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4.3 吉尔吉斯斯坦经济转型与丝绸之路经济带

作者:马莉莉,任保平




















  吉尔吉斯斯坦独立后进行激进改革,成为中亚最为开放的国家之一,资源丰富,是中亚地区的交通枢纽,发展潜力巨大。但由于国内政局动荡、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水平落后于其他中亚国家。要扭转这一局面,吉尔吉斯斯坦需加强与周边国家合作,实现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政治稳定,由此,吉尔吉斯斯坦有可能成为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的重要参与方。
  一、吉尔吉斯斯坦经济发展基础与政治社会环境
  吉尔吉斯斯坦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独立后进行激进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但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加之与发展水平不相符,自由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没能为其带来经济繁荣。
  1.经济发展基础
  吉尔吉斯斯坦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人力资源水平较高,但交通基础设施落后,总体而言其经济发展基础相对薄弱。
  (1)地理条件
  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毗邻哈萨克斯坦,南部与塔吉克斯坦相连,西南与乌兹别克斯坦交界,东部、东南部与中国接壤,地处内陆,没有直接的出口通道和出海口,距离世界市场遥远,东亚、欧洲、北美等经济中心难以辐射。首都比什凯克地处中亚中心,是中亚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和交通枢纽。①
  吉尔吉斯斯坦为高山国家,东北部有天山山脉西段,西南部有帕米尔—阿赖山脉,仅西南部和北部有低地分布。纳伦河横贯全境,在境内长540公里,楚河在境内长220公里。伊塞克湖作为著名的疗养区和旅游避暑胜地,近年来带动旅游业迅速增长。土地利用方面,耕地占53.3%,水域占4.4%,森林占5.8%,其他类型土地占36.5%。②
  (2)自然资源
  吉尔吉斯斯坦部分有色金属如金、汞、锡、锑储量较大,有一些世界级的大型矿床,如库姆托尔金矿、哈伊达尔干汞矿、卡达姆詹锑矿。黄金在吉尔吉斯斯坦经济地位十分重要,吉尔吉斯斯坦黄金已探明工业储量560吨,地质储量约2500~3000吨。最大的金矿库姆托尔金矿2011年开采黄金18.1吨,产值约19亿美元,占吉尔吉斯斯坦当年GDP的11.7%,工业总产值的26.1%,出口总值的51.1%。2012年开采黄金9.8吨,产量下滑明显,一定程度上导致当年吉尔吉斯斯坦GDP增长速度放缓。③
  不同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丰富,吉尔吉斯斯坦缺乏油气资源,经济发展相对困难。吉尔吉斯斯坦每年开采石油约8万~10万吨,进口石油约1万~2万吨,成品油主要用于出口。每年开采天然气约1000万~3000万立方米,消费天然气约8亿立方米,供给不足部分几乎都依赖进口。
  与油气资源的分布相反,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河流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由于缺少化石能源供给,吉尔吉斯斯坦大力发展水电以满足对能源的需求,同时把水电和水资源作为商品向周边国家出售。④水能资源具有季节性,在冬季水电不足的情况下吉尔吉斯斯坦需要大量进口天然气以满足发电与供暖需求。
  (3)人口
  2012年,吉尔吉斯斯坦人口560.7万人⑤,劳动人口为388.93万人,约占总人口的69.4%,享有人口红利。同时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提高,2012年劳动人口中有56.75万人受过高等教育⑥,高素质的劳动力为吉尔吉斯斯坦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4)交通基础设施
  吉尔吉斯斯坦公路总长3.4万公里,其中硬面公路21%。公路运输是最主要运输方式,承担着全国94%的货运量和85%的客运量。但公路运输的规模效应低,物流几乎完全依赖公路运输。铁路干线总长424.6公里,老化严重,运输状况紧张。全国共有28个机场,只有比什凯克和奥什两个国际机场。河流众多,但因季节性与地势影响,水运并不发达,最大的港口是伊塞克湖西北岸的巴雷克奇市。目前有布哈拉—塔什干—比什凯克—阿拉木图的天然气管道,负责将乌兹别克斯坦的天然气输送到吉尔吉斯斯坦北部和哈萨克斯坦南部地区。⑦吉尔吉斯斯坦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过境国,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成为制约吉尔吉斯斯坦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要障碍。
  2.政治环境
  吉尔吉斯斯坦有漫长的游牧社会历史,由此产生的部族主义根深蒂固,加之多次遭受外来势力的统治,使其缺乏自己的核心民族文化价值观。因此,吉尔吉斯斯坦的政治转型历程显得极其艰难而复杂:现代性与传统性、西方化与本土化,既相融共生,又相互排斥与博弈。⑧从1991年独立后至今,吉尔吉斯斯坦共经历3任总统和20任总理,政权更迭频繁,南北派系间的政治斗争激烈。
  独立后首任总统为阿卡耶夫,他先后五次以全民公决方式对宪法进行修改,调整议会组织方式和总统权力,确定总统制政体。阿卡耶夫多次连任,在执政后期不断集权扩权,走向威权统治,引发人民不满。最终在2005年以议会选举舞弊为导火索爆发“郁金香革命”,阿卡耶夫被迫辞职,反对派领导人巴基耶夫上台。
  巴基耶夫上台后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议会权力,以缓解总统与议会间的矛盾,建立总统—议会制政体。但巴基耶夫逐步清理革命同路人,然后再将其他南方派系排斥出权力中心,任人唯亲,通过宪政改革组建政权党,控制立法、行政和司法系统,独揽大权。民众对政府和总统巴基耶夫的不满导致2010年4月发生骚乱即“四七事件”,巴基耶夫离国,奥通巴耶娃担任过渡时期的临时总统,但新政府没能控制局势,6月南部发生骚乱,吉尔吉斯族与乌兹别克族发生严重冲突。
  2011年10月,总统选举产生新一任总统阿坦巴耶夫,此时议会权力进一步加大,确立议会制政体。⑨但新政体下的联合政府不断被迫改组,如2014年3月19日阿坦巴耶夫签署总统令解散以萨特巴尔季耶夫领导的现政府,这是阿坦巴耶夫执政时期的第三次政府改组。同时新政府面临的国内形势不容乐观,2012年10月吉尔吉斯斯坦部分民众要求将库姆托尔金矿收归国有而发生骚乱,奥什—比什凯克高速公路被反对派支持者封锁。
  在外交上,中亚国家间边界问题摩擦不断,个别国家极端民族主义膨胀,亦可能引发国家间暴力冲突。2012年1—11月,吉塔边界发生19起冲突。2012年7月17日,吉乌边防军在两国间一处未划定边界地带发生交火,双方各有人员伤亡报告。
  吉尔吉斯斯坦腐败严重,政治权力斗争不断,新总统的上台伴随着政权非正常更迭,同时政府改组频繁,总统与议会间的摩擦不断。由于南北间的冲突,吉尔吉斯斯坦总统与总理往往分别由南北领导人担任。吉尔吉斯斯坦政权稳定性差,权威弱,根源在于吉尔吉斯斯坦独立后经济发展缓慢,而不稳定的政治环境又进一步加剧经济的落后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3.社会环境
  吉尔吉斯斯坦共有80多个民族,其中吉尔吉斯族占73%,乌兹别克族占14.3%,俄罗斯族占7.8%,东干族占1.1%,此外还有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哈萨克族、乌克兰族、土耳其族、阿塞拜疆族等。88%以上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多数属逊尼派。
  吉尔吉斯斯坦不仅民族成分复杂多样,而且地理分布极不平衡,俄罗斯族大多居住在经济较发达的北部,而在南部经济落后地区吉尔吉斯族和乌兹别克族所占比例较大,民族间的矛盾与冲突不断。苏联时期的民族划界将历史上原本作为经济和政治统一体的费尔干纳盆地人为划割给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导致不少民族跨界而居,使民族关系变得更加错综复杂。⑩
  吉尔吉斯人受游牧生活方式的影响,常年生活在部族制度下,缺乏对民族的认同,更强调身为部族的一员。从部族划分来看,主要分为三大集团(或称三大翼、三大系):左翼、右翼以及伊其基利克。左翼部族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北部和西部的平原地区,右翼部族位居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山地地区,伊其基利克是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地区的一个中间部族集团。部族分布与地理的南北差异相对应,南部农业发达,宗教观念相对浓厚;北部以畜牧业为主,游牧生活方式下宗教观念比较淡薄。(11)
  部族主义对吉尔吉斯斯坦政治转型有一系列消极影响,狭隘的部族政治忠诚与认同不仅会对国家统一造成危害,严重影响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同时也易于产生裙带关系,导致政权的腐败;部族间的权力斗争对政局稳定产生负面影响;对部族首领人物的崇拜是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集权、政治转型回归权威的重要历史渊源之一。
  二、吉尔吉斯斯坦经济改革的历程
  吉尔吉斯斯坦独立后进行经济改革,从行政指令性的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向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混合经济过渡。改革实行休克疗法,通过激进的改革迅速建立自由市场经济体制。2012年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对中亚国家转轨改革进程的评价报告中指出,独立20年来,吉尔吉斯斯坦基本完成市场经济转轨进程,私有化与价格自由化改革比较彻底,但基础设施、政府管理和金融领域略显落后。(12)
  1.经济改革的三个阶段
  (1)独立后至1995年,打破旧制度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具体措施一是建立健全经济管理机构,二是建立相关的制度和法律体系,三是发行本国货币。
  (2)1996—2000年,市场经济体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制定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随总统权力的加强,逐渐放弃完全自由化的经济改革路线,重视国家在经济运行中的调控作用,实行具有稳定导向的宏观经济政策,在财政、社会保障方面作出相应安排。
  (3)2001年至今,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经济发展从区域内转向区域外,得益于国内经济好转和国际市场原料价格上涨及出口增加,经济稳步增长。
  2.经济改革的内容与措施
  (1)私有化
  私有化是经济改革的核心内容。1991年12月20日,吉尔吉斯斯坦通过《私有法》,同时设立负责私有化工作的国有资产委员会。1992年1月17日,吉尔吉斯斯坦通过《非国有化、私有化和企业主活动总则法》,1月27日,总统发布《关于加速国家和公共财产非国有化和私有化的紧急措施的命令》。上述法规为吉尔吉斯斯坦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奠定法律基础。
  私有化过程中,根据行业特点,工业企业采取股份制方式,农业部门采取集体购买方式,商业部门采取拍卖方式。对一些特殊的国有资产如土地、地下矿藏、森林、水域、自然资源与历史珍品等不实行私有化。私有化有两个特点:一是分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前一阶段是中小企业私有化,被称作小私有化,后一阶段是大型企业非国有化和私有化,被称作大私有化;二是从农村开始。(13)
  通过激进式改革,2000年私有制成分在吉尔吉斯斯坦已占主导地位,私有化改革基本完成。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减少,但政府管理机构却膨胀起来。1991—2001年,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管理机构公务员由3.66万人增加到7.58万人,增长1.1倍。(14)私有化是在市场条件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进行的,大规模私有化带来经济急剧衰退,绝大多数人的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两极分化,造就“影子经济”横行、腐败丛生的官僚寡头资本主义。(15)
  (2)放开物价
  1992年1月4日,吉尔吉斯斯坦在中亚地区首先全面放开物价,但对重要商品特别是居民生活必需品,采取最高限价或保留价格补贴。1994—1995年取消直接或间接的价格控制,实行由经济作杠杆的自由贸易政策,全面实行价格自由化。1995年所有商品的价格几乎全部放开,基本上完成价格体系改革。
  通过私有化与放开物价,吉尔吉斯斯坦成为中亚地区自由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但由于吉尔吉斯斯坦在缺乏原始积累的条件下推行大规模私有化,在商品短缺的情形下一次性全面开放物价,更重要的是缺乏市场经济的经验,许多企业被迫停产,经济急剧衰退。
  (3)产业政策
  吉尔吉斯斯坦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第一,发展农业,减少低效牧草的种植,扩大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争取粮食自给。第二,解决能源问题,依靠本国丰富的水能资源,大力发展水电事业。修建炼油厂,减少能源进口。第三,发展食品工业和轻工业,开发绿色食品和旅游资源。2013—2017年稳定发展战略明确指出优先发展领域为交通、电力、采矿、农业、轻工业、服务业等。
  (4)货币金融
  1993年5月3日,吉尔吉斯斯坦最先决定退出卢布区,发行本国货币索姆,并实行国内货币自由兑换与自由浮动汇率制。吉尔吉斯斯坦建立了本国金融体系,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组成二级银行体系,中央银行为一级银行,负责发行货币和制定银行政策;商业银行和其他专业银行为二级银行,负责具体的存贷业务。建立向国内外发行国家和企业债券的有价证券市场,建立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统一监管机制。后期对金融体系的改革主要体现为建立证券交易所、发行私有化证券。提高贷款利率并缩短贷款期限,严格规定贷款使用方向并采取竞争方式发放贷款。通过减税和部分税种实现零税率等措施推动加工业发展。
  (5)招商引资
  独立后,吉尔斯斯坦提高对外开放度,大力吸引外资以推动本国经济发展,先后通过《外国人投资法》《外商租赁企业经营法》《自由经济区法》等一系列招商引资的法令,明确投资保障与扩大投资者权限,承认投资者在吉尔斯斯坦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知识产权。此外,吉尔吉斯斯坦还建立纳伦、卡拉阔尔、比什凯克和玛依玛克4个自由经济区,为来吉尔吉斯斯坦投资办厂的外商提供一系列优惠的条件,如免征进出口关税及其他税、费。(16)2013—2017年吉尔吉斯斯坦稳定发展战略指明,为进入全球营商环境排行榜前30位,吉尔吉斯斯坦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
  (6)对外贸易
  摒弃苏联时期由国家垄断外贸的做法,将对外贸易自由化与非集中化,实施全面对外开放政策,赋予国内法人和自然人从事贸易活动的权利。吉尔吉斯斯坦将对外开放视为其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措施之一,以加速融入全球化的浪潮。前总统阿卡耶夫发表《丝绸之路外交》一文,全面阐述经济外交理念,表示愿与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富有成效的双边和多边联系与合作,并把加强与外国联系和开展对外贸易视为实现本国经济振兴的重要选择之一。(17)1998年12月20日,吉尔吉斯斯坦成为中亚地区第一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国家。
  三、吉尔吉斯斯坦经济总量与结构的变迁
  1.吉尔吉斯斯坦经济总量的变迁
  独立后,吉尔吉斯斯坦实行休克疗法,进行激进的经济改革,由于改革过快过急,加之改革中的腐败等影响,吉尔吉斯斯坦内生产总值从1991年开始衰退一直到1999年达到最低值12亿美元,仅为1990年26亿美元的48%,经济衰退十分明显(如图4-13所示)。
  2000年市场经济体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吉尔吉斯斯坦重视国家在经济运行中的调控作用,实行具有稳定导向的宏观经济政策,从而走上恢复性增长道路,但直到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8亿美元才恢复独立前水平。此后GDP增长速度加快,在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61.8亿美元,在1990年水平上增加1.5倍。增长速度最快的是2007年和2008年,年均增速为8.5%和8.4%。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2010年经济趋于下滑,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国内局势动荡不安,特别是在2010年4月和10月发生骚乱,干扰了正常的生产秩序。
  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看,其走势与国内生产总值走势基本一致。199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93美元,2012年为1130美元,按世界银行的分类属于中等偏下收入国家。
  2.吉尔吉斯斯坦经济结构的变迁
  从国内生产总值的支出法来看,吉尔吉斯斯坦经济增长几乎完全依靠最终消费拉动,长期保持100%左右的水平,在2012年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1.47%。资本形成总额有一定的正效应,但相比最终消费而言所占比例较小,在20%左右波动,总体呈增长趋势,这与吉尔吉斯斯坦政府大力吸引外资有关。由于长期保持贸易逆差,净出口一直起负效应,尤其在独立初期与2006—2012年,净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左右,在2012年净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89%,是独立以来的最高水平(如图4-14所示)。
  从产业结构来看,其演进的特点是: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从1991年的33.6%下降到2012年的19.5%;第二产业比重波动不大,总体呈下降趋势,从37.7%下降到25.1%;第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由28.7%上升到55.5%。由于吉尔吉斯斯坦工业基础薄弱,所以第三产业因第二产业比重低而占据较高比重,吉尔吉斯斯坦仍然是工业化仍然有待推进的国家(如图4-15所示)。
  从农业结构来看,吉尔吉斯斯坦正由畜牧业为主转变为种植业为主,其中果蔬业发展最好,果蔬产品除满足国内需求外还向周边国家大量出口;其次烟叶种植业也得到较大发展,烟叶大量出口到国外。小麦是吉尔吉斯斯坦主要农作物,由于小麦播种面积大幅下降以及作物品种的退化,粮食安全已面临威胁。据吉卡巴尔通讯社报道,2007年吉尔吉斯斯坦小麦总产量约为72万吨,而国内需求则高达110万吨,自给率仅为64.1%。虽然吉尔吉斯斯坦农业生产总体上取得显著进步,但仍属于粗放式经营,产业化程度低下,未能充分发挥和利用其现有优势和潜力。
  从工业结构来看,吉尔吉斯斯坦以制造业为主,所占比重约为60%,且变化不大,其次建筑业与电力、燃气及水的供应,二者合计所占比重相对较高且基本稳定。采矿业的比重一直较低但有增长趋势。由于资源、市场、资金的制约,吉尔吉斯斯坦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的状况仍未得到有效改善,也没有形成相对健全的工业体系。吉尔吉斯斯坦主要工业生产部门为有色金属开采与加工、农产品加工和电力工业。其他部门如食品、制革、机械制造等生产虽然有所增长,但所占份额不大(如图4-16所示)。
  从服务业结构来看,吉尔吉斯斯坦服务业部门主要包括批发和零售贸易、金融、电信、旅游、旅店、餐饮、汽车修理等行业。这些行业近年来均保持稳定的增长态势,其中尤以移动通信业发展最快。而交通运输、邮政等传统行业产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是运输业,这与吉尔吉斯斯坦交通基础设施落后有关。旅游业发展较快,高山湖泊如伊塞克湖独具旅游价值,吸引大量外国游客。按照流通性、生产性、消费性服务的分类来看,三者比例基本稳定,始终以消费性服务为主,基本保持在70%左右。流通性和生产性服务所占比例大致相当约各占15%(如图4-17所示)。
  四、吉尔吉斯斯坦贸易格局的变动
  从总规模上看,吉尔吉斯斯坦2000年以来对外贸易额不断增长,尤其是2005年后增长速度加快,但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从贸易结构来看,始终以与周边国家尤其是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展开贸易为主,集中于半成品出口;旅游成为主要的服务出口商品。
  1.商品贸易规模的变动
  21世纪以后,吉尔吉斯斯坦进口与出口总体呈增长趋势,进口额由2001年的4.67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53.73亿美元,出口额由4.76亿美元增长到16.83亿美元。进出口的快速增长得益于本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国内自然资源出口,以及经济发展对国外制成品的需求。在此过程中,吉尔吉斯斯坦的贸易逆差不断扩大,2000年的逆差为5000万美元,2012年扩大到36.9亿美元,逆差扩大原因是本国经济结构单一发展落后,出口额总体增长缓慢,而粮食和工业制成品及能源高度依赖进口,特别在国际粮价与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的形势下。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吉尔吉斯斯坦进出口都显著下滑。2012年受库姆托尔金矿产量下滑等因素影响,出口再次下降(如图4-18所示)。
  从占世界贸易的比重来看,吉尔吉斯斯坦1992年仅占世界商品贸易总额的0.01%。独立以来,这一比重有所下滑,直到2006年后进入持续上升阶段,2012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占到世界商品贸易总额的0.02%,并且,进口在其中扮演重要作用。吉尔吉斯斯坦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仍然非常薄弱。
  2.进出口商品结构
  从商品贸易结构来看,吉尔吉斯斯坦主要以出口半成品为主,2000—2012年基本占到总出口的50%以上,2011年占到67.5%历史最高比重;零部件、资本品和消费品所占比例有所上升,特别是消费品出口增长迅速,但总体而言所占比例仍然不高。吉尔吉斯斯坦出口商品还是以加工程度不高的中间产品为主,单一的出口结构导致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制成品高度依赖进口,这导致贸易逆差不断扩大(如图4-19所示)。
  从进口商品结构来看,吉尔吉斯斯坦的最终消费品进口比重不断攀升,2009年,资本品和消费品进口占比达到52.9%,其中消费品进口比重达到37.4%的历史最高水平(如图4-20所示)。
  从国别来看,吉尔吉斯斯坦的初级产品主要出口到中国、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其中出口到哈萨克斯坦的初级产品比例由2000年的1.7%上升到2012年的20.5%。半成品在2000年主要出口到德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分别占半成品总出口的44.1%与21.3%,2012年主要出口到瑞士占62.9%。零部件的主要出口对象为俄罗斯与乌兹别克斯坦。资本品的主要出口对象为乌兹别克斯坦,消费品的主要出口对象为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如表4-13所示)。
  3.进出口地区结构
  吉尔吉斯斯坦对世界三大贸易区域的进出口比重并不大,其中向欧洲的出口比重约占总出口的1/3,北美和东亚的出口比重有所下滑;从进口来看,从东亚的进口比重有所攀升,由2000年从东亚10国和地区进口10.4%上升至2012年的28.8%,从欧洲和北美的进口比重均有所下降(如表4-14所示)。
  从主要出口国来看,吉尔吉斯斯坦的出口主要流向俄罗斯及其他中亚国家,其贸易比例占到约一半,其中又以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为主。2000—2012年,欧洲的主要出口对象国有所变化,2000年,吉尔吉斯斯坦向德国出口占到29%;到2012年,欧洲最大的出口国为瑞士,占到总出口的33%,原因主要是库姆托尔金矿开采,绝大部分出口至瑞士进行加工与消费(如图4-21、图4-22所示)。
  从进口国来看,同样以俄罗斯及其他中亚国家为主,进口量超过50%,其中以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为主。而中国在2000年仅占吉尔吉斯斯坦进口的7%,到2012年提高到23%,成为仅次于俄罗斯的吉尔吉斯斯坦第二大进口来源国(如图4-23、图4-24所示)。
  4.服务贸易发展
  2000年以来,吉尔吉斯斯坦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总体呈增长趋势,且进口与出口规模大致相当。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进出口均出现下滑;2010年受国内骚乱影响,服务贸易尤其是其中的旅游出口明显下滑,旅游占总出口的比例明显下滑。
  从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来看,吉尔吉斯斯坦服务贸易规模仍然非常小,2000年,服务贸易总额占到世界比重的0.007%;此后逐年攀升,到2012年达到最高水平,为0.033%(如图4-25所示)。
  从进出口结构来看,2000—2005年服务出口主要为其他服务,之后旅游所占比例超过其他服务。旅游比例的提高得益于伊塞克湖等高山湖泊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本国大力吸引国际旅游者的政策,旅游者主要来自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2010年受国内骚乱影响,旅游出口所占比例下降。2000—2005年服务进口主要为其他服务,之后主要为交通,本国交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物流依赖他国。同时旅游进口呈增长趋势,与交通进口所占比例大致相当,表明吉尔吉斯斯坦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如图4-26所示)。
  从生产性服务占总服务出口的比例来看,总体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36.3%下降到2012年的17%。生产性服务反映经济体产业演进水平,不断下降的出口比例说明吉尔吉斯斯坦总体产业发展水平落后(如图4-27所示)。
  五、吉尔吉斯斯坦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的形势
  吉尔吉斯斯坦作为深处内陆的欠发达中亚小国,既存在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的潜力,但复杂的政治经济局势又增添不少变数,从目前来看,进展还相对有限。
  1.吉尔吉斯斯坦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的潜力
  首先,吉尔吉斯斯坦连通中国与中亚,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拥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旅游业独树一帜,这些优势为其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契机。
  其次,吉尔吉斯斯坦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有着扭转国家落后局面的强烈需求,在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后,通过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实现道路互通,打通对外贸易通道,实现优势互补,成为一条可行之路。中国是吉尔吉斯斯坦的近邻,也是其主要贸易伙伴,双方经济互补性强,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进一步深化中吉双方的合作,使吉尔吉斯斯坦借助中国打通出海口,连通欧洲成为欧亚间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借助中国巨大的市场,以物流和旅游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摆脱目前以原材料和半成品生产为主的局面,从根本上实现转型升级。
  再次,吉尔吉斯斯坦具有通过合作应对“三股势力”及其他非传统安全挑战的需求。在社会经济矛盾突出背景下,吉尔吉斯斯坦也深受“三股势力”的影响,国内政治、部族、民族冲突时有发生,给国家稳定和安全带来威胁。由于中亚地区边界、民族、宗教等关系交错复杂、难以分割,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非传统安全领域的问题与挑战,成为包括吉尔吉斯斯坦在内的中亚国家的现实选择。由此,吉尔吉斯斯坦也深入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安全等领域合作,这为吉尔吉斯斯坦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更广泛领域的合作奠定基础。
  最后,从外交关系来看,吉尔吉斯斯坦与中国高层互访不断,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和政治互信都取得长足发展。中国是吉尔吉斯斯坦的重要邻邦,两国唇齿相依、休戚与共。在习近平访问吉尔吉斯斯坦后,两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这是中吉关系新的里程碑,具有重大深远意义。目前双方在政治、安全、经济层面积极合作,以实现平等、信任、合作、共赢,良好的国际关系为深化合作创造有利环境。
  2.吉尔吉斯斯坦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的障碍
  不容小觑,吉尔吉斯斯坦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也受多方面因素制约:
  第一,吉尔吉斯斯坦经济总量小、购买力不强,在参与国际合作时能力不足、存在外围化风险。吉尔吉斯斯坦在通过扩大开放发展本国经济过程中,由于资源和生产能力相对匮乏,一方面难以有效扩大出口,另一方面不断加大对国外商品的需求,由此累积贸易赤字,这影响到其可持续展开对外合作的能力。中吉乌铁路建设计划提出后,资金问题亦是引起民意反对的一大原因。
  第二,吉尔吉斯斯坦的传统经贸合作国是独联体国家,由此影响到经济区域主要分布于北部;展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意味着吉尔吉斯斯坦需要加大力度开发南部偏远地区,并且建设成本高昂,这对于本身财力有限的吉尔吉斯斯坦政府而言并不容易。
  第三,吉尔吉斯斯坦近年来社会政治局势并不安定,“颜色革命”、政治动荡等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它们可能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传播给别国,以及缺乏稳定连贯的政策制定与执行等,都会制约吉尔吉斯斯坦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
  第四,作为中亚小国,吉尔吉斯斯坦参与国际合作不仅取决于国内的政策选择,还会受到外部关系的制约,特别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中亚与东亚相连接,打破了独联体国家间的传统联系,取得对吉尔吉斯斯坦有较大影响力的俄罗斯的谅解,成为吉尔吉斯斯坦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3.吉尔吉斯斯坦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的进展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吉尔吉斯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坦巴耶夫表示支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愿与中方扩大经贸、能源、互联互通等领域合作。吉尔吉斯斯坦外交部长阿卜杜勒达耶夫接受专访时表示吉尔吉斯斯坦珍惜这个与中国合作的机会,希望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实现互利共赢。吉尔吉斯斯坦驻华大使巴克特古洛娃表示2013年吉尔吉斯和中国关系发展卓有成效,吉尔吉斯共和国高度重视和关心中国新倡议的在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区域”和“海上丝绸之路”项目框架内的经济合作。(18)
  在访吉尔吉斯斯坦后双方签署了一系列经贸合作协议,2013年12月吉尔吉斯斯坦总统签署法案,批准吉尔吉斯斯坦议会审议通过《吉财政部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关于用于实施“比什凯克热电站改造项目”的优买贷款协议》和《中吉政府间关于建设与运营“吉尔吉斯—中国”天然气管线协议》。2014年4月,吉尔吉斯经济部北方地区局局长朱玛里耶娃率团访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和阿图什市,吉中双方签署了《纳伦自由经济区与喀什经济特区签署经贸合作协议》。这些协议表明吉尔吉斯斯坦希望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积极加强与中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
  但同时,交通基础设施尤其是铁路是制约吉尔吉斯斯坦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要障碍,吉中双方在2013年9月会谈期间却未提及铁路,双方签署的协议没有涉及铁路建设领域。早在1997年中吉乌三方就修建连通三国的中吉乌铁路签署了备忘录。中吉乌铁路是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修建不仅将改变新疆乃至整个中国西部的交通格局,还将构成第二亚欧大陆桥的南部通道,形成东亚通往中亚、西亚和南欧新的便捷通道。乌兹别克斯坦方面对修建这条铁路早已有定夺,但吉尔吉斯斯坦—直受困于资金问题,过去曾倾向于用“资源换铁路”的方式解决资金筹措问题,但国内存在中国威胁论,传言官方将把23个矿区和45%的冰川以25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中国换取铁路修建费用,这在国内引起争议,(19)该项目遭到吉尔吉斯斯坦民意反对,处于搁浅状态。
  后来阿坦巴耶夫称中吉乌铁路将无法解决国内任何问题,因为该方案仅经过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地区,而吉尔吉斯斯坦的经济重心在北部,吉尔吉斯斯坦转而寻求与俄罗斯的合作。现在俄罗斯撇开中国提出“俄—哈—吉—塔铁路”方案,参与方案讨论的吉尔吉斯铁路公司铁路干线设计与建设部主任阿卜德克利莫夫称,目前对俄—哈—吉—塔铁路项目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不过其预可研报告已接近编制完成,俄哈吉塔四国元首将决定该项目未来的命运。
  目前中吉双方在能源、贸易领域积极加强合作,吉尔吉斯斯坦表示出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意向,但却未在至关重要的铁路建设上达成共识,在选择与中国还是俄罗斯合作之间摇摆不定,吉尔吉斯斯坦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未来选择还是变数。
  ①孙力,吴宏伟.中亚国家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8.
  ②张宁,李雪.吉尔吉斯斯坦独立后的政治经济发展[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3:1.
  ③孙力,吴宏伟.中亚国家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42.
  ④梁超.中亚博弈新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48.
  ⑤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 worldbank.org. cn/country/kyrgyz-republic.
  ⑥世界劳工组织数据库:http://www.ilo. org/ilostat/.
  ⑦张宁,李雪.吉尔吉斯斯坦独立后的政治经济发展[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3:2.
  ⑧焦一强.从“民主岛”到“郁金香革命”:吉尔吉斯斯坦政治转型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0:2.
  ⑨薛福岐.吉尔吉斯斯坦独立以来的两度政变与政治发展前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49.
  ⑩焦一强.从“民主岛”到“郁金香革命”:吉尔吉斯斯坦政治转型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0:216.
  (11)张宁,李雪.吉尔吉斯斯坦独立后的政治经济发展[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3:88.
  (12)张宁,李雪.吉尔吉斯斯坦独立后的政治经济发展[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3:2.
  (13)梁超.中亚博弈新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15.
  (14)林治华.“颜色革命”爆发的经济学分析——吉尔吉斯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转轨经济比较[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1):53.
  (15)焦一强.从“民主岛”到“郁金香革命”:吉尔吉斯斯坦政治转型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0:192.
  (16)徐海燕.论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的政治、经济与对外关系[D].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17.
  (17)张宁,李雪.吉尔吉斯斯坦独立后的政治经济发展[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3:109.
  (18)人民网:http://world. people. com. cn/CB/8212/191616/372465/373148/index. html.
  (19)孙力,吴宏伟.中亚国家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70.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马莉莉,任保平编著.-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4;