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第三节 安息

作者:林海村
















  安息在今天伊朗,西方史籍称“帕提亚”,而中国史书则按帕提亚王族姓氏称为“安息”,并将安息人冠以汉姓“安氏”。东汉末年来华传教的安世高、安玄皆为安息人。
  公元前246至公元227年间,帕提亚人称雄西亚,建立了东到大夏,西至幼发拉底河的庞大帝国。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曾派副使出访安息。据《史记·大宛列传》,“初,汉使至安息,安息王令将二万骑迎于东界。东界去王都数千里。行比至,过数十城,人民相属甚多。汉使还,而后发使随汉使来观汉广大,以大鸟卵及黎靬善眩人献于汉。及宛西小国獾潜、大益,宛东姑师、扜弥、苏薤之属,皆随汉使献见天子”。随着丝绸之路国际贸易的发展,帕提亚物产不断传入中国。
  近年在新疆且末县扎滚鲁克汉代墓葬中发现一件完整的木箜篌,年代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属于鄯善王国时期。〔1〕据《隋书·音乐志》记载,箜篌为西亚胡乐,“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其实,箜篌起源于北非埃及,最早出现在公元前3000—前2000年间法老墓,埃及人称作harp(哈卜)。公元前2004—前1595年,箜篌从埃及传入巴比伦,美国芝加哥大学考古队在巴比伦遗址发现一个演奏箜篌的乐师浮雕泥版,与且末出土箜篌几乎完全相同。
  两河流域的古文明后为亚述人继承,亚述人把这种古乐器改称Cank(箜篌)。苏联考古学家马松在乌兹别克斯坦的铁尔梅兹城以北18公里埃尔塔姆(Airtam)遗址发现一座公元1—2世纪的佛教寺院遗址。这所佛寺石柱头浮雕上雕刻了一个演奏箜篌、琵琶和皮鼓的乐队,上面的女乐师衣着打扮,与波斯王宫浮雕上帕提亚女子相同。这个发现说明公元1—2世纪箜篌已从帕提亚传入中亚。
  据《汉书·郊祀志上》记载,汉武帝年间,箜篌从西域传入中原。汉武帝的“嬖臣李延年以好音见……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瑟自此起”。〔2〕箜篌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等多种类型,汉代传入中国的是竖箜篌。《旧唐书·音乐志》亦载:“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有二弦,置抱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臂箜篌’。”且末汉墓出土的木箜篌,正是汉代传入长安的那种竖箜篌,为研究西亚古乐器如何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汉语“箜篌”之名与亚述语Cank读音相近,表明汉代箜篌直接来自称雄西亚的帕提亚帝国。
  尼雅墓葬和孔雀河三角洲中期墓葬中都出土有较完整的复合弓,这类复合弓与早期欧亚草原流行的斯基泰蛇形弓代表两种不同的系统,类似的复合弓在幼发拉底河贝格霍兹(Bashouz)古墓可以见到,〔3〕而且在著名的图拉真石柱(Traian's Column)表现罗马与帕提亚军队作战图像中,帕提亚士兵手中手持的复合弓正与尼雅东汉墓出土帕提亚式复合弓如出一辙,这类复合弓在塔里木盆地相当流行,显然是西域诸国与帕提亚帝国文化交流的结果。鄯善地区晚期墓葬中也可见沿着丝绸之路传来的帕提亚文化因素,且末扎兖鲁克第三期墓葬中出土有一件玻璃杯,原来学者多认为这属于萨珊玻璃器,年代断在公元3—6世纪。〔4〕
  然而,且末扎兖鲁克第三期古墓随葬品不见任何萨珊波斯文物,这个说法颇多疑问。蜂窝纹是亚述和埃兰艺术的典型纹饰之一,大英博物馆藏帕提亚银钵上就装饰有蜂窝纹。帕提亚艺术后来为萨珊波斯工匠所传承,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了一件萨珊波斯玻璃杯上也装饰有蜂窝纹,年代定在公元5—7世纪。比较而言,且末出土蜂窝纹玻璃钵,器形高瘦,形态早于萨珊波斯那种矮胖形蜂窝纹玻璃杯。尽管罗马皇帝图拉真在公元116—117年间从帕提亚人手中夺取了叙利亚,但是叙利亚工匠此后制作的玻璃器仍保留了一些帕提亚艺术风格。例如,1973年,朝鲜新罗古墓天马冢发现的叙利亚玻璃钵就装饰有帕提亚风格的蜂窝纹,年代在公元5世纪末至6世纪初。
  1971年,在河北满城发掘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子窦绾的墓葬。刘胜是汉景帝刘启之子,汉武帝刘彻的异母兄长。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封为中山王,死于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刘胜和窦绾墓出土文物品类繁多,数量惊人,一共出土金、银、铜、铁、玉、石、陶、漆各类文物10000余件,精品就达4000多件,尤以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最为珍贵。我们感兴趣的是满城汉墓随葬的一个帕提亚艺术风格的有翼神兽。有翼神兽起源于亚述艺术,后为波斯人传承。著名的阿姆河宝藏汇集了许多古波斯艺术品,其中包括一个制作精美的有翼神兽黄金艺术品。帕提亚人推翻塞琉古王朝后,复兴波斯文化,大英博物馆藏有翼神兽就是帕提亚人的杰作。满城汉墓随葬的有翼神兽,与古波斯和帕提亚艺术的有翼神兽一脉相承,为汉帝国与帕提亚王朝文化交流提供了实物证据。
  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楼兰LB.Ⅱ佛寺遗址发现许多希腊罗马艺术风格的木雕构件,包括一件有翼神兽形象的木雕,残高70厘米,上下边缘皆有凸榫,残存狮身形象,腰细并呈弓起状,腰前斜插一支翅膀的羽毛,后腿保留,尾巴呈S状弯曲,右腿前部仍可见口齿。贝格曼对其进行了复原。斯坦因在LB.Ⅱ遗址也发现木雕狮子,他在报告中申明,他发现的几件木雕的局部,包括口鼻、身体、腿部、羽毛、牙齿,与赫定收集品非常相似,而且缘部均有凸榫残留,尺寸相合。〔5〕
  斯文赫定在楼兰LB.Ⅱ遗址还发现了一件花瓶木雕,四边雕出方框,中间刻一个花瓶,从瓶中向两边对称地各伸出一条花枝,花瓶底部排列八片叶子,颈部装饰一条菱形纹带。值得注意的是,有翼神兽和花瓶木雕都有边框,尺寸相同,它们之间无疑彼此存在联系。根据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格里芬守护花瓶浮雕石板,揭示了这种有翼狮子与花瓶组合的艺术渊源。在这件石板中,两只带翼狮子相向而立,足成蹄状,分趾,嘴微张,露齿,翼挺起,尾巴上扬成S形,狮子中间雕刻花瓶,外形与LB遗址出土木雕花瓶相似,向两端传出花枝。据此,我们对LB遗址出土的木雕进行了复原。显然,帕提亚石板是有翼狮子与花瓶组合题材的源头。〔6〕
  1995年,中日尼雅联合考察队在新疆民丰县以北沙漠腹地的尼雅遗址发现一处古代墓地,其中8号墓出土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关于这座墓的年代,学界颇多争议,有学者认为在魏晋前凉时期。实际上,这座墓是汉末精绝王公贵族墓。据考证,这块织锦上的动物和禽鸟图案皆为外来禽兽,除有翼神兽外,还有非洲的狮子、越南的鹦鹉和西亚的鸵鸟。〔7〕
  有证据表明,汉代有翼神兽是在帕提亚艺术影响下产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不仅为帕提亚有翼神兽影响汉代艺术提供了证据,而且为帕提亚鸵鸟影响汉代艺术提供了新材料。中国不产鸵鸟,这种体型巨大的禽鸟生活在非洲和西亚。张骞通西域后,西方使者将鸵鸟蛋和鸵鸟作为贡品送到中国,汉代称“大鸟”或“安息雀”。安息国派使臣“随汉使来观汉广大,以大鸟卵及黎靬善眩人献于汉”(《史记·大宛列传》)。永元十三年(101),“安息王满屈复献师子及条支大鸟,时谓之安息雀”(《后汉书·西域传》)。在中国古书中,鸵鸟最初称“大爵”或“大鸟”。郭义恭《广志》曰:“大爵,颈及(长),膺(鹰)身,蹄似骆驼,色苍。举头高八九尺,张翅丈余。食大麦。”〔8〕
  除豢养活鸵鸟外,汉武帝还在太液池造石鸵鸟。《汉书·郊祀志下》记载,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州、壶梁、象海中神山、鳖、鱼之属。其南有玉堂、璧门、大鸟之属。”颜师古注:“立大鸟象也。”《三辅黄图》卷四引《汉书》又载:“建章宫北治大池,名曰太液池。中起三山,以象瀛洲、蓬莱、方丈,刻金石为鱼、龙、奇禽异兽之属。”
  注释
  〔1〕关于箜篌研究最新综述参看马健:《公元前8—前3世纪的萨彦—阿尔泰——中亚东部草原早期铁器时代文化交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硕士论文,2004年,页32。
  〔2〕东汉应劭《风俗通》、《后汉书·五行志》也有记述。
  〔3〕F.Bergman Archaeological Researches in Sinkiang especially the Lop-Nor Region.. Archaeology.Reports from the Scientific Expedition to the North-Western Provinces of China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Dr.Sven Hedin:The Sino-Swedish Expedition 7.1.Stockholm:Bokforlags Aktiebolaget Thule,1939,122.
  〔4〕安家瑶:《北周李贤墓出土的玻璃碗——萨珊玻璃器的发现与研究》,《考古》 1986年第2期,页173—181。
  〔5〕For LB.Ⅱ.0011—0013,0021,cf.M.A.Stein,Serindia,1921,p.442.
  〔6〕陈晓露:《楼兰佛寺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本科学位论文,2005年。
  〔7〕李零:《“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上的文字和动物图案》,《文物天地》1996年第6期,页26—30。
  〔8〕《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引。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林海村编著.-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