖中的景点,都是杭州西湖的缩影。西堤及六桥无疑仿效的是苏堤六桥;昆明湖西北水域的河道走向、长岛“小西泠”以及柳桥、半壁桥、荇桥、九曲桥的布局,显然是扬州瘦西湖的复制。谐趣园则是无锡寄畅园的翻版,游历其中,恍若人在江南。
在这座皇家园林中,不仅有现实中的山水胜景,还包括园林主人理想中的神仙境界。
昆明湖中心的南湖岛、治镜阁、藻鉴堂是“一池三山”的典型布局。而“一池三山”就是再现了神话传说中东海上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南湖岛上的“望蟾阁”、“月波楼”,十七孔桥上的“灵”,“偃月”,是在营造天上的月宫仙界。
移植在皇家园林中的这些现实中的或理想中的景观,正是君临天下的皇家气派和“万物皆备于我”的帝王思想的体现。
清王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是尊儒的。这种尊儒的思想都集中表现在清漪园和颐和园的建筑布局中。
从乾隆皇帝以给皇太后纽祜禄氏做六十大寿为由,兴建“大报恩延寿寺”,并改瓮山为万寿山的行为中,可以看出具有很高汉文化素养的乾隆皇帝信奉儒家“以孝治天下”的思想。
在这以后,光绪皇帝在清漪园的遗址上为慈禧大兴土木,重修颐和园,标榜的也是对慈禧的尽孝之心。
颐和园里有许多规模不等的寺庙建筑,在这些建筑里表现了清代帝王们崇尚佛教的思想。
清漪园里共有十一座寺庙。其中最主要的是乾隆皇帝为自己的母亲——孝圣皇太后兴建的“大报恩延寿寺”。乾隆还想仿照南京的“报恩寺”的形制、参照杭州六合塔的样子,在山顶再建一座延寿寺塔。
当延寿塔建到第八层的时候,却由于工程事故自己坍塌了。为此风水先生进言说京城西北角不宜建塔。乾隆只好在原址上改建了一座木结构的八方尖顶的楼阁,这就是佛香阁。现在看来,改建后的佛香阁比原来打算建造的琉璃廷寿寺塔造型更美、更庄重,与玉泉山的宝塔形成恰当的比例关系。
建成后的佛香阁,在人们的视觉中,无论站在哪个角度去观赏,它的形象都是一样的。成为颐和园标志性主体建筑的佛香阁,使得“三山五园”从此有了核心建筑。
颐和园的造园艺术,融会了中国的绘画、诗歌、音乐和文学的审美意境。它是集自然景观和人文精神于一体的皇家园林艺术精品。当时,清朝的皇帝不仅在都城拥有自己的园林,为了出巡的方便还在各地建了大大小小的行宫,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承德避暑山庄。和颐和园不同,建造避暑山庄的初衷并不是为了祝寿或是享乐,那到底是为什么要在远离皇宫500里的地方修建这样一座行宫呢?
丝绸之路 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CCTV《教科文行动》编写组编.-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