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第一节 红海古港口的变迁

作者:林海村













  红海自古以来就是东西交通的重要孔道,而贝勒尼斯(Berenice)港则是红海最为著名的古港口之一,始建于埃及托勒密王朝。据说,它的最初兴建与托勒密二世试图用非洲大象装备自己的军队有关。在古代印度,大象很早就被运用于战争。公元前4世纪中叶,亚历山大率希腊远征军攻打北印度,遭到印度象军的顽强抵抗,希腊人首次领略了大象的威力。
  为了对付两河流域的塞琉古王国(前305—前280),埃及希腊化王国托勒密二世试图用大象充实自己的军队,便在埃塞俄比亚大肆捕猎大象,并从红海贩运到埃及。为了运输象群,托勒密二世下令修建贝勒尼斯港,同时开辟了从沙漠中部通往伊德富(Idfu)的道路。斯特拉波特别强调了贝勒尼斯港在公元前3—前2世纪作为战略性港口的重要性。
  希腊罗马人从事东方贸易始发港起初在红海之滨的米奥斯·霍尔木兹港,罗马人曾在这个港口与尼罗河之间开辟了一条陆路通道。据老普林尼《自然史》记载,从科普特,人们乘骆驼前行,需要经过几个中继站以便补水。第一个中继站位于22古罗马里处,名为“依陀曼”,也即补水站之意。要抵达第二个中继站则要走一天,因为它位于沙漠中间。第三个中继站是补水站,距离科普特85古罗马里。然后又深入沙漠腹地。越过这片沙漠后,人们才能到达距科普特184古罗马里的阿波罗补水站,然后再度深入沙漠。随后人们来到236古罗马里之外的新的补水站。从科普特经过287古罗马里,就来到红海海滨米奥斯·霍尔木兹港。绝大部分路程要在夜间完成,以躲避白天的酷热。这样算来,沙漠商队通常每天走30多公里,总共需要12天路程才能完成全部旅程。
  法国考古队对于这条商路上的第一口水井和中继站等八个军事要塞进行了发掘,它们分别位于库苏尔·阿尔巴纳(Qusur al Banat)、克罗阔第罗(Krokodilo)、比尔—哈马马特(Bi'r al-Hammamat)、马克西米亚农(Maximianon)、阿尔—哈姆拉(al-Hamra)、比尔—萨亚拉(Bi'r Sayyata)、斯米欧(Siniou)、达威(Dawwi)和笛笛摩(Didymoi)。这些发掘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用年代描述这些商路发展演变,从而深入了解到当时罗马人东方贸易活动的频繁程度。〔1〕
  奥古斯都统治末年,也即公元1世纪上半叶,贝勒尼斯港开始发挥重要作用,进而在1世纪70年代超过米奥斯·霍尔木兹港的地位。这一变化可能是由于驶向印度南部的商队增加所致。科普特与贝勒尼斯之间直接商路的开通,导致米奥斯·霍尔木兹港的衰落,更何况这个港口原来只用于停泊小吨位船舶。
  有关贝勒尼斯港的详细记录,首推《厄里特里亚海的航行指南》 (Periplus of Erythraean Sea)一书,或译为《红海航行记》。厄里特里亚海,指今天红海、阿曼海乃至印度洋部分海域。此书更像是一本航海日志或商业指南,成书于公元1世纪中叶。作者是一位居住在贝勒尼斯的希腊商人,专门从事埃及与印度之间的海上贸易。
  公元69—79年,老普林尼《自然史》写道:“仅珍珠一项,每年就要耗费罗马帝国一亿银币,支付给印度、中国和阿拉伯诸国。”罗马东方贸易的始发港就在贝勒尼斯,西方考古学家在贝勒尼斯发现了罗马时代的古海港遗址——特伦奇(Trench),从中发掘出罗马神庙、装葡萄酒的安弗拉罐、带希腊文的陶片、维纳斯雕像和埃及玻璃珠等文物。
  2004年,美国考古学家对贝勒尼斯一处古海港进行大规模考古挖掘,这是一个长期废弃的埃及红海港口,靠近苏丹国边界。在罗马帝国时代建筑遗迹中,考古队发现大量柚木——一种生长在印度本土和今天缅甸一带的树种,但是不能在埃及、非洲和欧洲生长。发掘者相信,这些公元1世纪的柚木,属于远航这个港口的东方海舶,贝勒尼斯当地居民显然是把废弃的船体木料作了建筑的材料。美国考古队还发现了一些造船材料,包括铜钉和金属板。“人们期望发现埃及本土的红树林和阿拉伯树胶”,塞德伯萨姆说,“但是我们发现更多的是柚木”。
  在红海沿岸考古学家发现了一系列的古代印度物品,包括前罗马帝国时代盛黑胡椒的大陶罐,容量为16磅。公元1世纪时,这种胡椒只有印度南部才能种植。埃及干燥的气候使那些来自印度的有机物得以保存,包括公元30—70年的帆布,公元1—2世纪的篮子、席子等。在一个罗马时代的储藏室里,考古队发现了印度产的椰子和1世纪的棉布料,以及一系列宝石,其中包括来自斯里兰卡的蓝宝石和玻璃珠,来自印度的玛瑙。在考古点发现了三颗玻璃珠。其中一颗可能来自东爪哇;另外两颗来自越南或泰国,但是所属时期不能确定。贝勒尼斯与东爪哇、越南和泰国不存在直接贸易,他们极可能是通过印度运抵埃及的。这些为印度和埃及之间的航海活动提供了更多的证据。
  贝勒尼斯在公元1—2世纪被罗马帝国控制。那时,从印度经巴基斯坦、伊朗和美索不达米亚通往欧洲的陆路通道被罗马帝国的对手帕提亚帝国控制,这使得罗马商人很难从事陆路贸易。此外,罗马史料显示当时陆上贸易要比海上贸易造价高20余倍。由于陆上贸易遭到阻碍,罗马帝国最南端的这个港口非常繁荣,它接收来自印度的货品,然后通过尼罗河转运到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再由亚历山大经地中海到达罗马各港口。
  贝勒尼斯作为红海最重要的港口之一一直活跃到公元500年。贝勒尼斯的航海活动在中世纪的文献上有过大量记载,但是港口的确切位置一直不能确定,直到1994年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和特拉华大学的考古学家温德里克和塞德伯萨姆在埃及进行大规模的考古挖掘,才揭开了这个古代“香料之路”重要港口的秘密。〔2〕
  据《红海航行记》记载,在印度西海岸马拉巴尔(Marbar)的穆吉里斯港(Muziris)和巴卡雷港(Bakare),可以买到中国丝绸和印度香料。〔3〕据近年考古发现,罗马商人在南印度的马拉巴尔海岸建有商业网点,甚至奥古斯都大帝神庙。这个神庙的年代约在公元1世纪,只可能是希腊罗马商人兴建的。
  据斯特拉波统计,在公元前1世纪初年,罗马帝国只有20多艘商船往来印度,而在奥古斯都时代这个数字翻了六番。这条古道是凯乌斯·恺撒(Julius Caesar)于公元前1世纪以军事手段,突破阿拉伯人的封锁之后打通的。罗马帝国还设立了关税制度以增加收入。从此以后,有关与印度直接贸易的史料逐渐增多。在西方史料和考古发现中,有三个材料尤为引人瞩目:
  第一,意大利那不勒斯市附近的庞培古城发现过两件南印度安达罗艺术风格的象牙雕刻,这座罗马古城因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而被火山灰深埋地下,所出印度象牙雕刻为研究罗马东方贸易提供了实物证据。〔4〕
  第二,在克劳狄亚斯·恺撒(41—54)统治下,阿尼乌斯·普劳卡穆斯家族(P.Annius Plocamus)一名获释的奴隶驾驶船在锡兰搁浅,受到了锡兰国王的款待。国王此后向罗马派出四名使节。
  第三,在尼禄(Néron,54—68)时代,有一个名为赫尔墨斯(Herméros)的商人,他本为来自亚滨的阿拉伯人阿德尼翁(Athénion)的公子,后来到贝勒尼斯港经营葡萄酒国际贸易,并在印度半岛南部大批购买当地产品,尤其是胡椒、桂皮等。
  注释
  〔1〕博伦(Centre Jean Bérard)著,盛洁根据录音整理:《经由埃及东部沙漠和红海而建立起来的罗马帝国与东方诸国的商贸联系》,欧亚非考古与文明系列讲座之一,北京国家图书馆北海分馆,2005年4月21日。本文所引贝勒尼斯考古资料主要根据这个演讲,恕不一一出注。
  〔2〕梦飞:《考古发现古代海上“香料之路”重要港口》(2004-02-10);参见网络版(http://www.enorth.com.cn)。
  〔3〕《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
  〔4〕J.Ph.Vogel:“Note on an Ivory Statuette from Pompei,”Annual Bibliography of Indian Archaeology,vol.ⅩⅢ,1938.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林海村编著.-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