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第二节 黎靬

作者:林海村


















  公元前323年,希腊雄主亚历山大猝死巴比伦,横跨欧、亚、非的希腊大帝国随即土崩瓦解,并被亚历山大的部将瓜分。埃及总督托勒密在埃及建立新王朝(前323—前30)。托勒密王朝上层统治者是希腊人,下层百姓则是埃及土著居民。美国影片《埃及艳后》的女主人公克丽奥佩特拉就是托勒密王朝的末代君主。其实,这位埃及王后并非埃及人,而是希腊人。托勒密王国定都亚历山大城(Alexanderia),汉代称“黎靬”。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亚历山大灯塔”(Pharos of Alexandria)就建在亚历山大城,公元前290年竣工。它以白色大理石建造而成,共分为三层:最低的一层为四角柱,高55.9米,第二层为八角柱,高18.30米,而最高一层为圆柱,高7.30米,顶端立有海神波塞冬 (Poseidon)雕像。整座灯塔高达117米,相当于一幢四十层的现代建筑物。一位阿拉伯旅行家在游记中写道:“灯塔是建筑在三层台阶之上,在它的顶端,白天用一面镜子反射日光,晚上用火光引导船只。”亚历山大灯塔在14世纪毁于大地震,我们只能从希腊陶器或玻璃器上,一睹亚历山大灯塔的风采。
  公元前116年,张骞派副使从乌孙出访印度、西亚和埃及。“其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史记·大宛列传》又说:“汉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因益发使抵安息、奄蔡、黎靬、条枝、身毒国。”埃及亚历山大里亚城素以商业发达而著称,该城商人的足迹遍及世界。黎靬商人到中国各地经商,并在中西交通孔道河西走廊形成聚落,则是在情理之中。张骞副使出访亚历山大里亚城,将黎靬使者带回长安;安息使者访华时,将黎靬人带到长安。这些交往促进了长安城与亚历山大城之间的文化交流。〔1〕
  就在这个时期,沙罗毗斯神像、希腊双面神像、费昂斯玻璃项链等埃及亚历山大城的产品纷纷传入丝绸之路南道的于阗。
  20世纪初,日本大谷探险队在新疆和田采集到一个红陶俑,据说出自和田附近的约特干遗址,现藏首尔国立中央博物馆。这个小陶俑居然是一个埃及沙罗毗斯神的坐像,很可能是模仿托勒密商人传入于阗的沙罗毗斯铜像复制的。此外,约特干遗址还出土一件希腊双面神(Janus)陶塑像,近年在和田山普拉汉墓内还发现埃及出产的“费昂斯”玻璃项链,与埃及本土发现的同类玻璃珠完全相同,估计也是埃及商人传入的。
  随着中国与埃及托勒密王国贸易往来的发展,许多亚历山大城的埃及商人客居西域乃至中原地区。《崔氏易林》多次提到定居中原的黑色皮肤西域人。该书卷九《恒》说:“蜗螺生子,深目黑丑,似类其母;虽或相就,众人莫取。”同书卷十《蛊》说:“三斑六黑,同室共食,日月长息,我家有德。”据杨希枚考证,《崔氏易林》的作者崔篆与王莽是同时代人,出身经学世家,久居长安城。崔篆笔下的黑皮肤西域人可能指客居长安的黎靬人。
  20世纪初,河南一座汉墓中发现了一件亚历山大城生产的模制玻璃瓶。据罗斯托夫编《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介绍,“早在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里亚生产的玻璃器就被输往印度,并从印度输入中国。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Royal Ontario Museum)就搜集到一只精美的亚历山大城生产的玻璃瓶。这个玻璃瓶是在中国(河南省一座古墓中)发现的,无疑属于希腊化时代。这个玻璃瓶刻有若干圆形装饰图案(其中一个图案是雅典娜头像)采用模制法制成,而非吹制法。此种玻璃制作技法表明它的年代不会晚于公元前2世纪。”〔2〕模制玻璃是埃及希腊化时代特有的产品,往往在玻璃器上制作宙斯、阿西娜、双面神(Janus)等希腊神话人物头像。公元前1世纪,腓尼基人发明的玻璃吹制技术被古罗马人发扬光大,玻璃制品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日常用品。公元前1世纪,地中海东岸发明吹制玻璃技术后,模制玻璃逐渐被淘汰。〔3〕因此,罗斯托夫认为河南汉墓随葬的埃及模制玻璃器的年代,当不晚于公元前2世纪。
  《汉书·地理志》还提到河西地区有骊靬县,所谓“骊靬”就是《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中的所谓“黎靬”。顾名思义,这个地方是外国侨民黎靬人聚居地。公元前30年,罗马皇帝屋大维占领埃及,埃及托勒密王国从此沦为罗马帝国东方行省,所以《魏略·西戎传》说“大秦国,一号犂靬”。有些研究者将骊靬与大秦完全等同,是不正确的。实际上,骊靬或黎靬指埃及托勒密王国,而大秦则指欧洲的罗马共和国以及后来的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兼并托勒密王国之前,两者不可混为一谈。〔4〕《汉书·张骞传》颜师古注:“嫠靬即大秦国。张掖郦靬县,盖取此国为名。”这个说法基本上是正确的。关于张骞副使是否抵达埃及的亚历山大城?汉代骊靬县是否真有外国移民?不少人深表怀疑。居延汉简的发现为揭开这个不解之谜提供了重要线索。
  居延汉简著录了一些汉代流寓中国的黑皮肤西域人,大约46枚汉简提到了黑皮肤的西域人,散居于河西走廊。〔5〕居延发现的一件过所文书(编号334.33)读作:“骊靬万岁里公乘儿仓年卅,长七尺二寸,黑色,剑一,已入,牛车一辆。”〔6〕骊靬万岁里的黑皮肤的西域人疑即来自埃及亚历山大里亚城的非洲人,也就是汉代文献所谓“黎靬”或“骊靬”人。除了骊靬县外,居延汉简还提到张掖郡的居延、乐得、昭武三县乃至中原河南县也有黑皮肤的西域人杂居。居延汉简(157.24)曰:“正月癸酉,河南都尉忠丞下郡大守诸侯相,承书从事,下当用者。实,字子功,年五十六,大状,黑色,长须。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八月庚辰,亡过。客居长安当利里者,洛阳上商里范义。壬午,实买所乘车马,更乘梓牡马、白蜀车、漆布并涂载布。”〔7〕这枚汉简是河南都尉忠为黑皮肤的西域商人实某出具的通行证件,证明他乘坐的马车及贩运的布匹都是从客居长安的洛阳人范义手中合法购买的,请居延边塞戍卒予以放行。
  近年新出敦煌悬泉汉简披露了更多的河西骊靬史料。最早提到骊靬的悬泉简为两枚神爵二年(前60)户籍简,可知公元前60年亚历山大城的埃及商人已在此地形成聚落,汉朝为其置骊靬县。〔8〕直到魏晋时期,河西走廊仍有骊靬人活动。《魏名臣奏》记雍州刺史张既表文云:“张掖番合、骊靬二县吏民及郡杂胡弃恶诣兴,兴皆安恤,使尽力田。”〔9〕《晋书·张祚传》还提到张祚“遣其将和昊率众伐骊靬戎于南山,大败而还”。骊靬杂胡和骊靬戎就是西汉以来从埃及亚历山大里亚城移居河西走廊的埃及侨民。
  注释
  〔1〕杨希枚:《论汉简及其他汉文献所载的黑色人》,《先秦文化史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页978—979。
  〔2〕M.Rostovtzeff,The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Roman Empire,vol.2,Oxford: the Clarendon Press,1957,p.576.
  〔3〕艾伦·麦克法兰·格里·马丁著,管可秾译:《玻璃的世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4〕余太山:《两汉魏晋南北朝与西域关系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页13。
  〔5〕张春树:《居延汉简中所见汉代人的身型与肤色》,《庆祝李济先生七十岁论文集》下册,台北,1967年,页1033—1045。
  〔6〕谢桂华等编:《居延汉简释文合校》下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页524。
  〔7〕谢桂华等,《居延汉简释文合校》,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页258—259。
  〔8〕张德芳:《汉简确证:汉代骊靬城与罗马战俘无关》,收入《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页222—229。
  〔9〕《三国志·魏书·毋丘俭传》裴松之注引。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林海村编著.-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