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第八讲 罗马人与东西方海上交通的开辟

作者:林海村



  红海古港口的变迁
  印度古海港——阿里卡梅杜
  扶南古港口——沃奥
  中国东南沿海的舶来品
  在遥远的古代,罗马、印度、锡兰、扶南等国与中国之间就有着相当频繁的贸易往来。公元前1世纪末,奥古斯都(前27—前14)将埃及并入罗马版图,亚历山大港成了罗马人通往东方的重要门户。由于安息人垄断了丝绸之路的陆路交通,罗马人一直寻求从海上通往东方之路。奥古斯都对阿拉伯人因贸易积累的黄金垂涎不已,因而积极参与东方海上贸易。
  据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波(Strabo,前63—前21)记载,为了满足社会文化的发展,罗马帝国大量进口香料、宝石、丝绸等奢侈品;同时向东方大量出口琥珀、珊瑚、葡萄酒制品。由于巨额的外贸赤字,迫使罗马帝国不得不动用大量金银货币储备。〔1〕
  罗马人继承了希腊造船工艺,除了在船头加装桥楼外,外形与希腊船没有太大改变,通长27米,宽约9米,可以装载250吨货物或300余人。不过,罗马人将扬帆技术提高了一大步,尽管仍不能完全逆风扬帆,但已经可以在45度顶风情况下行驶。罗马帆船有着良好的远航性能,经常从罗马远航到英伦三岛。从古罗马浮雕上,仍可一睹罗马考贝塔货船的风采。
  古典世界的一大进步是利用季风航海。阿拉伯人最先利用季风航海。当夏日季风吹向东北时,商船借机在海洋中鼓帆而行,这比沿海岸线要快得多。公元前1世纪中叶,地中海的罗马商人也领悟到季风的实用性。以前西方学者总把季风的发现归功于托勒密王朝末年的希腊航海家希帕罗斯(Hippalus),但是希腊语monsoon(季风)一词来自阿拉伯语mauzim(季节),希帕罗斯恐怕只是最早利用季风航海的希腊人。〔2〕然而,罗马人似乎比阿拉伯人更加热衷于海上贸易,不仅频繁往来于罗马至亚历山大港之间地中海航线,而且溯尼罗河而上,开辟了贝勒尼斯港至印度的红海航线,旨在打破安息人对丝绸贸易的垄断。《后汉书·西域传》说大秦(即罗马)“与安息、印度交市于海中”,也说明罗马人积极从事海上贸易。
  注释
  〔1〕戈岱司著,耿昇译:《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2〕塔帕尔著,林太译:《印度古代文明》,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页104。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林海村编著.-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