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承德避暑山庄

作者:CCTV《教科文行动》编写组





  清康熙十二年,当初引清兵入关、并在南方拥有重兵的平西王吴三桂等三个藩王,起兵谋反,掀起了“三藩之乱”。年仅20岁的康熙皇帝坐阵指挥,平息叛乱。
  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战争一开始清军就接连失利。满族将领不是奋勇杀敌,而是观望逗留畏缩不前;士兵则是一个受伤,数十人扶拥送回。虽然叛乱历经八年,最后得以平息,但也使康熙皇帝深深意识到当年骁勇善战的八旗官兵,由于长期生活在安逸之中,已消磨得毫无斗志,而这时距清王朝入关才仅仅三十年。康熙平定“三藩之乱”的重要教训之一就是提高八旗子弟的作战能力,以巩固大清王朝的江山。但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使这些饱食终日的八旗官兵得到锤炼呢?康熙皇帝想到的是,在距承德以北近三百里的地方设立木兰场。木兰围场其实就是皇帝的狩猎场。整个围场占地1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今天的河北省围场县的面积。
  皇帝狩猎四季都有固定的名称,其中以木兰秋狝规模最大。木兰是满语的汉音,意思是“哨鹿”。所谓“哨鹿”是指猎鹿者头戴假鹿头,口中吹着木哨,模仿鹿鸣的求偶声,引诱鹿群伺机射杀。狩猎活动如同一场战争,真刀实枪上阵。皇帝不仅亲自持弓上马,参加围猎,而且通过观看围猎,可以察看皇子王孙的骑射本领是否精湛。
  狩猎也是考核各级官员能力的机会:对英勇“杀敌”者大加封赏,对伤亡都给予优厚的抚恤,对军纪不整者革职严惩。所以,参加围猎的人个个奋勇当先,不敢松懈。用康熙皇帝的话说,设立木兰围场就是使那些贵族子弟不至于落入颓糜奢侈的生活,已达到加强武备、提高士气的作用。
  康熙皇帝在位61年,到木兰围场狩猎达48次。而他的孙子——乾隆皇帝在位60年,举行秋猎也有47次之多。
  皇帝在狩猎时照例要处理政务,颁布政令,所以皇朝里的一切职能机关都要一起搬到围场来。为了满足运输贮存的需要,从京城到木兰围场的沿途修建了多处行宫,但规模都不大。
  1701年,康熙来到承德热河一带时,立刻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只见武烈河水清澈见底,周围奇峰耸立。康熙立刻颁布圣旨,兴建行宫。
  1703年,热河行宫开始兴建,康熙皇帝不仅选定了行宫的位置,而且亲自设计和指挥行宫的建造。据说,就连行宫里的古松树都是康熙亲自选定的。5年之后,热河行宫初步建成。康熙五十年,康熙皇帝把热河行宫赐名为“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历时89年,共建成120多组建筑,总面积5.64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颐和园,8个故宫。
  建园之初,康熙皇帝就要求“集天下景色于一园,移天缩地为一方”。今天我们看避暑山庄,就像是全国地理环境的一个缩影。避暑山庄的苑景区可分为湖洲区、平原区和山峦区,三大区域各具特色,是这种缩影的最好体现。在湖洲区部分,采用了南方园林的布局方法,仿造了许多江南风景名胜。康熙皇帝曾炫耀说“这里天然风景胜西湖”。而平原区部分,地势平坦辽阔,林木茂盛,好像是蒙古草原和东北森林的混合体。从山峦区高处眺望山庄外的安远庙和小布达拉宫,又令人想起新疆和西藏。避暑山庄在建造时,很少大规模地人工整理地形,而是利用山庄的自然地势,建造森林、草原、溪流等景色,使山庄和周围的自然景色融为一体。那些前来觐见乾隆皇帝的英国特使称赞避暑山庄犹如一个精美的人工盆景。
  康熙皇帝修建避暑山庄,就是为了巩固边疆四邑,在承德对少数民族实行一整套的怀柔笼络政策。康熙皇帝几乎每年都有半年的时间住在避暑山庄,处理政务,接见蒙古族首领;特别是乾隆皇帝不仅每年都来此避暑,而且还要带领大批军队围猎比武,同时指令蒙古王公贵族轮班陪同打猎;康乾时期还经常组织摔跤、骑射等蒙古族喜爱的活动。那些远道而来的少数民族首领不必长途进京就可以在这里觐见皇帝,并以轻松的心情参加狩猎,无形之中拉近了和中央政府之间的距离。
  在避暑山庄东部和北部的丘陵上,如众星拱月般环列着12座金碧辉煌的大型寺庙。12座寺庙中,除溥仁寺、溥善寺是建于康熙年间外,其余的十座寺庙均建于乾隆年间,前后用了近六十年才陆续完成。12座寺庙中其中有八座寺庙在北京设有办事处,并向清政府理藩院直接领取银饷,所以称这八处京师之外的庙宇为外八庙。外八庙不同于普通的宗教寺庙,这些庙宇都由皇帝亲自审定规模、位置和形制。规制的等级仅次于皇城的建筑。
  兴建这些寺庙的主要目的除了顺应蒙藏等少数民族信奉喇嘛教的习俗,更主要的是实施满清皇帝的怀柔政策,安定边疆。
  1755年,清政府平定了厄鲁特蒙古准葛尔部叛乱,为庆祝这一胜利,乾隆在避暑山庄宴请前来朝见的厄鲁特蒙古四部贵族,为尊重蒙古一向“敬佛、兴黄教”的习俗,乾隆下令仿西藏三摩耶庙建造了普宁寺。普宁寺也是乾隆时代在避暑山庄修建的第一座寺庙。大乘之阁是普宁寺的主殿。里面的供奉的是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观音菩萨,俗称大佛。大佛的头顶上端坐着他的老师,无量寿佛。大佛体形高大,纹饰细腻,雕刻得异常精美。
  这也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一尊木雕佛像。
  1770年,是乾隆皇帝的60大寿,来祝寿的是各民族首领,其中蒙古王公就占了绝大多数,由于他们大都信仰喇嘛教,乾隆皇帝就花了四年的时间,仿照西藏的布达拉宫修建了普陀宗乘之庙。
  普陀宗乘之庙也是外八庙中气势宏伟、规模最大的一座寺庙。普陀宗乘即是藏语“布达拉”的意译,由于规模比布达拉宫要小一些,所以又称为小布达拉宫。
  康熙皇帝为了怀柔笼络北部边疆的蒙古族部落而建造了避暑山庄;乾隆皇帝为了表示对蒙、藏等民族宗教信仰的尊重,修建了小布达拉宫。翻翻中国历史,如此的煞费心机并不罕见。帝王甚至会将女儿下嫁番邦,以求团结与和平。唐太宗李世民将文成公主许配给了吐蕃王朝的首领松赞干布。为了庆祝这次联姻,松赞干布在拉萨建造了雄伟的布达拉宫,也就是避暑山庄里这座小布达拉宫的原型。
  

丝绸之路 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CCTV《教科文行动》编写组编.-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