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第四节 郑和葬地——古里

作者:林海村










  1982年郑鹤声、郑一钧在北京图书馆柏林寺分馆,首次发现有关郑和卒年和葬地的重要文献,此文作为附录收在万历年间落第文人二南里人(罗懋登)撰《新刻全像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一百回本第二十卷末,原文写于天顺元年(1457)。早在1929年,北京大学向达教授就向学界介绍过这条郑和史料。可惜明刻本不好找,他没有找到原文。郑鹤声、郑一钧在柏林寺发现的三山道人刻本,字迹模糊,录文不无鲁鱼豕亥之讹。1982年,台北天一出版社刊布了万历丁酉刻本,字迹比较清楚。根据这个刻本,我们澄清了许多重要史实。据《非幻庵香火圣像记》记载,郑和在“宣德庚戌(宣德五年,1430),钦承上命,前往西洋,至癸丑岁(宣德八年,1433),卒于古里国”。
  古里之名来自南印度西海岸科兹科德的古称Calicut(卡利卡特),郑和前三次下西洋的目的地皆为古里。祝允明《前闻记》的有关记载表明,郑和的忌日当在大明舰队返航古里之时——宣德癸丑岁(宣德八年1433)三月十一日至二十日,也即公元1433年3月31日至4月9日之间。〔1〕
  所谓“非幻”,是南京碧峰寺一位禅师的法号,为郑和生前好友。《三宝太监下西洋通俗演义》的主人公碧峰老人,就是以非幻禅师为原型塑造的神话人物。碧峰寺故址在南京市雨花台小学。中央台摄制组实地采访时,只见到“断井残垣”和一块湖石。在南京明宫遗址内有许多类似的湖石。不过,我们从明代地方志《洪武京城图志·庙宇寺观》仍可看到碧峰寺的平面图。
  湖石是东南亚特产,唐宫廷画师阎立本《职贡图》上,就绘有昆仑奴朝贡湖石的场景。据文献记载,“碧峰寺非幻庵,有沉香罗汉一堂,乃非幻禅师下西洋取来者,像最奇古,香火异常。万历中有人盗其一,僧不得已,以他木雕成补之。后忽黑夜送回前像,罗汉之灵异可推矣”。〔2〕非幻禅师早年随郑和下过西洋,那么碧峰寺内湖石完全可能是非幻禅师从西洋带回来的舶来品。
  这位法师圆寂后,葬在碧峰寺一所庙宇内,因名“非幻庵”。宣德五年(1430),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前夕留下遗言,打算把家中供奉的一批佛教造像和各种法器,在他死后全部捐给非幻庵。所谓“圣像”就指郑和准备捐给非幻庵的佛像。从内容看,这份文献应是南京牛首山法师宗谦与郑和养子郑均一起执行郑和遗嘱的记录,原来可能抄在碧峰寺某个墙壁上。明天顺年间李昭祥编《龙江船厂志》提到郑和有个孙子,名叫郑灏招,他把郑家菜地盗卖给一个叫“宋谦”的人。此人似即《圣像记》提到的“宗谦”,因字形相近而致误。〔3〕
  郑和首航古里的目的,是送古里王子马那必加勒满(Mana Vikraman)回故乡,他被明成祖封为古里新王。郑和还在古里封禅勒铭,并有建碑亭一所。碑文曰:“此去中国,十万余程,民物咸若,熙嗥同情,永乐万世,地平天成。”〔4〕早在朱罗王朝(Chera Dynasty)时代,古里就以Kallikkottai之名进入历史舞台,属于泰米尔人分布区。朱罗王朝灭亡后,南印度泰米尔地区分裂。据印度史料,古里当时由两个分别叫做恩纳德(Ernad)和伯拉提里(Polatthiri)的国王割据,两国之间的争斗长达四十八年之久,最后以恩纳德国王大获全胜告终。大约13世纪,恩纳德国王在一个叫做威拉普兰(Velapuram)的海滨建立城堡,当地人俗称Koyil-Kotta(宫殿堡)。今天古里的名称“科兹科德”(Kozhikode)即来源于此。不过,东西方对这个王国称谓相当混乱,阿拉伯人称Kalikat(《伊本·巴图泰游记》),中国人称“古里佛”(《岛夷志略》),达·伽玛谓之“扎莫林”(Zamorins),而西方人通称“卡利卡特”(Calicut)。〔5〕
  古里国王信仰印度教,不吃牛肉,但是他并不禁止侨居古里的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据马欢《瀛涯胜览》记载,“其国王、国人皆不食牛肉,大头目是回回人,皆不食猪肉。先是,王与回回人誓定,尔不食牛,我不食猪,互相禁忌,至今尚然”。
  古代远洋航海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凡在海上去世者,皆就地处理,以免疾病传播。北宋朱彧《萍洲可谈》记载:“舟人死者忌死于舟中,往往气未绝,便卷以重席投水中”。所以郑和遗体葬在了古里,只将一束头发和若干衣物运回,南京牛首山脚下郑和墓只是后人为郑和建的衣冠冢。
  1497年4月24日,达·伽马率葡萄牙舰队从东非马林迪启航,在阿拉伯导航员伊本·马基德的引导下,乘着印度洋季风,5月20日抵达印度西海岸的古里。葡萄牙人随即在印度西海岸古里、果阿等地建立基地,开始了殖民东方的历史。为纪念达伽马首航古里,印度人还在葡萄牙人在古里的登陆地卡帕特(Kappad)立碑纪念。
  古里南边的柯钦(Cochin)是印度西海岸另一座重要海港。郑和每次下西洋都从柯钦北上古里,《郑和航海图》称作“柯枝”。达·伽马(Vasco de Gama)死在柯钦,起初葬在当地一所教堂内,若干年后才把遗体迁葬回葡萄牙。如今这所教堂成了欧洲旅游者凭吊达·伽玛的旅游胜地之一。
  人类进入大航海时代以后,欧洲与印度和中国在海上建立了直接联系,而古老的丝绸之路则彻底走向衰败。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等具有数千年文明史的人类古文明发源地,由此从文明的中心沦落为文明的边缘。
  尽管郑和舰队比达·伽马绕好望角到达古里早九十三年,但是印度西海岸却没有任何郑和的纪念物。中国人在印度西海岸留下的唯一遗迹,唯有柯钦海滨古老的中国式渔网。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五代赵幹《江行初雪图》上,我们仍可见到这种古老的中国渔网。
  至元七年(1347)阿拉伯旅行家伊本·巴图塔在古里等候中国海舶前往东方。据说“古里港内停泊着十三艘中国船。中国舶非常大,大的可挂十帆,小的也挂三帆。船内分隔出许多小舱,可载千人”。〔6〕
  在南亚次大陆南端的科摩林角帕德玛南巴普兰王宫御膳房内,至今保存着一批明代文物,包括十二件陶器和一个宣德炉。〔7〕据说是郑和当年送给甘巴里国王的礼品。如今印度西海岸唯一与中国相关的东西,只有柯钦人在海边捕鱼的古老的中国式渔网,而且成为印度西海岸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
  注释
  〔1〕郑鹤声、郑一钧:《郑和下西洋史事新证》,原载《中华文书论丛》1985年第3期,收入王天有、万明编:《郑和下西洋百年论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页150。
  〔2〕参见《江宁府部纪事》,收入《古今图书集成》卷六六七。
  〔3〕林梅村:《郑和忌日及其身后事》,《九州岛学术》三卷二册,香港城市大学, 2005年,页2—26。
  〔4〕马欢《瀛涯胜览》录文作“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皞,大同风俗,刻石于兹,永乐万世。”
  〔5〕参见卡利卡特出版俱乐部网站(http://www.calicutpressclub.com/history-of-calicut.htm)。
  〔6〕马金鹏译:《伊本·巴图泰游记》,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
  〔7〕董琦等编:《云帆万里照重洋:纪念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页135;海飞:《曾是船队西进大本营——在印度寻找郑和遗迹》,参见国际动态网(http://www.chnmus.net/information/W-news/ 2004/w2004-7.htm)。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林海村编著.-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